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生产论文,进程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村工业发展,一些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粮食生产萎缩的问题。针对这一新问题,我们选择了代表农村工业化水平不同阶段的山东省苍山县、诸城市、桓台县、淄川区,江苏省无锡县和广东省东莞市六个县(市),结合全国及农村工业相对发达的广东省、江苏省及苏州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及农村工业欠发达的吉林省、陕西省情况就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近十年我国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明显萎缩
近十年,我国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促进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农村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而导致全国粮食生产的波动与徘徊,人均占有水平在波动中下降。如1984年粮食总产达到40731万吨,人均占有393公斤;1985年总产下降到37911万吨,人均占有水平降到361公斤;经多方努力,1990年总产上升到44624万吨,人均占有水平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1993年总产达到45644万吨,上了第一个台阶,但人均占有水平只有387公斤,仍低于1984年水平。
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粮食生产萎缩主要表现在:(1)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浙江省粮食总产量由1984年的1817万吨降低到1993的1436万吨,1993年人均占有333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公斤,成为新的粮食缺口省;上海市粮食总产由1984年的252万吨下降到1992年的227万吨,人均占有为169公斤,多年来处于省级最低水平;江苏省由1984年的3354万吨下降到1992年的3298万吨,也呈下降趋势;广东省由1984年的1973万吨下降到1992年的1774万吨,减少200万吨,1993年人均仅247公斤,粮食自给率不足70%。东南沿海各省平均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341公斤,比全国平均高22公斤;到1993年平均人均占有粮食下降到27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公斤。而农村工业欠发达的吉林省粮食总产由1985年的1225.3万吨提高到1992年的1840.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由535公斤上升到730公斤;陕西省粮食总产由1985年的951.9万吨提高到1992年的1031.6万吨,人均占有水平基本持平。(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0年17亿亩降低到目前的不足16.5亿亩左右。其中1991年下降1700万亩,1992年下降2400万亩,1993年下降3000万亩,1994年又下降1400万亩。播种面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工业发展所致;而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下降程度就更大。如1992年与1985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上海市减少68.85万亩,江苏省减少377.55万亩,广东省减少1237.80万亩,分别减少了10.47%、3.91%和18.48%;浙江省199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85年减少640.2万亩,减少了13.05%,早稻面积已由以前的1700多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200万亩。(3)耕地复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上海市复种指数由1984年的213%下降到1992年189%;浙江省复种指数由1990年的254%下降到1993年的236%;江苏省也由1981-1989年的183-186%降低到1990-1991年的176-177%。复种指数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4)抛荒、半抛荒地的出现和蔓延,导致播种面积下降和土地生产率下降。据有的地区统计,抛荒农户占当地总农户的5%,抛荒面积占总面积的8-10%。浙江省由于冬季抛荒使三麦面积由以前的90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600万亩。
二、农村工业不同阶段若干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
由于地域、条件差异,农村工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便于确定农村各区域工业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我们选择了反映农村工业水平的若干指标: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人均乡镇企业利润、人均乡镇企业工资、人均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乡镇企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力比重、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等,根据大量典型调查资料和全国总体水平确定指标范围,根据要素贡献率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把我国农村工业的水平划分为5个阶段(见表1)。
表1 农村工业阶段划分的指标及范围
注:以1991年数据划分。
根据各项指标得分和权重,得出1991年农村工业指数全国平均为16.3,处在第二阶段中期;相应得出苍山县农村工业指数为9.2、诸城市为17.8、桓台县为24.3、淄川区为31.4、无锡县为42.9,分别处在一、二、三、四、五阶段。东莞市农村工业水平也基本处在第五阶段。
由于农村各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处阶段不同,其粮食生产状况,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可从以下6县(市)名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看出。
1.粮食总产
从表2可以看出,6县(市)农村工业各阶段粮食总产的变化趋势不同。从1985-1993年粮食总产年增长率来看,处于一、二、三阶段的苍山县、诸城市、桓台县是增长的,处于四、五阶段的淄川区、东莞市都是下降的。从1991-1993年粮食总产年增长率来看,第三阶段也开始下降,因为这时的第三阶段已经开始向第四阶段过渡。同时还可以看出,第四阶段的淄川区和第五阶段的东莞市粮食总产年递减10%左右,此数值是相当惊人的。但可喜的是处于第五阶段的无锡县粮食总产还稳中有增,说明农村工业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是必然的。
表2 6县(市)农村工业不同阶段粮食生产若干指标的年变化率 单位:%
资料来源:由典型调查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2.人均占有粮食水平
农村工业不同阶段人均占有粮食水平的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表2),所不同的是,处于粮食总产增长阶段的诸城市、苍山县、无锡县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均粮食占有水平或增长速度减慢或出现负增长。而处于粮食总产递减的阶段的淄川区、东莞市,其人均占有水平的递减速度更大。
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农村工业各阶段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很有规律(见表2)。农村工业水平越高,粮食作物面积减少也越多;同一阶段(某一个地区),随着农村工业水平的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会逐渐降低。但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由于政策的差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却存在一定的差别。
4.土地利用率
以耕地复种指数代表土地利用率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就同一个地区来说,存在一定的规律:第一、二、三阶段一般有增长的趋势,而四、五阶段存在下降的趋势(见表2)。但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东莞市1993年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到106.8%,比1991年下降了97个百分点,而无锡县基本维持在190%左右。
5.土地生产率
以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来反映土地生产率状况(见表2),不同阶段的1991-1993年年增长率变化趋势是:一、二阶段呈现增长趋势,三、四、五阶段有下降趋势。同一阶段,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东莞市粮食单产是下降的,而无锡县粮食单产是较为稳定的。
综上所述,农村工业的高级阶段粮食生产萎缩问题虽不是必然存在,存在分化现象;但从总体上看,粮食萎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萎缩的程度越来越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粮食生产萎缩的实质
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萎缩的实质是什么?其症结何在?通过广泛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是比较利益差异,驱动生产要素不合理配置的结果。
1.比较利益差异。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1984年城镇职工年收入914元,到1993年为4160元,净增3246元;而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8元,1993年为2126元,净增1518元,农民净增数只有职工的46.8%。从增长速度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明显慢于城镇职工收入增长速度,1984-199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率为14.92%,而城镇职工收入年增长率为18.34%。农民种田效益明显低,造成农民种田特别是种粮积极性不高。
2.生产要素配置。由于比较利益差异的驱动,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发生了明显的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第一,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优先向农村工业转移,在劳动力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也首先不利于农业,从而导致粮食生产率下降。据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劳动力外流队伍中,15-34岁的人数占61.9%。再据人口主要流入地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东莞、广州四市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外地流入人口中72.78%的人在15-29岁之间,96.24%的人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68.06%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据苏州市35个农业现代化试点村调查,3992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竟达91%。这种状况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尤为不利。第二,农村资金向农村工业倾斜,农户资金向非农业生产倾斜,农业生产资金向非粮食作物倾斜,导致粮食生产投入不足。近几年,农村资金向非农产业倾斜状况又有加重的趋势。如在农村生产资金年末占用流动资金总额中,农业占用的比重由1991年30.7%下降到1992的26.4%;而农村工业占用资金由54.4%上升到57.9%;1992年农民家庭生产年末占用流动资金中农业占80.9%,比1991年下降0.6个百分点。而农户用于工业的流动资金由1991年的2.67%提高到1992年的2.83%。农户农业生产年末占用流动资金中,种值业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65.5%下降到1992年的64.0%,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牧业、渔业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29.0%、1.7%,上升到1992年的30.8%和2.3%,分别提高了1.1和0.6个百分点。说明农户的农业生产资金向非种植业倾斜;我们调查还发现农户种植业生产资金也显著地向非粮食作物倾斜。第三,农村工业过多占地导致耕地面积下降。1992年和1991年相比,全国耕地面积下降0.2%,而农村工业相对发达的广东省下降3%、浙江省1.4%、上海市1.0%、江苏省0.6%,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六个典型县(市)看,随着农村工业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年递减率(1985-1993)也呈增加的趋势。苍山县、诸城市、桓台县、淄川区、无锡县、东莞市依次为0.45%、0.64%、0.65%、1.33%、0.64%和3.06%。其中,东莞市耕地面积由1991年87.9万亩减少到1993年的75.4万亩,减少了14.2%。但无锡县耕地年递减率低于农村工业处于第四阶段的淄川区,更低于农村工业水平与之相近的东莞市,说明农村工业导致耕地锐减的趋势并不是必然的。
3.粮食生产规模过小。在目前全国2.3亿个农户,户均6.3亩耕地的状况下,粮食生产的效益很难提高。
4.缺乏保护粮食生产的有效政策。目前粮食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供求关系交替变化,时而“卖粮难”,时而又“收粮难”。国家缺乏保护粮食生产的有效政策,粮食生产在效益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风险大的问题,造成粮食生产徘徊。
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把我国农村工业五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生产要素关系概括为:
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的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工补农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对农业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地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搞得好的,农村工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相反农业及粮食生产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引导,或者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工业发展不顾农业,大量占用农田,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弱化,农田抛荒、半抛荒,农业萎缩;体现出工为主,农分化的特征。
由于我国各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要素在农村工农业之间的配置状况也很不相同,因而从国家政策、农业发展战略、农村工业发展方向上,都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发挥农村工农业之间互补作用,抑制竞争关系,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地区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今后应采取以下对策:
1.宏观调控平衡比较利益
粮食比较效益低是困扰我国粮食生产的根本原因所在,国家必须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措施,切实缩小农业与工业、粮食与经济作物比较利益差异。
2.多方引导增加投入
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农村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必须全社会重视。首先,国家及地方决策部门从思想上改变对农业的认识,真正把农业摆到基础产业的位置上来,增加国家对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投入;从社区来说,各级领导切实改变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农村综合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集体对农业的投入。第三,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个人投入对农业发展的和粮食生产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农民超前消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民可以花4-5万元盖一套新房,也不肯拿出其中的1/10用于农业发展,这就是当前农民对农业的态度。因此,如何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在目前以农民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3.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一些地区通过家庭农场、村办农场、站办农场、厂办农场等多种形式,将责任田适当集中经营,效果良好;如无锡县1993年以村办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12万亩,占全部责任田面积的49%。规模经营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无锡县1990年规模经营单位三麦单产246公斤/亩,比全县平均单产高10%,水稻单产538公斤/亩,比全县平均单产高30公斤,粮食商品率为92%,每个劳动力年收入2561.7元,比乡镇企业职工年收入高891.7元,高53.4%。我们在苏州市吴县渭塘镇渭南村调查了两个种粮大户,每户2个劳动力经营耕地30亩,渔塘5亩,年收入13000元以上,比在工厂的职工工资收入高50-60%。因此,通过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平衡工农业比较利益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从总体上看,现在的步子迈得慢了一些。
4.保护耕地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近几年全国还以每年4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其中农村工业发展占地问题十分突出。必须采取经济与法律的手段,切实保护耕地这一稀缺资源,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
5.完善保护粮食的有效政策
针对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和风险大的问题,国家应逐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推行商业合同收购,改善粮食储备状况,建立粮食储备风险基金。国家还应保证农民卖多少、国家收多少,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粮食生产的萎缩是现实存在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同时,农村工业落后地区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其粮食生产是否会步发达地区的后尘,也值得高度注意。本世纪末及下一个世纪,我国粮食生产任务十分艰巨,只有注意到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掌握其变化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粮食生产的不利局面,达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释: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重点项目的一部分。本研究得到北京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蒋建平研究员指正,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