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报本土化、国际化与标准化关系的探讨_本土化论文

我国高校学报本土化、国际化与标准化关系的探讨_本土化论文

我国高校学报本土化、国际化与标准化关系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本土化论文,学报论文,化与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信息,2006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在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学报”为刊名的期刊有2080种,其中高校学报占了绝大多数,再加上以其他名称出版的高校学术刊物,数量更为可观。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报,并且许多学校的学报还有两个甚至多个版本。高校学报不仅是高校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就其总体规模和数量而言,高校学报在我国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少数重点院校的学报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外,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界影响都乏善可陈,更遑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了。

关于高校学报现状的成因,学界已有诸多论述。既有宏观层面的办刊体制分析,也有微观角度的编辑技术探讨;既有纵向的历史沿革梳理,又有国际横向比较研究;既有作者——编者——读者三方互动视角的解读,还有主办机构——管理机关——评价组织之间的机制剖析。应该说,高校学报都不同程度存在以上方面的问题,并且由来已久,相关的学术探究及对策建议也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贯穿其中的路线问题及其动因却鲜有专论,而这正是问题及其解决的关键和突破口。

就其实质而言,高校学报目前的生存状态与其依附的高校本身具有天然的同一性,即高校学报现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自身困境自然和直接的体现,这就决定了上述存在问题的解决必须从高校的办学思路来定位学报的办刊路线,并以高校的具体校情作为学报建设的出发点。因此,高校包括上级主管机关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措施和评价标准,如何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形成良性的动力机制以充分发挥学报的优势和潜力便成为当前高校学报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高校学报发展:

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一、国际化及其动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两条发展路线的抉择:国际化还是本土化?所谓国际化,简而言之,就是学报在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的世界性生存及影响。有学者甚至将其内涵细化为包括作者、编委、语种、编排、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形式国际化和包括水平、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化。关于学报国际化的解读和趋向,无论在教育主管机关、高校自身甚至社会舆论都大同小异,并视之为学报发展的不二法门,至少从相关规范要求及其实施的情况看,鲜有例外。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学报相对于高校的依附性。当前,高校一窝蜂地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无论是一般本科院校还是重点大学,都把研究性大学作为办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即使声称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在职称评定、收入分配、人才引进等政策导向上,对待科研与教学也明显厚此薄彼。其中一个典型且极端的例证就是国际三大检索系统的盛行,不仅包括许多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几乎绝大部分高校对此趋之若鹜,甚至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实际运作中也以此为重要考核指标。这事实上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发表科研成果首要的考虑因素,这种“指挥棒”导向很自然地又传导给以高校为主要稿源的学报。加上主办单位对学报进行考评的关键性指标就是这些国际化了的“影响因子”、“转载率”及以此为基础的排名和收录,因此,高校学报一边倒的国际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级主管机关的指令性和指导性的标准化驱动。这与前者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隶属关系为前提的数字化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家强制标准的要求;二是主管机关推荐标准;三是与之配套的行政措施引导。仅以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为例——以此为例证源于国家相关标准均强调其为学术期刊“公开发行”和“对外交流”所必需,并为国际范围引用、收录的必要条件——说明政府行为对高校学报的决定性影响。虽然《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规定“公开发行对外交流的期刊,可以附外文摘要”,但是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却明确要求“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和“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很明显,后者更具普适性。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发布的两个修订版的《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规定中均对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作了明确要求。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挟行政和市场双重威力的强势推出,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悉数“入我毂中”,例外的只能是凤毛麟角,将高校学报国际化推向极致。以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和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工程”(《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行政措施产生了巨大的“指挥棒”效应,对各级各类高校学报的国际化潮流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近年来在高校颇为盛行的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无论是主管机关评定的所谓“一级”、“名刊”、“优秀”及“方阵”还是其他机构、组织对刊物进行的“核心”、“来源”之类的划分,本身作为管理、评价及其国际化导向也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为了高校和有关部门量化的方便而以“以刊论文”,甚至是使这种评定功利化到了一刀切的地步,从教育主管机关的政绩到高校排名、升格甚至面临生死大限的教学评估,从教师的职称、评奖到研究生的毕业,概莫能外。国际化到如此地步,正如上述情况一样,与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管理如出一辙。

二、本土化及其成因解读

本土化,严格意义上来说主要指学报从服务对象到办刊特色的高校主体取向。高校学报本土化的功能定位首先源于教育部的明确要求。根据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更有甚者,这种要求甚至量化到作为学报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1998年新闻出版署在《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中关于学报须刊登本校稿件2/3以上的规定即为一例。虽然,2002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舍弃了对高校学报的“本校”取向,强调其学术特色和社会效益。但是,鉴于二者的效力等级不同——作为部门规章的“办法”明显优位于作为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意见”,也由于前者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已成定势,因此,高校学报为本校服务的理念一直大行其道。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报之于高校的隶属性和本位性。一方面,学报的创办和发展无论在人、财、物等硬件设施还是政策、体制等软环境方面都完全受制于高校。一般而言,学报在学界的影响与所在学校的实力直接相关,如果说,二者发展程度上存在较大的不同步的话,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应该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因学报服务对象的学校本位取向而强化、深化了对学报业务的特殊性、学报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广泛存在于学校领导、普通教师中,甚至学报编者自身也有类似认识。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就是高校学报已经成为本校教师为职称、学位、评奖等需要发表文章的主渠道,而且对数量占绝对多数的非“核心”学报而言,这同时又是这些作者一个次优的选项。这也早已成为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和惯例。

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态势及其出路

高校学报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沿着这两条路线渐行渐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小部分以重点大学学报为主体的高校学报的国际化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卓有成效,这个阵营大致包括“名刊工程”入选学报、国际三大或者六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报以及其他“核心”、“方阵”之类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而希望跻身国际学术市场的学报;另一部分则是不仅被业界甚至也为所在学校边缘化的部分学报。这些学报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竞争压力,纯粹为本校教师发表文章服务,学界影响几近于无,甚至已基本上绝缘于外界的学术交流。这也是颇为社会诟病的“学术垃圾场”的主要指向所在。

介于两者之间的占绝对多数的高校学报则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所在学校以学报为发表校内文章的“自留地”,这些学报呈现“全、散、小、弱”的局面而不能自拔,如此闭门造车的“本土化”不仅限制了学报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且对“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学科建设”等应有功能的发挥也背道而驰,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乱象。另一方面,许多学报不满于现状,主动出击,通过实行“栏目主持人”制度、向名家约稿、建立双向匿名审稿制甚至积极与有关检索、收录机构联系等举措,争取与国际接轨。这里的问题在于他们的现实处境决定了其任务的艰巨性和过程的曲折性,在指导思想和管理体制未统一到位的条件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我国高校学报目前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那样,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是指导思想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错位,这对制约学报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压力机制塑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两条路线的关系而言,固然有其冲突对立的一面,但是,二者的良性互动也是其应有之义。并且,在我国当下既定的学报管理、运行体制和社会环境下,这也许是发挥学报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走特色和品牌之路的关键所在。这对上文提到的占绝对数量的处于两难境地的高校学报无疑更为迫切和重要。

因此,学报人必须首先在认清形势、找准定位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以此确立自己的办刊理念,制订科学、规范和切实可行的从组织管理到业务流程到制约激励措施的标准化体系,形成编者、作者和读者间规范、高效的良性互动机制。就办刊指导思想而言,我国高校学报能否取得突破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现行本土化、国际化办刊模式取向的有机联系,即在国际化视野、经验指导下立足于本土化的现实考量、资源整合和特色塑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反之亦然。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才会有真正的民族特点和优势,这对高校学报也不例外。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目前既定的双重驱动压力和动力下,进行合理分工,找准自己的着力点,走一条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办刊之路。

标签:;  ;  

我国高校学报本土化、国际化与标准化关系的探讨_本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