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均衡区间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影响_市场机制论文

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间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其对论文,总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4)04-0006-05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按照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波动最终会推动社会经济总量趋向于一均衡点,该点给出的即既定总供求背景下的均衡国民收入。这一理论,可以说是指导现代各国政府制定与实施各种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以实现总量均衡、确保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在这一分析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在其均衡点处才达成均衡状态,换言之,总量均衡总是维持在一个特定的“点”上。但问题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更为精确的分析表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供求总量其实并非仅是一个简单的“点”,而实际上是一个区间。从理论上阐明“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机理,进而分析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多方面影响,对于更准确地认识与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总量均衡规律,从而更为科学地实施总量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一、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机理

讨论总量均衡区间问题,必须以确认调节成本的存在为基础。所以,有必要对调节成本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众所周知,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需求与供给是两个十分活跃的变量,厂商要获得满意的生产经营效益,就必须在价格信号指引下经常调整生产规模,使供给量尽量适应需求量的变动。显然,这种对生产规模从而对供给量的经常性调节,如同其他经济行为一样,不可能是无代价的,亦即从经济学角度看,调节本身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种特殊的成本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并可一般地定义为: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微观调节成本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摩擦耗费。调整生产规模以扩大或减少供给量,势必引起各种技术性、经济性摩擦,从而造成损失。比如,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增加机器设备和生产工人的负荷,会使各相应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生产资源在局部范围内重新组合与配置,会产生种种技术性的震荡和碰撞,使总体生产效率有所下降。在压缩生产规模时,部分机器设备和劳动力会出现闲置,解雇工人则需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而且还将因此失去一批宝贵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同时,供给量的减少还将引起规模效益上的损失。摩擦耗费是厂商调整生产规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通常在微观调节成本中占有相当可观的比重。二是时间延滞。微观调节通常均需花费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厂商的生产经营效益即便不是一个负数,也会与正常合理状态下理应产生的效益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的大小是由调节方向、调节内容、调节效率等所决定的。因此,这种损失理应视为微观调节成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其大小总是与微观调节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大体上成正比例关系。三是操作费用。厂商要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产规模,需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实际操作,如市场调查与预测、拟定调节方案并作出决策、实施决策并全程监控等等。这一系列操作都需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部分费用显然是最直接意义上的微观调节成本。

以上分析的是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及其构成。应当指出的是,这一分析还可进一步扩展到宏观范围以内。因为从理论上说,正如各单个厂商的供给量可以加总成一个社会总供给量一样,各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也是可以加总成一个全体厂商的总的供给量调节成本的。这一总的供给量调节成本,实际上是微观领域内无数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在宏观层面上的综合反映。这一总的供给量调节成本在构成上也必然与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一致,即也主要由摩擦耗费、时间延滞和操作费用三部分所构成。

微观调节成本及其加总——总的供给量调节成本的存在,使宏观范围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化的过程复杂化了。原先,在不考虑调节成本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波动将引导社会总产量或国民收入达到一均衡点。按照传统分析,这一均衡过程可用图1予以说明:

图1 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过程

图1中,纵轴代表总需求价格D和总供给价格Z,横轴代表社会总产量Q。D为总需求曲线,Z为总供给曲线。社会总产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当社会总产量为Q[,1]时,D[,1]>Z[,1],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于是价格上涨,厂商见有利可图,自然会扩大生产规模,社会总产量因此由Q[,1]向右移动;当社会总产量为Q[,2]时,D[,2]<Z[,2],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于是价格下跌,从而危及“平均利润”或“正常利润”,厂商为避免损失,便会压缩生产规模,社会总产量因此由Q[,2]向左移动。只有在D与Z的交点E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厂商才既不扩大也不压缩生产,社会生产因此而相对稳定下来,这时,社会总产量为Q[,0],Q[,0]即社会均衡供求总量或均衡国民收入。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均衡状态的特征在于,均衡维持在一个特定的点Q[,0]上,Q[,0]称为“总量均衡中心点”。

但如果引进调节成本概念,上述过程便不再如此简单了。以下仍以图1分析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情况。图1中,设初始社会总产量为Q[,1],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产量Q[,0]。如前所述,这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厂商可获得额外收益D[,1]—Z[,1],因而,他们有扩大生产规模的倾向。如果将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称为“调节收益”,那么,随着生产规模渐次扩大,厂商所能获得的调节收益将逐渐减少。原因在于,总需求价格高于总供给价格的差额会随着实际社会总产量向总量均衡中心点逼近而逐渐减少。因此,如果将每变动一单位社会总产量所增加的调节收益定义为边际调节收益的话,那么,边际调节收益是递减的。

再看调节成本的情况。在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的过程中,一方面,摩擦耗费与时间延滞因其与生产过程的特定联系,通常便与供给量本身的规模和水平存在大体同步变化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操作费用显然也与供给量的规模密切相关,因为一般而言,生产规模越大,调整供给过程中的各种调控操作也将更复杂,从而使得操作费用也越高。因此,总的看,在厂商调整生产规模从而扩大供给量的过程中,调节成本将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地增加,而且,为便于分析,可以认为调节成本的水平与供给量的规模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于是,如果将每变动一单位社会总产量所增加的调节成本定义为边际调节成本,则边际调节成本通常就是一个常数。(注:这一结论可证明如下:

记调节成本为TCA、边际调节成本为MCA、供给量为Q。

∵根据文中所述,可以认为调节成本的水平与供给量的规模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有:TCA=a+bQ(式中a、b均为常数,且b>0)。

由定义可知,边际调节成本MCA系词节成本TCA的一阶导数,即

MCA=(dTCA)/(dQ)=(d(a+bQ))/(dQ)=b

∵b为常数

∴MCA为一常数。)

这样,在厂商调整生产规模从而改变供给量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递减着的边际调节收益,另一方面存在大致恒定不变的边际调节成本,因而,厂商调节其生产规模的行为客观上便存在一个合理界限的问题。根据边际分析的一般原理,这一界限应在边际调节收益与边际调节成本相等的临界点上,见图2。

图2中,总需求曲线D与总供给曲线Z相交于E,E点的横坐标Q[,0]即总量均衡中心点。当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时,厂商扩大生产、增加供给量的努力会同时引致调节收益与调节成本。MCA为边际调节成本曲线,MRA为边际调节收益曲线。MCA与MRA相交于L。在L点,边际调节成本与边际调节收益相等。于是,该点的横坐标便成为厂商改变生产规模、调节其供给量的一个重要界限。当生产规模小于QL时,MRA>MCA,即厂商调节生产规模增加供给量的行为所带来的调节收益高于其为此付出的调节成本,因而这时扩大生产规模是合理的;当生产规模超过QL后,MRA<MCA,意味着这时即便实际产量可能尚未到达总量均衡中心点Q[,0],但现在扩大生产规模所耗费的调节成本已高于由此所能得到的调节收益,因而这种调节已是不经济的,应予停止。Q[,L]。点为供给量调节的“低位临界点”,它位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左侧。显然,该点决定了厂商主动中止调节其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的合理下限。

图2 低位临界点的形成

以上讨论的是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情况。在初始社会总产量高于总量均衡中心点时,问题依然如此。厂商调整生产规模、压缩供给量的努力,一方面会减少因市场供过于求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同样须付出调节成本。因此,与前述分析相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厂商也会在压缩生产规模所减少的损失同为此所须付出的调节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一损失最小的调节界限。同样地,在总量均衡中心点的右侧相应地找到供给量调节的“高位临界点”,该点给出的是厂商主动中止调节其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的合理上限。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调节成本的存在,在总量均衡中心点的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在这两点之间,厂商不会再对其生产规模进行主动调节,也就是说,从市场运作角度看,社会总产量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会再对其发生作用,因而这时就应视其为已达成均衡状态。所以,“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便界定了一个特殊的区间——“总量均衡区间”。这样,传统分析中的均衡社会总产量或均衡国民收入,便由原先的“点”概念被修正为“区间”概念。

二、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影响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分析,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及政府的总量调控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总量波动的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的总量波动,由此形成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各阶段依次更替的经济循环。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这种周期性总量波动的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它使总量波动的幅度受到一定遏制。具体说,在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总量扩张阶段时,总需求快速增长,拉动总供给相应迅速攀升,但由于存在总量均衡区间,所以,社会经济总量扩张的浪潮在到达真正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之前,便会为“低位临界点”所阻滞,止于总量均衡区间的下限处,从而减缓了总量扩张的势头。而在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总量收缩阶段时,总需求滑落,总供给随之迅速下降,但由于存在总量均衡区间,所以,社会经济总量收缩的势头在实际减少至总量均衡中心点之前,便会为“高位临界点”所阻遏,而停步于总量均衡区间的上限处,从而对社会经济总量的萎缩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总量均衡区间对社会经济总量波动所发挥的这种双向阻滞作用,客观上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到了某种“熨平”的作用,从而可部分地降低总体经济运行的波动程度。从这一角度看,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它使总量波动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平台区”。经总量均衡区间在一定程度上“熨平”过的总量波动,其波形已发生变化,与未经“熨平”的波动相比较,其“波峰”与“波谷”都更为平缓,从而便形成了某种总量波动的“平台区”。在“平台区”,总量变动显著减缓,总供求之间的差异对总量变动暂时不再起作用,总量波动因而显现出某种“停滞”或“胶着”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使观察和把握各具体经济周期的性状、估量波动周期的长度以及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市场机制对总量平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削弱。尽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但市场机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却往往作用有限。凯恩斯正是基于单纯市场调节不可能达成充分就业的总量均衡的分析,才竭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总量调控。现在,当证明均衡供求总量并非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后,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总量的调节作用便比传统理论所认定的更为减弱。传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在总量调节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于其不可能推动总需求达到可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从而往往留下“紧缩缺口”。而当用总量均衡区间取代总量均衡中心点后,便进一步发现,在总量平衡方面市场机制的不足不仅表现在会留下“紧缩缺口”,而且在于市场调节事实上还存在一个过去人们未曾注意到的“盲区”,因而即便在“紧缩缺口”消失以后,市场机制也不可能推动总供求最终到达总量均衡中心点,达成供求总量的完全均衡。从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过程看,这一市场调节的“盲区”是显而易见的:总量均衡区间的性质决定了其两端的“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必然象两座坚实的壁垒一样,阻断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使总量均衡区间内部成为市场机制作用的“盲区”。按照前面的分析,市场机制的作用仅限于将现实社会供求总量推进到总量均衡区间的“低位临界点”或“高位临界点”处,随后便不可能再对其产生作用。但社会经济总量位于总量均衡区间的端点处,显然还未达成真正意义的、完全的总量均衡——当社会供求总量位于“低位临界点”时,将存在一定程度的总供给不足,即“区间内供给不足”;当社会供求总量位于“高位临界点”时,将存在一定程度的总需求不足,即“区间内需求不足”。对这两种特殊的“区间内总量失衡”,市场机制已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这样,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便使市场在平衡供求总量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盲区”,从而使市场机制对总量平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削弱。这一点,恰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一步凸显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控的必要性。

3.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现实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失衡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形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量失衡可以说是困扰宏观经济正常健康运行最重要的障碍,防范与消除总量失衡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传统理论,总量失衡主要表现为总需求不足与总供给不足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都以总量均衡中心点为参照系:总供求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时称为总供给不足,总供求高于总量均衡中心点时称为总需求不足。现在,当以总量均衡区间替代总量均衡中心点而重新审视总量失衡现象时,便会发现现实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失衡要比传统理论所归纳的这两种形态更为复杂。传统理论所认定的总需求不足与总供给不足实际上都是总量均衡区间以外的总量失衡,即“区间外总量失衡”。这类总量失衡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显在性,即通过对市场运行状况的观察便可准确判断其存在。而与“区间外总量失衡”并存着的,还有另一类总量失衡,即前面述及的“区间内总量失衡”。这类总量失衡的一大特点则在于其隐蔽性,因为单纯从市场运作角度看它们似乎并不表现为“失衡”:当社会经济总量进入总量均衡区间后,因总供求差异所导致的总量波动便会平息下来,这时市场实际上“默认”供求总量已经达成均衡。但事实上,在总量均衡区间内部,只要供求总量尚未达到总量均衡中心点,总供给与总需求便总是存在着差异与不一致,因而社会经济总量便总是未能达成真正的、完全的均衡。在传统的、显在的“区间外总量失衡”以外,再增加这类特殊的、隐性的“区间内总量失衡”,无疑便使总量失衡的形态更为纷繁复杂,从而也使以消除各种总量失衡、确保经济协调平稳运行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为尖锐的挑战。

4.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操作难度进一步增加。总量平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按照传统理论,现实的总量调控主要是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进行短期管理,即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政策压缩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以此来求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进而确保整体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可以说,如果均衡供求总量果真如传统理论所认定的那样仅是一个点的话,那么上述调控一般还较易于操作。但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供求总量其实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点,而是一个区间,而且该区间还具有某些独特的性质和复杂的结构,于是,便使以平衡供求总量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不得不面临一系列新的棘手难题。这里,一个主要的困难在于,前述总量均衡区间内部的特殊总量失衡很难用常规手段与措施加以消除。从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过程看,这类区间内总量失衡具有两大不容忽视的特点:(1)市场机制不可能对其产生作用。由于总量均衡区间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内部事实上成为市场机制作用的“盲区”,因此,无论区间外部市场体系如何健全灵敏,对这种区间内总量失衡市场机制都将一筹莫展。(2)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法对之加以干预。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进行短期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操作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或压缩总需求,借以移动总需求曲线、进而移动总量均衡中心点来实现总供求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来消除总量均衡区间外部的总供求失衡,但却无法校正总量均衡区间内部的总量失衡。这是因为,宏观范围内的总需求变动,不可能改变微观领域内各厂商调整自身生产规模须耗费调节成本这一事实,不可能取消厂商对调节收益与调节成本的权衡,从而也就不可能取消宏观层面上客观存在的总量均衡区间。因而,实施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后果,只是在推动总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的过程中,同时也推动总量均衡区间相应地右移或左移,但却不可能使其消失。于是,与总量均衡区间如影随形的区间内总量失衡也就不可能因此而消失。换言之,通常的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无法对区间内总量失衡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正是由于区间内总量失衡既不受市场调节之影响,又不为宏观经济政策所左右,因而便大大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研究和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以校正区间内总量失衡,进而确保整体经济健康稳定运行,便成为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三、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更新对总量失衡状态的理解。传统分析中,均衡供求总量、从而一定时期的均衡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只是一个“点”概念,只有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完全相等、社会总产出恰好达到这一点时,国民收入才算处于均衡状态。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理解,也是对总量均衡过于苛刻的要求。事实上,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均衡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只能是一个区间概念,社会总产出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就不再对供求总量作出调整,因而总供求便应视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只不过这种均衡只具有近似的意义,因为在总量均衡区间内部通常还会存在事实上的总供求不一致:当实际国民收入偏于“高位临界点:一侧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总需求不足;当实际国民收入偏于“低位临界点”一侧时,则存在一定程度的总供给不足。但由于这两种总供求不一致均处于总量均衡区间内部,市场机制对之已无法作出进一步调整,因而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看,才可视其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显然,这样理解总量均衡关系才是更为科学的,也是更为切合实际的。

2.应重视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及其影响。总量均衡区间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总量均衡区间的出现对宏观经济运行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总的来看,它使总量波动过程及其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使总量失衡的类型进一步复杂化,从而使政府总量调控的难度亦进一步增加。总量平衡是政府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高度重视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及其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应对,便成为更为科学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协调运行的必然要求。

3.应对区间内总量失衡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确认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导致诸多新问题的出现,其中,由此引发的区间内总量失衡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新问题。目前,对区间内总量失衡的性质、特点、影响、演变规律以及应对方略等,亟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就这一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宏观经济管理实践,将是大有裨益的。

标签:;  ;  ;  ;  ;  ;  ;  ;  ;  ;  ;  ;  ;  ;  ;  ;  

总均衡区间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影响_市场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