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_赵扬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_赵扬

(济南军区总医院 山东济南 250031)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它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和过程,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过程及结果形成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333-03

1.人际交往的涵义及心理学意义

1.1 人际交往的涵义

人际交往主要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形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露感情和需要等交流互动的过程。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这也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际交往一般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表达者和倾听者双方对所传递的信息有一致理解;(2)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是及时的;(3)参与者有一定的社交技能和交往愿望;(4)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5)有合适的传播途径或交互网络。

1.2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意义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动态的一方面,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物品交换的过程;静态的一方面,人际交往指人们之间已建立起的关系,即一般所指的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较强的影响,和谐、健康、融洽的人际交往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和幸福;而紧张、冲突、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则会给人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4]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同样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并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所以也会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满足了交往的需要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我们可知人类主要有五大需要,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际交往主要满足了大学生的交往需要,乍一看来,在需要层次理论中似乎没有交往需要的地位。可是实际上,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因为,这五大类需要既不能在个体自我的范围内取得满足的对象,也不能单凭一已的力量从外界求得满足。即以人类比较低级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这两种需要涉及的物质资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就不能脱离同他人的关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至少涉及二人交往。安全需要也与他人有关,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通常具有最大的安全感受,恐惧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类群体的倾向,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安宁的校园环境和同学群体的环绕,亦能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要。

2.1.2促进个性发展与完善 (1)愉快、广泛而深刻的人际交往可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若大学生长时间缺少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没有稳定、良好的社会支持,则有可能出现一定的性格缺陷。(2)健康的个性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与别人交往越积极;越能扮演好符合期待的社会角色,越能建立与他人更深刻的关系。(3)人格健康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越容易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具有友善、温和、真诚、值得信赖、为他人着想等特点,这些个性特点是开展积极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2.1.3促进自我认识的深化,发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歌德说过:一个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在与他人交往中来完成的,需要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反映来认识自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从同龄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以保证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期待。

2.1.4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 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指人们通过获取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使自己可以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地在社会中发展的过程。若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单凭个人是无法顺利融入社会的。良性的人际网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人在成长过程中,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内容不断深化,交往形式逐步多样,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信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成熟发展,使他们不至于在不久的将来正式走向社会遇到各种各样负责的人际问题时措手不及。

成长为完全的人需要社会交往,人的社会化必须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以进行和实现。成长过程中,人际网络的扩展,交往内容的逐步深化,交往形式的日趋多样,人的社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能与人交往,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将失去或不可能拥有作为人的品质和人性,更不可能实现人的社会化。现代人和未来人,不会再遭遇鲁宾逊那样完全脱离人际交往的环境了,人的一生都必然在人际交往中成长和发展,社会化也必然贯穿于人的一生,与人的生命共始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人在不同的时期存着不同的社会化课题和人际交往的内容。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阶段,介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也正处于社会化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确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明确责任。大学生活就将是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历程。

个体的成长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更由社会化的程度所决定;而个体的社交活动情况又决定了社会化程度能否提高。

大学生社会成熟的标志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大学生要使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就必须进行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2.2 负面影响

2.2.1自卑情绪及自信心危机 自卑情绪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己,轻视自己,无病自扰,表现出自暴自弃、自责自怨的倾向。自卑通常一是表现出对结果的恐惧,不敢从事自己完全有能力的活动;二是放弃改善自我或追求成功的行动;三是自我贬低的方式弥散到整个行为中。自卑结果容易导致更深的自卑,从而产生多疑、敏感、孤僻、嫉妒等。自卑容易使人离群、孤僻、丧失自信心、缺乏荣誉感。

大学生不顺利的人际交往会引起自卑情绪,常常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担心先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因而心情郁闷,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兴趣;事事谨小慎微,多愁善感,生怕别人鄙视自己,不敢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时常报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不能理解自己,因而在交往中不能主动与人交往,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遇到不同意见时,又过低的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心理严重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评价等表现得特别敏感,女性自卑者更是如此。

2.2.2社交恐惧心理 社交恐惧是在社交情境下人们因为过于害怕、紧张而出现的情绪反应,会产生回避性的行为。多次不顺利的人际交往会使大学生产生社交恐惧心理,一方面可能使他们变得孤僻,常常对于人交往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另一方面可能使他们产生挫折恐惧,如在某一公开场合中受过打击,产生受挫感,则会在日后类似的情况下出现同样的恐惧情绪。部分人群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为此产生了自我防御心理,也更加削弱了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在经历数次不成功的人际交往后,部分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焦虑、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者可能回避见人,导致社交恐惧症。目前,大学生们面对着日趋严峻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加之各种网络通讯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可能会在情绪焦虑、压抑时,更愿意借助一些虚拟、间接的方式如QQ、微信、电子邮件等来缓解负面消极的精神压力,这样则大大减少了他们直接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

2.3 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对他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健康的情感,是心胸狭窄的心理表现。现代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有人成功,就必然有另一部分人失败。在人际交往中,嫉妒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成绩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因而产生了一种不如人又不甘心的痛苦体验。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所比较对象的不满和怨恨,因而在行为上对其冷嘲热讽,甚至不惜采取不道德行为,通过打击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最终也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大学生对于成功都有很强烈的追求,希望超越他人。部分大学生对优于自己的同辈个体会产生不服气、不甘心的情绪,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会借助一些不合情理的批判、对抗他人的言行甚至打击、报复他人,以此在心理上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但这样敌对、非友好的言行易引发他人的反感和对抗,给人际交往带来不小的麻烦。

就大学生人际交往来说,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对他人的成绩和进步心怀不满,不服气,总希望别人比自己差,甚至会产生诸如中伤、怨恨、诋毁等嫉妒行为;对别人的失败和不幸则表现为幸灾乐祸,不给对方同情和安慰。嫉妒心理不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对嫉妒者本身也会带来痛苦,严重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4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的情感体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大都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一。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人际交往陷入困境。

“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事实表明,猜疑是是大学生之间非正常人际交往的产物,反过来也会破坏人际关系、是影响人际正常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3.采用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进行的健康顺利与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受挫、消极的人际交往则可能会到导致正处于身心较敏感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所以,积极帮助、促进大学生健康顺畅的人际交往,鼓励大学生采用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健康发展,为他们日后走出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宁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困扰源[J].青年探索.1997,5(2):34-35.

[2]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多维度联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7,(15):2809-2811.

论文作者:赵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_赵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