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江南的对话--北京茶人三部曲学术研讨会综述_茶人三部曲论文

茶与江南的对话--北京茶人三部曲学术研讨会综述_茶人三部曲论文

关于茶与江南的一次对话——“茶人三部曲”在京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南论文,纪要论文,在京论文,研讨会论文,茶人三部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间:1999年11月20日

整理:孙明龙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付主任、研究员):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她目光转向本土,有一种文化品味上的震撼。三部曲之一《南方有嘉木》,原来就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评价就很高。的确,她的小说从茶文化切入以后,我们中国文化精神的思考是很好的。但从另一方面说,我觉得就是像咱们过去揉面一样,有时揉开了,有时没有揉开。相比而言,第二部《不夜之侯》做得比较好。我经常看着看着非常激动,高兴,我觉得她把面揉开了,揉得非常均匀。因为这个作品它有几个东西,一个东西是关于茶文化的知识,还有关于杭州地方地域史的许多描写,再有就是关于从1842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百年历史,整个杭氏家族五代人的历史。我们可以看一看《不夜之侯》,里面有很多事情,不是硬把茶牵进去说的,不是在进行一个故事情节的时候突然又变成喝茶了,你看她写的那个笕桥空战,这是杭战史上著名的战争,我觉得她把人物放在这里,都是一石三鸟的,既写了这个事,同时它的辐射面很宽广。把这些东西怎么样揉成一个艺术整体,我觉得这个难度非常大。不要说对王旭烽这样一个比较年轻的作家,就是对于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和阅历比较丰富的作家,也是一样不堪重负的。

现在文坛有所谓的半部杰作的现象,就是说第一部写得总体不错,但接着后来就跟不上去了,后来几部就往往不如意。王旭烽可以说是越写越好,我觉得这一点真是不错,作者越来越进入自己创造的那个境界里面了。她是整个把茶文化的精神放到这部长篇的情节中去,渗透到人物里面去了。但王旭烽写的并不是工商方面的表现茶商的经营,或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究竟走不走得通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我认为她是非常超越地分析这个茶人精神的,是一种带有很大的、形而上的一种超越性。

如果说这个小说本身是这样定位的,那就是以家族本位结构方式的小说。你说它是家族小说也说的通,但是我们的家族小说实际上可以延伸出各种不同的主题,都叫家族小说。那么“茶人三部曲”写的是什么呢?“茶人三部曲”表现的茶文化更飘逸,可以说是对民族精神民族心灵的一种理解。所以说它也是一种家族小说,但它是一种大的文化小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我们很多作家在世纪末都在探索、必须思考的主题。“茶人三部曲”有意义的就是这个问题。文学是宝贵的,就因为它是民族的和人类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的火炬。社会生活有多么复杂丰富,人性的展示就有多么复杂丰富,何况人性、人事,从来接触的是传统的河流,它比平面化的日常生活本身,更具有立体性、深刻性和深邃性。所以,作为反映民族精神主流的文学,应该主要地把深刻揭示本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心灵激荡史作为主要动力,所以我觉得文学对人文精神的承诺,无论如何是责无旁贷的。

“茶人三部曲”的主题是对人文精神的反映,这个精神很复杂。你说杭天醉是一个商人吗?他是个儒商,但他身上表现的东西,又使我们想到魏晋文人的东西,很复杂。他有他放荡不羁的一面,既有坚韧的东西,冲淡的东西,平和的东西,仁爱的东西,同时呢,也还有茶人身上阴暗的东西,颓废的东西,羸弱的东西。茶人精神是王旭烽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从人物刻画方面,我认为在这一部书里,显示了作者驾驭大题材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茶人三部曲”这个长卷,王旭烽确实把她自己的积累发挥到了极致。她写文化大革命,写到杭州这个城市里面的、包括很多市民溶入的他们的活动,我觉得都写得很有体验。一个作家要写好的小说,体验性是很重要的,过去我们老讲深入生活,但是我更愿意强调体验生活,就是生活天天在你的身边涌流,你就在生活的拥抱里。体验就是把自己融进去,这本书里有一种体验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可能是南方作家的特点,也可能是女性作家的特点。在平静的,淡雅的,柔和的情节的进展间,显出一种内在的力度和内在的强烈的东西。在表面的平静中隐示着一种非常强有力的东西,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

王旭烽的语言,文笔很清丽,文化气息很浓。那种书卷气的语言、加上杭州的方言,本身就和她描写的茶文化的艺术氛围非常契合,和内容很相称,很和谐。

曾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觉得“茶人三部曲”超出了现在一般创作的水平、而且超出了相当高,给我几个主要的印象:

一个是我感到作家在思想上在历史观上有着非常高的优势,她是学近代史出身的、学历史专业出身的,而她在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所形成的历史观,特别是对中国当代革命、当代社会,对近代史进程的这种把握,在这部书里不仅仅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是完全变成了作家艺术上的感觉,艺术上的血肉,这个我觉得是高出很多当代作家的东西。因为许多作家也试图写百年历史,也试图把一百年的历史做一番描述,但是在进入具体材料的时候,进入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时,在思想上,有一些作家是走入迷途的。没有明确的历史观念,说朴素一点,连起码的朴素的是非观都没有,更不要说是在鲜明的是非观上所产生的应该有的道德感。托尔斯泰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有一种纯洁的道德感,一种很正义的道德感。你在这部作品里看到的那些有血缘关系、有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民族的对立、阶级的对立体现出来的那种情操的对立、气节的对立,这些东西,我觉得作家如果在思想素质上、思想修养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他是写不出来的,这是王旭烽很一个优势。因为作家的世界观问题,历史观的问题,是很重大的问题。

至于说她对茶叶的研究,茶人茶文化的研究,很精微,很内行,这方面她掌握到很多的资料,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次要的东西,一般的作家做点努力,多读一点书,加上一点深入研究,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历史,对抗日战争当中沦陷区各种人的研究,能够达到她这样的高度,而且能够写出来,能够给人那么深的启示,这是不容易的。我读这个书,经常想到现实,我读到书中李飞黄的那些议论,就想到他所流露的那样一种人生观,那种所谓顺生论,看到赵寄客和小堀一郎的对话(小堀一郎是赵寄客在日本与一个日本女人生的),他们俩人的交锋对话,我感到替中国人舒了一口气。

二是我感到,作家完全继承了鲁迅、茅盾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浙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传统诞生地。从总体精神上说,我认为王旭烽就是继承了现代文学当中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新的时AI写作出来的一部重要作品。

第三个印象是作家精心地写人物,在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作家表现出了才华。跨度一百多年历史,但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硬撑的写法,给我的整个感觉在艺术上就是一个精品,很透明的、单纯里头包含着丰富的那种玉石般的晶莹。比如《不夜之侯》,之所以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因为它的背景比较简单,就是抗日战争期间杭州这个沦陷区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所以她在这一点上选择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处理得比较深透,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我们传统的、就是五四时代曾经是新的、现在被认为是旧的这种现实主义理论,它永远有强大的生命力。

王旭烽的语言也是完全经得起琢磨的。作者的语言长处不在于个别语言有文化色彩,或者个别语言有杭州地域色彩,这些我觉得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它把人物的心灵穿透了。一种深深的渗透开掘到人物心灵的深处的语言,一些人物的对话,比如说,小堀一郎到孔庙里去见赵寄客,赵寄客跟他的对话,那样余音袅袅,反复回味,我还想再看一看。优秀的作品,靠对话、靠场面、靠语言吸引你,尽管这个情 节你知道了,这个人物的命运你知道了,但你还是愿意看,《红楼梦》、鲁迅的小说,就有这个魅力,随便打开哪一页,你读下去都有一种魅力,而这部作品的这种语言魅力,也是由作家的才华、以及由我们长期文学传统的培育有关的。

顾骧(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呼唤长篇小说的精品,但是到底有多少精品呢,我看“茶人三部曲”堪称精品。在整个当前长篇小说中间,它高出了一大块,下面我就讲三点印象。

一是关于艺术上的完整性。

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整体艺术上的驾驭力。我们读长篇小说,有时会觉得一个小说结构不错,可是其它不行;那篇小说人物写得好,但语言不行,总会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可见长篇小说艺术上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三部小说,在艺术上比较完整。其一,艺术上质量是平衡的、比较统一。她的第二部不比第一部差,她的第三部也没有掉下来,这是非常难得的,很不容易啊。因为多卷本的长篇小说,通病是越写越不行,虎头蛇尾,难以为继。所以这三部作品在艺术上的完整性,首先体现艺术质量的平衡上。第二,即思想上艺术上的完整性。这也是我们创作上的追求。这三部作品从内容到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比较完整、比较优秀的。第一个完整性说明作者具有创作的持久的耐力,这也是写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条件;第二个完整性是作家的充分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刚才有人说她是学历史的,因此对整部作品她从一个比较科学的历史高度来掌握。

第二个印象是她的作品的史诗性。

我可以大胆地说,这部作品是具有史诗性的,按照别林斯基的话说,史诗性在于它体现了艺术性,在民族性里体现了世界的、人类的内容。

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塑造人物上。“茶人三部曲”塑造了一些很成功的人物,作家有通过人物体现历史性的一种本领。比如第一部里面的杭天醉,他就是这种类型的。特别写得好的是女子,第一部中的婆媳两个,林藕初、沈绿爱,这个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写得相当出色,相当不错。第二部作品里面的小堀一郎,第三部里面的翁采茶。小堀一郎这个人物,在我看到的长篇小说里没有见过这样的典型。他有中国的汉民族的血缘,他又是在大和民族文化中熏陶出来的有浓厚军国主义意识的复杂人物,一个侵略者,一个军国主义分子,身上有强烈的武士道精神,又是中国人生的一个弃儿。到中国之后,对他在行为的关系上,性格的复杂性上,内心的丰富性上,真是写绝了。比如说写到他听说他的生身父亲之死后,他却把报告他消息的汉奸打死了,一枪就打死了他。这个动作就写出了他的复杂性。他和杭嘉和下棋的时候,打死了中国人,第一感觉是非常恐惧,但他整个人又是非常残忍的。另一方面他又非常空虚,悲观,这种人物性格的两面性、复杂性,挖得很深,是很少有的。像第三部里面的翁采茶,一个很纯朴的农家女孩,怎么就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生态环境中,那种不正常的恶的生态环境中,变成那样一个人物,人的恶的东西全部调动起来了,就像莎士比亚剧中的奥赛罗,丈夫把妻子逼死,逼疯。这种人性恶的东西挖出来以后,塑造出了一种审美的形象。这部作品里面,写出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很复杂的人物。

还有的就是这个作品里面所具有的那种全人类共有的世界性。它是民族性的东西,但它又是有超越的。通过茶文化的描写,作家提出了这种善与恶、是与非之间显露出来的人的良知、人的精神等等。这种东西,她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去观照,当然成为超越的全人类的历史。还有,作为一个长篇,作为史诗性的,必须具备的哲理性的东西。

另外,在“三部曲”里茶文化是具有某种整体象征性的东西,整个茶文化、整个写茶,带有总体象征性的东西穿插在作品里面,富有寓意性。所以从这几方面看我认为可以说这部长篇具备史诗性的品格。

第三点,我认为这部书具有吴越文化的茶文化特色。

茶文化的一种审美特色,谁都可以一眼看出来的,但是真正要领略那种吴越文化中的茶文化的审美特色,就需要像喝茶那样慢慢地品尝,光第一壶不行,要第二壶、第三壶慢慢地品味。我感觉到,长篇小说里显示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是相当不少的,各地方都有。但是像王旭烽这样的茶文化三部曲,写得这样丰富,这样浓烈,这样沁人心脾是少有的。关于这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可说。

1.吴越文化与茶文化特色是一以贯之的。王旭烽写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太平天国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一百多年,三卷本,一百三十万字写茶,没有说哪个时期或者哪一章把茶抛开。应该说,到文化大革命就难写了。到最后这个茶庄也关门了,第四代第五代离茶的事业也比较远了,但她还是扣得很紧,一直和茶关联着,这是三卷本的一以贯之的审美特色。

2.把茶文化精神或者说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性格揉和在一起,不是外在的,不是在作品之外去卖弄茶文化,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比如第一卷里羽田谈日本茶道篇幅太长了,大概是王旭烽的茶文化知识太丰富了,简直不知如何取舍好。但总体说来,这部作品中的大量的茶史、茶道、茶理、茶艺等文化知识,是揉和在一起溶进性格和命运中去的。

3.吴越文化同茶文化的精神,在作品中具有抒情的诗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个作品是现实主义作品,但作品又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诗味,有读抒情诗的感觉,整个吴越文化、整个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风貌,都有抒情的风格。

4.茶文化精神和吴越文化精神和美学风貌和时代精神,处理得比较好。吴越文化也好,作为吴越文化一部分的茶文化也好,它的特点,是阴柔,婉约,柔美,但是这部作品你不觉得它小家子气,这种柔美又是悲壮的,有悲剧色彩,有崇高意味。为什么呢?就是说作者用这个时代精神、这一百多年来的进步意识,来提升茶文化,来提升吴越文化精神,使这部作品很大气,很有厚度。

5.语言,作者的语言、语态、语境、语感、韵味,和整个吴越文化联在一起。

何镇邦(鲁迅文学院教授):“茶人三部曲”从作家历史观、现实主义的传统、人物刻画这几个方面去把握,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是这好像是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可以具备的,而“茶人三部曲”的很大一个特色,就如书脊上写着的:一个茶人世家的兴衰史,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我觉得很有道理。

茶文化和吴越文化不一样,茶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个方面,而茶文化绝对高出吴越文化,茶文化是一个相当广泛的范畴。前面两部,这种茶文化的特点很浓,可跟当前很多其它长篇区别开来的。在表层上,《南方有嘉木》第十章里,望忧茶庄里的吴清报了九种茶,通过茶把这个冲突场面写出,就写得比较好。这是一种层次。但这还不是最深的茶文化,再进一步深层次,就是通过整个长篇小说展示出来的场面表现人物。杭九斋、杭天醉到下面的杭嘉和,再下来的小辈,四代人物,这些人尤其是像杭天醉这个人物,表现了中国人的茶文化的特色,茶人的特色,都属于茶人系列,茶文化的长处表现出来,茶文化的短处也表现了出来。

在这部小说里,茶文化不是细微末节,而是直接关系到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点上,王旭烽是成功了。

孙武臣(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看“茶人三部曲”,我有一种震惊感。这个震惊感就是作者在以茶文化为中心、衍生和联系着其它的各种文化现象,甚至包括市井文化里的很多东西、民间文化里边的东西,等等,比如说诗词,琴棋书画,书场,杂耍,卖艺,医药,古玩,茶壶等等,显然王旭烽在这一点上是厚积薄发的。

谈这部书我们可以获得对文化现象学的思考:“文化现象,就是在姹紫嫣红的大千世界,人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婚喜忌庆,无不体现着文化,这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民俗习尚,意识形式,典章制度,器物用品,无一不在文化的关照之下,对人类活动及其他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文化无所不至地渗透各个领域,而这些具体的领域或直接构成文化现象,或间接地表征了一定文化。”

文化之所以重要,对文学家来说,就是要通过人物进行一种文化的解说,即研究人物的文化心理积淀。我认为,最成功的人物是杭天醉,他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这是一种流变,不是固定的凝固的。这种解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作品里面最大的成功,是从一个家族而折射开来的整个一个世纪,这个世纪里我们国家重大事件里所折射出来的人们心灵的东西,通过它对我们整个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一种认同和一种批判,这个是作品的厚重的根本原因,假如没有这一点的话,那么家族也就是家族。我觉得这个非常了不起,所以读起来就有一种纵深感,一种厚度感。

何志云(《中国摄影报》主编):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在杭州就认识了旭烽,现在看了她的“茶人三部曲”,觉得非常震惊。她给我的震惊有过两次,第一次是她放弃了当时在报社的职业到茶叶博物馆去(当时在杭州还有一些传说,说她在茶博馆卖门票),那一去就是多年,所以,“茶人三部曲”有王旭烽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生命体验在里头。八十年代文学上有一个口号,就是要挖一口深井,但是作家当中真正去挖深井的不多,原因并不在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实际上常常是因为作家对那口深井并不爱。如果作家对他所关注的某个对象倾注了全部感情,甚至把自己生命当中的相当一个重要的时间段投注进去,那么我想挖一口深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就是那么一口深井,我在这里头比较多地感受到的是她自己的体验。我想与其说是为了写“茶人三部曲”去深入与茶人相关的生活,还不如说是她热爱这个东西。我觉得茶人里头的杭天醉这个人物,可以说就是王旭烽,我们在里头可以读出许多精神和情操。

其二,我赞成顾骧同志所说的,我觉得三部长篇里头,往往让我动情的甚至有时候眼睛都要潮湿的地方,与其说是那些体现现实主义功力的刻画和表现,还不如说更多的是她的那些激情、她的充沛的生命力,包括浪漫情怀,这让我觉得在讨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时候,我们或许不应该忽略在这个作品里头、在现实主义文学实践当中,作家作为一个同样独特的个体生命灌输其中的自己的感情和生命体现,以及她的生命力。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具有时代品味的小说,是一部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小说,同时对批评界来说,也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小说。

吴秉杰(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茶人三部曲”在从茶文化切入的小说基础上创造人物,组织故事情节,我觉得是很有特色的,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我是在三个不同时期看她的这三卷本小说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人物是杭嘉和,这个人物把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发展中的一种民族根基统一起来了。就如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比如阿Q, 你说他是知识分子典型,还是农民典型——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典型。杭嘉和这样的人物就是文化精神的典型,这个人物有很大的历史概括力,这是一个把地域性向民族性和历史性发展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即把民族风格和新的形态相结合起来。它的语言又俗又雅,雅中有俗,既有俗语,方言,既有诗词歌赋,人物的语言和情调能吸引人。给我影响很深的地方,是她的叙事和故事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古典小说的故事和叙事是重叠的,没有距离感。这部小说是有距离的,不但表现在心理分析上,包括对人物的一种评价,一种关照,一种视角,在这里面,叙事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小说充满深刻的民族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完全是统一在小说里面的,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一种历史要求。小说的结构也非常好,不是用编年史的写法,因为写家族小说是容易流于一般化的结构的。她把时间放在最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第一卷是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第二卷是抗日战争,第三卷是文化大革命。

我一直很看好这部作品,认为这是一部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很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的小说。艺术上那么均衡、而且那么独特、那么有深度的小说是很少见的,我觉得这部小说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蔡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很多同志都强调“茶人三部曲”是一部文化小说,但我一直对所谓文化小说这个说法持一种很审慎的态度。我认为这部小说有茶文化的特点,但是不是能够用文化小说来规范这个作品,我承认它的文化色彩,这方面的切入是很强的,但它的特点,是要通过茶人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民族的苦难,来反映历史的进程和整个追求。

这部小说很有创作个性,刚才很多同志提了吴越文化,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女性作家的特点。她的语言,她的韵味,她的文化品味。她常常能够把硬性的题材软化,特别表现在第三部。我们看文化大革命,常常是硬的,但是我认为她是以自己艺术个性来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把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硬题材,一个铁的题材,一个不能碰的题材软化,表现得非常抒情,非常地引人入胜,我觉得这就是作者才华的表现。

如果说这个小说的强项是文化,韵味比较强,相对应的就是思想内涵、历史哲理这些方面的不够着力,未能更深地切入社会历史,带来更多自觉追求,这方面是它的特点带来的弱点。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点,描写人物命运,但并不特别注重与深化人物的性格。虽然我也十分赞赏第一部里面的杭天醉,当初我们讨论《南方有嘉木》时,是把它当作苏联文学中曾有过的多余的人物来理解的,这都是黑暗年代、黑暗王国里的极其敏感的一种知识分子,这种人最容易在其中受到碰撞挤压,而成为社会游离的多余的人。所以我对杭天醉这个形象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在严格意义上推敲的话,像杭天醉这样的人物,在整个作品当中并不多见,很多人物、包括刚才大家赞赏的这个杭嘉和,真正从研讨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他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太强烈,甚至于不如杭天醉那么强烈。问题在哪里?小说是写了杭嘉和的命运,而我认为应当给这个人物设置很重要的历史性的、有历史意义的情节和有历史内涵的思想内容。

另外,我觉得整部作品,一百三十万字,应该要求它不光是生活的长河、还应该是一个思想宝库。我这是在很高的要求来评论这部作品,我相信作家不会怀疑我对她的作品的肯定,我的肯定不会亚于曾镇南。

标签:;  ;  ;  ;  ;  ;  ;  ;  ;  ;  

茶与江南的对话--北京茶人三部曲学术研讨会综述_茶人三部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