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行动论文

注意力经济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行动论文

注意力经济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行动

周小李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 注意力经济是网络时代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受注意力经济影响,青少年群体生成了带有鲜明注意力烙印的成长需要,但同时又衍生出了若干不利于其道德成长的“网络症候”。成长需要的正当性以及相关“网络症候”的亟待诊治,正是注意力经济冲击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时代挑战。面对此种挑战,学校德育的行动路径只能是:尊重注意力经济冲击下的人性需要,引导和帮助年轻一代做自己注意力的主人。

关键词: 注意力经济;注意力需要;“网络症候”;德育

正如檀传宝所言:“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就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1]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关系问题的研究,我国教育学界先后聚焦了三大议题。其一,20世纪90年代围绕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展开讨论,以鲁洁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学校德育超越论,指出学校德育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高于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引导与培养。[2]其二,21世纪初德育学界围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使命与挑战展开了研究。[3]其三,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德育学者开始思考网络信息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4]总体而言,在以上三大议题的研究中,第三大议题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网络经济对学校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事实上,网络经济正在对学校德育形成冲击。当前,我国大学及中小学在校学生,正是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出生的“网络原住民”(或网虫)。这一代人不仅擅长网络冲浪、熟谙网络操作,而且其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也深受网络影响。这种影响包含积极与消极两面:积极一面体现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以及更有个性和创新性;消极一面则体现为自控力弱、价值迷惘以及消费主义或拜金主义。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校园事件,不少就与网络相关,例如高校“不良网贷”、中小学生“世纪骂战”;而令当今教师和家长尤为忧虑的,则是这一代“网络原住民”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如普遍存在的大学生“低头族”或网游成瘾、中小学生为明星“重金打赏”或沉溺于快手、抖音之类网络娱乐。关注这些问题的人大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反思原因,学校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则以纪律约束为主——最为常见的是中小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然而,这些反思和举措忽视了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深层次影响;而在当今网络时代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注意力经济,其对年轻一代学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正是学校德育面对一些网络问题一筹莫展的根源所在。

什么是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应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些问题已成为网络时代德育研究不应回避的新议题,本文拟对其予以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社会最为短缺的核心资源是注意力”:注意力经济理解

注意力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事物或信息的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被公认为是精确定义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的先驱,西蒙于1971年就预言注意力将成为信息社会的稀缺资源,并提醒世人在信息过载的社会有效分配注意力的必要。[5]注意力经济之所以能够理论化并成为经济学分支学科,经济学家米切尔·高德哈伯(Michael Goldhaber)功不可没。高德哈伯是注意力经济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提出:“注意力能够支撑起一种经济,尤其是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社会;而且从本质上讲,注意力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感知自己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一种工具。”[6]事实上,自广告业问世,注意力经济就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而存在,但是这种经济形态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所产生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个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不同于农业社会最为短缺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最为短缺的核心资源是能源,“信息社会最为短缺的核心资源是注意力”[7]前言。因此,国内外经济学界基本达成共识:注意力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稀缺资源,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经济。[7]53作为当今网络时代市场经济重要形态的注意力经济,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一)信息无限而注意力有限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用“信息爆炸”或“信息过载”来形容呼啸而来的信息海洋。随着网络技术进入Web2.0时代以及智能手机取代电视成为传播霸主,网络信息不仅数量无限,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内容更新。与纸媒时代人们担心不能及时获得信息截然不同的是,网络时代人们所忧虑的是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目不暇接”。这就是西蒙在20世纪70年代就预言的注意力分配问题,即网民必须控制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以使其集中于“正确”或“值得”关注的信息。

第二方面就是要大力研发、推广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确保谷物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为此,贵州省应该在各地建立示范区,为农户全程演示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同时政府方面也必须做到扶持技术,增加对省内各地粮食烘干设备研发与应用的补贴额度,为农户开设烘干机械化技术专门培训,促进省内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的全面发展。

在信息与注意力之间业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网络世界生产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的注意力,而流动于网络空间的信息一旦不能获得足够多的注意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处于供应短缺状态的人的注意力,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面对无限的注意力需求,导致网络经济展开了对人的注意力的激烈竞争,这正如注意力经济学家达文波特和贝克(T.H.Davenport,J.C. Beck)所言:注意力如此重要而有限,以致于没有它的人想要它,有了它的人想要更多。[8]也正如英特尔公司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的“争夺眼球”战略——未来经济领域将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市场的主宰。

(二)互联网作为运营载体

在工业时代的注意力经济竞争中,电视节目的优势最为明显,但随着网络技术在即时通讯和人际互动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上网”与看电视一样成为全球各地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据国际组织统计,截至2014年,全球已经销售了超过70亿部手机,且全球总人口的40%有条件通过手机上网。[9]1每分钟都在增加的门户网站和智能手机,意味着网络成长为继电视机之后最为吸引人类注意力的设施,并已经成为注意力经济最为青睐的新的运营载体。

付出注意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在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活动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寻觅食物、寻求庇护或追求配偶的活动中,人类必须付出注意力;在交往、学习及劳动等社会性活动中,人也必须付出注意力去接受社会教化以获得社会认可。在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冲击下,学校教育对学生注意力的垄断被打破,因为“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努力工作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新的注意力经济产生的强有力后果之一,就是年轻一代支配自身注意力的权利、权力和自由的增加。[6]然而,面对信息过载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在满足其注意需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注意力控制,就会产生误用或滥用网络的行为,并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此即“网络沉溺”[16]

(三)娱乐包装

小区的容积率对房价的提升效果较明显,容积率每增长1%,房价下降163元/m2。从图3(i)可以看出:中山区、西岗区和沙河口区的大范围地段与商业中心较近,能够开发的土地资源少,开发商对大容积率的地段有很大的偏好,主要建造高层住宅,所以,容积率对房价的正向影响在这些地方最大。但部分地区容积率具有负效应,如自身容积率本就很高的甘井子区,提升容积率会增加人口数量、交通拥挤、光照不足等问题,与居民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追求背道而驰,因此提升这些地块的容积率对房价的增加反而起到抑制效应,所以在这些地块建造一些容积率较低的住宅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网络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力量的新型经济,这种经济备受年轻一代欢迎,同时对其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此影响,年轻一代人性深处生成了带有鲜明注意力烙印的需要——高德哈伯“注意力是人的基本需要”之预言在当下得到了验证。因此,注意力经济对当今学校德育所产生的冲击,从根本上体现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催生和激发着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力需要。这种需要因其根植于人性深处而具有一定的正当性,然而,青少年在追求这一需要的满足时,却衍生出若干不利于其道德成长的“网络症候”——这就是当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即: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正当的注意力需要,又能对相关“网络症候”予以诊治。

20世纪面对电视娱乐节目而发出“娱乐至死”警示的波兹曼曾感叹:“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10]在当今网络时代,也可以说,娱乐是网络世界唯一不变的内容,是网络媒介的超意识形态甚至“宗教”。以娱乐为外衣的网络经济,通过制作网络游戏、搞笑视频以及包装明星及“网红”主播等方式,掀起一场场网络大众的注意力狂欢。对于广大网民而言,看似免费参与了网络盛宴,其实支付了网络经济中的硬通货——注意力。

(四)“明星体制”

注意力经济在生产组织形式上与传统经济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的资本主要来自物质财富,而注意力经济的资本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传统经济的核心是物质产品,而注意力经济是围绕“明星”(或“名人”)这个核心。注意力经济中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明星”和“追星族”(或“粉丝”),并形成了以明星为核心的普遍的“明星体制”。[7]65明星其本质就是注意力商人,明星竭尽全力挖掘的名声,其实就是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本;明星因拥有大量“粉丝”的注意力而成为注意力经济中的资本家,“粉丝”则以贡献注意力的方式为明星打工。

正如高德哈伯所言,“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那么他必然拥有别人的注意力”[6]。尤其当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时,获得他人注意的需要就会变得更强烈,“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满足,常常需要社会和他人的关注”[7]9;被注意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感知,“我们所有人都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如果不能接受一点善意的注意,就意味着一种永恒的伤害和死亡”。[7]129渴望被注意也即渴望与他人交往、渴望被认可和被尊重。

二、 注意力经济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鲁洁就提出: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变必然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也必然会对整个社会文化领域产生影响,学校德育也不例外。[12]社会经济与学校德育都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性。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能够对人性造成深刻的影响,而学校德育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为己任的,“人性是将道德与人勾连起来的桥梁”[13],“真正的道德教育必须直面人性本身”[14]。人性不是绝对先验的、静态的,其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生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性的生成与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根基于人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我国当代伦理学界,人的需要与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明确的阐释,这就是主体论道德本质观所认为的:“道德源于人的需要并服务于人的需要”,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对道德具有根源与动力作用。[15]正是基于这一认知,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在重视社会需要的同时,同样也高度关注着人的需要、年轻一代的成长需要。

利用船、车等工具对羊进行长距离的运输,或者羊的营养状况较差,均会致使其机体防御功能大幅度下降,进而对其肠胃的防御机制造成影响,致使正常情况下胃肠中存在但不会导致羊患病的一些病菌,例如大肠杆菌以及坏死杆菌等的毒性大幅度提升,最终使得羊患病。

2.3 心理护理 该患者由于术后反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疗程长。患者思想压力大,情绪波动。作为医护人员要特别做好心理护理进行多方位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依据注意力经济学对人的注意力需要基本类型的归纳[7]9-17——主要包括付出注意需要、获得注意需要(或被注意需要)、相互注意需要(或注意力交换需要)以及注意力资本化需要(或注意力转化需要),审视青少年注意力需要及相关“网络症候”,可以发现,注意力经济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具体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付出注意需要与网络沉溺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注意力经济,其经营模式完全依赖于注意力的获取与保持。网络媒介为了最大化吸引注意力,常常不惜突破底线——越是耸人听闻、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内容,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获取注意力之后的变现形式主要是广告收入,譬如,当下风靡网络的“papi酱”视频直播,其一条贴片广告就拍出了两千多万元的高价。所以,以互联网为运营载体的注意力经济,正在以颇受争议的方式创造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神话。

在国际社会,我国是首个宣布网络沉溺或网络沉迷(Internet Addiction)为临床病例(IAD)的国家(2008年)。[17]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病,而游戏成瘾正是网络沉溺常见的症状之一。网络沉溺不仅是一种精神或心理疾病,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品质缺陷——主要体现为节制不足和价值迷茫。对于青少年而言,将宝贵的注意力大量地投入网络以至于荒废学业、影响正常生活,是其节制不足的主要表现;而面对网络信息不懂得判断是非、甄别美丑、区分善恶,不能做出必要的忽视与过滤,以至于沉溺于暴力、色情类网络游戏或低俗娱乐节目,则是其价值迷惘的主要表现。青少年节制品质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做出努力,但学校德育更应该率先做出积极的行动。

(二)获得注意需要与过度展示

明星的美貌、才华及财富不仅对“粉丝”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甚至人生理想。在当今网络时代,年轻人“成名”的欲望显得前所未有的强烈,因为“成名”所获得巨大的关注度能够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并极有可能让人一夜暴富。这一现象正如经济学者所言:注意力经济向大众抛出了一种幻想——“人人都能成名”;但这只是乌托邦式的梦想,实际上,对“成名”的追求会像传染病一样,吞噬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心中留下“慢性注意力痴迷崇拜”的伤疤。[11]362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激烈的考试竞争亦或对未来人生的无力掌控感,不少青少年的相互注意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于是将其注意力转向互联网。网络注意力经济体制源源不断生产的“明星”,正好满足了青少年的相互注意需要。青少年通过关注、点赞、评论以及打赏、刷礼物等方式为明星付出注意力,明星则通过表演、聊天、曝光个人生活以及为粉丝开设专场商演等方式回报青少年的注意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相互注意需要的满足正陷入“明星控”,不仅日常生活方式追随明星,而且其价值追求和人生志向也效仿“明星”——渴望如“明星”那样“快速成名”及“一夜暴富”。显然,“明星控”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对此现象学校德育不应无动于衷。

(三)相互注意需要与“明星控”

相互注意需要是人类渴望社交生活和人际互动之本性的体现。正是基于对这一人性的把握,互联网社交媒介才创造出了“关注”“赞”“评论”及“粉丝”等机制,以满足人们相互注意的需要。注意力经济也深谙此道,其运营所秉持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为了获得注意,你必须付出注意”,“让别人相信我们在与他们进行公平的注意力交换,这样他们就会把注意力给我们”。[6]付出的注意力能获得积极的回馈,意味着自身拥有获得认可与温情的力量,意味着对自我的确信,“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神贯注于你的观众就是以隐性的方式站在你的一边”[7]63

注意力经济在获得与保持网民注意力的过程中,惯于以娱乐为外衣来包装各种各样的信息。这种娱乐通过生产和传播具有强烈视觉快感的信息,让网民感官放松、心情愉快。以娱乐为外衣的注意力经济事实上正在借助互联网科技推进整个社会的文化转型——一种以草根、通俗、浅显为特征的娱乐文化正在引导全社会越来越深地沉浸于无边无际的愉悦体验中。

网络社交媒体正是抓住了人渴望被注意这一基本需要,而大力支持用户生产和上传内容、鼓励网民在线自我展示;对于注意力经济而言,“被观看与获得注意力,与观看和付出注意力一样具有价值”[8],因为鼓励展示其实就是鼓励围观,而围观即意味着贡献注意力。网络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激发了强烈的展示自我冲动,“展示就是目的”[11]363,自拍与上传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人们采取各种方式通过网络表达自我以吸引他人的关注,但如自我约束不力或外界管控有限,被关注需要就会逐渐膨胀,最终导致过度展示的出现。过度展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分享,而是指通过违背社会习俗或伦理规范来达到吸引他人关注的目的,所以,过度展示同样是一种带有道德瑕疵的“网络症候”。对于青少年而言,过度展示的典型例子即高校学生上传“大尺度”身体影像、中小学生直播私密生活视频。而某些网络平台为了提高人气、收获更多关注,也默许甚至鼓励在校学生的过度展示,以“学生”形象为噱头大肆进行注意力收割。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被注意需要同时又遏制过度展示风气的蔓延,是当下学校德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注意力资本化需要与“网红”崇拜

“作为社会的人,人们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注意力交换中直接得到精神的满足,而且开始了注意力的资本化历程。”[7]11对于个体而言,所谓注意力资本化需要,就是指渴望将其付出尤其是获得的注意力转化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经济收益或其他社会性用途的产品、身份或名声。人们对其付出注意力所产生的资本化需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接受一定年限学校教育之后能获得一纸文凭以及一份体面职业;而获得注意力之后产生的资本化需要,则在名利市场体现得尤为充分——明星或名人在获得一定量的他人关注之后,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将所获得的注意力即名声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利益。名声不仅能够让人获得精神满足,而且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在名声的建立及其资本化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的作用,媒介越发达、越多元,注意力资本化也就越容易实现。

当下年轻一代注意力资本化需要的满足,愈来愈明显地体现出对“成名”的热衷,这一点通过艺术院校报考火爆、年年创新高即可见一斑。[18]“明星/名人”的示范效应使得年轻一代产生了强烈的“成名”欲望,且由于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红”成为众多年轻人选择“成名”的捷径。据统计,2017年我国拥有粉丝10万人以上的“网红”较2016年增长57.3%,网红粉丝总人数达到了4.7亿人,环比增长20.6%;而在关注“网红”的“粉丝”人群中,25岁以下网民占比86%以上。[19]另据调查,在大学毕业生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有54%的人选择了“主播/网红”;近六成“95后”表示有兴趣成为“网红”。[20]“网红”正在成为青少年崇拜的新型偶像,并将对传统的、主流的青少年偶像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受此冲击年轻一代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信仰迷失与价值迷惘,这是当今学校德育难以回避的时代挑战。

三、“做注意力主人”的学校德育行动

面对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冲击,学校德育正处在十字路口:或者对互联网予以彻底的否定和拒斥,将其与年轻一代完全隔离开来;或者臣服于互联网,任其对青少年注意力进行收割。显然这两种选择都既非明智之举,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学校德育必须开辟出另外一条路以应对注意力经济的挑战,这条路就是:尊重注意力经济冲击下的人性需要,引导和帮助年轻一代做自己注意力的主人。

由试验结果可知,脆口萝卜的各包装材质产品在各温度梯度储存期间理化指标pH和总酸都基本稳定,产品中细菌总数均<10 cfu/g,符合产品设计标准,但是随着产品储存期的延长,产品的色泽、香气、口感都呈下降趋势,通过Q10方法测算同种包装材质,不同储存温度影响产品货架期,高温缩短了产品货架期;不同种类的包装材质对脆口萝卜产品货架期影响很大,铝箔袋产品能够达到324天,镀铝袋产品229天,透明袋产品最少,只有95天。不同的包装材质,脆口萝卜货架期差异大,与包装材质的氧气透过率、吸湿性以及产品配料特性有关。

(一)如何付出注意力:学会“明智点击”

付出注意力是人的基本需要,学校德育必须尊重这一人性的现实,与此同时,又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年轻一代陷入网路沉溺,引导他们有节制地、正确地使用网络——此即注意力经济时代学校德育的行动主题之一:引导学生学会“明智点击”。“明智点击”作为网络公民的必备素养,已经在全球不少国家引起重视并通过各种教育项目对青少年予以培养,如马来西亚2012年开始启动“明智点击项目”(The Click Wisely Programme),以帮助青少年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等国也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以解决青少年网络使用中的伦理素养、价值观念及安全意识等问题。[9]13-19在学校教育层面,学会“明智点击”的教育举措应涵盖有关网络的知识、能力及态度的培养,包括: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能力,并逐步训练和提升其识别网站安全性,判断网络文本真假、对错及美丑等性质的能力,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忽视或过滤“信息垃圾”的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对待网络,同时又能以节制、理智且正确的态度将注意力投放于网络。

“明智点击”品质的培养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尤其需要政府干预和法律支持;不过,正如网络学者所言:在帮助年轻人应对信息超载方面,教育提供的帮助最大。[21]所以,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仍旧是主导性的,年轻一代“明智点击”品质的养成,学校德育依然必须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二)如何获得注意力:学会“理性展示”

面对年轻一代的被注意需要与过度展示问题,教育者的策略就是引导他们学会“理性展示”。“理性展示”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传统美德和公序良俗为指引,是大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展示,也是能够体现新一代网民积极精神面貌的展示。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展示”的德育实践可以尝试如下举措。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发展受到了限制。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控制度面临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是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网络的扩张使得个人隐私已然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出现对身体隐私部位或个人私密生活的上传与曝光。对此,学校德育应对策略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隐私观念以及隐私保护能力;具备隐私观念以及隐私保护能力具有自我修养和自我保护的双重意义。受教育者隐私观念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童年期就应懂得哪些身体部位不应当暴露、哪些私人信息不应当泄露。

二是培养学生逃避注意力的权利意识。逃避注意力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意指“公民在多大程度上及何种意义上具有根据自己的意愿避免被社会和人注意的自由”[7]13;逃离注意力的权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年轻一代过度展示问题的存在,提醒教育者必须关注这一权利意识的培养。正如当今学生大都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不让他人看到自己的成绩单,教育者也应引导青少年在更多事物上捍卫不被注意的自由与权利,比如:慎重加入各类好友群或交友社区,谨慎“注册”或成为“会员”,对要求上传个人身体图像或提供身份信息的个人或平台保持警惕。

目前,《中图法》的国籍分类标引规则面临着多方面的质疑。有的编目机构认为同一作者的同类文学作品不能集中归类,这违背分类法同类聚合的初衷。有的认为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如果归入外国文学,不符合读者借阅习惯,甚至经常为此接到读者的投诉和质疑。有的为了将某作家作品集中排架在一起,采取维持原类号,或硬性规定按某种国籍分类。笔者认为,这些质疑或做法都有欠妥之处。

三是正面引导学生的被注意需要。理性展示品质的培养还需要引导青少年清晰定位哪些信息适宜向众人展示,哪些不适合进入公众视野。教育者可以借鉴注意力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引导青少年认识这一社会现实:个体生存的空间包括白色空间——可以获得广泛社会关注的空间,灰色空间——可以获得一定范围或某些群体关注的空间(比如学校的社团或班级),以及黑色空间——完全属于个体私人的私密空间(或仅与亲密关系者分享的空间)。[7]305基于这种空间观念,教育者可以引导青少年形成对不同生存空间及其相关展示信息的理性认知,这种认知可为青少年被注意需要的满足提供观念指导和行为规范。

(三)如何交换注意力:建立“平等关注”的师生关系

从注意力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教育,其实一直在做一种旨在获取与保持注意力的‘生意’”,“教师,则一直扮演着‘注意力找寻者’(attention-seeking)的角色”。[6]面对青少年投入互联网以寻求被关注和平等交换注意力的现实,教育者要想不被注意力商人尤其明星取而代之,就必须重振旗鼓去收回散失于互联网的学生注意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践行注意力经济的这一基本原则:“为了获得注意,你必须付出注意”;尤其要重视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注意力交换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了注意力,也得到了教师的平等关注。

“平等关注”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注意力交换需要,并能够帮助他们充分体验自己作为注意力主人的主体地位。教师一直更为注重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较为忽视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所注意,注意力经济的冲击要求教师做出适时的改变。这种改变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为前提,必须贯彻平等和公平的理念,还要特别重视那些在注意力获得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比如相貌普通、性格内向、成绩平平或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小班制、合适的师生比能够为“平等关注”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更好的客观条件。教师还要学会使用注意力经济活动常用的策略——“虚幻注意”(或“非真实注意”)[6],以克服教师注意力有限的现实难题。粉丝常常感觉到自己被明星关注,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不真实的主观感受,明星其实凭借大众媒介在关注所有粉丝,这就是“虚幻注意”。教师也可通过付出“虚幻注意”,让学生感受自己被关注;“虚幻注意”虽然并没有完全做到与每一位学生的实质性互动,但学生所产生的被关注的感觉却是真实的——这并不违背教育的道德性。在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借助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达到明星那样的效果,比如:向每位学生及时推送学校活动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予以个性化的反馈;提升师生互动中教师感染力的普遍性;等等。

2.主动反省自己,有助于超越自我。这是一个非常适用于中层干部超越自我的重要辅助办法。因为大部分中层干部由于每天忙于很多事务性工作,会容易变得心情浮躁,不要说一日反省多次,就是一次也很难。《论语》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且知道一日三省,身为单位核心力量的中层干部更需要天天留给自己一段精心思考、回顾的时间。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每日睡觉前总会检讨今天预订要做的事是否都已完成,并且思考明日要做的事。如果每位中层干部能主动反省,并坚持一日一省或多日一省,不但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能将别人的错误当成自己的镜子,少走弯路。

(四)如何转化注意力:引导学生积累“恒久财富”

年轻“网虫”所崇拜的“网红”,长远一点看其竞争力相当有限。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批判性对待“网红”,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大规模陷入“网红”崇拜,这种现象违背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基于对学生个人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考量,教育者可以采取引导学生积累“恒久财富”这一策略予以应对。

农村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对学生的教学态度,以此来提升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并且要不断地增加对教师的足球培训机会。可以在每一年都举办和组织一场培训活动,要让足球教师和不是体育教师的人员都参与进来,但是主要针对的还是足球的专项教学,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师的指导能力。

“恒久财富”意指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经验、知识及能力,以及能够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荣誉、信誉及名声。“恒久财富”并不具有即时变现的特征,但是对于个人的终身发展却大有裨益。教育者引导学生积累“恒久财富”的举措,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确立有助于其长远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观。其次,就是对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力培养,在当下以及未来社会,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人注意力获得以及经济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恒久财富”。未来社会的贫民将是“注意力贫民”,是难以获得他人注意力以及无法将注意力资本化的“新贫民”。如此看来,引导学生积累“恒久财富”,并帮助学生避免沦为“注意力贫民”,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学校教育道德目的及其自身道德性的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呈现。

“做注意力主人”的学校德育行动不仅有希望扭转注意力经济冲击下学校教育的种种被动、提升学校德育的现实效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魅力,而且有希望通过培养能够掌控自身注意力的青少年学子,为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输送更富于智慧与创造力的新生力量,并引领注意力经济朝向更为健康有序、更有利于大众福祉的未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檀传宝.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兼论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J].中国教育学刊,2012(7):73-75.

[2] 鲁洁.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价值取向[J].求是,1994(4):37-40.

[3] 夏伟东.经济全球化和WTO背景下的道德教育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1):28-32.

[4] 徐晓雄.加强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研究,2014(5):77-79.

[5] NISHAT KAZI. The Identity Crisis of Libraries in the Attention Economy[J].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e-journal),2011. http://unllib.unl.edu/LPP/.

[6] SUZANNE DE CASTELL & JENNIFER JENSON. Paying Attention to Attention:New Economies For Learning[J]. Educational Theory,2004,54(4):381-397

[7] 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 DIANA ZULLI.Capitalizing on the Look: Insights into the Glance, Attention Economy,and Instagram[J].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2018,35(2):137-150

[9] Fostering Digital Citizenship through Safe and Responsible Use of ICT: A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as of December 2014[R].UNESCO Bangkok,2015.

[10]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98-106.

[11] 吴修铭(Tim Wu).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2] 鲁洁.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5(4):15-16.

[13] 王晓丽.人性:德育建构的始基[J].道德与文明,2012(2):115-119.

[14] 王建华.人性、道德与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1-6.

[15] 肖群忠.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5):12-18,22.

[16] 沈冯娟,黄少华.青少年网络沉溺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社会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06(6):59-61,75.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 培养数字公民——亚太地区现状回顾(二)[J].王涛涛,编译.世界教育信息,2016(19):26-34,62.

[18] 今年艺考太火,报名人数创新高!走上“星途”真能一夜成名?[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875014644612109&wfr=spider&for=pc.

[19] 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149499471_483389.

[20] 大学生向往职业:54%毕业生选择做网红主播[EB/OL].http://www.sohu.com/a/107465457_162522.

[21] 约翰·帕尔弗里,厄尔斯·加瑟.网络原住民[M].高光杰,李露,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0.

The Challenge and A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Attention Economy

ZHOU Xiao-li

(Education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 Attention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internet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ttention economy, adolescent groups generate need in growth with a distinct attention mark, but at the same time deriving some “internet-symptoms” that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ir moral development. The challenge that is faced by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attention economy are the legitimacy of the growth needs and the diagnosis of the “internet-symptoms”. When confronting such challenge, the approach to action fo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an only be respecting the human needs influenced by the attention economy, and leading and help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be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attention.

Key words : attention economy; attention needs; “internet-symptoms”;m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18-08-24

作者简介: 周小李(1970—),女,湖北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德育原理研究。E-mail:free426118@126.com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从广场到网络: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空间转变研究”(课题批准号:BEA150067)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298(2019)02-0003-07

DOI: 10.14082 /j.cnki.1673-1298.2019.02.001

(责任编辑 李 涛)

标签:;  ;  ;  ;  ;  

注意力经济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行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