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也要实事求是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发展教育,也要实事求是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发展教育也要实事求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实事求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求解决教育投入、教师住房和教师待遇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上述问题的解决,最终依靠教育投入的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又必须考虑教育发展目标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可能。在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发展要不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处理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关系

从教育经济学一般原理讲,国家经济实力对教育发展有决定作用。经济实力较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投入不仅数量多,而且占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比重也较高。反之,亦然。有关国际比较研究资料表明,各国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而降低。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教育才能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在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实力的关系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重视教育对经济实力增强的作用,超前发展教育,又要考虑国家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投入的数量。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经济实力不足,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教育对经济实力增强的作用,不注重增加教育投入;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发展教育,抛开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和可能程度,提出教育发展目标和教育投入指标。这都是违背经济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

我国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实力现状

多年来,我国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了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长。1991-199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长22%,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平均每年增长19.8%,高于同期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16.7%的增长速度。1997年,在中央提出实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国家财政安排的教育事业费仍比上年增长16%,高于其它支出的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教育投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始终在2-3%之间徘徊,连3.5%都没有突破。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强,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拿出更多的资金办教育,一时还难以办到。我国各项事业都需要发展,都需要增加投入,而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政府可支配的收入有限,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资金需求,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不能不受到限制。1991-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累计下降近44个百分点,1991年为14.5%,1995年下降到10.9%(1996年虽略有回升,但仅为11%)。而同期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累计下降0.39个百分点,应当看到,正是由于财政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才使同期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没有出现与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同步下滑的局面。在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尽力增加教育投入,逐年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6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16.2%,超过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不低于15%的目标。

据对40个国家的分析,当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下时,财政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2%左右;财政收入比重为20%时,教育支出占比为3%;财政收入比重为30%以上时,教育支出占比为4%以上。按照世界各国的占比关系,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只有11%的情况下,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比仍达到2.47%,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努力程度,况且,我国财政支出的负担范围比世界各国要大得多,我国财政负担经济建设服务性支出占到4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为14%,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5%),这一客观情况,也必然使财政收入用于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受到一定的限制。

实事求是地讲,教育经费短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要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出路在于降低教育发展目标和增长率,多渠道增加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实事求是地确定我国教育投入政策

根据经济实力增长情况,努力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树立教育投入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中央已经作出决定,中央本级教育经费将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有大幅度增加。我们相信,随着国家财税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将逐步增强。

除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增加非政府的其它渠道的教育投入外,还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不同阶段教育财政政策。目前,我们忽略了财政对不同教育阶段支持所应有的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财政政策界定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被动,结果形成了该“保”的没有“保”住,不该“保”的又“包”了不少,体现不出国家对不同教育阶段的政策差别。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对不同教育阶段的财政政策。基础教育,即普通中小学和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其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不应该推向市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则不同,由于其与产业部门、与物质生产领域和过程,具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其教育成果和所提供的教育劳务,具有明显的商品性,所以,其教育资金来源、分配和使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以及招生分配等环节,可以基本上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高等专业学校,由于学科专业门类比较多,总体讲不可能完全都企业化,都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但对那些应用性强并且与物质生产领域联系紧密的专业和学科,在某些环节上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参与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和劳务市场。

适当调整和控制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的超前发展,应当是相对于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要超前,但决不是要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去发展教育。发展教育必须与可能的资源供给相适应。这一点国外有先例。1945年韩国独立后曾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计划,因为当时国家财政相当困难,没有予以实施。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又在《教育法》中明确实施义务教育,考虑到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弱,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为六年。随着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增强,1984年又将义务教育的年限调整为九年。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超越阶段去进行决策。

改革教育体制,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教育投入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加剧了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要解决教育投入问题,就必须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对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等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地方要进行调整。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投向,优先落实义务教育经费,合理调整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关系,确保有限的资金投向教育事业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要充分发挥经济械杆的调控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效益。要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转变理财方式,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标签:;  ;  ;  ;  

发展教育,也要实事求是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