论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集体经济发展_所有制论文

论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集体经济发展_所有制论文

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集体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集体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经济建设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真正走出一条既有效益又有一定速度的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一、决定所有制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讲,所有制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它的水平和性质是决定所有制结构的最终因素。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所有制形式也是不断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主旨就是发展各种适合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形式,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决定我国目前所有制结构的社会生产力因素主要有:

第一,劳动资料和生产手段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我国社会生产力在总量增大,社会化程度较高较快的同时,总体素质还比较低,手工劳动和半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大量的技术水平不高同时存在,少数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企业同大量管理经营水平落后的企业并存。而且受积累和改造能力的限制,这种状况难以迅速改变。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能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手段代表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发展水平。当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很低、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时,必须互相依赖,以群体的方式活动和共同生产,这时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就成为必要。一旦个人或少数人具备了单独从事生产的能力,共同体的或公社的所有制形式就要解体。当劳动资料发展到只有多数人的共同使用才能进行生产,更高形式的共同占有的公有制形式就有了必要。劳动资料的性质不仅决定了生产能力的大小,而且决定了生产方式及所有制形式。在一个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为了适应各种层次的劳动手段和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要求,就需要有不同的经济形式即所有制形式。

第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高低不一,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人类只能够制造简单手工工具的条件下,一般来说需要的只是简单协作,而不需要共同生产,共同占有劳动资料就没有必要。一旦劳动资料发展到只有多数人的共同使用才能进行生产,一个产品只有多数人的总体劳动才能生产出来时,共同占有的公有制形式就有了必要。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单位之间越是互相依赖,社会规模的共同占有就越成为必要。在劳动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劳动主要是谋生的手段,人们生活的好坏取决于占有的物质资料的多少,因而劳动所追求的主要是物质财富。生存竞争的规律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私有制也就成为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到了劳动生产力相当高的情况下,人们生产的目的将由谋生和追求物质财富转向自由全面发展和个人才智的发挥,这就为实行公有制提供了可能。

第三,社会生产力差别程度较大,地区、部门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生产布局总体上是东部重西部轻,城市重农村轻,大型企业重小型企业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平衡的,生产力平均水平的绝对提高并不排斥劳动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别。而劳动生产力的差别将造成财富占有的差别和利益关系的不平衡。这种差别和不平衡必然体现在所有制形式上。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劳动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别的情况下,公有制的形成要困难得多,特别是社会规模的公有制更难以形成。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有资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技能达到国际上60~70年代水平的占20%,陈旧的但仍可使用的占20~25%,严重落后应该淘汰的占55~60%。另据调查,我国1.9万个重点工业企业主要设备性能达到近期国际一般水平的仅占12.9%。劳动生产率低和按人口平均占有的财富数量少。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比我国高出约10倍,我国平均每人一年生产的财富相当于美国每人一年生产的1/33,日本的1/27,瑞士的1/43。

第四,农村人口比重大,劳动力的数量多而素质较低。生产力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劳动者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素质,我国目前劳动力数量多,但结构不合理,文化技术素质低。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还只占总人口的1.9%,有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0.98 %, 文盲和半文盲还占22.2%。城市化程度低,农业落后。目前发达国家的非农业人口一般都占总人口的75%以上,美国75%,英国89%,德国84%,日本77%,而我国城市人口只占29.4%,农村人口多达8.5亿, 且平均文化程度很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很低,主要处于手工和半手工劳动状态。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最根本的因素,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联合起来才行。

以上因素不仅决定了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形式和私有制形式各自的份额和地位,而且也决定不同私有制形式和不同公有制形式各自的份额和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体系中并存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资产份额及其产业分布状况。我国目前所有制成分主要有:国家所有制、局部的或集团的公有制即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体私有制、包括内资和外资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有各种成分相互组合的混合所有制。由于我国走的是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能够体现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公有制经济应当是主导的,占主体地位的。1994年,按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计算,我国所有制的基本构成是:国家所有制占42.9%,集体所有制占44.8%,非公有制经济占12.3%。但在不同领域中,以及按不同方法计算的所有制构成有较大差别。

所有制结构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它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进行取舍。目前理论界对我国所有制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作了各种设计和预测,基本的思路是降低国家所有制的比重,提高多种经济成分比重。如有人提出国有、集体、私有“三分天下”的主张;有的提出国有经济的比重甚至可以降得更低一些,到25%或20%;也有人作了一些预测,认为国有经济到2000年会降低到38%左右,有的认为可以降到25%以上;前几年还流行一句话说“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言下之意国有经济越少越好。

这些观点值得进行分析,我们打破过去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意味着并不是国有经济越多越好,但是同样也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越少越好。国家所有制的经济,作为社会共同占有的生产形式,它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也代表着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主导方向和发展趋势。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国有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在西欧,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执政时期,把企业国有化作为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奥地利社会党单独执政13年间,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电力、煤汽、铁路、航空、邮电、电讯等部门完全实行了国有化;法国社会党执政期间政府控制了全部银行贷款的90%,公用事业的100%,航空工业的84%, 军火工业的75%,有色金属工业的63%,基础化学工业的54%。在美国虽然没有掀起国有化浪潮,但到80年代初,邮政和公路的100%, 铁路和电力的25%,金融业的15%为国家所有;在日本国有企业的资本总额占全国总资本的16.5%。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大规模的再分配,国家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掌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占到30~50%,少数国家达60%以上。1970年,国家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英国为46%,意大利为36%,美国为29%,日本为23%,法国为25%,联邦德国为16%。

完善所有制结构的目的,不是使哪种经济成分的比重降低,哪种比重提高,而主要的是找到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经济实现形式,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增长速度决定其未来的份额:根据我国近几年各种经济成分各自的增长速度可以预测,今后几年国有经济的比重还会继续降低,集体经济的比重将上升较快,个体所有制和其他经济成分也会相应上升。以工业增长速度为例,假如国有工业保持以13%的速度增长,集体工业以18%的速度增长,个体和其他成分以2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国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是28%,集体工业将占45%,个体经济将占11%,其他成分将占16%左右。公有制经济成分仍占70%以上。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会出现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三、通过企业改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各种经济成分中占的比重最大、适合于目前生产力水平、且实现形式最为多样化的经济形式之一。这也是它之所以最有活力、发展很快的原因。目前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农村和城镇中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它们有集体办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其中第二产业居主体,第三产业次之,也有少量的农牧业。

目前集体经济还存在着一些体制上的缺陷,主要是集体企业没有按照集体经济的原则运作和进行管理。这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集体所有有名无实,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国有制,各级政府对企业什么都管,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是政府的附属物;过去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财产以股份形式投入集体办起的集体企业,后来由于升级、过渡、改组,否定了入股分红,本来应有的合作性质也被改变了;政企不分,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很多本应归企业所有的权力层层上收,职工大会有名无实。

集体经济改制势在必行。目前集体经济改制主要可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三种形式。集体经济改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他们对于集体财产有合法的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受益权,但集体财产不属于个人占有,劳动者只是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意义上的所有者。第二,要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权。它应该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同其他各种所有制企业是平等的关系,政府对企业依法监督和纳税,无权干涉其日常业务和经营活动。第三,要有劳动者当家作主、进行民主管理的管理权。劳动者是财产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负责人应由民主选举产生,企业重大决策应由职代会通过并监督执行。第四,要有自我积累、自主分配的分配权,主要要实行按劳分配,按股分红要确定适当的比例,收入差距不宜拉得太大。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可通过改制发展为以下三种形式:

——合作制形式。它是集体所有制的初级形式,建立在劳动者自己的生产资料的相互联合、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可以说是一种劳动者共同所有制。其主要特点是:股金由合作者入社股金组成,股金入退自由,因而股金不够稳定,入股额较低,并受到社员人员的限制,不能使用上市融资的手段来扩大股本。

——股份合作制形式。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十五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城乡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中出现的一种以股份制特征为主,并有合作制企业特征的过渡性企业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劳动者有股权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股份合作制作为一部分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模式有着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从总体上说,它最适合于众多的小型企业,如城镇原集体企业的大部分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可以恢复合作制原则的企业;乡镇企业中的乡办、村办企业以及农户联合体;民营科技企业中的集体企业和部分个体联合企业;劳动者自愿联合建立的各种企业都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改制。但不能忽视我国现存集体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取将企业净资产量化到个人的方式来推行股份合作制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取的。

——股份制形式。一些适合于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集体企业,一个办法:通过清产核资,弄清企业拥有的全部资产数额及其来源,属于政府投资的,折成国有股;属于企业劳动者所有的,根据企业发展的历史和个人的贡献从帐面量化到个人。为了扩大再生产,企业劳动者新投入的股份加上原来量化到个人帐户上的资产额,据此劳动者可以分红。有一些企业原来由群众集资办起来的,现在资金来源已经很模糊,企业规模已经变大,职工变动频繁,企业原有职工已大多不在,这种情况下按现有劳动者共有原则改组企业显然是不合适的,把企业资产量化给现有职工,无异于让现有职工无偿占有以往劳动者创造的成果。这部分财产可以折成股份,一部分留作集体股,一部分通过内部出售的办法量化给劳动者个人,同时可以再吸收劳动者新的股份。

标签:;  ;  ;  ;  ;  

论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集体经济发展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