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农业保护战略的理论基础_农业论文

农业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农业保护战略的理论基础_农业论文

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农业保护战略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经济基础论文,理论依据论文,生态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农业生产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包括技术系统)相互融合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互相依存、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农业生态经济有机体中的生态系统,使农业具有自然生态特性,体现着农业的自然属性与生态本质;农业生态经济有机体中的经济系统,使农业具有社会经济特性,体现着农业的社会属性与经济本质。因此,作为整体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则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正是生态本质和经济本质的有机统一,才构成农业的本质,即生态经济本质。没有自然生态特性,或者没有社会经济特性,都使农业不成其为农业。所以,只强调农业的社会属性与经济本质,而忽视农业的自然属性与生态本质,或者反之,都不可能正确认识农业的本质。

既然农业的本质是它的生态本质和经济本质内在统一的生态经济本质,那么,它就必然决定了“农业是基础”既是由农业生态本质所决定的,又是由农业的经济本质所决定的。所以,只讲“农业是基础”的原因在于农业的社会属性与经济本质,或者只讲是由农业的自然属性与生态本质所决定的,都不能科学地揭示“农业是基础”的真实原因,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农业基础作用的全部面貌。于是,生态经济学把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从农业的生态本质和经济本质的有机联系中揭示“农业是基础”,从而克服了生态与经济相脱离的传统农业基础论的缺陷,建立起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现代农业基础论,这就是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

农业是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系统,就在于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最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物质的生产过程,不仅参入整个生物圈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生物地化大循环,而且最根本的是直接参入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过程,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即生物小循环。而农业以外的生产部门,主要是物质变换的无机过程,虽然参与整个生物圈中生物地化大循环,却基本上不直接参入或较少参入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小循环,因而均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正因为农业是最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所以,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是最完全的生态经济再生产。它是自然环境、农业生物和人类劳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转换的生产过程,这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自然再生产或生态再生产,它为人类生存和生活及社会生产提供生态产品;另一方面是通过人类劳动,运用技术、经济等手段对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运动加以人工干预,生产出符合人类生存与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机物产品,即通常所说的农产品,这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再生产。这两种再生产相互交织形成农业生态经济再生产,其实际运行过程,则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为基础的自然界内部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的运动过程。这个运动过程的总概括,就是生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者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殖、信息传递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的生态经济运动发展过程。而“农业是基础”的规律,正是反映农业生产与再生产运动中生态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和统一运动的一种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规律,即是体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与统一运动的生态经济规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农业是基础”的规律,既是反映生产力运动的经济规律的范畴,又是体现生产关系发展的经济规律的范畴,更是体现生态经济运动和发展的生态经济规律的范畴。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理论,实际上是农业经济基础论。它只是对农业经济系统而言的,不涉及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维系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它的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由过去不明显甚至被掩盖,发展到现在日趋明显甚至达到尖锐程度;何况,当年马克思针对农业而言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农业生态经济再生产,经过一百多年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这种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而融合在一起的状况,已经存在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当年舍象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再生产纳入现代农业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再生产运动过程之中,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大作用。从而很清楚看到,这无非有两大方面,一是农业经济再生产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济产品,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即是人们通常说的农业提供粮食、原料、劳动力、资金、市场、创汇等贡献);一是农业生态再生产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产品,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基础(即是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优美环境,从而成为提供良好环境产品的社会最大的公益部门)。前者是农业的经济贡献,后者是农业的生态贡献。在农业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没有逻辑先后和时间先后的区分,只是农业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的两个侧面,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把农业基础论延伸和扩展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建立起农业生态基础论,形成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所以,“农业是基础”应该是农业经济系统生产的经济产品和生态系统生产的生态产品的综合表现,是农业的经济基础和生态基础的有机统一体;而农业的基础作用应该是农业的经济贡献和生态贡献的有机统一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基础论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它是农业生态基础论和经济基础论的有机统一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农业生态经济基础理论从根本上为全面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为认真地执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使农业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正确地制订和实施农业保护战略,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在世纪之交实现从歧视、挤压、掠夺农业的“抽农养工”战略,向重视、补偿、扶持农业的“护农兴国”战略转变,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第一,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揭示了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尤其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农业是基础”的生态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形式,就是要求人们经济社会活动必须补偿、保护和扶持农业,推行“护农兴国”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近年来,不少论著从农业既是高风险(自然、市场、政策风险)的基础产业,又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来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必须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在笔者看来,这些归根到底是由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本质所决定的,是农业生产为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生态经济再生产这个根本特征的具体表现。这个根本特征不仅使农业成为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高风险、基础性的弱质产业;而且使农业成为生态效益大而自身经济收益少的高风险、公益性的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再生产所生产的生态产品,即生态性农产品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及它们的有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它满足人们生命、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生态需求,不像经济性农产品那样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市场价格,而是由农业生态系统直接供给社会及其成员消费。所以,这类生态性农业产品具有全民共享性、非竞争性。过去,这种生态产品是按其固有自然生态规律,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也可以自发地生产出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自然的恩赐”。于是,长期以来,人类经济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和人类自身生活与生产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都是免费获得满足的。现在则不行,不仅要按其固有的自然生态规律,还要或多或少投入一定量的人类劳动,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才能再生产出达到维持生态环境具有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否则,在农业生态经济再生产中,就会出现农业生产力并不随着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反而由于这种提高仅仅补偿甚至补偿不了自然生产力的下降而下降。问题还在于,农业生态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又基本上难以通过市场竞争在物质上和价值上得到补偿。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由社会和国家给予相应的补偿,使农业生态经济再生产顺利进行,从而保持和增强农业生态再生产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巩固农业的生态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农业既是经济上的弱质产业,又是生态上的公益产业,这两方面就决定了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能力很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是由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经济基础地位所决定的。因此,要切实维护农业的生态经济基础,增强农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社会和国家就必须对农业给予必要补偿、保护和强力扶持,实行农业保护战略与政策。这是“农业是基础”这个生态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环顾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对农业实施了程度不同、方式有别的保护和扶持。这充分表明,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性。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传统市场经济,任由那只“看不见的手”去剥夺农业(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这是工业剥夺农业以推进工业化的阶段。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实现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再不能听任那只“看不见的手”去支配,特别是继续剥夺农业生态环境,否则,农业就会走向衰退,农业生态经济基础就有被摧毁的危险,从而极大地威胁整个现代市场经济大厦的安全,于是发达国家通过政府有效干预,对农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以加速农业及其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这就是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反哺农业的阶段。可见,发达国家实行从剥夺农业向保护农业的战略转变,其经济原因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然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仅仅如此,还往往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制定农业发展目标,如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和稳定农业收入,还有最重要的是维护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以满足国民对优美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生态需求等。这是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实行补偿、保护和扶持农业政策的生态原因。不言而喻,“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早已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

综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带规律性的历史逻辑: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市场经济发育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由剥夺农业向保护农业的转变过程,还是资本主义发展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进展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现代经济发展生态化越明显,就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补偿、保护和扶持。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接近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严重时期。因此,我国在选择战略转变的时机上,“不是更迟一些,而应稍早一些”。我们认为,如果参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保护农业的现实情况,应该说,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应该是我国补偿、保护和扶持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平等地位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现在已到了该从“抽农养工”向“护农兴国”的历史性转变的时候了。

第三,现阶段我国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然而,不尽人意的是这些年来这个转变较为缓慢。这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单靠它自身积累,是不可能实现这个转变的。现在是通过发展农业市场经济来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此就提出了实施与这个转变相适应的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农业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基础非常脆弱,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落后,因而农业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经济基础也很脆弱,这两方面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基础非常不稳,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按照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越现代化,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发展现代农业就越要以生态为基础,农业生态经济基础也就越需要加强。现在,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经济、社会的含义;而且包括生态环境的含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否则,就不可能有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可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陷和生态条件退化和生态赤字严重的困境之中,生态耗竭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形成了以耕地为中心的农业自然资源正在衰竭,尤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使一些有限自然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生态滞留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力下降、水质污染、植被破坏为特征的生态严重恶化,并在不断加剧。所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农业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动摇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再不实行国家农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仍然单靠农业自身的剩余求发展,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但会继续延缓这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工业与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而极大威胁整个国家经济大厦的安全乃至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而且将会出现生态危机,使农业生态基础走向崩溃,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态经济灾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被“抽农养工”发展战略逼进到了一个必须作出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是继续推行挤压和掠夺农业政策来支撑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呢?还是制订和实施保护扶持农业政策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种选择,是关系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两种命运问题。既然,“抽农养工”发展战略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明智而及时放弃挤压和掠夺农业的政策,也不能实行那种单纯农工“各自自养”的政策,一定要坚定地实施补偿、保护和扶持农业的“护农兴国”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这是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最佳选择,是我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农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

第四,农业生态经济基础理论还突出指明了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主要特点,一是它的完整性,二是它的全民性。以此为依据制定的“护农兴国”发展战略,就是完整的农业生态经济保护战略,它实质上是广义的农业保护战略。

所谓完整性,是指“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的作用,要求人们经济活动必须保护农业生态经济基础的完整性,把农业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给予保护和扶持。按照这一生态经济规律指导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既不是单纯的保护农业经济基础,也不是单纯保护农业生态基础;而是真正做到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与扶持农业生态发展同时并举,实现农业的经济基础和生态基础共同繁荣与协调发展,使农业生态经济基础日益巩固。那种单纯的经济保护战略是不完全的、狭义的农业保护论。用它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必然会继续牺牲农业生态环境资源换取市场经济的短期繁荣,加深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而它的生态功能却日益削弱的逆向运动,使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农业经济生态基础更加不协调与生态经济矛盾更加尖锐,必将会受到“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这是毫无疑义的。

所谓全民性,是指以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为依据制定的农业保护战略的实质,决不仅仅是工业剩余回归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全社会成员(包括农民),都应该补偿、保护和扶持农业。这是因为,“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规定着农业与工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农业与全社会之间的生态经济关系,而以此为依据的农业保护战略,正确地反映这种生态经济关系,要求人们按照这一生态经济规律办事,处理好这种生态经济关系,就是整个国家、全社会和全体人民都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业、认真保护农业、切实加强农业。所以,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在实现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加强农业生态经济基础,促进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与全社会及其它们与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确保农业市场经济稳定健全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基础作用而采取的一系列补偿、保护和扶持农业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这种广义农业保护战略决不是什么对农业的无偿支援和对农民的恩赐;而是如实体现了整个国家、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使“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找到了自己充分发生作用的最恰当的形式。

由上可知,实施“护农兴国”的广义农业保护战略,一定要真正地、实际地、全心全意地加强农业生态经济基础。那种“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必须坚决禁止;那种“农业地位在一片重视声中削弱,农民收入在一片提高声中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在一片限价声中猛涨,农业生态在一片保护声中破坏”的不良现象必须迅速纠正。再者,过去在“抽农养工”的发展战略下,人们偏重农业的“产品贡献”和“要素贡献”,对“市场贡献”则重视不够,并无视其“生态贡献”。今后,我们要继续重视农业的“产品贡献”,即保证满足全社会对经济性农产品的日益增长需要,也要重视农业的“创汇贡献”和“储蓄贡献”;更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市场贡献”和“生态贡献”,有效地保证满足全社会对生态性农产品的日益增长需要,尤其是全体人民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生态需要。这些是实施广义农业保护战略的基本目标,实现这种目标的过程, 就是农业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标签:;  ;  ;  ;  ;  ;  ;  ;  ;  ;  ;  ;  ;  

农业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农业保护战略的理论基础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