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辅助地理教学的尝试_系统思维论文

应用系统思维助力地理教学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力论文,思维论文,地理教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又被称为系统地理,系统性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系统思维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和认识对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系统思维,使之渗透并贯穿于课堂始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应用整体性思维,创新教学视角

整体性思维把研究的内容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是系统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高中地理所研究的地球表层就是一个整体,在圈层的相互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子系统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活动参与其中,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各个圈层的各个要素施加着影响(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城市、农业、工业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虑。在整体性思维引领下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并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该系统,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整体观察、整体联系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基于整体性思维,可以把农业看作一个系统:一方面,该系统由种植业(又可再分成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等下一级子系统)、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如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种植业的发展条件,种植业面积的扩大往往意味着畜牧业、林业、渔业的萎缩);另一方面,它又是属于更大一级的生产活动系统的子系统。在生产活动系统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工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保障,但也加剧了农业生态的恶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的形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基于整体性思维,从更大系统的角度去考察地理问题,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应用结构性思维,优化教学流程

系统思维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的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的系统功能,这就是系统思维的结构性。在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并优化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带领学生认识和把握具体探究活动中各种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

首先,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例如,教学“洋流”一节内容,可采用如下页图2所示的过程结构。该结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不仅体现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间性活动(图2的矩形中为教师作用,椭圆形中为学生活动,圆角矩形中为师生共同活动),也体现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之间的相互浸润,有利于教学功能的优化,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其次,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意味着结构化教学内容应成为其知识呈现的主要途径。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如图3所示,而该单元的具体结构又可以用图4表示。教学中,教师应呈现上述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助于学

三、应用立体性思维,延伸教学空间

系统思维是一种开放型的立体思维。在立体性思维的具体过程中,既要注意进行横向比较,又要注意进行纵向比较;既要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要认识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特性。

首先,立体性思维的横向方面与空间的三维性相符合,与事物的横向联系相一致。例如,教学“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节,要让学生认识到流域是一个立体、开放的概念,它是四大圈层的结合点,也是人生构建知识体系,也培养了学生用结构性思维思考、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类活动的载体——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区域,流域不仅仅指河流水系,它还包含了大气圈(如气候因素是影响流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岩石圈(如地质构造对流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物圈(如植被的覆盖率对流域气候、水文等的影响)的一部分和人类的具体活动(如聚落、农业、交通等)。人类活动既要受到流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流域。在此基础上,应强化对流域内部及流域周边地区的横向联系的认识。例如,长江流域西部的水电可以缓解东部的能源稀缺及大气污染问题,长江上游的水坝建设对下游的水文、地貌等产生影响;长江流域与黄河、海河流域也可以构成关联,如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明确流域自身的立体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域,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流域中一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流域开发的综合内涵。

其次,立体性思维的纵向方面与时间的一维性相符合,与事物的纵向发展相一致,体现了一种时间尺度上的开放性。在教学中,要深刻把握、利用这一点,适时引导学生体悟地理中的各种变化。例如,城市化就是一种变化,它导致了人口迁移,也促使周边的农业结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等发生变化。

四、应用逻辑性思维,提升教学效度

逻辑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一个“子集”,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思维又称为“闭上眼睛的思维”,它依靠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荒漠化”一节内容,有教师以我国西北某地的荒漠化为例,带领学生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荒漠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在分析荒漠化成因时,该教师通过呈现几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得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樵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便局限于图片,而对地理原理缺乏深度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往往只会照搬“人类活动的三个过度”。基于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对荒漠化的成因,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过度开垦?为什么当地有可能被开垦?为什么会过度开垦?过度开垦为什么会导致荒漠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形成的核心要素(沙和风),思考沙和风共同作用形成荒漠化的机制。进一步地,还应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打破这个机制来阻滞荒漠化。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源头,真正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事实上,系统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与地理学科的思维特性是本质相通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系统思维,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刻领悟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圈层联系、要素联系的广阔视野,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标签:;  ;  ;  ;  ;  ;  

系统思维辅助地理教学的尝试_系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