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编辑出版特色与历史贡献论文

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编辑出版特色与历史贡献论文

·传播学研究·

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编辑出版特色与历史贡献

孙天华

(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把妇女报刊作为启迪妇女主体意识、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最佳舆论工具。我党早期妇女报刊活动以统一领导全国妇女运动为责任和担当,具有把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相结合、内容生活化、行文通俗易懂和生动活泼等编辑出版特色。早期妇女报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着手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话语体系,培养了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包括众多优秀的妇女干部,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中共早期;妇女报刊;妇女解放;历史贡献

对于报纸的强大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就是说,社会舆论以报刊传播的内容为载体,在改造社会、解放人民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非常重视报纸在舆论中的作用。中共早期妇女报刊活动是指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结束这一阶段中共党员创办妇女报刊、从事编辑和撰稿的新闻活动。以往研究者多聚焦于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妇女报刊的研究,而对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研究关注较少,研究成果较为匮乏,本文钩稽诸多报刊史料,旨在探讨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编辑出版特色与历史贡献。

设计因素对于路基沉降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主要是因为设计错误所导致的。高速公路设计方案确定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进行交通量的预估,然后才能进行承载载荷的计算,从而确定路基的承载能力。但是如果交通量超出了规定的要求,公路路基需要长期承受汽车动载荷的影响,预期之外的路基沉降也会出现。这种沉降多数都是在公路施工结束之后所存在的,具备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控制难度较高。

一、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编辑出版特色

这一时期我党创办的妇女报刊共约18种,影响力较大的有《妇女声》《妇女评论》《妇女周报》《妇女日报》四种。编辑出版特色是出版机构在工作时间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化的出版风格。综观同时期的其它专业性报纸,中共早期妇女报刊在办刊宗旨、行文风格、出版理念上具有鲜明特色。

(一)办刊宗旨:倡导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相结合

倡导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相结合,是中共早期妇女报刊区别于同时期资产阶级妇女报刊和教会妇女报刊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理论认为:劳动解放包含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解放。自然层面的劳动解放是指实现主体不断对自然必然性强制力量的努力克服和持续提升在自然面前的地位。社会层面的劳动解放是指人们能够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劳动和分享劳动成果[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认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劳动,“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2]72-73.。恩格斯指出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妇女才能获得劳动解放和经济独立,从而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才能实现人格独立。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3]299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关注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因而将妇女作为被压迫阶级的一部分纳入无产阶级解放中,他们主张妇女解放只有在阶级解放中才能实现,这一思想被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同和接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理论,反对旨在单纯追求两性平等的资产阶级女权观点,旗帜鲜明地指出妇女解放离不开阶级斗争。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份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即《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明确指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4]。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早期中共党员认为妇女解放应与民族解放联结起来。《中国妇女》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在民族的自由独立未达到以前,绝无妇女自由独立的可能……故本报第二宗旨在号召一般妇女从事反帝国主义运动,在民族独立斗争中力争妇女本身的独立和自由”[4]30。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妇女解放运动被纳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宏大叙事中,与劳动解放、民族解放汇聚成浩荡的革命洪流。

(二)报刊内容:从政治色彩浓厚到主张“生活化”

马克思认为“报纸是舆论纸币”。就是说,报纸应该贴近群众,以受众本位的理念反映人民生活,才能够像纸币一样流通。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报刊承载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党的妇女政策等使命,报刊内容大多充斥着知识精英们空洞、高深的政治理论。1924年3月,身在遥远法国的张若名、郭隆真心系妇女报刊的成长,给《妇女日报》写信,依据她们对当时法国报刊的亲身观察和分析,对《妇女日报》过于理论化的倾向提出批评,建议《妇女日报》应尊重每个女性的生活经验,摒弃推理式的文字和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同时也有若干国内普通读者致信编辑部,为报刊内容的创新建言献策,希望能够多刊登一些有趣味性的新闻、妇女常识和育儿知识等,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者们在广泛听取读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着手改革,使《妇女日报》在内容上有较大改变,如添加“猜谜插画”,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而直观地展现妇女受压迫的悲惨境遇。1924年2月《妇女日报》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披露了多起宠妾灭妻惨剧、杀妻虐妻、卖妻卖女、奸淫等案件,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此外《中国妇女》也以“要多方面的描写妇女一般的痛苦”为其办刊宗旨[4]473。1926年在第三次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议决案》中,中央批评了一些妇女刊物在内容上“千篇一律,太政治化和理论化”等脱离群众的弊端,对妇女刊物的内容给予指导,要求刊物避免空洞的理论和政论,贴近妇女生活,务必做到真正代表女性说话,表现女性的真正痛苦和实际要求[4]476,“妇女出版物的生活化”意见对当今妇女报刊出版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行文风格:语言通俗易懂

陈望道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四阶级妇女解放理论。他在《妇女评论》上发表了多篇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文章,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妇女实际问题,形成了第四阶级理论——两种妇女运动。一种是第三阶级即中产阶级,第三阶级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有产阶级的男女平等。另一种是第四阶级即劳动阶级,第四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是致力于“驱穷”。由于代表的阶级不同,她们解放的宗旨、要求和目标有很大差异。劳动阶级无论男女,只有联合起来推翻私有制,全人类才能平等[10]273。第四阶级妇女理论揭示了资产阶级女权运动与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在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差异,主张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心应从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女性转移到无产阶级劳动妇女解放运动上来,为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第四阶级理论被其他早期共产党员所普遍接受,并运用于领导妇女斗争的实践中,劳动妇女解放运动由此蓬勃展开。

(四)责任担当:从思想上统一领导各地的妇女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便将妇女解放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妇女运动的具体任务,使妇女解放事业与革命的发展同步前进。早期中共党员把“从思想上领导各地的妇女运动”作为出版妇女报刊的责任和使命。

肯定是最好的教师,肯定意味着认可,肯定给予人的是鼓励,肯定让人信心倍增,肯定如春风拂面、似三月春风。有效运用肯定,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的成就感主要依赖于教师评价。任何人都需要得到他人肯定,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更需要我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二、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历史贡献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启发女性觉悟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妇女从属地位、妇女权利、妇女解放的途径和条件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解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妇女被压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妇女摆脱从属地位的路径是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男女真正平等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废除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二是私人劳动变成公共行业。”[5]156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认为,生产方式这个一元的概念足以解释性别压迫,因此消灭私有制,妇女参与社会劳动就可以获得解放[6],这一理论被称为妇女解放的“统一理论”。李大钊显然认同“统一理论”并积极予以传播,1919年2月15日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指出妇女问题本质是社会制度问题,世界无产阶级妇女要联合起来去打破专断的社会制度[7]299。在妇女解放的策略上,李大钊认为妇女必须组织起来,且各派别妇女团体应联合起来组建统一战线。1923年2月5日李大钊在《江声日刊》发表的文章中阐释了上述观点:“宗教的、母权的、女权的、无产阶级的妇女运动应该联合起来”[8]150-151。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剖析了妇女受压迫命运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主张通过阶级革命实现经济基础的全盘改造。1919年他在《新潮》上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文章中指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变动”[9]112。他坚信女性从属地位的解决,要落脚到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只有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公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男女两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毛泽东、李达、肖楚女、周恩来、恽代英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各自的报刊活动,表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关注。他们尤为关注劳动妇女的解放问题,并且把妇女问题放在社会制度的层面去考量,认为历史上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应归结为私有制的存在,随着私有制的消亡,社会主义社会将实现两性真正平等。总之,中共早期妇女报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角阐述中国妇女问题。1920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陈独秀的《我的意见》文章,他依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得出女工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贪婪资本家剥夺的基本判断。这篇文章表明陈独秀开始关注剥削制度下女工的生计问题,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问题。

(二)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话语体系

(3)外商直接投资 (FDI),用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FDI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外资流入到中国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FDI对于能源强度的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也有学者认为FDI在区域间存在不同的影响 (姜磊等,2011)[22],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能源强度收敛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中国妇女解放话语的生产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斗争实践为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提供了现实土壤。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向警予为代表的早期中共党员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全新理论视角来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妇女问题,诠释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奋斗目标、任务、策略、路径,初步建构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话语体系。早期共产党人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妇女的解放离不开社会主义、劳动妇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联合妇女”。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代替资产阶级人权平等学说,引导知识女性和劳动妇女投身社会革命。

中国广大女性长期遭受封建父权、族权、夫权、神权、政权等五重压迫,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作为妇女主体的广大劳动女性则基本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因此要启迪女性的主体意识,促使其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由自在群体转变为自为群体,从而组织和动员她们主动投身到实现自身解放、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中去,妇女报刊必须在行文风格上做到简约和通俗易懂,避免因内容高深而曲高和寡。早期中共党员以谋求劳动妇女的解放为其重要的一个使命担当,《妇女声》认为妇女解放运动要与平民为伍,与无产阶级妇女为伍。一方面《妇女声》以白话为主和采用新式标点,在妇女报刊的出版形式和编辑方法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针对属于不同阶级属性的劳动妇女、中产阶层妇女、资产阶级妇女等群体,《妇女日报》设有天津新闻、各地实政要闻、翻译、妇女运动的消息、随便谈谈、诗歌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栏目,丰富的栏目内容和设计有助于扩大读者范围,引发他们关于妇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也可以通过“随便谈谈”等评论栏目实现编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

1923年8月22日《妇女周报》在发刊词中指出,“希望对于中国方兴的妇女运动尽一点批评和指导的责任”[4]166。向警予担任该刊主编,在随后的编辑出版活动中,该刊如实履行这一责任。它是当时唯一能够反映全国妇女运动全貌的刊物,声援女工斗争,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妇女解放,批判狭隘的女权观点等,富于战斗性是该刊的鲜明特色。1924年1月1日,《妇女日报》在天津创刊,刘清杨出任总经理。发刊词明确了这份报纸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要将全国妇女运动者的意见和妇女运动的消息汇集起来,作为有系统的讨论和研究,不得不有一个专对于妇女运动的宣传品。为消息灵通和讨论的便利起见,又不得不出日报,这就是我们这个小小日报的责任”[4]278。向警予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的新纪元》一文中对《妇女日报》寄予厚望,“我很希望《妇女日报》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

1927年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被认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产生的主要标志,意味着资产阶级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遭遇挑战。他提出束缚农村妇女的“四大绳索”理论、农妇是妇女解放最大的主体等观点。尽管早期共产党人的妇女解放话语体系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甚至在他们本人思想中有一些混杂矛盾之处,但他们探索出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正确路径,他们是思想启蒙者,促使广大中国人民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并最终取代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思潮而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为革命培养了一批英才,包括大量卓越的妇女干部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妇女解放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女性共产党员。女性党员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2人,到1925年发展到994人,随着北伐的顺利进展,1927年增加到4 794人[11]3。以向警予、邓颖超、杨之华、王会悟、王一知、蔡畅、刘清扬为代表的一批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跻身于报刊活动,形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女报人群体,她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促使女性觉醒,推动了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深入开展。部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曾经担任过报刊的主编或编辑,他们擅长组织动员,具有独当一面的行政管理才能。在新闻采集过程中,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妇女受压迫的社会状况,积极引导广大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并投身于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洪流中,以至于后来涌现出江姐、赵一曼、红色娘子军等优秀的女性革命者,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结语

妇女报刊活动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衰息息相关。譬如,湖南《女界钟》刊行的时间正是湖南妇女运动全盛时代,《女界钟》夭亡后,妇女运动随之衰歇。周毓明认为缺乏宣传是导致湖南妇女运动衰落的原因,“无论甚么运动,宣传是重要的工作。妇女运动者疏忽了这一点,成为今日这样无声无臭的情形,真是必然的结果。”[4]2001962年9月毛泽东深刻阐明了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工作。无论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12]194。报刊是宣传活动的主要载体,中共早期妇女报刊活动启迪了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促使劳动妇女解放运动勃然而兴,并将妇女解放融汇于民族解放和阶级革命洪流中;它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并着手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话语体系;在报刊活动的实践中,许多报刊人成长为革命英才。中共早期妇女报刊活动在我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重视发挥报刊的舆论宣传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从而确保正确办刊方向、报刊内容生活化等对广大妇女报刊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北方大部及南方局部将在9月份迎来小麦种植季节,目前全国各地的秋季肥市场正在陆续推进,企业报价和相关优惠政策也已出台。受原料行情及供需方面等因素影响,今年市场上的秋季肥报价略微偏高,但也没有影响司尔特订货会上经销商、农户的订货热情。

参考文献:

[1]关锋.劳动解放: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理据[J].社会科学,2007(2).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1921-1927[G]//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6]董一格.新视角、新材料: 前沿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7(5).

[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1840-1921[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张素玲.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收稿日期: 2019-09-19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7CYMJ16)

作者简介: 孙天华(1973-),女,山东烟台人,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85X(2019)05-0031-04

标签:;  ;  ;  ;  ;  

中共早期妇女报刊的编辑出版特色与历史贡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