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振兴教师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生的协同培养论文

论“振兴教师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生的协同培养论文

论“振兴教师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生的协同培养

叶丽英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摘要: 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协同育人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为高校进行师范生协同培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地方院校,英语师范生协同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相关的实践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存在如下问题:各协同主体协同意识及目标导向性不强;各协同主体协同组织实施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各方协同培养的评估反馈未能落到实处;各协同主体协同的保障措施相对薄弱。为保证协同培养的实效,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须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系统规划、各司其责”“科学评估、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原则。

关键词: 教师教育;协同培养;存在问题; 构建原则

一、研究背景

1.“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的提出

在教育大业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甚至关乎民族的未来。新的形势背景也为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教育部联合其它部门共同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反映了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一些问题。《计划》对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也为后续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计划》中提到了“协同育人”这一新的培养模式[1],因此,在“振兴教师教育”背景下探讨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的若干问题,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地方院校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实意义

地方师范院校主要承担的是为地方中小学教育教学机构培养输送优良的师资,因此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能否达成。按照《计划》的要求,开展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如下现实意义:(1)采用新的协同培养模式能优化师范生培养机制,实现地方院校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新机制的确立,能实现培养模式和主体多元化,改善原本教育实践资源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状况,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2)新机制的构建,能够创新培养模式,借助基础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弊端,对实践环节往往不够重视,这一点从以往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就可看出,师范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课堂进行观摩见习,大四学生的实习活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追踪反馈。很多毕业生由于职前培训不到位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创新培养模式,能整合区域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改观。(3)协同培养的具体实施能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师范生培养、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协同各方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也才有可能确立。通过对协同培养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能实现师范生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养,为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和师范生的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

3.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研究现状

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2]。当前协同理论在诸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师培养问题。教师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 (幼儿园)联合 ‘三位一体’协同的教师教育培养新机制(以下简称协同培养),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为此,学界从合作共建的角度对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探讨,其中,有的研究考察了卓越教师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如何进行实践,内容涵盖现实基础、运行机制及成效等方面(高闰青,2015)[4];有的研究就有关省份院校在协同培养方面的举措及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2016)[5];有的研究从多维度聚焦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肖爱芝,2017)[6]。总的来看,宏观上协同培养已有顶层设计,协同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研究的投入和产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研究的总体数量偏少,研究的广度深度还十分有限。已有研究大多是对协同培养机制的思考、初步探索与实践,协同培养的对象聚焦于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全科教师,学科涉及化学、数学、物理、政治等,涉及英语学科专业主题的文献数量较少。部分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协同培养成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教师培养涵盖职前职后,鲜有专门针对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开展的协同培养即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研究,后续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内科急重症之一,严重会发生休克危及生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致病原因为肝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破坏和挤压正常肝小叶结构,使小叶内肝窦变窄或闭塞,导致门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瘀滞,门脉压增高,从而使胃底或食管静脉曲张,在触发因素下破裂出血[2]。而出血如治疗不及时,且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选择有效的药物对于治疗很重要。奥曲肽的药物持久性较好,降低内脏的血流失,有效的控制胃酸分泌过多;同时奥曲肽还可通过抑制胃肠蠕动来降低门脉压力和

二、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现状调研

(3)各方协同培养的评估反馈未能落到实处

近些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硕果累累,高等教育领域的革新也是风生水起,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与融合也正在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师范教育。为深入了解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现状,笔者对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地方院校与地方教研室和地方中小学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院校对接活动,比如,邀请英语教研员和地方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参与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合作申报省级教学与改革研究课题或合作撰写教学科研论文,等等。在“师范专业认证”以及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双重背景下,有的学校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师范生培养工作中的参与度,比如,外聘地方教研室教研员和中小学名师作为师范生技能测试评委库成员参与每个学期的师范生技能测试工作,邀请他们开展师范生教资面试讲座辅导活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师范生们都感觉受益匪浅,学院英语专业整体教资通过率逐步增长,有的学院甚至在全校多个专业中位居前列。

基于上述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保证协同培养的实效,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原则:

总体来说,在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地方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师教育政策,在新的形势背景下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协同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制定良好的刑法是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刑事立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首要要求。另一方面,刑法必须得到公众认同,刑法的规范有效性才能得到维持,刑法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行为、规范、刑法、公众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7]由此可见,公众认同对刑事立法政策中犯罪的性质和范围,刑罚的幅度等的确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协同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整个协同培养体系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学往往各自为阵,协同培养工作的开展并不深入,尚未建立起“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机制。当前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各协同主体协同意识及目标导向性不强

4)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工作量大,教学组合要精简,淡化动作的数量,强化动作的质量和变化,可以运用同样的动作结构,完成多个舞种组合的动作教学,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适度减少教学量,增加训练量,尤其在变节奏方面的训练,这将更有利于协调和灵敏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笔财富,适当了解外国文学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学可以了解一些知识背景,社会背景,语言背景,进而了解外国的文化。

2.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各协同主体协同组织实施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课程体系建立、教学目标设定、师资队伍组建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各主体的协同参与。由于高校与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各方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差异性很大,且各主体的组织管理多具有“部门化、直线职能式、金字塔”式的结构特性,在实施开展协同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呈现出“随意度过高、规范性不足以及应急被动”[7]等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协同培养的有效性。

于是他就回到原地,打好包袱,准备动身。他摸清楚了那三包分别放开的火柴还在,虽然没有停下来再数数。不过,他仍然踌躇了一下,在那儿一个劲地盘算,这次是为了一个厚实的鹿皮口袋。袋子并不大。他可以用两只手把它完全遮没。他知道它有十五磅重——相当于包袱里其他东西的总和——这个口袋使他发愁。最后,他把它放在一边,开始卷包袱。可是,卷了一会,他又停下手,盯着那个鹿皮口袋。他匆忙地把它抓到手里,用一种反抗的眼光瞧瞧周围,仿佛这片荒原要把它抢走似的;等到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开始这一天的路程的时候,这个口袋仍然包在他背后的包袱里。

(4)各协同主体协同的保障措施相对薄弱

协同各方对教师教育协同的目标认识不足,未能积极以待。高校方面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多方参与的重要性,但片面强调获取地方政府和基地中小学的支持,未能将多主体协同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协同培养工作的开展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此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更多关注的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协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全面,目标导向性不强,对于协同培养工作采取的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科学合理的评估是检验各方协同培养实施效果的有效途径,评估结果的及时反馈能对协同培养产生反拨作用。从当前协同培养的现状来看,协同培养的各方并未对评估反馈的重要性予以足够的重视,且未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评价形式单一,缺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反馈渠道也未能有效打通,对协同培养的反拨作用无法真正得以实现。

协同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参与各方在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全面投入,也需要政策扶持的诸多保障。当前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协同系统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基地中小学由于在上述各方面的投入有限,导致协同培养的保障相对薄弱,无法保证协同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原则

除此以外,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与基础教育的对接交流活动。如多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国培送教下乡活动,覆盖区域范围内的许多县市乡镇。学校也会选派国培主讲教师奔赴各县市一线开展国培讲座及“同课异构”听课评课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于基础教育而言,是学员老师们理论结合实践的非常好的一次学习机会,能够帮助他们将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实际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尤其是乡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研相长;另一方面,于高等教育而言,使得高校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起到很好的反拨作用。有的学校还成功举办了“英语基础教育创新与改革论坛”等研讨活动,邀请各地教研员、校长以及一线优秀教师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和分享,编撰会议论文集,这是高校和基础教育非常有意义的对接交流活动。

(2)叠前道集资料的精细预处理是提高AVO检测精度的关键。叠前道集资料处理必须进行高保真度、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处理,尤其不能破坏地震振幅的相对关系。

1.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

在构建协同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应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参与各方的利益,资源共享,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高校方面可通过协同制定英语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组建优质教学团队,建设稳固的实践基地。地方教研室和中小学可通过具体的对接活动以及共享的资源如高校定期组织的高端学术讲座、研讨会或教育教学改革论坛等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2.系统规划、各司其责的原则

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思考在机构和制度上可以做哪些文章,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方如何组建协同培养共同体以及各方在协同培养中的角色作用如何定位等问题,探究从时间轴上、空间上以及学生的职业技能(如班主任、现代信息技术、安全教育)等方面如何进行协同,提高协同培养的效度。

3.科学评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五女山景色秀美,山上的飞来峰独矗一帜,一线天幽壑深远,鬼斧神工。一线天最深处31米,最窄处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仅为一线蓝天。登太极亭凭栏远眺,观山下川流迂曲;登临点将台,则可见桓龙湖卧踞足下,十分壮美。

在构建协同培养机制的过程中,要重视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对各方协同培养的工作实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及时的反馈,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对协同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协同培养实效的评价方面应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学校自评和学生端评价的基础上,还应重视第三方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力求评价客观、真实、全面,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起到良好的反拨效应。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培训为本。在“振兴教师教育”背景下,面对新的形势,师范教育和师范生培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惟有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协同各方的积极性,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培养工作机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地方院校师范生协同培养工作的成效,达成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良好愿景,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从而形成教师教育新形态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将舒适护理应用在腹腔镜手术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同时减少患者住院恢复时间,能够显著提高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可被广泛使用[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03-28)[2019-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2] 顾保国.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34.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9)[2019-03-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4] 高闰青.卓越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5(7):115-119.

[5] 王定华.关于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1-3.

[6] 肖爱芝.卓越教师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54-57.

[7] 胡春兰.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协同机制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An Explo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Calling of “Revitalizing Teacher Education”

YE Li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link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s teacher training mode. “Innovating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and co-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the future” is proposed in the Action Pla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8-2022),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and relevant practice has also achieved rich results. However,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coope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goal guidance of each cooperative subject is not strong; Systematic and norma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subjects are insufficient; The evaluation feedback of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of all parties fails to be implemented; The guarantee measures for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subjects are relatively weak.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co-cul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cooperation'' , “system planning and responsibility of each department” ,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subject”.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existing problems; constructive principles

收稿日期: 2019- 05- 08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JXJG-17-16-13)

作者简介: 叶丽英(1975-),女,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英语教学。E-mail:juliachina@163.com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237( 2019) 05- 0101- 04

DOI: 10.3969/ j.issn.1004- 2237.2019.05.018

[责任编辑 邱忠善]

标签:;  ;  ;  ;  ;  

论“振兴教师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生的协同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