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998年中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_中图法论文

1996~1998年中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_中图法论文

1996—1998年我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4.1

1996年至1998年关于文献分类研究的论文约有650篇, 研究内容涉及文献分类基本理论、国内外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工作等方面。

1 文献分类基本理论研究进展

1996年至1998年有关文献分类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18篇, 约占文献分类研究论文总数的18%。研究内容主要有分类法兼容化、文献分类计算机化、体系分类法改造、分类法编制与修订方法论、分类法发展趋势与发展史等。

1.1 关于分类法兼容化问题

这方面研究体现在兼容理论研究与兼容成果两个方面。对兼容理论,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兼容模式与兼容措施。张琪玉教授提出并分析了情报检索语言主动式兼容的模式与被动式兼容的模式,阐述了情报检索语言兼容措施基本原理和技术[1]。 有些学者认为,实现分类法间的兼容应着手解决建立标准的分类法机读版本、分类法的标准化与分类法向组配化发展等三个问题,探讨了分类法兼容的方案与实现兼容的技术手段[2~3]。1996—1998年间我国分类法兼容实践的突出成果是由山西省图书馆会同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研制的“计算机文献标引对照系统”。该项目于1997年7月16日由文化部科技司组织在北京通过鉴定。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能够在《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的分类号和《汉语主题词表》的主题词之间进行任意转换,实现兼容[4]。

1.2 关于文献分类的计算机化

这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理论研究与机辅分类系统、自动分类系统的研制等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些学者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进展与成果,从加快建设分类法机读文档与加强机检适应性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分类法计算机化的发展目标[5]。张琪玉教授认为, 情报检索语言中增加与自然语言的对应转换功能,是它走向自动化的关键性环节,今后分类表和词表应朝这个方向发展[6]。1996—1998 年间见诸报道已研制的机辅分类系统有“图书分类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分类检索系统”、“图书分类自动查重辅助系统”等等[7~9]。在自动分类系统研制方面,王永成教授等介绍了“计算机专业文献自动归类系统”和“肿瘤学专业文献自动分类系统”的工作原理、方法、数学模型和实现技术[10]。刘开瑛教授等介绍了基于《中国档案分类法金融档案分类表》的中文文本自动分类算法,提出了类别词概念,介绍了类别词库和分类规则词库建造法以及自动分类的三维加权算法[11]。张琪玉教授介绍了由自动抽词子系统、抽词词典增补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文献题名自动抽词——分类标引系统”,并给出了全部程序[12]。邢燕国等报道了“图书情报自动分编系统”[1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些学者把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自动分类领域。继1992年陈大访、陆皓报道了采用专家系统技术设计的“自动化辅助分类工具”和 1994年李欣、 陈星报道了“图书分类专家系统”(简称TSFLZJ)之后,1996—1998年间,邓要武等人报道了“图书自动分类专家系统”的设计思路、研究方案与功能[14]。

1.3 关于体系分类法改造问题

研究者大多着眼于现行分类法的实际,从适应计算机检索的角度加以研究。如陈树年研究员提出了基于计算机检索的改造体系分类法的原则,阐述了体系分类法改造的关键技术[15]。此外,有的学者在论述现代科学整体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体系分类法的改造问题[16]。

1.4 关于分类法编制与修订方法研究

有的学者研究了分类法的总体设计与修订类型,如白国应研究员论述了分类法的宏观结构设计与微观结构设计所包括的各项内容[17];马恒通研究员总结并阐述了分类法修订类型与其特征[18]。有些学者提出了在分类法修订中实施类目的数量控制与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19],论述了类目注释的设置原则、用语规范、编排体例, 提出了在《中图法》中应增设修订注释等建议[20]。研究者还讨论了依人列类问题, 有人认为依人列类违背类目设置和划分规则;有人认为依人列类是中外体系分类法中类目序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

1.5 关于我国分类法的发展趋势

多数人认为它表现为:分面组配化、分类法主题法一体化、计算机化、标准化。张琪玉教授认为,兼容化与系列化也是情报检索语言的两种发展趋势[21]。对于“分面组配化”这一提法,有人认为这种提法不准确,应提“半分面分类法”或“体系组配化”。此外,有的学者分析了我国20世纪各个时期分类法编制与理论研究的成就、特点与存在问题[22]。有些学者还从哲学层面上探讨了当代分类法的基本走向,分析了分类法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23~24]。

2 国内外文献分类法研究进展

1996年至1998年研究国内外文献分类法的论文有324篇, 约占文献分类研究论文总数的50%。其中研究中国文献分类法的论文有287 篇,研究外国文献分类法的论文有37篇,分别约占文献分类法研究论文总数的89%与11%。研究的中国文献分类法主要有《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研究重点是《中图法》。研究的外国文献分类法主要是《杜威十进分类法》。

2.1 关于《中图法》第3版的研究 主要包括总体评价与改进意见两个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图法》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达到了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完善的修订目的。主要体现在:①正确处理了分类法编制的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增设、改动、调整、删除有关类目和订正类名、修订类目注释以及采用双表列类法,使类目体系比第2版更为科学、合理。 ③通过较大幅度地增设专类复分表和扩大仿分及主类号组配的使用范围,并采用字母标记法,进一步提高了分类表包容文献的能力,增强了实用性。一些研究者还对《中图法》第3版提出了增补新类目、 调整与扩充某些类目体系、订正有关类名、增加修订注释、增设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加速研制《中图法》电子版等方面的改进意见[25~26]。

2.2 关于《科图法》、《人大法》的研究

一些学者研究了这两部分类法最新版本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研究者对《科图法》第3 版的成功之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①合理改变了部分类目体系,如重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类目体系;②增设与扩充大量新主题类目和补充附表类目,增强了《科图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③删除空设类目,体现了文献保证原则;④增加大类说明,便于人们理解与使用《科图法》[27~28]。一些研究者认为《科图法》第3 版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类目注释存在某些问题,如某些类目注释的内容含糊或与类名内容重叠,某些类目注释的表述有误或专指度不高等[27~28]。此外,有人还对《科图法》与《中图法》两者的类目体系、标记制度、复分方法等进行了比较研究[28]。对《人大法》的研究,有些学者评析了《人大法》第6 版的成功与不足之处[29]。有些学者全面研究《人大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如白国应研究员将《人大法》的历史分为初创、发展、受挫、恢复、振兴五个时期,从分类法编制原则、体系结构、标记制度、类目注释体例等方面总结了《人大法》十个方面的功绩,指出了《人大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并对《人大法》的未来提出了展望[30]。

2.3 关于《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的研究 有些学者研究了DDC 120年发展历程、发展特点[31~32]以及DDC最新版本第21版的修订内容、修订特色与修订启示[33]。有些学者研究了DDC 21版某些类表(如心理学、社会科学类表)和DDC通用复分表的特点, 并与《中图法》进行了比较研究[34~36]。有些学者研究了DDC 对中国文献分类法的影响以及DDC在联机环境中的应用问题[37~38]。

1996-1998年间人们除重点研究了上述国内外分类法外, 还有少量论文分别研究了《中图法·期刊分类表》、《中图法》(少图版)、《资料法》、《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小型表》、中国古代与近代分类法以及《国际十进分类法》、《布利斯书目分类法》、《冒号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国际专利分类法》等。

3 文献分类工作研究进展

1996年至1998年有关文献分类工作研究的论文有208篇, 约占文献分类研究论文总数的32%。研究内容主要有分类工作质量管理、分类标引方法、书次号码等。

3.1 关于文献分类质量管理

人们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常见分类差错的类型及其原因分析;文献分类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研究者列举的分类差错的类型归纳起来有9种:同一类书前后分类不一致; 一书多号;新主题图书归类不准确;多卷书分类不集中;对丛书的“集中与分散”处理不当;复分中加“0”与仿分出现错误; 缺乏必要的互见与分析标引;著者号选取不统一等。研究者认为,产生分类差错的原因主要是:①分类法不够完善,如缺乏新主题类目,类目注释不详细;②由于文献内容主题多元化、复合化、模糊化,从而给标引带来困难;③标引人员不熟悉分类法与标引规则,学科知识面较窄;④未严格实施标引工作规程和分类工作细则等。关于文献分类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问题,有人将文献分类质量标准概括为“归类正确,反映充分,前后一致,方便检索”。一些研究者指出,要提高文献分类的质量,应该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类法;充分发挥分类法编制机构对分类标引工作的指导作用;标引人员应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需要重视分编工作中的目标管理,认真制定与严格实施文献分类工作细则。

3.2 关于文献分类标引方法

有些研究者阐释了辨类与标引中的比照定位法、剩余定位法、靠类标引法、重点归类法、互见与分析分类法、参照法、溯源归类法、扩展归类法以及多重列类中的前归法与后归法等。有些研究者解析了《中图法》的复分方法,探讨了西文图书、期刊、高等学校学报、丛书的归类原则与归类特点。有些研究者阐述了各学科门类图书如信息科学、市场经济、敦煌学、民族学、地理学、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图书的归类方法。还有数篇论文对传记参考工具书的集中与分散的归类问题展开了争鸣。此外,《中图法》编委会编印的《〈中图法〉与文献标引信息简报资料》1996年第1期至1998年第4期刊登了有关新学科、新主题图书分类的方法与实例。

3.3 关于书次号码 人们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提出了多种书次号编制方案,如“书名首尾码”书次号[39]、“汉语拼音著者号码——公式法”书次号[40]、“二字母·二组数”书次号[41]、“中文著者形音取号法”书次号[42]等。有人还提出对团体著者按其名称的概念分段取号的方案[43]。二是,著者号自动配号系统的研究。李严教授等研究了机编著者号配置系统的有关理论与技术问题[44]。李法运等人介绍了“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自动配号系统(软件)”的研制经过、技术原理、主要性能特点、社会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45]。有人还设计了种次号管理库文件[46],有人用FOXBASE+ 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制了计算机著者号标引系统[47]。有人在计算机分编系统管理中,设计了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自动标识附加功能模块[48]。另外,1997年6月20 日至22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情报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会联合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医学院图书馆等在新乡市召开了“全国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与交流了我国图书馆界对《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的使用经验,探讨了中文同类书排列著者号的发展前景和计算机自动标引配号的趋势。

此外,1996年至1998年期间我国修订、出版了几部文献分类法,并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分类法叙词表学术研讨会:①《中图法》第3 版修订、第4版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于1996年7月,《中图法》第4 版已于1999年3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②《中图法》(少图版)第2版于1998年8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③《人大法》第6版于1996年3 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④《中国档案分类法》第2版于1997年12 月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⑤全国分类法、叙词表发展学术研讨与成果展示会于1996年7月8日至9日在北京图书馆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图法》编委会、《军用主题词表》编管会联合举办,会议的主要议题是:a.在文献信息处理的现代化中,叙词表、分类法的编制技术如何适应与发展;b.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如何结合、对应转换,来适应许多情报检索系统发展的需要;c.分类法、叙词表电子版的发展前景和对《中图法》第4版的展望;d.汉语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将如何发展与技术改进。会上交流论文38篇,展示近60部词表和13部分类法,会上还演示与交流了3个词表、分类法计算机管理及标引系统。

收稿日期:1999-07-27

标签:;  ;  

1996~1998年中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_中图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