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观察论文_张璐瑶

南京市第二医院 21000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3例为1组,将常规护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将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实验组患者中,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改善幅度明显较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各项差异对比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致病原因一般为感染所致,导致不可逆气道阻塞,同时呼吸肌疲劳,恶化通气功能,最终造成呼吸衰竭[1]。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方式,即呼吸支持采用鼻罩或面罩,发挥辅助通气泵功能,对呼吸肌疲劳进行缓解,将血氧浓度提升,以此将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2]。在其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方法是提升其治疗效果的关键,为探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3例为1组,其中对照组中有23例男性患者和20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龄为89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5.8±3.6)岁,机械通气最长时间为1年,机械通气最短时间为10d,其中6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8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2例肺占位性病变,3例自发性气胸;实验组中有25例男性患者和18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76.1±3.5)岁,机械通气最长时间为1年,机械通气最短时间为11d,其中5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7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3例肺占位性病变,2例自发性气胸,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可作为其他类似研究的参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行无创机械通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有较好的依从性,清晰的神志,对操作可主动配合;有较强的自主咳痰能力,气道分泌物较少;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针对呼吸困难或酸中毒症状的急性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通气功能较好也可实行,但是需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视,如果无效,需要转化为间歇正压通气。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平卧困难,颜面口唇发绀、呼吸急迫,并满足以上条件[3]。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比如水电解质纠正、解痉平喘、抗炎、抗感染等,再行无创机械通气,取患者平卧位,使得患者肩、颈和头部保持同一水平,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鼻罩,并给予佩戴,并用头带进行固定,通气模式为S/T,16-20次/min呼吸频率,30%-35%的吸氧浓度,90%血氧饱和度,2-4cmH2O为呼气相压力初始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8cmH2O为吸气相压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保证通气水平良好[4]。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通气时间,如果患者病情好转,可将呼吸支持时间适当减少。

1.2.2 护理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即药物指导,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相关对比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整理和处理,血气分析指标为计量资料用t进行验证,用X2对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进行验证。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改善程度明显较大,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 讨论

3.1呼吸道保持通畅

治疗前对各个管道连接情况进行检查,在应用时不要将呼吸回路中的排气孔堵塞,避免造成患者窒息,无创通气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痰液对气道进行堵塞,因此,将湿化装置接到呼吸机上,使呼吸道保持湿化,稀释痰液[5]。对患者进行鼓励,使其多饮水,并教会患者有效的咳痰和咳嗽,对口鼻分泌物进行密切观察,并保证清除及时,特别注意夜间的呼吸道护理,为避免对通气功能有影响,在患者睡眠前要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并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叩背,必要时应用吸痰器将患者的痰液吸出,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

3.2临床观察的加强

无创呼吸机在应用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肺部听诊情况、血气、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意识进行密切观察,并以患者的指趾末端、口唇及面色为依据,对缺氧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对氧流量进行及时调整,对自主呼吸节律、幅度、呼吸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进行观察,是否存在排痰障碍[6]。为避免流质类饮食导致吞咽时呛咳,要指导患者食用柔软、稠厚的食物,防止在通气过程中饮水和进食,避免呛咳情况发生。

3.3 营养支持

由于有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完全不能自理,不愿意多饮水,造成因为缺水痰液粘稠咳出困难。因此,护理人员以患者的饮食习惯为依据,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食物,并对水分进行补充,将患者的抵抗能力增强,将病程缩短,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要给予患者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对碳水化合物摄入进行控制,必要时给予患者肠外营养。

3.4胃肠胀气护理

在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时,气体很可能会入消化道造成腹胀,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呼吸机送气时,指导患者用口呼气,用鼻吸气,将吞咽动作减少,同时在带机时不要说话,避免将大量气体吸入,造成胀气,一旦发生了腹胀,要对腹部进行热敷及按摩,必要时要进行胃肠减压。

3.5心理干预护理

刚进行通气治疗时,患者会短时间产生不适感,而通气效果与患者的依从性有直接的关系,应用此种方法进行治疗也会让患者认为自己病情加重,因此加重气短及胸闷,产生各种不良情绪,降低了配合度,对人机同步有影响,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对其心理压力进行消除,将依从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书雅.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9):118-119.

[2] 陈奕平.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1):429-429.

[3] 杨芸,顾惠芳,朱亚冰等.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18例及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5,24(23):169-170.

[4] 刘庆芝,李波,孙丰梅等.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4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28-29.

[5] 孙燕妮,承解静,刘军等.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3):227-228.

[6] 郑大伟,王承志,刘仁水等.以改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5分为切换点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4):224-227.

论文作者:张璐瑶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观察论文_张璐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