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军人心理弹性论文_靳昕,郭彦

刍议军人心理弹性论文_靳昕,郭彦

(海军航空兵学院 辽宁葫芦岛 125001)

【摘要】军人的心理弹性水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军人心理弹性的提出背景和实践经验入手,讨论培养军人心理弹性的途径。

【关键词】军人;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76-02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军事任务越发的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军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也越发严苛。军人不仅要完成高强度任务或训练,还可能承受伤病、急性应激事件以及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等带来的持续压力。可见军人的身心经常在困境当中经受考验,因此军人只有具备在逆境中承受、恢复和成长的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一职业,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中称为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笔者认为从军人心理弹性的提出背景和实践经验入手,构建提升军人心理弹性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是十分有意义的。

1.背景

1.1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理论起源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研究者最初是想解释为什么一些孩子在贫困或非常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却能很好地生活,而另一些长大后却在心理、身体或经济方面出现很多问题。那些发展良好的孩子让研究者意识到人具有从逆境中复原,并变得更加强大和善于利用资源的能力。这是一种应对危机和挑战时的忍耐、自我修正和成长的积极过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使心理学家对人自身的积极特质有了新的认识。自心理弹性理论提出的四十年以来,经历了“静态—动态—应用”走向的三次浪潮,即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确认—心理弹性形成的机制—心理弹性的干预和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心理弹性价值的认同和现实的社会需要,研究对象范围也由儿童拓展到警察、军人、企业员工等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来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心理弹性干预措施将会成为研究方向和趋势。

1.2 军人心理弹性

对军人心理弹性开展系统研究与训练的当属美军。近年来美军持续、频繁的军事行动给官兵的心身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例如难以预料的任务时间、对死亡和受伤的恐惧和抵抗、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任务后的回归调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环境挑战(极端气候或地貌)、艰苦的生活条件、家庭频繁迁移、缺乏社会联系等问题都影响着飞行员的心身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之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身体受伤、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情绪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危机、药物滥用、家庭功能障碍、婚姻问题或婚姻破裂、社交隔离、甚至极端的例子如自杀和自杀倾向。更让美军担忧的是军人自杀率的不断升高,2008年美军自杀率达到了28年以来的最高,这一问题引起了官方的警惕,美国防部开始广泛地采纳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弹性的研究。2009年,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穆勒上将,在军事医学特刊中提出了“部队全面强健(Total Force Fitness)”的理念:“一个部队达到全面强健的要求包括健康的、准备好的、有弹性的,有能力去应对挑战和生存威胁”。在这里明确了心理弹性的重要性,并将其直接与强健的概念联系起来了。各军种纷纷推出了相应的心理弹性训练方案,如陆军的军人及家庭全面适应性计划、空军的心理弹性训练、海军的作战压力控制训练等。

我国军人的心理弹性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确定了心理弹性对于军人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作用,对于军事任务的完成和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心理弹性训练尚未普及,影响力较弱。因此在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本土化的军人心理训练项目或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提高军人心理弹性的途径

想要寻找提高心理弹性的途径必须先清楚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心理学家研究并构建了不同的作用机制模型,较为代表性的有:Garmezy的理论模型、Rutter的发展模型、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和Richardson的弹性模型。后两种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前两种的基础之上,他们都兼顾了个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重视心理、生物和社会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体现出系统生态发展观的取向。笔者结合我国军人的具体特点,梳理与整合了模型中的要素,对提高军人心理弹性的途径提出建议。

2.1 改变对逆境的认知

身处同样的困境有些人会认为自己已经身处绝境,而有些人却认为这是自己必须经历的考验,分析其根源这是个体对逆境以及身处逆境的自我的认知和解释不同所造成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培养强大的心理弹性的关键。其中包括对逆境的意义、人的反应、逆境的来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因素的认知。当一个背井离乡执行战斗任务的士兵在行动中目睹了战友的伤亡,自己忍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的摧残,又无法判断任务何时结束,这时他的信念系统将发挥功能。假使他认为眼前的困难是一次有意义的挑战,自己需要调动所有的能量和资源去战胜它,即使有时会有悲伤脆弱的反应也是正常的,只要自己保持乐观和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就有希望战胜厄运,而对于那些不能控制的因素过度的恐惧和担忧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他把自己的情绪反应视作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悲观地认为逆境是对自己毁灭性的打击,未来的事情无可预料,没有战胜逆境的希望和勇气,完全沉浸在消极的念头之中,丧失继续战斗甚至生存下去的能力。可见从根本上转变军人对逆境的认知、以积极地视角去看待问题是提高心理弹性的首要环节。

2.2 提高抗应激能力

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刺激时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军人执行任务的时空距离的延伸、战斗局势的严峻、家庭社会生活的问题等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之下。研究表明军人较普通群体应激水平更高,而心理弹性能够抑制过高的应激唤醒水平,那么提高军人的抗应激能力亦是培养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如应激预防训练和正念冥想等方法,通过训练军人控制自己的生理和情绪反应来提高抗应激能力。

2.3 加强社会支持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因而其社会生活和情感联系也较普通人简单,这对于保护心理弹性的无益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逆境当中,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这些支持可能来自家人、朋友或同事等。而军人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很难参与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家庭活动,这就成为制约其心理弹性发展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开展军人与家人沟通技巧、情感表达等技能的训练,来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其成为给予军人温暖和力量的后盾。同时军营文化也应倡导战友间相互关怀的理念,建立彼此信任友爱的人际关系,实现共同的成长。

【参考文献】

[1]Froma Walsh.《家庭抗逆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论文作者:靳昕,郭彦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  ;  ;  ;  ;  ;  ;  ;  

刍议军人心理弹性论文_靳昕,郭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