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有情味论文_张亦强

语文课堂要有情味论文_张亦强

张亦强?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难点也突出,学生也能听懂,但是效果不甚好。本来激情澎湃、优美生动、令人荡气回肠的精美散文,被讲得平淡、枯燥、乏味,没有一点活力。课堂气氛相当沉闷,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何会这样?因为课堂上缺乏情的氛围。“情”是语文教学之气。情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才受学生欢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情”的氛围之方法有:用语言含情,用描摹渲情;用图画现情,用音乐融情;用势态造情,用博识传情。?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味;兴趣;课堂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难点也突出,教学环节联系也较紧密,学生也能听懂。但是,效果不甚好。本来激情澎湃、优美生动、令人荡气回肠的精美散文,被讲得平淡、枯燥、乏味,恰如一个五官端正但面黄肌瘦的少女,没有一点活力。课堂气氛相当沉闷,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以会这样?因为课堂上缺乏“情”的氛围,这里所说的“情”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情思、情调。大家都知道:作品言“情”,感人需“情”,育人离不开“情”。可以说,语文课是作品言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之“情”的融合体。如果课堂上能营造浓郁的“情”的氛围,便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情味,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需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所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会思索有感情的人。居高临下的说教,必然使学生正襟危坐,难于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表情呆板,语言平淡,讲解平铺直叙,定然会使学生味同嚼蜡,失去激情。因此语文教师要激活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文情并茂的文章,配上教者热烈而丰富的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势必会深深感染着学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而二者之间的相互浸染,课堂上必定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双向活动的合作者,消除双方心理的距离障碍,实现情感上的融洽,进而相机引导,开启智慧,问津探谜。在施教中,或巧借具体情境,或创设特定氛围,或再现艺术形象,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应,在熏陶感染中,加深理解,得到启发;在情味横生中,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巧用六法,方能营造“情”的氛围:? 

一、用语言含情? 

好的课堂语言,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可以进入动人心弦、耐人寻味的境界。它的感染力并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人的歌曲,能使学生获得音韵美与和谐美。如“情感派”语文教学的名家于漪在讲朱自清的《春》时,用这样的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可谓精彩。另外,教师在使用范读这样常用的教学手段时,也要用“抑扬顿挫”之声,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味。将文字信息化成有声有情的活的场景语言,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用描摹渲情? 

作者感人至深之处往往就在于作者所描写的精彩章节,只要教师对这些章节稍作描摹渲染,就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抒情画面,学生对这些画面就会凝眉动容,浮想联翩,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进作品的画幅里,与作者同喜同悲、忧戚与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有位教师讲析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时,紧紧抓住“深蓝”、“金黄”、“碧绿”、“银”这四个色彩迷人的词语,动情的描绘着海天的阔大和圆月的美丽。随着描述,许多同学不由地勾勒出一幅幅有景有情的立体画面,有的同学突然说此时此景的闰土,就是那位海边勇斗老龙王的神勇少年哪吒!由此大部分同学都能意会出这幅珍藏在作者心目中二十余年的神异图画。? 

三、用图画现情? 

文学与艺术是一脉相承的,是相通的。课文的文字表达,如能借助图画和音乐,就可以让学生看到形,体验到情,享受到美,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例如讲周密的的《观潮》,结合幻灯片放出的“江潮图”、“军演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钱塘潮的认识较之课文中文学表达更直观更深刻。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挂上一幅“夏日郊游沉醉归舟”图:那荷花深处,一叶小舟上坐着几个醉意微醺、奋力划舟的女子,沙滩上鸥鹭惊动乱飞。这些直观景物,使学生如亲临其境,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在情与景的氛围中体会词的意境。? 

四、用音乐融情? 

音乐是以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如讲《春》这一课,放一曲奥地利民歌《蓝色多瑙河》,加上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或放配乐录音),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春天的美。讲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可伴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放《长征组歌》。这样,以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情,享受到美,寓乐寓情于教学之中。? 

五、用势态造情? 

在课堂中,有时教师应扮演一个游戏的组织者、乐趣的传播者和活动的表演者,使语文课堂生动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加进表情、眼神、手势等佐料,以作渲染和配合。因为表情、眼神、手势能使讲析形神兼备,能将作品人物的声态、心理、言行作角色化处理,让人物情感更直观地表露出来,进而把学生带到“忘我”境界,感情的起伏与作品的情感脉搏相吻合:或破涕、或伤怀、或激昂、或愤怒……在熏陶感染中,加深理解,得到启发。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结尾非常新颖别致,干净利索,余韵无穷。在“最后一课”结束后,作者出人意外地不去描写众多的人物的反应,没有表面地去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绪,而只写了韩麦尔先生的一动、一静:他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奋力在黑板上疾书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接着就站在那里,头靠墙壁,不说话,用手表示—“课上完了……去吧。”教师朗读课文的这段描写时,活灵活现地把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模仿出来。学生感叹: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个有力的大字,这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俨然似一尊浮雕的造型,寥寥数笔,就把韩麦尔先生强烈、复杂的情绪表露无遗,也把小说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个高峰,使那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久久地激荡在读者心中……

六、用博识传情? 

语文教师不仅在教学手段中要有情,在思想认识中更要有情。假如一个语文教师,除了在学生时代读过几本书外,工作期间读书甚少,对自己的要求只定位在课文教得下就行,因而很少读书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知识面狭窄,视野不阔,缺乏理想、抱负以及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不能和课文的思想感情沟通产生共鸣。这样,又怎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传递课文的情感再现作品的感情呢?我们是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这时代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更要求我们具备崇高的思想感情。为达到要求,我们必须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位鸿儒,不仅胸襟博大,而且知识深厚而广博。?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情感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沉哀婉,时而切齿抚心,时而轻松活泼;似演讲,似斥责。使课堂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到知识,激发想象,陶冶情操。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与思想的魁梧的“身躯”,更有情感、情思、情趣的健康与活力,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精、气、神”,让学生陶醉。?

参考文献:?

[1]王怀彬,谢国生,王斌清.新教学方法[M].长春:吉林出版社出版,1995.

[2]刘德才.情味情趣风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11).?

[3]冯军旋.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J].语文月刊,1998(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柏塘中学?

邮政编码:516148

论文作者:张亦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4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要有情味论文_张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