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程内容,强化语用训练论文_张珂

紧扣课程内容,强化语用训练论文_张珂

张珂

深圳市坪山区坑梓中心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文,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语用

前言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聚焦“语用”训练,这一点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上每一节语文课前,我们教师都应该深度挖掘课文,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从文本中找到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能力,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成为“语用”型课堂。那么,该如何利用课文进行“语用”训练呢?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了一些探索。

1.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

例如: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项内容是这样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因此,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问题阅读:本文中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读完第一自然段以后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口渴。”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平时,你们口渴的时候,感觉怎么样?”此时学生们和大家分享自己口渴时的感受:“口渴时非常想喝水。”这时候我开始引入以下内容:口渴需要水,所以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渴”的部首是三点水。在解析完“渴”字以后,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我又抛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在本文中,有哪个生字跟口渴的渴很相似?”学生找到“喝”字。我接着抛问题:“它们不一样啊?哪里一样了?”学生答出:“部首不一样。”于是,我提问学生:“谁能解析一下喝这个字?”,接着在我的引导下他们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理解性的记忆了“喝”和“渴”这两个字。

2.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2.1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促进文本的“增值”

课堂为语用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场地,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以努力实现向重“语用”转变为目标,教师应清楚每堂课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指导语文教学,让小学语文教学有的放矢。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都很有特色,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深度挖掘课文,找准语用训练内容,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让每一篇课文都能成为“语用型”教学内容。因此,选准课文中“语用”训练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课前导入:问题一:“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问题二:“那你们的春节是在哪里过的呢?”问题三:“过春季前后都有哪些习俗呢?”通过我的三个问题学生们很快的融入了课堂,七嘴八舌的给我们展示着不同地方五花八门的春节习俗。然后我又说:“我听大家说,我都想去过一过你们家的春节了,但是大家说的是挺好,那如果老师让你们写一封信给某一个人,具体描述一下你过春节时的情况,你能写出来吗?这时候又该如何写呢?”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口头表达,这就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又找准机会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难度更大,因此教室忽然安静了很多,接着我继续引导:“看样子同学们在写如何过春节这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京的春节》,看看咱们作者是怎么写北京的春节的,北京的春节又有哪些习俗呢?”通过这个过程教学目标一下就明确了,教师带着教学目标授课,学生朝着教学目标学习,在课前的调动下学生都进入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中,逐步进入感知—积累—揣摩—运用各个环节,学过此篇课文以后学生知道了如何写过春节,就完美的实现了从“文本”走向“语用”的过渡。

2.2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入手,巧设“语用”训练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很精准的字、优美的词和精彩的句段以及特别的句式,甚至有的课文对于我们来说整篇都是经典,值的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模仿,是学生模仿的典范。因此,教师可以从一些经典的课文入手,将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清晰的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特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该文中的一个“壮”字用的非常精准,就这个“壮”字将五位战士的顶天立地和视死如归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此处我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时,如何选用合适并且精准的字,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叙述的更加生动。

又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描写桂花的内容:“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浸”这个字本来是表示浸没在水里的意思,可是本文作者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一个原本不适合本文的字,却被作者用的如此出神入化。在这里,这个“浸”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还让桂花的香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语言材料、筛选和提炼训练要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很有意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且训练学生掌握这些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以上两个实例展示出课文中一些内容上的语言特点,这些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利用,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呢?接下来通过下面这个实例来探索。例如: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时,课文中也出现了很多规范性的文字,可供学生学习模仿。为了让学生能有效的积累和运用这些文字,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出以下三个句子:“(1)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2)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3)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把这三个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比较,看看他们对这三个句子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圈出“替我拿”、“给我洗”、“帮我挠”,虽然这几个词语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但是用到本文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此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深刻去体会这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接下来我再次出示“小手帮我拿拖鞋。”、“小手帮我洗手绢。”、“小手帮我挠痒痒。”这样的句子,深入分析“谁帮谁干什么”这种句式的具体写法。最后在分析完句式以后要求学生当场进行“语用”训练,请学生仿照这类句式造句:“谁替谁干什么。”“谁给谁干什么。”“谁帮谁干什么。”“谁为谁干什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能在说和写中运用,从而逐渐的提升了小学生语文方面的“语用”水平。

2.3利用优美语段,进行仿写练习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仿效文本,效仿优秀的文本然后进行创新蕴育出更为优秀的作品。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模仿经典的课文、去仿写相似的语段。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这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点,课文通过生动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珍珠鸟像是顽皮可爱的孩子,而且作者对珍珠鸟也十分爱护。比如:“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段描述仿写,且仿写内容要有章可循。此时,学生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对小猫咪或者是小狗的动作进行描述,像是:“小猫咪的身手敏捷,轻轻一跳就能够上到桌子上……”根据以上案例分析发现,仿写并不应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中,而是要将文章中的例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图像经典语句的优势,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不断增强个人的写作能力。在验收学生的成果时,效果很好,学生都能够详细地描述对某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仿写段落的这种练习不可间断,必须通过长期积累才能让学生沉淀下来,将语言文字运用的灵活生动。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而是以学生的运用能力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4]顾曰国.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 [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  

[5]姚小平.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论文作者:张珂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紧扣课程内容,强化语用训练论文_张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