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人类学意义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的人类学意义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的人类学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觉地意识到并且十分注重心理健康,这是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它具有重大的人类学意义。从这一新的视角加以体认,心理健康问题便会愈益显露出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能够给予我们新的启迪。

(一)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提升出来的漫漫途径中,逐渐地意识到了自身健康的问题,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一意识觉醒的过程同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也可以视之为人之超逸动物界的一大标志。

动物也有生老病死,也有种的繁衍,高等动物还有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所有这些在动物那里都是完全地依乎本能或者主要地依乎本能。它们不能将本能提升为意识,不能意识到这些本能;即使是高等动物,也只有朦胧的意识和心理的萌芽,而没有自由自觉的意识和心理。连生理健康也不能以自觉的心理加以“意识”,哪里能有什么“心理健康”!以上所有这些“问题”对于动物说来都不成其为“问题”。所谓“问题”云云,不过是我们“所认为”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到”的问题。

最初的、最根本的主要是由于经常地、必然地、世代相传地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以从事物质性生产劳动实践,人类祖先的脑髓和感官日趋精进,他将动物本能逐渐地提升到意识和心理的层次,使之成为心理意识到的本能。开初是朦胧浑沌的意识、心理,近乎其他灵长类或者同它相去未远,而后同有声语言、大脑新区相伴生,人的意识、心理愈益趋向自觉,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两者的互用互动越来越成为人同动物的重要分野。

在确凿可考的远古材料中,原始巫术活动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凭据,证明着原始人类已经意识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对它颇为关注。以下几点表现大抵紧关乎此。

第一,原始巫术中有许多祈求丰收的内容。其中一是祈求食物的丰收,一是祈求人口的大丰收,而且这两个丰收常常是浑然不分地一并予以祈求。例如半坡文化中有许许多多鱼的图案,表现了对鱼的“崇拜”,这大约就是因为,一方面鱼是人的重要食物,紧系人的饥饱存亡,另一方面鱼又多子多产,可以象征人口繁庶。因此,对鱼的崇拜包含着祈求两个丰收的巫术意义。在那神秘的巫术外衣的背后,正是包孕着关于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朦胧的意识。尽管如何神秘,尽管如何朦胧,但它确是属于人的、任何动物不可企及的,神秘朦胧的东西却标识着人同动物的“分道扬镳”。

第二,原始人的丧葬仪式极为“讲究”。西安半坡遗址中的葬法多种多样,孩童早夭的葬法尤为特殊;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抹红矿石粉,有的还有随葬品;据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一书,现代原始部族的丧葬仪式非常非常繁琐。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对人的命运,人的生老病死的关怀。虽然这也置于神秘的巫术观念的支配之下,然而同时却也进达意识、心理的相当自觉的程度;不然,人们何不象一般动物那样随便弃置同伴尸体、对死亡不管不顾呢?所谓“物伤其类”,在动物是源乎本能,在人类则提升为意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心理学课题和历史学课题。一历史积淀为心理,心理展开为历史;历史课题和心理课题又可以寻绎出、归结到人类学意义。

第三,原始巫术活动还带有强烈的自娱性。例如原始人在狩猎中获得成功,带来了喜悦,他们会在没有狩猎任务时也来摹仿、重复上一次狩猎的一系列动作。这既是下次狩猎的预演,又是成功喜悦的再度体验。自娱自乐、再度体验等等,实质上都是紧涉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实际上也是益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尽管原始人的该类“特种意识”还不是那么自觉。

其实,原始巫术的观念、信仰、情感和仪式,原始巫术的诸多重要构件,都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这样那样地相关联。比如“情感”,它在巫术活动中得到激发,并且贯串其全过程,因而也在这种活动中得到渲泄,这就大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巫术情感同观念的意义、虔诚的信仰相联系,从而成为人类独有的高级的社会的情感。那观念、信仰虽然充溢着神秘的、非科学的成分,同时却也暗含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所有这一切,不都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应有之义吗?不都在孕育着人类学的心理蕴涵的因子吗?

第四,原始巫术活动有一重要伴生物,那就是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借用黑格尔的说法,这是一种“艺术前的艺术”,它的确不同于后世被自觉看成美的艺术来进行创造和欣赏的艺术,然而这种史前艺术却是包孕培育着后世艺术一切因素的胚芽。它业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以至令后人叹为观止,惊诧不已。它对情感的陶冶作用一点也不亚于后世艺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随着巫术意义的日趋淡化,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今人不能不把它当成极有活力的艺术,原始艺术似乎只是一种“副产品”,但是它对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只要想一想艺术美之于情感的陶冶、灵魂的净化、人格的升华的巨大功效,这一问题就不难明了了,尽管这在原始人那里还仅只处于萌芽状态。但它确乎是人之超出动物及其本能的一大标识。它将向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过渡了去,转化了去。

如何有效地改进工具组织劳动提高生产力?人是从哪里来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看待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何在?人类的将来命运如何?……所有这些问题,原始巫术及其伴生物神话传说、洞穴壁画、岩画雕刻、陶器纹饰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而这一切又都关乎人的生理卫生、心理健康问题。反过来说,人的心理卫生也涉及、关联着这一大堆课题。因此这里业已潜伏蕴涵着巨大的而深刻的人类的价值。

(二)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思想。儒道释三家对立而又互补,在这个方面也都有杰出的奉献。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大处着眼,“有容乃大”,侧重于从宏观上把握人类和宇宙,因而自然包容着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深沉思索。这大约在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表征特别充分。

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爱众,其道一以贯之则曰忠恕而已。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一位贤者,多次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他好学好德,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因此孔子对他的英年早逝深表痛惜,感叹其不可多得。象颜回这样的贤者仁人,自然是已经涉及到了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问题。

追求理想人格,当然要十分注重人格修养。儒家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修身放在首位,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一日三省自身,慎其独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此等等,虽然没有使用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字眼,实质上却包裹着这样的内核。不是吗?人格修养完善了,孑立独处之时也能慎独,这还不是高度自觉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吗?外在的道德律令化为内在的心理需求,“好德如好色”,仿佛类似本能出自本能,这不是进达、升华到那自由自觉的境界了吗?

儒家倡导和实践的忧乐观也可以说是紧系于此。孔子主张求于仁、依于礼、成乎乐、游乎艺,实际上是在艺术享受中陶冶其情操,博大其胸怀。所以他才称赞《韶》乐尽善尽美,所以他才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感叹艺术的魅力、魔力以至于斯。他让弟子们谈了各自的志向后说“吾与点也”,就是因为曾点领会了“游乎艺”的精髓。颜回好学而且安贫乐贫,也是树立了高尚的忧乐观而备受夫子“青睐”。至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欧阳修极尽赞赏,而且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德。还有许多儒者讲说和施行的安贫乐道,知天乐命,乐于助人,乐善好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都与此庶几相近。这种博大胸襟、高洁的忧乐观本身就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应有之义。

还有儒家推崇的志气、气节、操守之类也都内含着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要旨精义。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所说的“志”当然是既指每一匹夫的、也指三军集体的“健康”“卫生”的心理。许多民族英雄,象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更是树立了心理卫生健康的楷模。

老庄道家所求的是“真人”境界。“真人”境界的要义是:见素抱朴,清心寡欲,虚极静笃,恬淡无为(不是真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老庄推崇法天贵真,顺乎自然,不悖于客观规律。他们提倡回到婴儿状态,回到原始的拙朴状态,守雌守弱,一派天真稚气。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知天乐命”,无疑也是有益于心理健康的。

佛教,就其宗教本质“迷信”而言,它本来是非科学的、悖谬于规律的。可是传入中国之后,佛教却是逐渐地中国化、世俗化、人情化了。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佛教演变成了“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精神寄托和精神皈依。观士音菩萨的地位极其张扬,人们遭逢苦难之时尤其想念这一位“女神”,在中国的精神土壤中蜕变生成的佛教流派禅宗,倡导吾心佛心、即性成佛、吾即是佛,于是人人都可修成“正果”。佛家的宗教性、迷信性淡化下去,它的精神中融进了儒家的惩恶劝善、修身养性的因子,就连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似乎也是为此而设;而且,它同道家的法天贵真、顺乎自然也是暗相沟通。不利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宗教迷信成分大经淘洗,儒道释互融共流的精髓部分得以流播弘扬。

儒道释互融共流,共同建构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它们互相制约、克制,使其每一方不宜走向极端、片面;另一方面,它们又互渗互补、互融共流,这后一方面恰好是较多地保留了它们各自的“精华”,不然也就不易形成这一主导趋向了。例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就是儒道释三家的一个重要的“交融点”。虽然它们的具体主张(包括理想人格的内涵)颇多相异,但是,就其内在的精旨妙谛而言却又颇多潜合暗通之处。注重人格修养,修身养性,倡导仁爱之心,少私寡欲,推崇惩恶扬善,忧患天下……所有这些。都是儒道释的共性之所在;所有这些,都包裹着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内核精义。

与此紧相关联,儒道释共同建构着民族的传统道德。以血缘关系为基点为纽结,我们的民族特别地看重伦理,酷爱道德。简直可以说,中国是伦理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道德的民族。许多传统美德,象勤苦克俭,坚韧耐劳,自强不息,气节至尚,情不越礼,理以节情……恰都吻合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内在规范。其实,道德修养本身就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征。

儒道释传统没有明确地使用近代心理学的字眼,但是实质上却是接触到了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问题。这是人类文明、人类进步的表现。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从历史长河总趋势来看,这两者是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的,也可以说它们是人类的进步文明这一“硬币”的两面。两者一“内”一“外”,互用互动,才有人类的不断的前进发展。如果说认识改造客观是人类向外“扩张”的文明的标尺,那么,认识改造主观就是人类“向内伸展”的文明的标尺。文明的内外两面日趋发展。人类离开动物界越来越远,越来越进达高一级的自由自觉的境界。

人类文明的向内伸展当然包括极其广阔的范围。心理的健康卫生不啻于这种内在文明的坚硬内核,因而儒道释在这方面的巨大贡献将愈益显露其深刻久远的人类学价值。

(三)

在中国“俗文化”、“民间文化”中同样包容着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思想。在这一传统中,似乎更为突出和强调心理卫生同生理健康的互有互动。气功和武术两大门是特别明显的例证。

我国的气功名目繁多,门派林立。大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不过这纷纭变幻的气功学似乎有一共通点,那就是它们大都提倡自然入静,排除杂念。这跟儒家的修身养性、慎独自省,道家的虚极静笃,涤除玄览,佛家的坐禅入定,佛在心中等等约略可以相通。也许可以说这是“雅文化”和“俗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的表现。儒道佛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烛照四方,浸染八隅,当然也烛照、浸染气功学;民间盛行的气功学则以其弥漫性、扩散性折射、回应儒道佛,并且反转来影响、充实儒道佛。而诸多气功提倡的活荡杂念、默然入静,也同儒道佛的同类思想一样,蕴贮着心理卫生的合理内核,因为摒弃世谷喧嚣,排除杂念私欲,静心养性,它本来就是心理卫生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之点。

多类气功都主张首先需要入静,然后紧接着就要求采纳呼吸自然之气。这又可以通向《易经》。历代注《易》多重“三才”之说,意谓天地人合为三才,人居中间,沟通天与地。所谓采纳呼吸自然之气,就是人居天地之中而沟通天地的一种具体“落实”。如果说默然入静更加偏重于心理方面,那么采纳天地之气就是更加偏重于生理方面。在气功学看来,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也就是说,心理卫生和生理健康可以互用互动。心理卫生促进生理健康,生理健康益乎心理卫生,两者良性循环,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而在两个方面的关系中,气功学尤为注重的是心理之于生理的深巨影响。这一点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气功学还跟祖国传统医学息息相通。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是阴阳协调理论。中医学阴阳协调的思想极为丰厚。以下三点则至关紧要:一是自然之气阴阳协调(比如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二是人体之气阴阳协调(比如气血津液、五脏六腑),三是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阴阳协调(这是体内、体外的阴阳协调)。阴阳协调则百病不生,阴阳失调则百病缠身。中医学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就是调谐阴阳,所谓补阴补阳盖源乎此。气功学的一个重要机理也是气的调理,采纳天地之气调理体内之气,以促使周身气通神畅,这跟中医学的阴阳协调理论同一机杼。许多气功具有防病治病的神奇功效,虽然迄今为止远不能揭示其奥秘,但是实践的成功却说明其中必定包裹着科学的内核,尽管有些地方羼杂着神秘的以至迷信的成分。而且,在这里同样强调着生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有互用互动,充溢着素朴的总体辩证思想。

武术和气功本相交叉,有一些是属于亦此亦彼,一身而二任焉,有一些是属于以此为主以彼为辅,武术兼带气功或者气功兼带武术。而在以上几个基本点——入静除杂念,采自然之气,阴阳相协调,两者更多相通之处。因此武术也同气功一样涵盖着心理卫生的内容,涵盖着心理卫生和生理健康互用互动的思想。

另外,在“俗文化”中还有房中术、占卜术、年节婚嫁丧葬民俗等等,剔除其非科学的成分,也都有关乎心理卫生的内涵。例如房中术,讲究有节合度,采阴补阳,益乎身心,虽然其中满载着男子中心主义的思想,虽然是真科学、伪科学、神秘性纠缠纽结,但是给以辩证的扬弃,仍可发掘出颇有价值的东西。

在整个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点十分突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不管是正统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或显或隐地通向天人合一,象易经的天地人三才之说,儒道释的同天地并生共在的人生观,气功武术的采纳自然之气,都烙记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印痕,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对天人合一观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表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强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立、斗争的一面,而是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协调、和谐的一面。人类实践证明。片面地过分地强调改造、征服、支配自然。往往会忽视、违背自然规律,到头来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天人合一思想和自强不息观念相勾连,一方面在自然面前不失进取之心,一方面新生自然规律,突出人同自然的亲和关系,这无疑是更为切合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总方向,才给人类带来长远的福音,这里同样有深刻广博的人类学意义。结合全世界业已觉察和重视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类课题,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于心理卫生、人类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愈益充分地显露了出来。

与此相关联,我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不象西方那样高扬个性,对抗社会,夸张个体价值,而是主张个人与社会的融洽统一,主张在整体事业中显示个体存在的价值。就其主导倾向而言,这一传统更多一些合理性,更为切近心理卫生的要求。当然,倘能扬弃西方观念而改制吸收其合理因素,以当代意识给予烛照,当更益于心理健康。

在身心关系方面,如前所说,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心理卫生和生理健康的互用互动。这也体现着素朴的总体辩证法,也是人类进达高一级文明进步的重要一途。

总之,在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心理与生理诸多关系中,突出和强调两个方面之间的融洽、统一和和谐,其基本方面和总体倾向切合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真谛。这既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又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原始时代的朦胧的心理卫生意识已经有了初级的人类学意义,那么,进入了文明期的心理卫生思想更是多具自由自觉的价值,并且促使人类对自身的生存发展,文明进步的自由自觉境界越来越进达高一级的品位和层次。

标签:;  ;  ;  ;  

心理健康的人类学意义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