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回归论文_林琳, 陈凯

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回归论文_林琳, 陈凯

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面对95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从感恩教育这个突破口,培养95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尤其是培养大学生自觉践行一种感恩行为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只有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通过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不断拓宽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教育合力,才符合新形势下95后大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感恩教育 大学生 95后

95后是指1995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2013年9月份以后,中国第一批以95后为主力的大学生集体迈入“象牙塔”,开启大学生涯。作为新诞生的一个群体,相对80后和90后而言,这些95后个性更加突出,思想更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的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只在乎收益和个人感受。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国情、传统文化欠缺了解,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片面,甚至误读。这就导致在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感恩意识的缺乏。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95后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将很快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促进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应该如何针对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感恩教育这个突破口,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的“四有”新人,是家庭、学校、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感恩教育及其现状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定义为“对他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当前教育界比较认同陶志琼教授对“感恩”的解释:“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感恩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认识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其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其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归根结底,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觉的践行一种感恩行为的行为习惯。

(二)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强调最多的内容。95后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备受家庭的呵护和宠爱。还有的学生从小就成为留守儿童,从小跟着祖辈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无私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和父母间的联系主要是索要生活费,很少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更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而不知回报。

2、不理解老师的教育之恩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自古以来赞美老师的诗句就数不胜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传统。父母给人以身命,老师给人以慧命,因此把感恩老师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个性十足的95后大学生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比如说上课时不按时到教室;课堂上公然接听手机,影响老师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走在路上,还装作没看见老师,不打招呼等。

3、不感念朋友的帮助之恩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95后大学生由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等原因,使得有的大学生在与人沟通时不懂得换位思考,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现象。从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杀死室友事件,震惊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家人,更是不得不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4、对国家责任意识的缺乏

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国家的公民。国家为公民提供各种必须的保障,而公民通过国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简单的说,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个人的发展。95后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情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有部分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在他工作后有能力偿还助学贷款的前提下,依然拖欠贷款,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损失。这都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之心。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认知和心理原因

95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突出,思想更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的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只在乎所受的利益和个人感受。他们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不需要感谢父母,反而还动不动就心存抱怨,怨天尤人。第一,95后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他们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接受感恩教育,这是多此一举;第二他们性格敏感,容易冲动,自律性较差,这些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95后大学生很难做到心存感恩之情,身行感恩之举;第三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中也存在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贫困学生容易出现妒忌和自卑的心理,而大学校园中的“拜金主义”和“攀比风”都使得富裕家庭的学生更具优越感,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仇富心理,甚至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这也很难产生感恩的心态。

(二)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是有感恩情怀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进行感恩,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因为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父母希望通过孩子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因此形成了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要孩子过得好,只要孩子愿意读书,父母愿意倾其所有,就算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知道,也从不要孩子的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导致他们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不愿感恩,也就形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培育人的教育场所,但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化、活动形式化,没有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忽视了其精神层面的需求。极少学校把感恩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规划,因此很难将感恩教育真正扎根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还有部分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只以专业课成绩和科研成果作为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大大的弱化了德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在社会的现实面前,无视“感恩的意识”的价值。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人们的价值变得更加多元、多样。因为转型而带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冲击着社会,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部分学生迷失了理想信念、遗忘了社会责任、扭曲了价值取向。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利益过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之心更是无从谈起。例如,某些“权威”人士为了追名逐利,不惜破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有公然造假、学术腐败等等,这些行为都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导致他们社会责任感匮乏。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路及回归

感恩教育是教育大学生们学会思考问题的过程,对父母感恩,才能使他们体谅父母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对学校、老师感恩,才能使他们听从教育者的教导,学知识、学做人;对他人感恩,才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助人为乐,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大家庭;对国家、社会感恩,才能使他们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因此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95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通过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不断拓宽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教育合力,才符合新形势下95后大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是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取代的力量。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1.家长既要摒弃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方式,又要克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养观,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有意识的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如家长回报和孝敬老人的各种行为,会使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懂得什么是“知恩、感恩、报恩”。

2.家长除了给予孩子经济上的支持,更应该关心他们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经常沟通联系,增进理解和信任,让孩子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和父母的良苦用心。95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网络的依赖性高,家长应该运用新媒体,通过网络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3.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劳动,说服教育对95后的大学生们收效甚微,通过实践养成教育的,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这种方式更易被接受。要从小就让孩子分担家里的家务事,体味家长的艰辛。带领和鼓励95后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农村支教、假期进行勤工助学等等。使他们有机会密切的接触社会,感悟人生,理解赚钱不易,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高校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应该积极拓宽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以传统的国学、孝道文化作为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国学中的孝道文化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容,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还可以设立感恩文化节,举办感恩演讲比赛、设立爱心基金、优秀感恩影视展、妈妈我想对你说等活动,教育其对国家对家人的感恩意识。

2. “榜样历来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教师的言行激励学生。高校思想教育者应该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心,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用感恩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就是提高教学的效果,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同时,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两课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引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与时俱进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布置感恩作业,例如开展关爱养老院、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大学生身历其境,加强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同感。

3.营造感恩教育考核评价体制。在制定学生手册的时候,除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考核外,还应该对其品行操守进行考核,从而强化95后大学生的感恩习惯。比如通过“感恩活动记录卡”的方式,详细记录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效果。在优秀学生的评比中还可以设立“感恩之星”等荣誉称号,以此来肯定和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营造校园中的感恩氛围。

(三)构建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环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良好的感恩社会环境,将有利于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将促进感恩实践环节的教育效果。

1.充分发挥电视、广播、互联网这些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95后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弄潮儿”,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关注程度都远远超过前几代人,因此要善于借助微信、社交平台等手段,深入广泛的开展感恩教育。要大力宣传知恩、感恩、报恩的典型人物和突出事迹,同时大胆披露不会感恩、不懂感恩和忘恩负义的不良现象,积极营造一种以“感恩报恩”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社会氛围。

2.制定保障政策,健全道德奖励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长效机制,从政策、制度、资金上为95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对损害国家和人们利益、忘恩负义的行为给予惩罚,甚至是法律制裁。同时健全感恩的道德奖励机制,特别是生活中的典型感恩人物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敢于报恩、乐于报恩、善于报恩的良好社会环境将会实现。

(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乃是自我教育。”进入大学阶段进行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多元的教育主体中的重要元素,因此,自我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行为。95后大学生应该遇事做到换位思考和宽容大度,以感恩之心善待他人,吸取反面人物身上的不足,修炼好自身的品行,将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从小事做起,逐步践行感恩之举,以达到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7-68

[2]刘三宝、郭刚奇.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4):148-149

[3]涂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34-35

[4]陈冉.“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论文作者:林琳, 陈凯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回归论文_林琳, 陈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