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作用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通过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分析,经济学界有识之士早已指出,产业结构失衡是引起我国经济发展起伏、波动的重要原因。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结构形态,我们认为,产业结构概念应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改善产业间量的比例关系,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无论是采取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采取以资源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都离不开资金,离不开金融中介,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全社会投资格局已经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过渡到了金融主导型。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依靠财政手段集中资金来调整产业结构,那么或者会由于集中不足而杯水车薪,或者会因为集中过度而影响改革和发展,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研究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才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够最终达到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目的。

一、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联系

金融活动从属于价值运动的范畴,处于分配流通环节,在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相互作用中,金融主要作用于价值运动,进而作用于使用价值运动;在生产和分配的相互作用中,金融主要作用于分配,进而作用于生产;在资金分配和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相互使用中,金融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它生产要素的分配;而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作用的传递过程,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传递可以简述如下: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循序渐进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

储蓄和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循环流程中的主要变量,经济金融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金融机制,拓宽储蓄——投资渠道,使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不仅促进储蓄和投资流量的扩大,而且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还表现在经济波动的高度相关上,金融不再是经济发展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外生变量,而是与其它经济变量紧密相关,显著影响经济发展、经济波动的重要内生变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经济波动和金融波动之间的紧密关系。经济的膨胀——萎缩——回升——膨胀的循环与金融的扩张——失控——紧缩——放松——再扩张的循环基本吻合。

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以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为前提,这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实物平衡有总量意义上的实物平衡和结构意义上的实物平衡。产业结构协调首先与结构性实物平衡相联系,金融则主要与价值平衡相联系。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是统一的。没有价值平衡,就不会有实物平衡;同样,没有实物平衡,价值平衡也是虚假的。

二、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以前,我们一般认为金融政策主要影响经济的总量参数,事实上,金融政策同样也能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参数发生作用。金融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在金融领域实施的政策。

(一)货币政策实施与产业结构调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1.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金融环境。这是实现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必备的外部条件之一。一般而言,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会导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盲目追逐的压力,有限的资金会被投入到价高得丰的长线产业,而且经济参数信号紊乱,预期困难,最终使得产业结构失衡加剧,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又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经济增长,特别是目前产业结构存量凝固的条件下,由于存量的吸纳作用,宝贵的资金会分流一部分到效益低下的长线产业中去,这同样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总之,很难设想实施极端的货币政策,能够有利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要想实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必须以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为条件,如果产业结构失衡处于发散状态,对应的货币政策就必然会走向极端,呈现出“放松…紧缩…再放松…再紧缩”的周期性循环怪圈,同时,经济发展也会陷入“膨胀…收缩调整…再膨胀…再收缩调整”的困境中去。

3.当前,首要的问题是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有限的国家信贷资金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应该投放到最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和制约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瓶颈”产业中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乃至整个金融政策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利率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整配合应体现在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上。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一个优化的利率结构,首先应反映中央银行金融政策及国家产业政策,反映风险、成本、期限及盈利水平,反映和调节资金供求;其次,利率的变动和差异,应能够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为主优化资源配置,这就要强化金融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把利率市场化作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我国目前而言,应刻不容缓地强化利率政策对资金投向的选择功能。

(三)涉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的日益国际化,产业结构的协调、均衡必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衡量。

随着我国的外贸比重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联系日益加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步伐正逐步加快,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政策与扩大对外贸易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外汇管理政策、汇率政策、外汇信贷政策、外债政策等涉外金融政策的正确制定,对于实现预定的外贸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体制上最重要的结合点。金融体制改革是指对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在结构、管理方式、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协调、确定及改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制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不能落后。

金融机构的企业化经营是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在体制上的关键结合点。

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能够塑造市场体系中金融主体的法人地位。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真正改善产业结构数量,提高产业结构质量的需要。

我国中央银行关于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政策已制定多年,但却一直难以贯彻。对于银行的基层行来说,把一笔贷款贷给甲、或者贷给乙都是一样的,对银行本身关系不大,原因就在于利益原则、风险原则等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并贯彻实行。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以后,其内部自我调节机制增强了,银行与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之间服从与被服从的纽带被割断了,银行既有了贷款投向上的权限,同时也受到了风险制度管理上的约束和利益原则的引导。这样,就自然会把贷款投向效益高的部门,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资金融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金融,即资金有余和资金不足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直接发生的借贷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另一种是间接金融,各单位、个人之间资金转移是通过各种金融媒介体,即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证券市场是直接金融发展的产物,证券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利用股份筹资,完善证券市场有利于我国融资效益的提高。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多种信用形式,以加速社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大胆地利用股份筹资,完善证券市场,能够增加融资渠道,弥补银行信用的不足,改善融资结构。多种融资手段共同运用,可以满足多样化的筹资需要和投资需要,提高社会融资效益。

2.逐步规范的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还是明确产权关系,实现生产要素存量流动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这必然会引起总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连续调整。这是为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动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靠资金增量投向的倾斜,更要保证现有资产存量转移渠道的畅通。在市场经济中,资产存量调整显然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方式强行转移,而应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交易来实现。证券市场就是最活跃的产权市场。

3.市场机制支配下的资产增量调整同样与证券市场密切相关。长线产业的生产者,由于其产品需求已经或接近饱和,其经济效益一般要低于短线产业的生产者,因而其发展前景是黯淡的。这在证券市场上必然反映出长线产业的证券价格增值较慢,甚至下跌。这样,新的资金筹措将遇到困难,从而遏制了效益不良的长线产业增加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在市场前景不好时,长线产业生产者会自动减少新增投资,或转而生产预期效益良好的短缺产品,而短线产业的生产者,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利益机制的激励下,必然会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规则显然有利于短线产业,不利于长线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数量均衡。同时证券市场的这一游戏规则也增强了产业结构的自我纠偏能力,提高了产业结构的内在质量。

4.推行股份制度,明确产权关系还是健全金融制度,有效发挥金融调节经济作用的基础。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货币作为资本循环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信用关系也正是这样引导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借贷关系的特征有三:一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二是到期归还;三是付给相应的利息。这样,企业就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权主体,如果企业经营亏损达到资不抵债时,就要破产倒闭。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许多怪现象,诸如:“三角债”拖欠严重、银行信贷实际呆帐比率太高,还有什么“占款有理、占款有利”、“敢借、敢用、敢不还”等怪论,都是由于产权边界不明造成的。因此,只有在明确了产权关系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才能够真正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枢扭,金融产业才能够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影响力,金融政策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

五、发挥间接金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作为两种不同的融资形式,是相互联系,不可代替的。没有间接金融的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不可能得到充分发育;同样,直接金融不发达,间接金融也不可能得到完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的间接金融在整个金融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因为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手段不健全,所以,以间接金融为主,可以通过金融体系基本掌握社会资金分配和再分配,并通过金融组织体系,协调金融活动,将全社会的融资活动置于中央银行的监督指导之下。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按其周转特点可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固定资金是相对稳定的,其物质形态表现为固定资产,并且在有效使用期内保持不变,其价值则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通过提留折旧渐次收回。流动资金则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不断地改变着物质形态,并不断地通过吸收活劳动而增值。一般说来,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属于劳动手段,流动资金的实物形态属于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在数量与质量上适当组合,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因此,调节流动资金贷款,就能调节产业生产链条,调节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有效供给。

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信贷的一个大头,从1983年国务院决定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由银行统一管理后,银行承包企业流动资金的状况就一直困扰着银行。这种“供给制”的流动资金管理体制对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十分不利的。由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生产能力的一致是以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继起性为条件的,所以流动资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作用。运用流动资金贷款调整产业结构,现阶段需要综合运作信贷和利率杠杆,强化经济手段,在信贷管理上,要实行择优扶植、区别对待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对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如基础产业、瓶颈产业)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要积极支持,相反,则要加以限制;在利率管理上,要严格执行奖优罚劣的利率管理政策。

我国产业的技术设备水平较低,很多企业,特别是老企业还停留在建国初期的水平上,和国外相比,落后了一大截。运用技术改造贷款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产业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加快有形资产流动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金融机构开展租赁业务对于产业组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立和完善资金结算、清算制度,对于保证信用总量的平衡和信用结构的优化,节省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资金结算、清算手续繁琐、渠道不畅、手段落后、约束软化等是导致相互拖欠,占压资金的重要原因。完善资金结算、清算制度,必须建立资金的结算、清算中心,由中央银行牵头,各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参加,彻底改变小联行、多中心、多环节的相互分割的格局。

金融部门属于综合经济部门,由于其具有信息多、范围广的特点,可以为社会提供较为准确的产业信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同时,金融部门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提供保险,以解除新兴产业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保险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办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业务,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闲置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地向前推进。

标签:;  ;  ;  ;  ;  ;  ;  ;  ;  ;  ;  

论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