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儿童心理双重互动教学改革初探_主体性论文

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儿童心理双重互动教学改革初探_主体性论文

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儿童心理学双元互动型教学改革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心理学论文,互动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综合素质论文,性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十几年来,我们的儿童心理学课程一直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改革的核心,构建了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双元互动型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于1997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项目,开始了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一、把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认为师范院校儿童心理学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独立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迅速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应该适应知识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一切内容的变化。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打击》中指出:“教育必须以培养个人的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以便使人能够很快地、很容易地适应经常出现的新事物。”(注: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打击》,班顿出版社,1971年。)而适应能力的核心就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即在面临新环境时,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2.自学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未来社会中,教育已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终身教育,终身地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识。只有具备自学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3.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师范生的必备素质,主要包括备课、讲课和评课等能力。而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发展的过程。具备了良好教师素质的人,在其它行业中的表现也同样会较优秀。因此,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教育及其它工作的一种必备素质。

4.良好的人格 良好的人格是人发展的最基本的、背景性的潜在的宏观条件。大学时期是人格发展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容易出现人格问题的时期。大学生正在逐渐形成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特别是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主体性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学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近年来一种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进入教育界,并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这就是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1.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积极性。2.用有效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作用,给学生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创造富有教育性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决定、自由探索、积极参与、充分交往的活动机会。著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指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与监督者”。(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1991年俄文版。82~83页。)3.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环节。

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对教学过程的有意识的设计、把握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环境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就是教师对环境的设计过程,而教师主体性是否得以充分发挥还要看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改变自身的身心状态,以获取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和品质,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相比,更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更高,并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于主体性教育的特点及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主体性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并把这种思想贯彻于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中:

第一,观点、计划共享。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理解教学的目标及其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

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有准备的教学环境、气氛和机会,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的不同参与程度和参与形式,使学生的参与真正起到发展学生能力的作用。

三、主体性教育的最佳模式——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双元互动

主体性教育的实现必须以教学的过程为载体和依托。片面强调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片面强调教师的讲授的教学会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改革应定位在: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各种教育条件和机会作为一个总的教育资源来把握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相应的研究活动在教学总体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两个相互结合的基本要素,把主体性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一)课堂教学方面

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 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社会经验。但学生的参与不是无目的的、随意的,而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形式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的参与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造气氛,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三向互动。 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宽松、融洽的气氛便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大胆表现。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教师的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这种教学形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而是一种特别适合于大学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三向互动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面向全体的个别教育,发展良好人格。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兴趣。大学教学更应强调个别教育,第一,鼓励不同风格,不求千篇一律;第二,注意学生个人学术兴趣领域的发展,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第三,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4.儿童心理咨询课前讲演有利于学生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的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坚持了数年的课前讲演,在每次课前提前15分钟进行。课前讲演从题目选择到教态、语言及内容都有明确要求。而课前讲演从准备到进行则完全是学生自己设计和控制的过程。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社会实践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深入实际。学生的实践活动作用主要是:第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即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幼儿个性个案跟踪,写出个性评定报告,并提出教育建议。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按照《儿童心理学教学指导》的规定内容,每名学生对一名幼儿做跟踪观察记录,学期末交一份《幼儿个性评定报告》,并组织一次报告会。

2.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师生共同讨论,帮助每个学生确定题目;学生分头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到幼儿园做实验,最后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组织一次实验报告会。

总之,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互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良好的人格素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双元互动是主体性教育的最佳模式。

本文于1999年3月5日收到。

标签:;  ;  ;  ;  

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儿童心理双重互动教学改革初探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