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设疑艺术论文_孟玉宝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设疑艺术论文_孟玉宝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孟玉宝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设置疑问来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艺术,以便更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維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设置疑问 教学艺术 有效教学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即使到教师非讲不可的时候我也尽可能用变换音量、音调、说话速度和感情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就课堂教学而言,包括备课教学艺术、驾驭教材教学艺术、导人教学艺术、讲解教学艺术、设问教学艺术等。我仅就课堂设问来谈一谈教学的艺术性。

一、巧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启于思,思起于疑”,可见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突破心理认知冲突,进而去发现研究突破疑难,更好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在讲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我首先讲述了当今社会失业人数激增、美国银行倒闭、世界经济萧条等现实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今世界在经济一体化加强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如何避免或克服这种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现实,以史为鉴,为我所用,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趣激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之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则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疑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切忌教师直接讲出答案)感悟历史.体验成功的快感.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时,有学生产生质疑:现在世界各地区域冲突时有发生,那么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学生们众说纷纭,各持一词。我抓住这一疑问让学生回忆、分析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灾难,然后从当今世界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疑虑:虽然现在先进的科学科技足以毁灭地球无数次,但世界人民的觉醒及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突出作用,世界大战不会轻易发生,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 这种通过设置疑问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当点拨——教师释疑的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性,从而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错误设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和性质等模糊不清,往往张冠李戴,在理解时不知不觉就会出现错误,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充分暴露他们的错误,然后加以分析指导。或者专门收集和编制一些学生易错的知识,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故意将其性质说是反帝反封建,后来学生提出疑问时,我顺势设疑: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为什么可以说是反帝爱国呢?在学生讨论之后,指出这一性质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其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通过这种错误的设疑,学生对这一问题更加清楚明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错误设疑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地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拓展设疑,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为了能够培养发展全面、素质过硬和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历史,就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学会分析解决当今问题。比如我在上完《罗斯福新政》后,让学生总结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胡佛的不干涉经济政策.然后我展示了一段奥巴马上台时的竞选宣言,帮助学生联想美国总统奧巴马上台所面临金融危机的政治背景,引出我要拓展的问题:请问奧巴马能够成为美国的第二个罗斯福吗?面对目前的金融危机,他将如何迎接挑战?我们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如何克服现在这种困难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开始讨论总结,回答地比较精彩,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结尾设疑,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节有效的历史课,既要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巧问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开头,更应有跌宕起伏、充满趣味的中间,也应有意犹未尽、令人深思的结尾,所以在结尾设疑不失为课堂总结的一种好方式。它能使课堂词虽尽,而意无穷。我在课堂将结束时,往往会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既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联系,又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我在讲述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时,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既有成就又有挫折,如何认识这20年里的经济建设,从学生探究的能力考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巨大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那么你们能在课后找到相关的史实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吗?这种结尾设疑既为下面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同时也使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多年的历史教学是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到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学艺术,让课堂充满智慧,让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堂中挖掘他们的潜能。

论文作者:孟玉宝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设疑艺术论文_孟玉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