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工具与科技论文及科技期刊评价研究_文献计量学论文

文献计量学工具与科技论文及科技期刊评价研究_文献计量学论文

文献计量工具与科技论文、科技期刊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评价论文,工具论文,科技期刊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在为寻求科研领域中投入和产出的评价理论与方法而努力。与此同时,利用计量指标对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甚至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这类机构,在国际上有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部、美国《科学周刊》和匈牙利《科学计量学》编辑部以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等。如后者每年都在发布“国际竞争力报告”,其1996年的17项指标中就有科技竞争力这一项;在国内,也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信息分析中心、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它们充分利用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其数据为各国所参考。在科技竞争力的各种评价指标体系中,作为十大科技文献源中“第一源”的期刊,其论文数量与质量始终被作为重要指标。目前,在我国进行科技论文与引文统计分析工作的权威机构是中信所。

1 文献计量学在科技论文及期刊统计、 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文献计量学”是1969年A.Pritchard正式提出的。F.Lancaster定义它“是应用各种统计分析来研究作者、出版物和文献使用方式……的知识”。B.C.Brookes认为“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 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事实上,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是国际图书情报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它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机勃勃的一半”,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其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被拓宽,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核心期刊、集中与离散定律、文献统计分析与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规律、人才与机构评价、科技预测等八大主要领域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进展[1]。

80年代以来,在情报学的定量化进程中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及其表达式、各种信息计量分析方法及应用都占有重要的比重。我国已有不少利用文献计量学研究科技期刊和论文的文章发表。据笔者1998年2 月对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的光盘检索,有关文献计量学的论文:1989—1995年共有388篇,而1996—1997年就有393篇,其中纯理论研究只有14篇;有关文献计量学在科技期刊(包括核心期刊)及论文中的应用:1989—1995年有111篇,而1996—1997年就有143篇,可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热,重点已由用某一种方法测定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转移到用各种计量指标、多种方法的综合测评上来。近年来,报道与评价几个应用成果——文献计量工具(数据库)的文章也在增多。

2 国内几大应用成果评价

2.1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CSTPI )(更新频率:年)

该库是原国家科委支持的权威数据库,是在中信所历年开展科技论文分析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由其信息分析中心和万方数据库中心联合开发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光盘数据库,1996年问世。自1987年起,对国际4大检索工具(SCI、EI、STPI和ISR )收录的我国学者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1989年增加了对国内1200种左右科技期刊的论文分析,1993年取消了ISR;1995年又增加了引文统计与分析部分。 每年通过报刊和光盘发布统计分析公报(俗称“学术排行榜”)。它集文献检索、论文统计分析和引文统计分析于一体,基本功能有:查找国内发表的重要科技论文;了解历年论文统计分析排序结果;开展科技论文的引文分析;了解国内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及地位;进行期刊影响力评价;开展学科分析研究与评估;帮助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或企业寻求新产品开发合作伙伴等9种。CSTPC和CSTPI各有9个数据项,每年为一个子库。在其主菜单的“H—帮助信息”中列出了历年来我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的结果, 如1996年共有54种主、副表。它既有国外的,又有国内的;既有期刊论文也有会议论文;既有数量方面的统计,又有质量(被摘、被引)方面的统计;特别是其1200种来源期刊(占1227/4386≈27%)分布于基础科学、医、农、林与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比例比较合理,并且逐年都在动态调整,因而它所进行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比较科学、严肃和具有权威性。不足之处:1)作为科技论文与引文的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统计文献源的类型还应拓宽。如增加国内重要的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2)现在只有单项测评, 应当加强(特别是对期刊的)综合评价以及对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研究。

2.2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更新频率:年)

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1995年推出印刷版CSCI。光盘版第一版(1996)报道了1991—1994年的315种中、英文来源期刊; 第二版(1997)的来源期刊增加到582种(占582/4386≈7%), 与前一个库相比,数量减少了一半。它侧重于期刊质量的评价,排出每年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前500名排行榜”,还可提供期刊的载文量、 论文被引量、被引频次、自引率和自被引率、平均参文率和平均引文率、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其特点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期刊占大部分,农、林、工程技术领域期刊收录较少,这既可以说是其特色(仿照美国的SCI),也可以说是其不足, 因为仅靠它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水平,而且在众多评价科技期刊的方法中仅采用引文法一种,似乎有点偏颇。

2.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更新频率:4年)

这是我国图情界颇有影响的、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型的大型印刷版工具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第一、二版分别于1992年、1996年出版。《总览》(第二版)力求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作出新贡献。如在学科类目上作了些调整;评价指标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6种,因而增加了综合性期刊的入选率;聘请各学科专家针对不同学科确定各指标的不同权值;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第一版评出2174种,其对统计数据的筛选运算是手工进行的,第二版编制了专门的筛选软件,实现了自动化,评出了1589种,数量有所减少,质量有所提高。不足之处:核心期刊数量偏大(科技部分占1079/4389≈24%);载文率应当用维普资讯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去统计,因为它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及论文最全。另外,据统计,第二个库(CSCD)(第二版)的来源期刊只有65.7%入围该《总览》(第二版)各大类前30%的核心期刊。这说明不同的数据库所用的评价方法不同而评出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2.4 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

该工程总体方案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3个单位负责,计划于1999年5月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该工程包括10个以上电子期刊方式出版的大型光盘数据库和3个网络数据库。 现介绍其中的三个:

(1)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更新频率:月)

1996年12月正式出版。它荟萃我国中英文学术期刊精华,将百科全文文献分为8个专辑,集检索、咨询、评价等多功能于一体。 该库根据其4条原则,从8100余种期刊中选择3500种,约占总数的43 %(其中科技类2200/4300≈51.5%)。采用的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全文检索咨询管理系统软件已经更新到V2.6,具有13种检索途径,从V2.5起具有定题服务等6项专项服务功能。不足之处:有些入选的期刊水平并不高, 而有些高水平的却迟迟不愿入编;自由检索功能的速度及界面友好程度还有待改进。

(2)中国学术期刊引文数据库(更新频率:半年)

它提供1994—1998年3500种来源期刊的引文检索,由于来源期刊较多,引文分析的可信度较大。

(3)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数据库(更新频率:年)

该库正在研制中。其来源期刊准备在CAJ-CD的基础上再按5 条标准进行调整,并被规范化处理;文献被检索的频次由各检索站系统软件自动统计定期上报,并以此作为期刊的评价指标之一。该库以文献为单位建库,包括10余项数据,既可以对论文,也可以对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研究。该库根据文献计量学与核心期刊的理论和方法,拟定了7 个评价指标:1)期刊有效载文量;2)被引用频次;3)被检索次数与文摘量;4)影响因子;5)期刊引用半衰期;6)文献基金级别分布;7 )平均发表速度。

3 探讨与建议

3.1 科技论文与期刊的质量

科技论文应包括除专著以外的多种文献,就其研究领域而言,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科院的36位院士[2] 已对前者的质量评价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后者除了应具有与之相同的新颖性和科学性外,还应强调效益与实用性。

专就期刊而论,期刊的学术质量是由所载论文的总体质量体现的,但不能仅凭期刊的知名度去断定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由于编辑部还缺少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文献检索法去挑选适合的审稿人以及对论文进行“查新”的观念和客观条件,也没有让作者与审稿人“透明”地进行辩论,因此在现阶段,评价期刊及其论文的学术质量主要是看有无基金资助以及期刊出版后有关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报导或获奖情况等,而宏观的文献计量指标主要为被摘和被引两个方面。

国家至今还无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方面给科技期刊评价定级的规定。另外,SCI的研制人E.Garfield曾在1990年说过, “我们总是应当强调:当使用引文数据评价任何事物时一定要小心,应清醒地认识其局限。例如不同学科之间与同一学科之内,作者数与期刊数会有很大差异,像植物学和数学这些较小的领域产生的论文数与引文数都比不上生物技术与遗传学等学科。另外,对于某些领域,也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才会像个样子。而其他领域,论文发表几年后引文数就可达到最高峰”[3]。因此, 一些省的单位规定“必须在‘一级’刊物上发表或被SCI 摘录×篇”才能晋升正高职称的作法是不太科学的。

3.2 建立更科学、多功能的科技论文及期刊评价系统

国内外的机构和学者们不断地在研究核心期刊及其评价指标、方法和计量工具,但是核心期刊的定义始终没有界定。以期刊采购和导读为目的,即用Bradford法测定的学科(专业)核心期刊,其评价指标较注重相关载文率和利用率;高质量(或“一级”)期刊则注重文摘率和被引率;原国家科委等3家机构联合主办的两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 其评价指标的范围最宽,包括政治、学术、编辑和出版4大方面。 我们应当建立一个适合不同目的的评价系统。

(1)测评核心期刊的方法已达20余种, 为避免单项测评的片面性,应当采用综合评判法。《总览》(第二版)采用了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作加权平均,但是评价矩阵由隶属度构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另外,多元定标聚类分析法[5]、多元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和主分量分析法[6][7]等也可供选择。还应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对编辑出版的一些指标,可以利用广义量化理论和计算机进行定性与定量问题相互转化[8]。

(2)以上光盘数据库多为单项测评和采用检索软件统计排序。 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数学、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知识,建立更科学的数学模型,特别是对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研制,这些都是提高文献计量工具质量的关键。

(3)进一步完善计量指标体系

越来越多的学者赞成从多角度去综合评判,是因为期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矛盾、对立统一的整体,不是要求它十全十美,而是权重不同,辨证地统一。其实,每一个方面之间都有联系,而且都可以细分。如:引文法中还可以用自引量、被引量、引用系数、被引用系数、自引系数、自被引系数、未被引和高被引论文占有率、半衰期频次比值(HR)、重要性系数等。而影响因子又可分为作者、期刊、论文、学科、实际及期望的6种。 还应当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如果再将物理学中的“熵”、“焓”、“场”、“势”等计量概念用于期刊评价体系,可能更全面、更合理。

(4)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接轨 不少中外学者已对Garfield 定义的影响因子作了修正[4][9],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计算影响因子,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 )学科与专业的科学划分以及灵活处理对核心期刊筛选有一定的影响。

(6)鉴于SCI有其外围期刊与核心期刊之分,我国的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的概念也应该有所区分,来源期刊的比例可以大一些,但核心期刊的比例最好不超过15%。

文献计量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数据源支持,图书情报专家和广大科技人员早就希望能加强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10]。SCI 被誉为是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以上几个数据库也可以被认为开创了我国文献计量学应用的新局面。笔者在此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出面组织攻关小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对以上数据库进行宏观调控,必要时进行资源重组,多快好省地建立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为核心、更科学、更权威、多功能、多数据库及整体化的科技论文和期刊评价系统,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知识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9年2月2日

标签:;  ;  ;  ;  

文献计量学工具与科技论文及科技期刊评价研究_文献计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