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体现课标新理念论文_任 刚,,唐贤达

新教材体现课标新理念论文_任 刚,,唐贤达

◇ 任 刚 唐贤达

(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小学 大英 629300)

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小学数学的教学更注重了孩子能力的培养。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原来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做了部分调整和修订,部分老师对于新教材的把握还存在一定问题。近日,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教材五年级上册P39“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时,感受到新教材对于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39例10的第(1)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第(2)题: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教师先让孩子自学教材,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再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归纳。孩子汇报时教师适时进行讲解,教学片断如下:

师:谁来说说例10的第一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1:用2.5÷0.4=6.25个≈7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2:这个题是求2.5里面有多少个0.4,所以用2.5除以0.4。

师:为什么近似值要取7?

生3:因为这道题要准备瓶子装香油,剩下的香油要用一个瓶子装,所以取7个。

生4: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用6个瓶子,每个装0.4千克,那么只能装2.4千克,这样还剩0.1千克,所有要多准备一个瓶子,应该是7个。

师:说的很有道理,孩子们,我们以前取近似值时都是采用的“四舍五入”法,这里我们还能采用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一个名字吗?

生5:叫“多取法”。

生6:叫“多一法”。

生7:叫“进一法”。

教师板书:进一法。

师:谁来说说第(2)题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应该用25除以1.5,因为是求25米里面有多少个1.5米,算出来得数约是16.67,这里应该取16个。

师:为什么取16个,而不是17个呢?

(有许多孩子迫不及待的想回答)

生1:这道题是讲的用红丝带包装礼盒,算出来大约能包装16.67个,也就是说能够包装16个多一点,也可以理解是包装16个后,还会剩下一些红丝带,所有我们只能包装16个。

生2:我赞同袁阳的意见,我还有一点补充就是:如果要包装17个的话,红丝带还会差一点点。

生3:我还可以用算式说明,如果包装17个,每个用1.5米,那么一共就需要25.5米红丝带,而题中只有25米红丝带,包装17个不够,所有只能包装16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孩子们说的非常好,那么这种方法是“进一法”吗,如果不是我们又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

(孩子说了很多的名字,最后教师综合了孩子所起的得出了“去尾法”)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取商的近似值呢?

生1:我觉得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用“四舍五入法”,有时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生2:我们在准备物品装东西时一般要采用进一法,在做衣服或什么的就要用去尾法。

生3:我举个例,比如我们全班66个同学去坐船,每条船坐10个人,就要用进一法,取7条船。

……

师:孩子们说得很好,现在我给你一道算式,你能找一找生活中的原型吗?

(教师出示:200÷16=12.5)

生1:我的理解是:我有200元钱,去买一本16元的书,能够买几本?

师:很好,谁来说说该取几本?

生2:应该采用“去尾法”是12本。

师:还可以编出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想的:有200吨货物,用载重量为16吨的卡车运完,需要运几次?

生4:应该用200除以16,得12.5次,用“进一法”取13次。

生5:就是要13次,如果12次运完的话就超载了。

(全班的孩子们都笑了起来)

我多么希望,每一节课后,能有那么几个孩子笑眯眯地告诉我:今天的知识是甜的,今天的课堂是香的。我坚信,只要拥有机会、支持和信心,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观点是,把孩子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所教的内容是第二位的。

一、教材中解决问题例题中的设计注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理念。

教材中对例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根据这一设计理念,我们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通过阅读文本,相信一定会有孩子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再一次放手让孩子进行小组合作,让学会的孩子去教不会的,最后教师再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升华,体现出“三教”、“三不教” 的原则。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发展孩子能力为重点。

笔者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去理解如何取商的近似值。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给出一个算式让孩子去找生活中的原型,将这一知识进行了升华,孩子不是只掌握了今天见的几个题,而是掌握了这一类题型,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课标理念,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既要做到“入教材”,又要能够“出教材”。

教材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教材神圣化,应当理性的使用教材。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教材,我们还能够进行教学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孩子,以孩子的发展为主。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孩子搞懂教材,而是通过对教材的认识、学习,让孩子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找到一条成才的道路。曾经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今后的文盲是什么?今后的文盲应该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笔者对这一部分教材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1.教材例题的编写提示的内容过多,限制了孩子的思维。2.可以补充一个“做一做”在例题的下面,例如:任老师买了100块月饼准备送给亲人朋友,每8块月饼装一个礼品盒,每盒送给一位朋友。(1)秦老师最多可以送给几位朋友?(2)要将月饼全部装完,最少需要几个礼品包装盒? 3.P40练习九题量太大,可以删去2题和3题,最后的11题、12题可以作为“*”题。

论文作者:任 刚,,唐贤达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30

标签:;  ;  ;  ;  ;  ;  ;  ;  

新教材体现课标新理念论文_任 刚,,唐贤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