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的秘密 ——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虚实之间”的秘密  ——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摘要:只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历史。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虚拟世界是由人的虚拟实践活动建构出来的世界,它不是虚假的世界,也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存在着的客观世界,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而且同样具有历史性和鲜明的客观实在性。人在虚拟世界中有两种极为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一种是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另一种是虚拟世界的体验者。虚拟世界的设计者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角色,甚至将决定整个虚拟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深度影响现实世界和整个人类的未来走向。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公共诉求与信息权利等多重矛盾。

关键词:虚拟实践;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人化自然

随着虚拟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虚拟世界已经成为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全新实践空间。广义上的虚拟世界包括由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和“操持”的数字空间,这种完全由数字化存在物构成的虚拟数字空间,虽然也是人类现实实践的历史产物,但又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化自然完全不同。对比研究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形成、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和体验者,以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形成

(一)现实世界的形成

首先,现实世界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的“馈赠”。人在自然的馈赠下,才能不断地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真正进化成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离开也不可缺少的前提。马克思曾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P161)人类的吃喝穿住都来源于自然界,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就等于离开了他的身体,人的生命就不会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恩格斯曾说:“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2](P275)可见,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是现实世界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

选择特异性的通用引物338F(5′-ACTCCTACGGGAGGCAGCAG-3′)、806R(5′-GGACTACHVGGGTWTCTAAT-3′)[8]扩增细菌16Sr RNA 序列V3+V4区,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分析,所用引物均由上海美吉生物有限公司合成。

其次,现实世界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自然界给予人类丰富物质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把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人们周围的现实世界,是经过人们的有目的的选择和改造之后呈现的世界,在其中凝结了每一代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成果。所以,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275)

人们用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又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了人类自己。“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3](P483)人们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渐渐把握和理解越来越多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的智力和认识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又进一步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代代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图继续改造世界,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完美统一起来,不断地将自在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进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

只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历史。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的社会发展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是每个人在独自地改造自然,而是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共同来改造自然。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就是社会性的存在,没有人能离开社会关系的约束。“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P540)每一代人都是先利用前人留下的改造自然的手段、工具、材料和生产力,继续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突破前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在变化了的人化自然中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生产力、资金和社会关系的代际传承过程,是客观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

(二)虚拟世界的形成

虚拟世界中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与现实世界中的交往相比,仍然是一种不全面的交往形态。一旦主体把虚拟世界看作了自己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世界中交往冷淡,导致社会上人际关系冷淡、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容易发展成原子式的个人,甚至沦落为异化的电子人。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人会不自觉地把其他人都当作物来看待,当作可以精确算计、功利利用的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加以利用的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而使工具理性全面压倒价值理性。

在心肌组织中,β受体被分成至少3种亚型:β1、β2、β3。据Bristow等[9]报道,心力衰竭发生时,β1受体浓度下降,下降程度与心肌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Liao[10]等发现,抗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活性可导致心肌细胞钙超载而引起心肌损伤。因此β1‐AR是一个检测心衰水平的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钩藤人参合用高剂量组的β1‐AR水平与卡托普利组水平相近,并远高于模型组,这说明其对心衰大鼠的受损心肌具有修复作用,并且能显著提高β 1‐AR水平。

首先,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不仅存在一种派生关系,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我们一直强调,人的虚拟存在离不开人的现实存在,而且人的虚拟存在本身就是“脱胎”于人的现实存在。但是,人的虚拟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形态一经产生,它便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形态与现实存在相对立。一方面,这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的虚拟存在形态,表现出总是渴望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反对现实世界对它进行干预和管控,希望虚拟存在能够成为人类的理想存在形态,甚至对现实世界有所拒绝和反感。著名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提出:“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些令人生厌的铁血巨人们,我来自网络世界——一个崭新的心灵家园。作为未来的代言人,我代表未来,要求过去的你们别管我们。在我们这里,你们并不受欢迎。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5]充分表达了人在虚拟存在形态下的一种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所产生的政治倾向和“亚文化群体的排他性特征”在虚拟世界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特别是差异行为者更是可以通过群内同质化的群体认同即‘群体极化’而进一步疏离现实社会,并常常导致对现实世界的拒斥”。[6](P94)虚拟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逃脱现实世界压力的“自由空间”,也意味着它为人类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暂时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现实世界中的义务关系,所以选择虚拟世界本身就是对肉体、种族、性别、身份等现实世界附属物的一种逃避行为。如果说虚拟世界为人的现实世界生活提供了一种“解放”的可能,那这种“解放”的实质是对现代社会被压抑的个人欲望的一种释放和解脱。“自由就是脱离现实空间……通过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互动进入一个独立的微世界”。[7](P21)人在虚拟世界的沉沦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拒斥,也可以认为是海德格尔的“疏离”(Abständigkeit)概念意义上的二次方。海德格尔的“疏离”概念表达出的是常人(das Man)不知不觉地被他人支配、服从普遍的和规范的社会交往规则的非本己的此在日常的存在状态。自从虚拟世界诞生后,常人的这种疏离现象加倍地显现,使常人进一步地失去了寻找人之存在意义的可能性,一往无前地坠入并沉沦于虚拟世界的虚无之中。如果人们把虚拟世界中的虚无体验带回到现实世界中,蔑视现实世界的规范和规则,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和体验者

以体验者身份进行虚拟实践的虚拟实践主体,实际上他体验的是由虚拟世界的设计者预先设计和建构出来的虚拟世界。体验者所体验到的是设计者想让体验者体验的世界,这有些类似于看电影,观众看到和听到的实际上是导演想让观众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只不过在虚拟世界中,体验者(相当于观众)观看的视角可以随意变动,可以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边移动边看,对体验者来说,自己体验方式的自由度变大了。但实际上,这只是形式变了而本质并没有改变,体验者所能看到的内容(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内容),都仍是设计者想让他看到的内容。换句话说,体验者看到的虚拟世界的所有内容都是由设计者事先决定好了的,设计者事先对内容作了限制和安排,对虚拟世界的行动规则和事物运动规律也作了预先规定。这样一来,设计者的角色是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决定体验者进行虚拟实践的方式和产生实践的效果的终极力量。所以说,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就是这个数字化新世界的“上帝”。

(一)虚拟世界的设计者

虚拟世界的设计者,是指用计算机软件程序等数字化手段从无到有地建构出虚拟世界的人。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可以通过二维虚拟实践、拟三维虚拟实践和三维虚拟实践设计出他想要实现的虚拟世界。比如,网站设计者使用专用的网站设计软件来设计出自己想要建设的网站(二维虚拟实践),城市规划设计师在专业软件中对未来城市的规划进行设计(拟三维虚拟实践),虚拟游戏设计师在软件中对三维虚拟游戏环境进行设计(三维虚拟实践)等。虚拟世界的设计者需要先学习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把自己的设计想法、设计理念和自己的想象世界,通过数字化手段一一实现出来。虚拟世界的设计者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一种不同于现实实践的全新的改造现实世界的方式。准确地说,他并没有改变纯粹的以物理方式存在的现实世界,只是把自己改变现实世界的愿望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了实现,并通过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改变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虚拟世界的设计者所进行的设计和建构是集想象力与创造力于一体的虚拟实践活动。康德曾说:“想象力有再生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先天的。”[4](P47)马克思说过,“现实的个人”可以“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是能够把现实的东西回忆出来、再生出来、复述出来;还“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1](P543)指的就是人的无限创造性,可以“无中生有”,在头脑中想象出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并利用已有的条件创造出这一事物。虚拟世界的设计者不仅可以把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事物像其他人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来,还能把许多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的想象事物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出来。设计者的虚拟实践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借助于数字化平台超强的三维建模功能和画面渲染效果,设计者可以创造出任何类型、任何样貌、任何规则的虚拟世界。设计者可以创造一个以仿真模拟型虚拟实践为目的的虚拟世界,也可以创造一个以探索创造型虚拟实践为目的的虚拟世界。以仿真模拟型虚拟实践为目的设计建构出来的虚拟世界,是设计者基于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回忆、再生和复述,基本按照现实世界的世界图景和基本规律来建构的虚拟世界;以探索创造型虚拟实践为目的设计建构出来的虚拟世界,则可以根据现实世界的已有元素和规律,来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部分类似的虚拟世界,也可以完全不按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和行为规则,来创造一个天马行空的虚拟世界,又或者是二者的适度结合。比如建构一个以原子世界为主的虚拟世界,使体验者可以坐着飞船在原子中穿梭,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内部的原子结构,以及物理化学反应在原子尺度视域内的情形,也可以建构一个以宇宙宏观视野为尺度的宇宙探险世界,自由遨游于宇宙星系之间。这些虚拟世界的生成有助于青少年科学普及和兴趣培养,这种虚拟世界既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又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再创造。

虚拟实践的产生使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虚拟世界。信息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存的二元世界。在二元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中,有三大矛盾关系始终围绕其中,关涉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共生发展。

(二)虚拟世界的体验者

人在虚拟世界中有两种极为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一种是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另一种是虚拟世界的体验者。

虚拟世界的设计者与体验者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意向性:对于设计者来说,他们处于“上帝”的位置,会按自己的计划来设计和建构虚拟世界,满足体验者的需要,设计者的主宰地位决定了虚拟世界的表征和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图景,同时也决定着体验者的意向性;对于体验者来说,他们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通过虚拟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虚拟实在性、即时交互性、身心沉浸性和远程操控性,把虚拟世界作为自己的意向性表征,整个虚拟实践活动都体现着体验者自己的意向性。

最后,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虚拟世界的发展依赖于现实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虚拟世界的运行也受制于现实世界政治力量的制约与控制。一方面,虚拟世界需要现实世界提供经济基础和技术物质保障,如果现实世界长年战乱、民不聊生,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虚拟世界是发展不起来的,同样,在信息技术不发达不普及的地区,虚拟世界同样无法建立;另一方面,虚拟世界的运行时时刻刻都受到现实世界不同政治力量的控制,换句话说,实际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都是国际政治力量的博弈场,无论是围绕支撑网络的基础设施技术的科技和商业斗争,还是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安全斗争,抑或网络社交圈的舆论斗争,都属于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的网络法律,但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保障虚拟世界安全的重要性,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但由于法律自身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备性,需要根据虚拟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完善,所以虚拟世界的良性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还需要有伦理道德等人文精神的指导,发挥伦理道德对虚拟实践主体行为的软约束作用。

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虚拟世界的设计者类似虚拟世界的“上帝”,因为他可以创造虚拟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虚拟世界的体验者在虚拟世界中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由设计者这个“上帝”决定的。不仅如此,设计者还决定了他设计的虚拟世界的价值取向。如同统治阶级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一样,设计者可以自行决定他所要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要真正实现什么目的,让体验者感受到什么,引导体验者向善还是逐恶,让体验者幸福还是悲伤,启发体验者的智慧还是使他们愈加蒙昧等各种价值取向。设计者可以创造一个温馨美满、充满人情味的虚拟世界,也可以创造一个让人感觉冰冷淡漠、世态炎凉的虚拟世界;可以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虚拟世界,也可以创造一个封闭拘束的虚拟世界。因为设计者不仅是虚拟世界环境的塑造者,还是虚拟世界规则的塑造者。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社会等级秩序、胜利法则等都可以随设计者的心情和愿望设定,不同规则的设定会极大地影响体验者的体验感受,甚至会影响体验者回到现实世界时的人际交往情况和生存状况。所以,虚拟世界的设计者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角色,他们甚至决定了整个虚拟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深度影响现实世界和整个人类的未来走向。

数据水印技术指的是将可以进行标识的信息在不影响正常的数据内容和数据使用效果的前提下,依靠相对难以察觉的方式嵌入数据载体之中,以达到“标记”数据的效果。这项技术在媒体版权维护、数据库和文本文件的比较中较常用到。由数据水印的作用出发,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强健水印和脆弱水印两大类:首先强健水印类,它能够很好地保护原作者的创作权,而脆弱水印类则能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两者各有优势,实际应用中可酌情选择。日常工作中,数据水印技术多是在小范围内应用,如何扩大其应用范围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3]。

(一)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虚拟世界是由人的虚拟实践活动建构出来的世界,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现代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实实践活动继续改造自然,研发出计算机、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的科学技术产品,使人可以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数字化产品建构出一个既与现实世界平行,又与现实世界有所交叉的虚拟世界。所以,虚拟世界作为人类虚拟实践的产物,也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劳动,表征着人类历史的展开。在现实世界中,人要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一步遵循规律,更好地使实践活动符合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虚拟世界中的“客观规律”是由人来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是由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决定的。虚拟世界的设计者不仅可以自由设计虚拟世界的世界图景,还可以规定虚拟世界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客观规律”在虚拟世界中主观化了。

其次,人的虚拟存在形态形成后又对人的现实存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的虚拟存在深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对它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条件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人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陪伴,甚至产生了一种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形成了一种新的“拜物教”。这个新“拜物教”的产生,可以视作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侵蚀。在这里,资本与技术的“同流合污”,使得技术成为为资本增殖而服务,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一种工具。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道德滑坡、情感冷漠、信仰危机和人格丧失,标志着一些人对信息技术的盲从与过分依赖而使人迷失了自我”。[8]在人的虚拟存在形态中,不仅可以享受到数字化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还能直接地感受到虚拟世界对人的感官世界的刺激。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尤其是游戏带来的刺激常常会让人忘却现实世界中的烦恼,使虚拟世界成为人发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一个窗口和渠道,渐渐地会产生心理依赖感和寄托感,使人变得对现实世界的周遭一切漠不关心,对虚拟世界充满激情,逃避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把虚拟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的避难所和理想国,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自我认同危机和心理疾病。如果人因为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就无法赋予人现实生活的根据和意义,就有可能失去真实的人性和自我性,必将导致绝对的虚无,人也将变为行尸走肉似的非人。

处理6、龙粳40,株行距为10cm*30cm。水整地时施入二胺6公斤、50%硫酸钾3公斤、尿素2公斤。插秧时无侧深施肥时加入。

(二)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表征着人类对自己所处时代发生的技术与理性、人与机器等关系问题的关切和反思。虽然,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并非始于信息时代,但这种对立在信息时代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人的虚拟实践活动给了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平等的精神创造平台,但也给人的存在带来了多重的危机和挑战。

工具的发明和技术的提高本来是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是为了使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得到丰富,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但是自从人发明了这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工具和技术,却又使人对其产生了依赖性,日益变得离不开它。尤其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让人对它们难以割舍。而有的人利用人们对技术的依赖,试图利用技术来控制、奴役和榨取他人。他们把技术做到精致的程度,让使用者感觉机器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了解自己,比自己还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利用人的心理弱点,来进行潜移默化地诱惑人、误导人的心理暗示和诱导行为。让使用者不知不觉地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深渊。

虚拟世界的形成来源于虚拟实践的产生,虚拟实践的产生使人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不是虚假的世界,也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存在着的客观世界。虽然它的基本构成元素——比特,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原子,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鲜明的客观实在性。我们不能因为虚拟世界的存在方式与现实世界不同,就不承认它的客观存在。这就如同人们经常会问及的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和外星文明一样,我们不能直接回答没有,只能回答因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水平仍然十分有限,也许外星人的存在方式与我们人类完全不同,至少以我们现有的认识水平还没有识别和发现他们的存在。存在方式不同不代表不存在,虚拟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技术理性最大的问题是把人不当作人,仅当作物,按照可计算性的宗旨把人的一切个性磨平,把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量化,去除每个人之间质的区别,仅保留量的一致。通过技术手段来精确计算人的需要和产出,来为资本增殖服务。人就不再是真正的人了,与机器毫无差别。但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人会劳动,还因为人有情感和道德,人具有宝贵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优先地位。现代技术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只进行事实判断,缺少价值判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现代社会人对技术的崇拜愈加盲目化,以理性为宗旨和基础的实用技术日渐非理性化,而技术本身反客为主地成为技术拜物教。换句话说,现代人对技术和理性的崇拜变成了一种迷信,把工具理性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严重地忽视了人类的价值维度。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以其高密封性、高强度和高抗渗的特性,在水利工程、工业供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为了满足后续喷涂防腐材料的要求以及保证管道承、插口的尺寸精度[2],改善传统打磨方法存在的效率低、打磨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打磨精度高、效率高的机器人化装备来提高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端口打磨的质量与效率以及降低工人劳动强度[3]。

人类发明的信息技术把整个人类自身装到了一个巨型信息网之中,人类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依赖也远远超过了预期,伴随着越来越严峻的情感冷漠、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和人格丧失的现实形势,虚拟世界急需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价值理性的彰显。人的新型异化现象实际上是人的价值目标的错位表现。虚拟现实技术和一切信息技术都只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并不是目的。我们在发展虚拟世界的时候必须掌握好手段与目的的科学辩证关系。万物本无价值,只有人才能为其确立价值,技术也是如此,技术的价值是由人来赋予的。人不仅为自然立法,也为人自身立法,一切道德法则和价值目标都是人设定的。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只能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加以解决。

(三)公共诉求与信息权利之间的矛盾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的虚拟存在成为一种具有公共性意义的社会共在,但在这种社会共在之中,产生了公共诉求与个人的信息权利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信息的权利主要包括信息发布权、信息访问权、信息共享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权、隐私权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权利等诸方面。”[6](P106)在虚拟世界中,主体所拥有的信息权利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和冲突之中,这是由于信息本身是信息时代的稀缺资源,如同工业时代的矿产资源一般。稀缺资源必然引起各方势力的争夺,即使是共享的信息资源,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冲突。

首先,虚拟世界具有自由平等的建立初衷和数字鸿沟的现状。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虽然虚拟空间的设立初衷是希望信息可以充分共享,意图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虚拟世界,但实际上在操作中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大量有特殊价值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做到共享,一方面,信息的所有者希望自己的精神成果有所保障和收益,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者也希望得到一定的利益回报。所以,对于信息的需求者来说,虚拟空间确实存在大量的免费共享信息资源,但是仍有很多信息是不能完全共享的。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虚拟空间是承认所有人的虚拟存在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是访问信息的权限并不平等,新的数字化技术也造成了地域间和群体间的信息量的不平等和不对等,导致前文所说的“数字鸿沟”现象的出现,由此形成了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信息富裕地区与信息贫穷地区。信息富人或信息富裕地区的人利用其掌握的丰富的信息,通过资本运作来统治和剥削信息穷人或信息贫穷地区的人们。

其次,虚拟世界信息发布权的变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虚拟化和数字化,实现了将人们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社会关系在虚拟空间的转移和创造。“人栖息、寄居在自己的技术物中的这种网络技术就形成了全新的主体技术……为人们在网络中结成虚拟社区奠定了技术动力。”[9]虚拟空间的这种公共性,体现在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人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的信息发布者、传播者和回馈者,虚拟主体的匿名性和虚拟空间的超时空性,使虚拟主体可以随时加入对某一话题的辩论和讨论,不受地域、身份、阶级、时空的限制,使虚拟空间成为真正的公共性场所。貌似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公开表达这一人类追求的目标已经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但是,这种分散性权力和多点自为传播的方式,也导致了无效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泛滥,更有人利用虚拟世界的匿名性,进行诈骗活动和窃取信息活动,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虚拟世界的健康发展,使主体产生信息焦虑症。

宝玉爹喜欢坐一把木质靠背椅,这椅子很沉,墨黑墨黑的,后面的靠背呈弧形,上面雕了花,还有兽物什么的,据说是他祖上留下来的,人称太师椅。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夜间当上了“全无敌”战斗兵团司令的二狗伢,说那是四旧,封、资、修,派了两个打手,强行将椅子抢走,砸烂,烧了,那是后话。

最后,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的矛盾。信息本质上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公共财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它也正成为比有形资源更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拥有更多的共享权利,确实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利用和人类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地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制度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信息生产者的权利和利益,信息的共享需要得到信息创建者的授权才能实现,也要大家共同保证自己不会乱用共享到的信息,也就是说,相关权利主体必须让渡必要的信息使用权。这样,信息生产者的精神劳动的消耗得到了合理补偿,才能对信息生产者的劳动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合理和必要的。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都是促进虚拟世界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二者之间的矛盾只能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解决。

万事开头难,而相应的,只要头开好了,后面的路就会一帆风顺。在婚姻理财这个问题上,亦是如此。30年、40年、50年或是一生的幸福生活,在财务方面的保障其实在结婚头3年可能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约翰·佩利·巴洛(John Perry Barlow).网络空间独立宣言[OB/EL]. http://www.ideobook.com/38/declaration-independence-cyberspace.

[6]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Andrew Calcutt, White Noise.An A-Z of the Contradictions in Cyberculture[M].Macmillan Press, 1999.

[8]郑永廷,银红玉.试论人的信息异化及其扬弃[J].教学与研究,2005,(6).

[9]徐世甫.主体技术·拟象·公共领域——论虚拟社区[J].南京社会科学,2006,(5).

The Secret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Re-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

ZHANG Hong

(College of Marxism, Heilongjiang Party School, Harbin15008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practice can we truly understand nature and history. Man has created human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nature. Virtual world is a world constructed by human’s virtual practice. It is not a false world or an illusory world, but an objective one in the form of digital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humanized nature, and also has historical and distinct objective reality. There are two very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roles as human in the virtual world, the designer of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experiencer of the virtual world. The designer of the virtual world is a very key and important role, who will even determin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whole virtual world, and deeply affec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al world as well as the whole human beings.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rtual world and real world, such as virtual existence and real existence,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public appeal and information rights.

Key words:virtual practice; virtual world; real world; humanized nature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9)07-0001-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8ZXC272)

作者简介:张 竑(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 官〕

标签:;  ;  ;  ;  

“虚实之间”的秘密 ——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