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李仲虎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李仲虎

李仲虎 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中心小学 276700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地进入教育领域,促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实在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 化化 深堂教学

当前各式电教手段纷纷走进课堂,它们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多元化、直观化,开阔了学生视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电教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我利用了学生对西游记里人物的喜爱情感,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化难为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抽象知识,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吸取知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有的小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分别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的图形变化,“重合、旋转、平移”,使学生直观地知道“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得知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归纳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适时引导,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使他们有了探究成功的体验。

三、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知识的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华和小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又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四、上网搜集信息,使知识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开阔了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更高效地进行数学思考活动,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主探索和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三年级“年月日”的教学,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查看当年的年历、月历、日历,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叫一天?2.怎样叫一年?3.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4.毛毛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他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一周后小组汇报交流。接着进行探究练习。这节课学生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艰难经历,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人时代活水,与数学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信息。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全国的人口数,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六、利用信息技术巧设题目,提供多层次的练习,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课上练习少,课外作业负担重。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节约了授课时间,加大了练习容量,并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是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是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是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实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孙众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

[3]余胜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增刊[EB].中国教育科研网。

[4]张际平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2,1。

[5]王瑞芝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年11期。

论文作者:李仲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李仲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