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思考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09)02-0111-05

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我国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如表1所示)。特别是2008年1至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国此轮通货膨胀形态上是先呈现为“结构性通胀”,最终演变为“全面通胀”,距离通胀权力中心最远的农产品价格的高速上涨是确认“全面通胀”形成的标志。[1]社会中本来收入就比较高的某些群体从通货膨胀中获益比较大,名义收入增幅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增加;社会中本来收入就比较低的群体,获得的通货膨胀收益就相对较小,名义收入增幅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下降。[2]2008年9月以来,受世界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影响,全球资源类和大宗商品因需求减少而导致价格大幅下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轻,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为“保增长”。本文试图探究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对我国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效果分析,并提出更适宜的治理对策。

一 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弗里德曼提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即不论因为何种原因,货币发行量显著而不正常地持续增加[3],因此本文首先探究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原因。

1.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

从下页表2可以清楚看出,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式失衡。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贸易顺差,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三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贸易顺差在经常项目顺差中占有较大比重。贸易顺差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既源于我国目前储蓄高于投资的经济结构,也源于我国长期推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

中美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是近年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我国的汇率体制实际上是一种“爬行盯住制”,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升值预期。如下页表3所示,汇改3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近20%。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我国央行在2007年连续6次加息,一减一加,导致中美利差反转并逐渐扩大,仅套利和套汇,就可以让热钱收益超过10%。

2.国际收支双顺差致使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

国际收支始终维持双顺差,加上我国采取结售汇制度,使得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压力。央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渐进性”升值,只能在外汇市场上被动地净买入美元,致使外汇储备不断攀升。2008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高达19 056亿美元,是2003年末的4.7倍,增速惊人。

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是基础货币,主要资产是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由表4所示,在2008年8月外汇占款已经占到中央银行总资产的70%,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比重高达近119%,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最重要渠道。外汇占款是增加的外汇储备对应的人民币投放,其数量由汇率和外汇储备量的乘积决定。随着我国外汇储备逐年攀升(如表3所示),致使本币大量投放。

我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购买外汇,投放本币,另一方面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出售国债和央行票据收回本币,进行冲销操作。但央行对外汇占款并未进行彻底、全部的对冲,只能对冲60%[4],所以仍产生过剩的流动性,结果推高了国内的物价水平。可以说,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致使外汇占款增加,人民币大量投放,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根源。

(二)输入性通货膨胀

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2001年12月至2008年1月,能源价格指数上涨3.5倍多,原油现货价格上涨3.9倍,非能源商品上涨1倍,其中金属上涨2倍多,农业初级产品和食品分别上涨31.74%和98.19%。[5]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2007年第一季度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目前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大豆、植物油50%以上需进口。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三)旺盛的投资需求

从2003年到2007年初,我国经济是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2003年以来我国GDP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3年到2006年除2004年CPI涨幅为3.9%,其余年份则都在2%以下(如表3所示)。同时采取了低利率政策,2006年底之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年期基准利率最高为6.12%。较低的融资成本激励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24%和24.4%,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6%。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太快,不仅造成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进一步过剩,而且增加了对能源、原材料、燃料的需求,拉动了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推动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增幅迅速上升,2008年5月、6月、7月分别为8.2%、8.8%和10.0%。当PPI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传导到CPI,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以上三种因素在过去一段时期积累起来,其影响在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通过通货膨胀集中地表现出来。

二 我国治理此轮通货膨胀主要采取的对策及效果

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我国治理通货膨胀主要对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但结果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没有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及效果分析

2007年央行先后10次调高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年初的9%调至年底的14.5%。2008年上半年又先后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最终在6月25日上调到17.5%。理论上公认20%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最高限,我国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从资金利用效率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实际上是限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压缩信贷规模,降低资金利用效率,从而会压制经济的实际增长能力,造成失业增加、经济停滞。从商业银行经营看,商业银行的利润会受到侵蚀。随着央行持续上调存款利率,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也越来越高,远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盈利能力无疑大大削弱。

(二)提高利率措施及效果分析

2007年央行先后6次上调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从2007年3月18日之前的2.52%和6.12%调至年底的4.14%和7.47%。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明显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但利率在我国消除流动性过剩方面没有明显作用,因为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央行的政策利率与西方国家的政策利率在定义上有明显差别:我国央行的政策利率是行政性规定的商业银行对客户存、贷款利率,属于“零售性”利率,而西方国家央行的政策利率则是银行间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或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属于“批发性”利率,商业银行贷给客户的“零售性”利率多是挂钩“批发性”利率的。我国的基准利率不能反映货币资本的供求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缺乏灵敏的互动关系。段瑞君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通过提高利率很难达到抑制CPI的目的。[6]

同时,过高的利率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会引来热钱进一步冲击国内的金融稳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虽然加息能遏制贷款需求,但是信贷压缩最终是压缩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流动资金,这样就造成对供给的压缩,可能会使物价上涨。同时,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贷款,只得寻求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加息不仅难以抑制贷款增长,还会因为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而增加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供给增速。从表5可以看出,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速始终在高位运行。

还需指出的是,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全球经济突然急剧恶化与对此轮通货膨胀采取全面紧缩政策两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三 我国治理此轮通货膨胀更适宜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此轮通货膨胀不应只是从总需求出发,采取全面紧缩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而是应该从总需求管理转到总供给管理,主要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抑制物价上涨,同时针对造成此轮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辅之以其他的配套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采取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如果采取全面紧缩,受打击严重的往往是离权势较远发生通胀较晚的行业或企业,而那些离权势较近发生通胀较早的行业或企业反而没有受到太大约束。实际上中小企业受到融资紧缩影响较大,国有大企业则影响不大,全面的紧缩政策并不见效。应采取“有保有压”的货币政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压缩不合理需求的货币政策

对上游产业采取需求压缩,对那些离权势较近发生通胀较早的行业或企业首先采取严格的信贷控制和大规模的加息。还可以压缩一些重复建设的重化工项目和非生产性的项目。

2.增加有效供给的货币政策

优化信贷产品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适销对路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那些价格上涨快的产品,及时提供信贷资金进行支持;推动科技创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打开通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信贷支持能源战略,站在战略高度在全球配置经济资源,引进技术、设备和能源,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压力,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有效供给。

(二)增加自身供应,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胀

增加国内供给,可降低进口率,实现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胀的目的,具体措施有:

1.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比较粗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工业结构重型化的特征仍很明显。2006年我国GDP占全世界GDP比重只有5.5%,能源消耗超过世界的10%。作为石油等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措施,加快建立节能型的经济结构来应对油价等能源产品价格上涨。

2.增加石油自给能力,逐步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原油需求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很大压力。我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采取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的一整套措施,如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改革国内油价体系,正确地引导消费;打破国内石油市场存在的垄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市场等。

3.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

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只有让农民分享粮价上涨的好处,才能提高种粮积极性。通过提高补贴、减免税费、扩大公共产品投入等措施来增加农产品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同时,农民也是消费者,农民收入提高,就能增加消费需求,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降低经济对外依赖度。

(三)深化外汇管理体制

我国原有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在外汇紧缺时期建立的,对外汇实施“宽进严出”。然而,随着中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持有外储的成本和风险也迅速提升。针对目前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制定严密有效的防范国际热钱大进大出的措施,以维护金融安全

进一步完善经常账户项下可自由兑换的真实性审核,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管理,打击地下钱庄,达到控制热钱进一步流入、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目的。同时也要及早防范热钱大规模撤出。

2.扩大汇率浮动幅度,提高汇率变化的弹性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日波动幅度可以逐渐放宽到上下0.8%到1%的范围。人民币波动范围的扩大,将加大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动力减少。要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不是单方向地一味快速升值,因为可预见性的快速升值很容易加剧热钱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

3.拓宽外汇投资渠道,真正做到“藏汇于民”

目前企业和居民在境外投资时须办理的审核手续非常繁琐,投资金额受到严格限制,相关投资渠道也比较少。国内居民自有外汇资金只能投资于B股、QDII和有关外币理财产品等,而这些产品目前收益并不可靠。今后在进一步扩大QDII额度及其投资范围的基础上,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推出更多金融衍生品,方便个人和企业进行实业和金融投资。

4.外汇储备持有主体多元化

将原先集中由央行持有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的格局,转变为货币当局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政府机构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企业和居民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共同持有的格局。通过限定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有效地隔断外汇资产过快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单方面压力;可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中国的“淡马锡”,提高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率。

(四)降低贸易顺差

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除了汇率低估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多年来在贸易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利用外资政策等方面对出口行业的优惠,国内能源、土地、劳动力等价格偏低,环境保护要求不足,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充分等,很大程度上人为地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尽快纠正能源、土地、污染、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价格扭曲,有利于降低贸易顺差,否则长期的拖延只会加剧失衡,更会加剧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难度。

(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抵御通胀压力方面财政政策有操作空间,如可采取对居民调减利息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等;对企业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财政收入增速持续超过GDP增速的背景下,增加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开支是很有必要的。以上这些政策可以直接惠及企业和居民。

自2008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在2008年9月出现方向性转变,11月国家明确提出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最终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2008年9月至年底,已连续4次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2.25%;连续5次降低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降至5.31%;连续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15.5%。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是11月中央下拨年内新增千亿元投资和出台2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12月提出了全面刺激消费措施,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还会继续显现,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增加了判断未来物价走势、把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难度。总之,我国的物价问题与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人民币汇率波动、高额外汇储备、国内部分资源产品价格扭曲、失业率升高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已经成为系统性的困境,稳定物价不可能用单一的手段立竿见影地解决。

标签:;  ;  ;  ;  ;  ;  ;  ;  ;  ;  ;  ;  ;  

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思考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