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城市居住空间与社区规划评价研究_地理学论文

当代国外城市居住空间与社区规划评价研究_地理学论文

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空间论文,当代论文,国外论文,评价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6-0001-05

1 引言

当前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研究,已从经济空间因素为主题的评价转向对社会空间因素为导向的评价,尤其是从城市空间(自然与文化)生态角度(即生态指标)的探讨,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主流。该评价的核心摆脱了对唯物条件的极度关注转向人本需求的研究[1]。其中对影响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要素的研究称为弊端生态学(Ecology for evil)[2],对城市生活行为场所的复合研究多称为(生活空间)场所(某方面的)“关注”[3]。同样,对城市社区的规划研究也由唯功能性的被动空间(布局)设计转向对社会—生活空间整体质量的“分区制”管制方面[4],并配合各个社区发展制定的“统一计划”[5]逐渐完善社区空间发展的前瞻目标。

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规划的综合理念探讨。它反映了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前沿性趋势。二是对构成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要素探讨。它们可反映出社会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性趋势。

2 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综合理念的探讨

2.1 城市社会—空间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单元

2.1.1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价体系[1,2]

(1)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综合客体评价体系。该评价方式认为,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必须系统地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各方面进行评价。选取评价指标是主要的方法。在对社会生态因素的量化方面,由于不同居民对同一生活空间的评价有异,因此界定的客观指标有显失真。尤其是有关居住分离(梯度)影响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差异的居民因素(如地位、权力、收入与民族等)与形成城市社会空间多重梯度因素(如犯罪率、居住密度、环境水平、公共设施、医疗水平、政府补贴与教育水平等)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该综合评价理念研究的焦点之一。

(2)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感知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是用行为(地理学)方法进行操作。它具有城市居民对生活空间感知的“人本”真实性。由于行为方法对影响生活空间质量因素的提取有替代性。因此一些难以描述的社会因素可以用可量化的因素替代。如空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可用人口迁移(欲望)替代,环境的适居性与区位感知的舒适性可替代(现状与需求)环境质量及其构成因素。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构成可以替代城市场所质量空间的结构。因此,以行为—感知评价体系对城市生活空间的评价,它能深刻揭示生活空间形成与分异的社会—政治原因,能够揭示构成生活空间的社会因素结构。

由于居民日常生活(外在)行为在生活空间的经历(感知)过程,可揭示城市生活空间与不同场所的空间—时间的关系动态,及其空间质量。对这种关系规律的研究最拿手的量化手段是时间地理学(Time-Geography)[17]。该方法从创立至今,经过40余年的实践与理论上的再审视,国外地理学家认为该方法对城市生活(行为)的“区域研究与景观演化”解释最为有效,被称为“存在(主义)的日常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existence)[18]。

2.1.2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单元[1,2]

(1)城市社会区域系统评价单元。城市的社会区域体系是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因素复合的生活空间单元。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体空间是一定的居住社区。社区的住宅、环境与邻里区的演变,以及对应的宏观—微观社会环境的更替,它们直接影响城市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

(2)城市场所系统的评价单元。城市场所是城市社会区域感知研究的空间“存在主义”区域概念。由于城市宏观环境构成的“空间”具有日常生活意义所感知的场所,它们形成的体系不断地确定城市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空间与界线。因此,评价城市“存在主义”区域与场所的类型、结构与模式是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

2.2 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社区发展”内容的再探索

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对生活空间的研究内容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经历了三个逐步深化阶段。该研究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及其关联的应用领域研究发端于70年代,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界一直执此领域之世界的牛耳。现在,以美国地理界为代表的学术机构将该研究内容聚焦于城市(社区)的“健康关注”空间与“社区保护”空间及其体系方面。

第一阶段:80年代初期国外已形成了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2]。对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应用该理论体系的社会空间分异与组合原理去探讨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空间及其结构。为了使城市(社区)环境生活空间优化并具可持续发展还出版了有关环境、社区的行为规划专著[6]。

第二阶段:90年代以来,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研究集中在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由现代信息技术变化引发的区域、城市与社区生活空间社会福利差异、社区发展差异、居住问题等方面。而涉及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应用上述原理,关注在减小社区的演替与置换周期的同时,努力保护社区文化—生活方式与其文化生态[3,7]。关注以人为本的社区购物市场的微区位(论)规律[9]。美国国家教育部门,还将此方面的知识作为大学不同层次地理教育的必须涉及的内容[8]。

第三阶段:近期的研究,在探讨城市生活空间的阶层—等级—生态性的基础上,聚焦于对城市(社区)空间的健康关注与社区保护空间体系上。涉及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则偏重于社区(分区制管制[4])保护的(“统一计划”[5])管理方面[3,10]。

90年代末美国地理学会、美国国家基金委等八家团体组成的国家研究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号召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须集中在“康体—保护空间”方面,要偏重于①由于物价上涨、疾病树的演变与健康保护空间如何影响生活空间与社区的发展。②社会变化引发的社会相互理解方法的变化对城市生活空间变化对策的影响。他们把这些方面作为近十多年来“对地理学再审视”(Rediscovering geography)运动过程中被挖掘出的创新研究领域[3]。

2.3 对“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规划”方法(论)的再探索

人文地理学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不同的侧面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全面刻画人文地理事物的全貌。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近30年来渐近式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深入地揭示了城市内部(含社区)生活空间的演化规律。由于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方法的变化有其内在规律。其研究方法的变化也经历了三个深化阶段。当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结构主义方法基础上,佐之“研究者综合表达理念的不同手段”进行验证。

第一阶段:60-80年代人文地理学家对研究方法的大争论往往追索其方法的哲学基础,以及强调不同哲学基础所表现的地理透视范围与空间线索[2]。因此,在此阶段一个新的方法便可产生一门边缘学科。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据7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运动创立的行为方法、人类生态方法[11]。

第二阶段:80年代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运用(强调非物质因素影响空间结构与机制的)结构主义方法,此方法被认为是社会与人文环境演化的动力学[13]。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者认为现今研究方法之别主要在于研究者综合表达的理念手段上[2]。主要有三类理念研究手段对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起到推动作用:①新现实主义手段。认为典型的生活空间范例研究的结论能解释不同生活空间的发生过程与结果[14]。②女权主义者(Feminist)手段。认为大多数对生活空间研究成果表达出的文化—生态—动力作用的解释有男性的成见[15]。应倡导反映女性对城市生活空间体验方面。只有综合两性对生活空间的关注规律的研究,才能完整地拟定社区可持续发展对策[12]。③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t)或反现实主义(Countermodernist)手段。认为所有生活空间现象是社会构建的,对它们的理解是一系列社会价值、标准与研究者的特殊经历构成,故个案解释形成的“原则”不能认识所有生活空间现象,必须重视对所有区域生活空间有准确性的研究[2]。并要关注某一城市生活空间在特定时间与特定社区的独特性[12]。

以上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念手段”是不断对生活空间理论研究的深化认识结果。70-80年代强调人本主义思想,90年代在此基础上强调地理内涵具有“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意义的“新激进”思想方法[12]。现在的研究方法应充分吸收上述两种思想在揭示空间特征的所长。研究城市(社区)生活空间体系结构时应以人本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对具体或微观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研究,应发挥“新激进”思想的不同表达理念研究手段的所长[2]。只有综合地运用这些方法与“理念手段”就能越来越深刻地揭示生活空间的本质并能切合实际地制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3 美国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要素空间关注与探讨

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对构成城市生活空间的要素空间关注与研究,形成了三大生活空间理念及对应模式。

3.1 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区域基础命题

8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对生活空间及相关应用的研究集中探讨的核心方向之一是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空间结构与布局规律上[16,2]。该命题有三个核心。一是如何界定社会—生活空间的多样性,它们分布模式是什么;二是城市不同社会人群由于生活居住的区位不同,社会—生活空间条件如何影响他们的个人经历、贫富状况及健康,是否由于区位的不同而患上社会病(如健康方面与行为方面等);第三,社会—生活空间分布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制定消除这种生活空间差异带来的弊端,以及解决或减轻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政策。

对上述三方面进行区域模式研究或结构探讨之前,首先要对影响城市社会—生活以下三方面的基本条件进行地理分析。①城市收入与财富的分布模式;②健康与医疗服务水平的空间模式;③犯罪与违法行为的区域特征。因此,在对它们的研究过程中,便形成了收入地理学、健康地理学与犯罪地理学的三个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研究的要素地理研究(分支)学科,或称某要素空间关注。其中用生态学方法对上述分支学科的要素构成研究可称为弊端生态学。

3.2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三大生活空间及模式[16,2]

3.2.1 收入地理学与居住空间关注

对该方向的研究多涉及社会地理学的前沿成果。揭示区域社会—生活空间的收入要素内容,首先要进行城市间的收入构成与模式的总结,其次集中在城市内收入的地域差异方面。①搞清楚人口平均收入、家庭收入等各类人群收入水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②找出上述各类收入的区域差异水平及特征;③解释区域差异的原因;④在对高收入与贫困线以下人群空间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以城市“中等个人收入”(指个人收入居百分位的第50位的收入)与“平均个人收入”(指算术平均下的个人收入)之比的角度探讨城市地区收入失衡状态。[16]由于少数富裕人的高收入会使城市(区域)个人平均收入发生偏差,往往使平均收入高于中等收入水平。中等收入与平均收入之比越小,区域贫富失衡越严重;⑤城市区域收入的空间模式也可以用居住条件来替代衡量,即用区域住房模式与区域收入结构互拟。它们都可以揭示一个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模式。

3.2.2 健康地理学与健康空间关注

该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社会地理学的前沿成果。

(1)研究的范围与因素

虽然影响健康、疾病与发病状况各因素的地域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居民的疾病类型却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模式。疾病类型不但与环境有关系,而且与环境中的社会条件有关。尽管环境可解释病例,但是遗传与行为的作用使疾病与环境的关联呈现相当复杂的程度,很难证实个人的病症与环境的直接因果关系。因此,城市健康地理学主要关注不同社群总体健康水平与城市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对城市的社会—生活空间直接相关方面,有两大议题,一是研究社会—生活质量不同,产生的“社会环境压力”(Society environmental stress)对健康状况与“病态行为”的规律。着重探讨人口密度、拥挤与贫穷因素的空间聚集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压力”水平。二是研究健康与社会综合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的空间现象。围绕该类命题,可选取三类因素。①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可用婴儿死亡率、死亡率与平均寿命、慢性病死亡率(心血管病、癌症)与社会压力有关的疾病(哮喘、溃疡与肝硬化等)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表示。②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可用自杀率、精神病住院人数与就诊天数来界定。③综合衡量(区域)健康水平,可用社会就医与接受服务的难易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质量标准。通常用人均保健品与医疗品消费量、外科医生与牙医百分比去模拟。对此方面的模拟,不但是健康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城市社会—空间质量研究的难点之一。

(2)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探讨区域的健康地域差异。主要从影响健康的各因素着手,并要从身体健康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与健康服务状况的加权计量法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区域健康模式。②城市内部的健康变化(区域)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城市不同区域吸引医生与提供医疗设施方面的空间变化。③城市内部的健康模式研究。美国城市健康模型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污染(涂料与铅中毒等)、社区中的医生数量与疾病的传播、扩散的自然—社会空间关系等有关的空间生活健康模式。④拥挤环境(主指居住环境类型)与社会环境压力、社会环境安全、(心理)健康的生活区域结构。⑤住宅条件(标准、通风、供暖与虫害等)、膳食结构的空间聚集与分布关系,以及与疾病(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发病率关系及其扩散。⑥就医场所随着城市扩展而变化,该变化与就医距离与就医人数的空间关系。包括:a.不同类型患者(经济条件、宗教信仰、民族与种族)就医行为与诊所(包括医生信仰)的关系。b.不同类型患者医疗保险与诊所的空间关系。c.不同人群就医的空间困难程度。

3.2.3 犯罪地理学与安全空间关注

对该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社会地理学的前沿成果。在西方国家虽然犯罪的统计资料易于获取,由于不同政区法律惩罚的差异性。政区间官方有关的统计具有不准确性或偏见。另外,城市中不同等级社区受警察监视的程度不一样,空间犯罪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每个城市犯罪的空间研究与城市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该研究方向不但可以对不同城市犯罪动因(包括空间动因)提出解释,还可以衡量不同社区空间康乐的程度。

城市犯罪地理学与安全空间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城市犯罪空间研究

该研究必须在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大区域犯罪空间变化探讨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由于人口增长抵消了犯罪率增长的误导;还要关注不同区域犯罪类型变化的对比,要区分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与区域犯罪类型具有不同模式;第三要重视区域犯罪的聚集性,它能显示区域犯罪率的差异特征,从而寻找出“安全”区域模式。

主要研究方向。①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城市规模与犯罪率的关联程度,犯罪区域类型的差异性;②城市的社会因素(贫困水平、人口的种族构成等形成的各类社会行为)与犯罪的空间关联程度;③人口随着城市的扩展而扩散,犯罪与上述因素扩展、扩散的关联程度;犯罪扩散与特定的人口群(少数民族、穷人与年轻人)所占用土地类型的关联水平,与新型的城市活动场所关联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财富(物)聚集区的潜在犯罪目标带。

(2)城市空间的犯罪模式研究

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犯罪机会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模式;二是犯罪行为(类型)与相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关联模式;对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已不同程度总结出:①城市犯罪类型区域与犯罪目标机会区模式;②居住类型与犯罪类型的关联模式;③城市犯罪与犯罪区、犯罪场所的距离衰减模式;④犯罪区的社会空间构成因素关系模式。该关系模式主要与失业与贫穷、居住隔离与社区、社会凝聚力、家庭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地位的城市空间对立。而且还与城市的各类“古典圈层”或“扇性结构”有一定的关联模式。

(3)城市安全空间研究

由于居民对城市不同区位的认知比较,可以产生对特定区位的心理安全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该研究用“心理安全”的概念界定城市中的某一特定区位与其他区位的安全认知程度。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对不同人群(个人)“活动空间”的时—空感应—认知的安全映象进行研究;②剖析个人活动环境的场所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统觉对“惬意环境”形成的心理安全空间认知规律,探讨城市宏观与微观环境构成(如规划结构、建筑布局与空间氛围等)与“心理安全”空间的对应关系。此外西方学者在对于城市犯罪机率的分析,以及对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方面采用了GIS和线形回归模型,首先计算并描绘出犯罪事件的定型比率(Standardized offence ration),并对这些数据的空间特征加以确认,确定出社会因素变量的不同导致了犯罪事件发生机会的不同,从而研究犯罪事件的发生机率[19]。

3.2.4 社区保护与规划

该方向的研究涉及到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前沿成果。

(1)研究的理念

对城市空间与社区的保护研究。多运用“文化隐藏”(Culture screening)的概念,[4]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与收入阶层的人群对城市空间与社区保护的认识内涵。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收入的差异影响不同阶层人群对城市映象的构成。不同“居民以一定的方式‘认识’城市环境,理解城市环境对居民自身的‘意义’”。‘认识’与‘意义’是居民与现实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社区空间质量的再现[17]。对城市环境的改造与社区的保护及其规划必须以居民的这种行为规律为基础。

从对西方国家城市研究的案例证实,中产阶层与高收入者更多关注社区及周围以及环境构成,较少关注街道。而低阶层与低收入者恰好相反,多关注居住地与邻里区。后者狭隘小空间的感知,不易熟悉城市服务设施,迫使他们的生活依赖于邻里区。因此,社区保护更具有强烈的心理行为,它是一项市政与社会规划的复合工程。

(2)分区制(管制)规划原则的深化探讨[4]

分区制规划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城市空间管制方面行之有效的惯用方法之一。在城市社区尤其是CBD内的社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中,避免来自相邻建筑物和设施形成的各种空间与社会(感知)场所的负面影响,使社区获得安全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即行为限制法与保护性的分区制(管制)法。前者属于社会管理范畴,后者的管制原则是政府对社区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手段。现在分区制的原则已经深入到确保社区健康、社区安全与社区福利等方面。几乎对所有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了(不影响社会空间的)合理性制约。主要有以下类型分区(管制)原则。密度分区、有条件使用分区、移动分区、效应分区、转移分区、比率分区、合约分区、特殊用途分区、农业与林业分区、奖金和激励分区与排他性分区[4]。由于分区制规划原则的深化,是美国的“社区发展统一计划”[5]在空间上落到了实处。

(3)社区环境中零售业合理布局研究[9]

社区发展、保护与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相关的零售业区位密不可分。提高社区空间生活人本化质量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落实到社区内零售业场所上,其中对零售业微区位(论)的探讨就成为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发展、保护与规划的前沿性课题。美国较成熟的微区位论成果,主要用空间行为感知的分析方法,揭示在发达国家城市宏观条件下(道路与交通系统)、社区居民的兴趣(行为)引力(Interest gravitation)区(日常工作与消费源地)、交通载体(自驾车)与社区零售业区位(与场所)的和谐关系规律。总结出的主要布局因素:①在地区不断发展条件下,②并有高密度人口因素的基础上,③具有区域知名度(Regional exposure),④良好的可视性(Excellent visibility),⑤优越的可进入性(Superior accessibility)共五大要素。尤其是后三个要素在不同交通条件下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人本化类型和相应亚类型的区位等级[9]。

3.3 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进行区域分析应注意方面

对某一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进行研究,重点应从构成城市单元的角度出发,落实以上三大因素的区域类型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关系。对其的探讨应注意:①不论是对区域类型、生活空间的分析,应把握居民对应的社会、人文状况的理解与分析上,不能过多偏重经济人口统计资料。②对生活空间与社区保护上应把握已出现的社会—生活关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对应关系。③影响生活空间各要素的分布应与低技术工作、低等居住区位进行关联比较。④对上述研究最好运用地图表示空间关系。

标签:;  ;  ;  ;  ;  ;  ;  ;  

当代国外城市居住空间与社区规划评价研究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