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的物流网络协同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研究_苏宁论文

基于ISM的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论文,网络论文,为例论文,效应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ArchShaw(1915)早就指出物流网络成员间协同的重要性,“创造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和实物供给…之间呈现出内在相关性和平衡性。在这些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失败以及小组间的合作失败,或是对这些活动中的某一项强调过多,或是投入经费过多,必然打破平衡,以至于难以实现有效配送。…实体配送是与需求创造不同的一个问题,…需求创造与实体配送之间缺少合作而造成在配送过程中大量价值损失的情形屡见不鲜。[1]”他的论述恰恰反向阐明了物流网络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网络中的节点实现价值增值、提升自身核心价值以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新手段。协同所带来的“1+1>2”的效应已经被理论界和业界深层次认知。在物流网络协同发展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和延伸的背景下,物流网络内节点企业协同的重要性已经日趋显现,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

对物流网络协同影响因素的探索一直是物流网络协同研究领域重要的课题。Bernhard J.Angerhofer(2005)通过研究指出企业战略、企业流程、供应链复杂性、全球竞争、沟通机制、网络成员协同愿景、新技术的开发等13个因素影响物流网络协同效应[2]。Injazz J.Chen(2003)认为企业战略、以顾客为中心、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协同安全、网络弹性、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是协同的主要影响因素[3]。Henk Akkermans(2003)在其文章中指出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全球化、以顾客为中心、企业战略、协同意愿、协同安全和弹性等23个因素影响物流网络协同效应[4]。

以上研究试图通过对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探讨,解决如何提高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问题。但多侧重定性研究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未建立有效的模型和判断方法。目前,对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具前瞻性、迫切性。本文运用协同理论,建立影响因素的框架模型,阐明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表明物流网络协同机理。

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内涵及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现实意义

全球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单独的企业竞争模式已经失去了复制的价值。企业竞争亦不单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是“网络竞争”,能处理、协调好与网络内其他成员之间关系的企业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5,6]。从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物流产业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服务网络,以网络为特征的运作方式与组织模式将是今后其发展的趋势。要真正发挥物流产业的效用,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全面整合物流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网络,深层次实现物流网络成员的协同运作。企业需要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协同效应。

借鉴协同学创始人赫尔曼·哈肯对协同的定义,本文中的物流网络协同亦即网络内所有成员协调合作,是由大量的节点企业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在宏观尺度上所产生的走向有序的空间、时间和功能的运作[7]。从协同学可知,物流网络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系统,物流网络走向有序的机理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物流网络协同效应是指网络内大量的节点企业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8]。本文认为物流网络协同效应是指网络内各节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协同行为产生的不同于各节点企业的单独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效用就成为协同效应。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可以将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分为不同种类,见表1。

深入解析协同发生的机理,需要分析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需要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建立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以下简称ISM),有利于形成对物流网络协同发展的正确认识,对协同发展机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ISM模型

物流网络协同所产生的诸多效应,既存在对节点企业价值增值有利的效应,亦有不利的阻碍或效果,正因协同效应取得艰难,导致理论界和业界对协同效应的消极态度,甚至对是否能产生积极效应产生质疑。Mark L.Sirower(1997)强调要警惕“协同陷阱”[11]。坎贝尔等(2000)也指出:实践中协同取得成功的案例明显少于失败的案例[12]。波特(1988)亦在论述经营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时指出:“协同作用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取代协同作用的答案似乎是放权,即将权力交给经营单位的经理们”[13]。但他后来又指出:“协同作用的失败,并非由于概念中的某些基本缺陷,而是公司对它没有理解和执行”。

本文认为协同原理的普适性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客观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所谓“协同陷阱”或“协同缺陷”的存在,恰恰是因为“公司对它没有理解和执行”。本文认为研究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形式和影响因素对于纠正对协同的理解偏差和指导企业进行物流网络协同实践是大有裨益的,而影响因素的合理提出能够帮助企业对协同实践的成败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引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一)ISM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研究之间的嵌入机理

ISM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它是现代系统工程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解释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网络正是一个由大量节点企业组成的外部结构、系统内部构成及相互关系纷繁的复杂系统,同时这种关系亦存在层次性。因此,本文认为ISM与物流网络协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良好的契合性。

(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提出

运用ISM进行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协同影响因素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要能够科学地分析网络的协同情况,真实反映出协同的运作现状和发生的问题。影响因素选择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协同效应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可行性。要能够完整地反映节点企业的特性。同时,要简单易懂、便于获取,内容简洁明晰,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3)层次性。应分清主次,有层次性。在每一个层次中选取能够准确、科学地评估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表征协同的状态,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决策提供支持。(4)特殊性。与其他系统不同,物流网络协同过程中可能产生效益悖反,即不同的协同目标可能产生冲突。例如,要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安全运输标准等会导致物流直接和间接成本的增加。因此,在构建协同效应影响因素框架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网络的特殊性。

遵循以上原则,根据物流网络本身的特点,通过征询物流行业专家、企业经理人和物流行业协会相关人士,结合已有文献,经过筛选和统一处理,认为物流网络协同效应主要受四大类15种因素的影响,分别是环境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和成本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化T1[14]、市场竞争T2[15-17]和物流网络协同的复杂性T3[10];组织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文化T4、评价激励机制T5[18-19]、企业战略T6[8-9]、企业流程T7[8]、以顾客为中心T8[9]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T9[9];技术因素主要包括IT技术的成熟度T10[20]、协同网络的鲁棒性和适应性T11、协同软件的高效性T12和协同网络的可重构性T13;成本因素包括时间的显性和隐性成本T14、费用的显性和隐性成本T15。影响因素级别划分、相关论述和代表人物见表2。

本表参考其他相关资料整理而来。

(三)对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判断

(四)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主要框架

重复进行以上筛选,可以得到以下影响因素层次结构,T1,T6,T7,T9处于最高层,直接影响物流网络协同效应;T2,T3,T4处于第二层,并是T1,T6,T7,T9的原因;T8,T12处于第三层,并是T2,T3,T4的原因;T10,T11,T13处于第四层,并是T8,T12的原因;T14,T15处于第五层,并是T10,T11,T13的原因;T5处于第六层,并是T14,T15的原因。依据等级划分结果,绘制影响因素多层递阶结构图,见图1。

图1 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多层递阶结构图

(五)运用ISM进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的实际意义

1.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评价奖励机制是最底层即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证实评价奖励机制在物流网络协同发展中的作用。Gupta[21]等研究了三种不同的激励机制:指定部件库存水平、为供应商提供部分获得的收入和两部分收入共享计划。其中的收入取决于订货延迟的装配商/制造商可以使用这些机制引诱其部件供应商保持部件库存渠道的最佳水平。Lee[18],Lim[19],Gilbert[22],Fan[23]也分别论述了一种成员激励机制、一个促使第三方物流提供商讲真话的激励合同、一个公式该对价格做出的承诺和一个供应链环境下分散组织中的激励结构以及一个基于市场与激励相结合的协调系统。

2.时间的显性和隐性成本、费用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受评价奖励机制直接影响,也是物流网络协同比较基础的影响因素。

3.IT技术的成熟度、协同网络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及协同网络的抗毁性均由时间的显性和隐性成本、费用的显性和隐性成本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相关研究证明,中国的物流业已经进入成本管理时代,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50多家入驻中国,80%以上是制造业企业,这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竞争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促使我国的物流业管理进入“物流成本管理时代”。

4.协同网络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决定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而协同的高效性由IT技术的成熟度、协同网络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及协同网络的抗毁性决定。如苏宁电器,建立了被誉为“高效的神经系统”的信息系统,投入3亿元人民币进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缩短顾客响应时间。

5.物流的市场竞争意识由“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协同网络的高效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协同的复杂性和企业文化均由“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决定。

6.全球化、企业流程、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企业战略处于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最高层,是最直接的因素。其中,全球化和企业流程均由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物流网络协同的复杂性决定;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由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战略由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文化两个因素决定。

大量的物流网络协同研究和实践证明,物流网络协同管理存在着误区,如得信息技术者得天下、速度即效益、不存在内部竞争和尽可能实现外包……[24]为此,运用ISM进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显重要,有助于挖掘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取得受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和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物流网络协同实践,使节点企业明确哪些因素该被重视,在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清轻重缓急,在协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到有的放矢。

四、案例分析

通过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进行实证,验证本文应用ISM模型进行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有效性。

(一)案例背景描述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截至2010年,苏宁电器连锁网络覆盖中国大陆300多个城市,并进入中国香港和日本地区,拥有近1 500家连锁店,员工15万人,2010年销售收入近1 500亿元,入选《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福布斯》全球2 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企业第一。自2004年7月上市以来,得到了投资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全球家电连锁零售业市场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苏宁的物流网络从分散到集中的战略转变使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了物流成本最小。对于苏宁来说,物流网络优化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水平,还意味着为将来实现供应链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全国物流网络优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宁在全国拥有3大物流基地、52个区域配送中心、243个物流配送终端,建立了收、发、存、运、送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二)基于ISM的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结构

苏宁电器充分认识到现有物流网络的结构弊端,积极将分散式物流网络调整为集中式网络;通过与供应商签订有效供应合同、与供应商联合打造高效供应链实现快消品与慢销品分离存储;积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性引入网络的协同管理,经过以上措施,以苏宁店为中心的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协同网络的高效管理,建立了售前—售中—售后三位一体的顾客服务体系;苏宁电器借鉴BestBuy的先进模式,重构了物流网络(见图2)。

图2 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多层递阶结构图

五、结语

本文初步建立了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分析框架。对协同效应的内涵和存在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得到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四大类15个主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方法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对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进行实证,结果表明,运用ISM对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良好的解释力。

标签:;  ;  ;  ;  ;  

基于ISM的物流网络协同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研究_苏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