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信用风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对中国银行业改革来说,是“启、承、转、兴”的关键之年,2007年则是国内商业银行财务实力得以继续提升的景气之年。持续的高经济增长、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为中国银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部分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整体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优化了管理体制、改进了经营机制、提升了盈利水平、增强了财务实力。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和融资结构的不平衡,经济高速增长与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仍不可忽视。

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短期存款比例逐步上升,银行存款活期化趋势日益加强。2006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73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比重的91%,中长期贷款比居高不下(见图1、表1)。

图1 2005年~2007年6月我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流动性日趋过剩激活了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使得银行的存款结构也发生相应改变,活期存款比重上升、定期存款比重下降。一方面,从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M1同比增长就高于M2的同比增长速度,第二季度高出2.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自2003年1月以来至2007年3月的57个月内,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提高了2.26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47.43%,中长期贷款规模达到定期存款的1.12倍(见图2、图3)。

图2 近年来银行活期存款占比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3 部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上升情况

数据来源:各行年报及中报

银行“短存长贷”现象与中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有高度关联性。目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1~2006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GDP产出的份额呈明显上升趋势,在5年内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此推动下,中长期贷款成为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对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总额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1.69%,占比从37.07%提升至48.84%。不可忽略的是,较为严重的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使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风险逐渐积累。在经济繁荣期,这种“短存长贷”的负面影响会被掩饰起来,而一旦经济陷入周期性低谷,则会放大银行经营风险,银行不得不面临较大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考验和挑战。

行业风险积聚较为明显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5个行业。最为突出的是房地产行业贷款。由于房价涨幅仍然偏高,房地产业利润较高,房地产贷款居高不下(见图4)。2006年年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3.6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653亿元,同比增长37.26%。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996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0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2.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30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2005年同期快3.3个百分点。

图4 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长率及其对银行贷款增长率的贡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随着房地产贷款的快速增长,其风险也正在不断增大,原因在于:一是房价受政策影响的波动较大,宏观调控易产生行业系统性风险;二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虽然2006年至今利率连续上升,但对房地产的自主需求影响不大,同时利率上升对投资需求也难以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房地产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如水泥、钢铁等行业的风险虽然已经引起商业银行的关注,但是,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实际负利率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以及宏观政策的某些负向激励可能使房地产价格还能维持在高位上运行,这自然促使商业银行资金继续流向这些行业。因此,与此相关的部分行业的信用风险仍需高度关注,行业风险积聚较为明显。

经营模式难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

由于中国银行业依赖于传统业务的粗放、扩张型的经营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商业银行往往存在贷款规模扩张冲动,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和规模都发生显著提升。2006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都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规模扩张的冲动难以抑制(见图5)。

图5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贷款的快速增长导致其存贷比也大幅上升。截至2007年上半年,有些银行存贷比超过了70%,更有甚者超过了75%,其中,存贷比较高的银行分别为浦发银行76.58%、兴业银行72.31%、民生银行72.20%、华夏银行70.27%。

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降低。但是,随着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性的同步增加,一旦经济增长放缓,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必须受到影响,从银行在信用评级、风险预警、贷款定价、信贷组合、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风险防范技术上的差距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银行不良贷款面临反弹的压力仍然不小,信贷资产质量将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和考验。

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引发市场风险

汇率和利率是开放资本市场上最为敏感的一对参数。我国目前贷款利率上限已全部放开,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已指日可待。同时,自2005年7月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汇率波动幅度也在逐渐增强。利率、汇率市场化已成必然。

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8次加息使银行的利差不断扩大。净息差的扩大虽然已使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提高,但从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日益凸现。

一是银行利率敏感度较高的资金业务和理财业务等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2006年上市银行实行新会计制度准则,该准则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本利得与损失,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记入资本公积,直到终止确认时转出,记入当期损益。因加息导致交易型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尤其是交易类债券占比较高的银行所受负面影响较大,银行债券投资面临买卖差价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风险。

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于2006年10月启动。随着Shibor的不断培育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长期利差趋于收窄,来自资产定价的挑战越来越大,而资产定价又是中国银行业比较薄弱的部分,缺乏资产定价能力势必将对银行的盈利产生影响。

三是为了抑制已显现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可能继续提高并扩大升幅空间,短期内的利率风险负缺口将给银行带来现实的利率风险。

与此同时,自2005年7月实行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预计人民币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人民币升值给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汇率衍生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境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但是,这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对外投资的市场风险。

一是银行外汇资本金面临缩水的压力。随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频率及幅度的加大,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不同程度地缩水,给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共接受了600亿美元的储备注资,截至2006年12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较汇改前累计升值约5.37%,外汇资本金折算为人民币资本缩水了约355亿元人民币。

二是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币资产普遍大于外币负债,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使得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增强。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一季度期间,企业外汇存款和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增速都出现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而银行外汇贷存比不断攀升,甚至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外汇贷存比不得超过85%的警戒线,从2004年第一季度末的95.51%上升到2007年第一季度末的103.89%。其中,银行外汇贷款则又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对于中资银行尤其是外汇负债规模较小的中资银行来说,必然需要借入外汇负债,从而增加了银行的汇率风险。

三是外汇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风险加大。目前,银行发售和代销的外汇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包括与汇率、利率或与黄金价格挂钩的各类理财产品。随着美元与人民币利率差的进一步倒挂,以及理财资金投资对象逐步扩大和理财产品结构的复杂化,外币理财产品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

银行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指标等提出硬性要求,以及央行连续出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政策,使得银行单一依靠存贷差收入和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因此,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银行业普遍都在进行业务结构的转型,尤以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与综合经营为核心的业务结构转型为重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国际化经营趋势加强(见表2),如工行、建行和交行已经开始了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设立基金公司的试点。3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共管理了8只投资基金,资产净值超过300亿元。

随着综合经营趋势的加强,对大中型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现实挑战。

一是信用风险由原先的贷款领域扩大到信用卡领域,银行信用风险的范围扩大、表现形式多样化、风险结构日益复杂化。

二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市场空间,也增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银行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扩大,这些业务的风险都来自于市场和基础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在新业务中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三是由于综合经营趋势的不断加强,防范银行集团内部的系统性风险是关键所在。从国外银行综合经营的经验和教训来看,综合经营容易引发风险在银行系统内部的传播,即系统性风险。因此,银行综合经营应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而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还较弱,这使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发展的道路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收购外地城商行,或者重组当地金融机构的模式实现跨区经营。2006年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破茧而出,先后有十余家城商行获准了跨区域经营的许可。

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推进跨区域经营,虽然给城商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给风险管理本来就很薄弱的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公司治理、业务流程管理、内控机制以及风险管理赖以开展的业务信息系统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风险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尤为关键。

展望2008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将持续向好,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务实力将继续增强;国家加大了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但需要高度关注的是,随着中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从而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存款准备金的持续上调,将使规模小的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