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报刊的特点及其在图书馆的特殊应用_图书馆论文

影印报刊的特点及其在图书馆的特殊应用_图书馆论文

《复印报刊资料》的特点和在图书馆中的特殊效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用论文,报刊论文,馆中论文,图书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资料》)已有40年历史。40年来,该《资料》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推崇,政府和决策部门的厚爱,成为青年学者读书治学的门径。一些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把它当作重点期刊收藏对象,在国内外影响极大。然而有的图书馆和资料中心的馆藏建设者,对这套《资料》在社科文献信息中的核心作用并不清楚,把它等同于一般期刊,视为馆藏建设之外的出版物,可有可无,影响了文献建设质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资料》的特点和在图书馆中的特殊效用。

1 《资料》的特点

《资料》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历史,决定了它具有五大特点:

1.1 广泛性。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资料》取材广泛, 凡公开发行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中央和地方报刊、大专院校学报、社会科学专业报刊等均属选材对象,新创办的报刊,也随时列入选材范围。目前,《资料》取材于国内公开出版的3000多种社科报刊;二是包含的内容全面,《资料》1999年设有115个专题,其中国内公开发行的专题107个,内部发行的专题1个,限大陆发行的台、港、澳专题7个,另设经济信息专题9个。这些专题除有关军事方面的专题外,覆盖了全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及一些实际工作部门,是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一套大型资料汇编。

1.2 集中性。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收集、编辑的集中性,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采取集中收集资料,集中编选资料,这样避免了异地编辑时间过长和散在全国各地的同一专题资料不易集中的弊端,提高了《资料》的及时性;二是专题内容的集中性,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把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全部报刊所载的论文和资料,随时按115 个专题进行分门归类集中,然后,以实用性、学术性、权威性、系统性为原则,对汇集在各个专题之下的资料进行精选,精选出的资料再由7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精选,精选出水平较高的论文和重要的动态资料进行全文复印,不能一一复印的则编写出题录索引,附于各期之前,给出出处,为读者及时、全面掌握社科资料提供方便。

1.3 学术性,实用性。是指《资料》的内容而言,源于集中性。表现在《资料》转载的文章是由多学科领域的学术敏感,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筛选鉴别出来的,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近20年来《资料》转载的文章和产生的社会反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文章有的是一个时期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的是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反映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动态的综述性文章,代表了某一学科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全貌。在研究文章的收集上,以学术为主,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百家争鸣,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兼顾,既有大家之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论述,显示了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资取文的公正性。《资料》在突出学术性的同时,也注重实用性,收录了一些资料性、信息性很强的文章。例如,政治、经济方面的许多专题及时收录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举措,中央和地方随时出台的方针、政策,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商品市场的分析与预测,经贸动态、营销经验、新技术、新产品等。《资料》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把《资料》转载的文章定为优秀论文,作为评职晋级的条件;报刊出版界在评定刊物等级时,把刊物的论文在《资料》的转载率作为评定核心期刊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某些图书馆、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中心,把《资料》作为收藏重点,有的信息中心,把它作为专藏进行收集,专家、学者也把它当作必备参考资料倍加厚爱。这都说明了这套资料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1.4 系统性,检索性。是指体例而言, 《资料》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体现归类,按专题进行取材,分类科学,取材系统规范。由于《资料》是连续多年的出版物,每个专题自成体系,专题间互相关联,有序排列,全部专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型的社科文献信息系统,囊括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全部内容。《资料》也有良好的检索性,每个专题每期选印的文章在期前有目录,未选印的以题录形式附于期前进行反映,便于读者及时掌握每个专题资料的最新情况。年末,汇编累集索引,各专题年度内各期分散登载的选印目录和未选印的题录,集中按专题和学科分类编排,汇集成7大分册,著者索引单立一册。 收录的每个条目包括篇名、著者、原载报刊、选印后的期号和页次等项。这就决定了《资料》具有较好的检索性。

1.5 动态性、应时性。 是指《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资料》具有良好的应时性。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剪报资料图书卡片社,当时取材范围只有97种报纸,45种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期刊,编辑42个专题。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重建。80年代由重建时的47个专题发展为64个专题,取材范围扩大到500余种报刊。90 年代后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公开出版的全部社科报刊3000余种,100 多个专题,而且这些专题随着经济、 政治和学术的发展作年度调整, 如1999年增加新刊一种,更改刊名3种,变更刊期或页数10种。 这种动态式的发展,使《资料》跟上了社会步伐,专题的归类和名称更趋于合理,所含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广,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针对性越来越强,可以满足多方面、多视角读者的需求,成为广大教学、科研和决策部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案头资料。

2 在图书馆中的特殊效用

2.1 节省时间,促进科学研究。本世纪以来, 科学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学科越分越细,并且交差重复,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大学科。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急剧膨胀,带来了文献的激增。就我国而言,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公开出版的社会科学学术报刊也不过300余种, 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种。此外,由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造成社会科学信息在分布上异常分散。信息量的急剧增多、资料的分散和虚假劣质文章的鱼龙混杂,给教学、科研人员收集资料带来极大不便。有人统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用在查找资料上的时间与在行文上的时间比是3∶7,也有人统计,用在收集资料和阅读资料上花费的时间占整个科研活动的70%。查资料时间的增多,影响了教学、科研进程,使读者产生了对核心资料的渴望,在这种供需矛盾的契入点,《资料》成为一把金钥匙,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打开了治学的门径。《资料》的集中性、学术性达到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奉献给用户的是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学术成果和适用信息,免去了读者四处查找之苦,大大地节省了最宝贵的不能再生的资源——时间,也把读者托上了巨人的肩膀,为深层次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而延长了研究者的学术生命。

2.2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随着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文献品种的增多,图书馆的经费越来越紧张,有限的经费购买全部期刊是不可能的,就是购买全部核心期刊也办不到,尤其是一些中、小图书馆和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料中心,更是叫苦不喋。尽管如此,馆藏建设者的求全心理依然很强,求精的愿望非常迫切。《资料》取材的广泛性和查全资料的检索性满足了馆藏建设者求全的心理;《资料》全中取优,优中取精,是社科文献期刊的核心,这又实现了馆藏建设者求精的愿望。一些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资料》当作首选的收藏对象,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是社科文献建设中的最佳投资方案。115个专题的全套资料只需8000元就可以购进,它却相当于3000 多种期刊含有的基本信息,弥补了经费不足订阅过少的缺陷。而3000种期刊价值15万元,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节省了财力;而《资料》信息含量高,体积小,又节省了馆藏空间,管理上节省了人力。可见,订阅《资料》达到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目的。

2.3 参考咨询工作的助手。 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定题服务,为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跟查找资料;二是选题查新,科研人员在申请科研课题时,要对申请的课题进行论证,对以前有关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和水平进行综合概述,因此需要得到图书馆的帮助;三是解答读者随时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论定题服务还是选题查新,工作人员都要在众多的书刊中查找大量文献,其工作核心就是检索和检索后的综述。《资料》的五大特点,为参考咨询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门径,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

2.4 丰富馆藏。馆藏是评价图书馆众多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馆藏的质量决定着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一般来说,馆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图书;二是报刊。对教学、科研人员来说,刊优于书。源于报刊的《资料》,以它的广泛性、集中性、学术性、系统性和检索性成为社科文献的一颗明珠,起着龙头作用,它紧跟时代潮流,反映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与撰写成的图书相比,其现实性、社会性、时代性更强,是一套当代社科文献资料的百科全书。对将来历史地研究某一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特定领域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收藏这套资料,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

标签:;  ;  ;  

影印报刊的特点及其在图书馆的特殊应用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