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分析_城市化水平论文

关于世界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我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初,世界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化不再局限于西欧、北美地区,而开始形成席卷全球的世界潮流。

最近40年来世界城市化水平普遍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 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800年仅为3%,1900年达到13.6%,1925年为21%,1950年为28.7%,1980年为42.2%,1985年为44%,1990年已达50%。如图1所示,按1950年到1990年40年计算,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了21.3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长了22.2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增加了22.4个百分点。其增幅都远超过战前。

图1 世界和我国近4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简图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另一个标志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1950年世界上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仅为71个,其中超过500万人的超级城市仅有6座。到1982年,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增多到207个,其中5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增为25座。目前,全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有350个左右,其中5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有50个。

城市化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国家 目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85%以上的国家有:新加坡(100%),比利时(97%),科威特(96%),以色列(92%),荷兰(90%),英国(90%),丹麦(87%),乌拉圭(86%),智利(86%),阿根廷(86%),澳大利亚(86%),瑞典(85%),德国(85%)等。其中新、科是单城富国;比、以、荷、丹、乌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小面积国家;英、智、阿、澳、瑞、德则是二、三产业比重很大、农牧业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余的发达国家多属上述第三种情况,城市人口比重都在70%以上。只有人口稳定、田园风光还很十足的爱尔兰(57%)、芬兰(60%)和瑞士(60%),算是例外。

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20%的国家有:不丹(5%),布隆迪(6%),卢旺达(8%),布基纳法索(9%),乌干达(10%),尼泊尔(10%),阿曼(11%),马拉维(12%),柬埔寨(12%),埃塞俄比亚(13%),孟加拉(16%),巴布亚新几内亚(16%),马里(19%),老挝(19%)。其中除阿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大部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300美元以下贫穷的低收入国家,二、三产业还不发达,现代城市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城市化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1992年度报告的资料,加以重新编排和计算后,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表1 城市化水平、速度与人均GNP的关系

从表1中可看出,低收入的贫穷国家(中国、印度均属此),城市化平均水平最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大致与世界平均值持平;上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速度最快;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而城市化速度最小。

上中等收入国家多半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原来城市化水平起点较低,但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从而使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率递增。其中速度最快的是韩国,该国在1965~1990年的25年中:人均GNP每年增加7.1%;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的居民占总人口比重已提高到50%,即全国一半人口居住在大城市里;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2%发展到72%,达到每年以1.60%的速度递增,其速度为各国之冠。巴西、士耳其等国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城市化年增率也都在1%以上。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原来人口不多的石油输出国,20多年来因石油收入而暴富,农牧人口迅速围绕石油的开采、储运、炼制、输出港口等向城市集中,促成城市化的高速增长。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56%),沙特阿拉伯(1.50%),阿联酋(1.48%,人均GNP已跃升为高收入国),利比亚(1.36%)等。

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慢的国家见表2所列:

表2 1965~1990年城市化速度小于0.2%的国家

由表2可看出,城市化最慢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进程已经很慢或者停止。尽管若干发达国家还有一定数量的乡村人口,但随着第一产业的日益现代化,“乡村”的涵义早已有别于过去,其人口也无须流向城市,因而使城市化水平稳定在某个高百分比上。另一种情况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经济水平很低,发展又很迟缓,有些国家还有连年的内战和动乱(如柬、斯等),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又往往很高,因而使城市化进程长期停滞。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缓慢和停滞是暂时的,只要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工业、交通、服务业得以发展,其城市化速度就会迅速增加,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图1可以看出,在5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相近的。从50年代初到1960年,由于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第二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使得城市化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0.6%提高到1960年19.7%;全国设市的城市数也从1950年的136座增加到1964年的167座。这个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速度的提升,基本上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情况同步。但是1960年前后的自然灾害和工作失误,在1961年到1962年我国全国性的经济调整中,许多企业关停,大量进城的新工人被遣散回乡,因而使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在1960年达到19.7%的高峰后就下降下来。紧接着又是10年文化大革命,社会长期动乱,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且,这一段时期,恰好又是中国人口增长失控、农村人口迅速增加的高峰期。因而使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停滞甚至成为负增长。到1977~1978年,整个国家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也降到了最低点(不足11%),几乎回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起点。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过程加快,各个城市都在明显扩大,大量郊区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同时由于招工、招生、军人复员转业安置、家属农转非等等,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迅速增加。因而使我国城市化有很大的进展:设市的城市数从1981年的209座增加到1990年的467座;全国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13.65%提高到1990年的26.23%。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城市化明显加快。到1993年底止,我国设市的城市数已达612座(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50万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36个)。一些地区已形成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城市群,如以京、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平原城市群和山东胶东半岛城市群等。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199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27.6%。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向来是以有户籍的常住人口为准,对于那些居住在城市虽在一年以上却又无正式户口的外来农民工从来不计入城镇人口数内。这在80年代中期,由于城镇无户口农民工尚属很少数,不统计这部分人口数也不会影响到有关城市化数据的准确性。但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500万。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2.7亿人,除已在乡镇企业就业的1亿人以外,仍有1.7亿人,他们正在大规模地迫切地要求向乡镇企业、城市第三产业转移。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涌入大批农村青壮年,有的已在城里长期居住务工经商或住在城里从事建筑施工、清运垃圾、食品经营以及各种服务业,估计为数近30万之众;又如,深圳市目前持有当地户口的居民只有90余万,但受雇到深圳的各种外来人员(包含大批农民工)就有180多万,使居住在深圳的人口超过了270万人。全国各城市均有类似情况,小城镇中农民务工经商人数的增长尤其明显。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小城镇已增至5.5万多个,居民1.05亿。这样,我们可以推料:当前按户籍人数统计出来的城市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等等实际上都偏小了,也就是说我国实际的城市化程度和城市化速度都要比统计数字来得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止1993年,我国实际上居住在城镇里的人口数,应该是3.89亿,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2%。有的学者估计,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到2000年,我国将可能有6亿多人居住在城镇中,城市化实际水平将达到50%以上。

标签:;  ;  ;  ;  

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分析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