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实证研究_货币供给论文

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实证研究_货币供给论文

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中国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告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影响通货膨胀的各个因素,并通过数学推算,对通货膨胀率不超过10%情况下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增长作了数量界定,由此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循环过程对通货膨涨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通货膨胀的形成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的结果。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是在社会经济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投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对通货膨胀的形成都有直接影响,下面我们就对各经济运行环节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揭示经济循环过程中各宏观经济变量与通货膨胀的参数机制。

1.过度需求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自86年以来,由于总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总需求增长,使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一直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态中,只是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经济运行周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程度有所不同,(表1)

表1: 过度需求对物价的影响(亿%)

年度

XQ GG2 ABC3ABC4 X11

1987 1245711458 8.720.84 0.86

1988 153271335014.811.25 1.39

1989 1647615093 9.161.94 2.60

1990 1840817861 3.060.69 2.58

1991 2114920668 2.321.24 2.24

1992 2616124593 6.380.85 1.29

1993 3362830665 9.661.35 2.62

注:A.XQ(总需求)=居民消费+集团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加额+出口

B.GG2(总供给)=实际GNP+进口—农业中不交换的GNP

C.ABC3(过度需求率)=(XQ-GG2)·100/GG2

D.ABC4(过度需求对消费品人格的弹性系数)

E.X11(过度需求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弹性系数)

F.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下同)

从上面的计算可知,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需求反映了当年实际总需求的大小,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总供给反映当年的实际供给能力。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比值可见,自86年以来,我国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供给,并且物价上涨越快,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比值就越大。再从过度需求对零售物价、生产资料价格的弹性看,过度需求越大,弹性系数也就越大,表明过度需求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越大。最典型的是88年,过度需求率高达14.81%,其对零售物价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5和1.39,即过度需求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推动零售物价上涨1.25个百分点,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1.39个百分点。到93年,过度需求率上升到9.66%。其对零售物价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弹性系数又分别上升到1.35和2.62。

利用过度需求率与零售物价指数PP1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4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LOG(PP1)=-0.28+1.2·(ABC3) (R=0.85)

LOG(PP4)=1.04+0.76·LOG (ABC3)(R=0.60)

上述二式表明,过度需求与零售物价(PP1)相关系数达0.85,比它与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关系数大,说明,过度需求对PP1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对PP4的影响相对较小。

2.投资扩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投资膨胀的直接导因在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体制。首先,中国经济建设处在一个人口负担重、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中,投资扩张是政府增加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制衡机制削弱,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激化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速度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地方政府只有采用以投资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模式,才能保证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另外,在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也有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强烈冲动,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职工收入的重要途径。可见,中国投资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中国经济体制中。

在经济循环过程中,投资是生产能力形成的起点,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投资膨胀直接形成过度需求,首先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然后进一步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零售物价指数的上升。

首先利用87年以来的月度数据,分析投资与物价的关系。从投资增长率曲线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曲线的关系看,从87年1月到90年6月,投资增长率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的步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90年7月到93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规律就明显反映出来,即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比投资增长率滞后一段时间,二者的回归结果是:

PP4=0.95+0.36·TZR(-3)(R=0.81)上式表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滞后3个月的投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81,说明对滞后3个月以后的生产资料价格的推动系数是0.36。

再利用零售物价指数与投资增长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

PP4=6.41+0.25·TZR(-12)(R=0.50)从上式可知,零售物价指数与滞后一年的投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50),说明,投资对次年零售物的推动系数是0.25。零售物价的波动比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滞后一年,比生产资料价格对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滞后期长得多,另一方面,投资增长率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比其与零售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高得多,这表明,投资波动首先直接作用于投资产品价格,再间接作用于消费品价格,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

其次,分析投资增长对物价的推动作用。客观地看,投资一方面推动物价上涨,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利用86年以来的数据,我们计算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对物价的推动作用。

表2: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

年度 GDR

GDSR

A2 B2 D2E2

198720.60 13.0738.696.40

5.57 0.83

198823.52

2.9230.947.57

1.27 6.30

1989-7.98 -31.8-18.7

-2.55 -12.8 10.24

1990 7.54 -0.3618.331.95 -0.09 2.04

199130.55 25.3553.487.68

6.37 1.31

199235.24 27.0253.87

10.11

7.86 2.25

199350.59 25.2354.11

16.53

8.26 8.27

注:A.GDR名义投资增长率

B.GDSR(实际投资增长率)=名义投资增长率—生资价格上涨率

C.A2(投资拉动系数)=投资增量·100/GNP增量

D.B2(投资拉动名义GNP增长率)=实际投资增量·100/上年实际GNP

E.E[,2](投资拉动物价上涨)=B2-D2

从上表看,在88-89年,93-94年的物价上涨高峰期,投资对物价的拉动力最大,88年拉动物价上涨6.3个百分点,89年拉动10个百分点,93年拉动8.27个百分点。

再从投资增长率与投资品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看,自87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长期超过投资品增长率,必然导致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从87年到93年,我国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22.86%,而投资品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0.74%,二者之差为12.12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品价格的平均上涨率为15.53%。

3.收入分配和消费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中国经济运行中个人收膨胀机制

在我国改革以前,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受国家的计划控制,企业稳定发展的制衡机制存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经济体制改革削弱了旧的制衡机制,而新的制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由于企业属于国家的企业利润也必然由国家所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追求的目标趋同,均追求最大化的V,使企业稳步发展的制衡机制削弱。如果把M分解为MA(国家税利)+MB(企业利润中的自我发展资金)+MC(企业留利中的职工福利部份),那么,企业总产出=C+V+MA+MB+MC。如果企业职工吃掉MB和MC后还不能实现预期的收入目标,在财务制度不规范的条件下,企业就会采取各种财务手段人为缩小生产成本C,或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国家在税收或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采用欠缴利税、银行利息挂帐等手段,截留部分利税,形成虚假盈利职工分配,经过这一分配过程,企业职工不仅吃掉了其应得的部分V+MC,还吃掉了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MB、部分国家利税、乃至企业的老本C,导致企业的自我亏空。可见,改革后的企业正在失去制衡,呈现出一种个人收入膨胀型的非稳定性。这种个人收入膨胀的非稳定性主要是通过由国家或企业财产转成个人收入而实现的,企业的隐性亏损和按购置成本折旧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途径。

(2)收入分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自86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工资增长率长期超过工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超过经济实际增长率,这样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从87年到93年,我国工业工资增长率(均值为16.4%)均高于实际劳动生产率提高率(年均提高9.6%),二者之差AC与零售物价PP1的相关系数高达0.89。

PP1=1.49·AC-5.5·DD90+10.32·DD92(R=0.89)

这说明工业工资增长率超过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部份直接透化了通货膨胀,即工业工资增长率每超过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1个百分点,将推进零售物价上升1.49个百分点。再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率(均值为18.72%)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均值为9.33%)之差AB。AB与零售物价系数指数PP1的相关系数为0.79:

PP1=-0.38+1.0·AB+13.9·DD89(R=0.63)

这说明,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NP实际增长的部份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居民收入增长率每超过经济率1个百分点,将推动零售物价上升1个百分点。

萨缪尔逊结合菲利普斯曲线和价格方式进行数学推导,得出如下理论公式:

通货膨胀率(AC)=名义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但这个理论方程在我国并不成立,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在经济增长快,物价上涨的高峰年度,一方面AV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受高物价上涨预期的影响,居民会动员部分以前储蓄,用于即期消费,从而进一步拉动零售物价上涨,第三,在物价上涨快时,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加快,拉动物价的上涨,使零售价的实际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反之,在经济增长慢,物价上涨慢的年度,受价格预期水平低、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零售物价上涨率将低于工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增多的部分。

居民收入增长对物价的推动是十分直接的。零售物价指数与银行对个人现金支出增长率、工资增长率的相关方程分别是:

PP1=-4.5+0.67·YHZZM(R=0.69)

PP1=0.53·GZR+10.·DD89(R=0.81)

这说明,银行对个人现金支出和工资每增长1百分点,就会推动零售物价分别上升0.67和0.53个百分点。

(3)消费膨胀对物价的推动

如前所述,由于近年来收入分配严重向个人倾斜,使个人收入增长率长期超过实际GNP的增长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但从收入膨胀到通货膨胀必须通过消费膨胀这一过程才能实现。表6的计算数据详细反映了消费膨胀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

表3: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推动

年度XFR

XFSRA

B D E

1987

15.02 7.72 51.968.60

4.92 3.67

1988

25.87 7.37 19.70

14.62

4.57 10.04

1989

12.03 -5.77 50.236.87 -3.45 10.33

19907.31 5.21 38.664.11

2.81 1.30

1991

13.52 10.62 51.407.38

2.81 4.57

1992

18.92 13.52 54.61

10.25

7.17 3.08

1993

22.13 9.13 39.3012.0

4.87 7.14

注:XFR——名义消费率

XFSR——实际消费增长率,用PP1紧缩消费而得

A(消费拉动系数)=名义消费增量/名义GNP增量

B(消费拉动名义GNP增长率)=名义消费增量/上年名义GNP

D(消费拉动实际GNP增长率)=实际消费增量/上年实际GNP

E(消费拉动物价上涨)=B-D从上表看,消费对实际GNP增长率的拉动小于(个别年度除外)它对物价的拉动。87-93年,消费膨胀拉动实际GNP的平均增长率是3.38%,而拉动物价水平平均上涨幅度是5.72%。可见,过度消费虽然可以拉动实际GNP的增长,但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消费膨胀速度与其拉动的物价上涨率成正比,但与拉动的实际GNP增长率不成正比,比如,88年消费膨胀25.87个百分点,推动物价上涨10个百分点,但其拉动的经济增长率仅为4.57个百分点,90-92年的消费增长适度,仅增长18.91%,但其拉动的实际GNP增长率达17%,而仅拉动物价上涨3个百分点。

4.生产和流通对通胀的推动

(1)工业生产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上所述,近年来由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严重向个人倾斜,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其一,企业的工资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其二,企业的积累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企业的再生产只能向银行大规模举债才能维持,使企业陷入高负债经营的困境中,这又势必扩大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中。在此情况下,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职工收入的稳步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迫切希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这是增加利润总额最有效的途径,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放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进而推进企业成本的上升和一推进的通货膨胀。可见,近年来我国形成的数量扩张型和速度效益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我国工业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率紧跟经济增长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将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进行回归分析得:

PP4=2.18+0.98·GYCZR(-10)(R=0.68)

可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滞后10个月的工业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68。二者的回归系数为0.98,说明工业总产值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促使10个月以后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8个百分点。

其次,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成本上升,必然推进通货膨胀。一是,自87年到93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益逐步降低(资金利税率从87年的203降低到93年的10.6%),即使是在经济增长快的1992年也没有得到逆转。二是可比产品提高成本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成正比,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PP3=0.49+0.84·CBT1(R=0.94)

这个方程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4,属高度相关,即工业可比产品成本上升率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的直接因素。二是可比产品成本(CBT1)前的回归系数为0.84,其经济意义是:工业可比产品成本上升一个百分点,只能促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0.84个百分点(从累计看,从87年到93年,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共上升了131.6%,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共上升115.5个百分点,二者相差16.1个百分点)即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率赶不上工业成本的上升率,这是工业企业近年来利润减少,效益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流通环节获得较多,助长了通货膨胀。

在我国,工业品从出厂到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要经过较多的流通环节,流通部门的获利较多,从而助长了通货膨胀。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物价节节攀升时期,流通领域加价转手倒卖的次数更多,对生产资料价格的推进更大。据有关资料分析,在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高峰年度,生产资料的零售价格指数比其出厂价格指数高得多,88年高6.9个百分点,89年高4.9个百分点,这说明,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在88、89年对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累计生产资料上涨率看,88-93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累计上涨122.7%,而其零售价格却累计上涨了129.9%,二者差7.2个百分点,就是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推动的;零售物价的累计上涨率为74.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67.5%,二者的差为6.7个百分点,说明消费品流通领域推动零售物价上涨6.7个百分点。

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如上所述,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主要暗投资膨胀和收入、消费膨胀导致需求过度的结果,而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是它们形成的条件和加速因素。现实经济生活中,它们又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的机制。前面国民经济循环过程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分析基本上揭示了收入、消费、投资对物价上涨的参数机制。下面,我们着看分析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揭示货币供应量与工资收入、投资和通货膨胀的参数机制。

1、货币供给超量与投资、收入循环

在货币信用经济中,货币是经济循环的血液,货币供给膨胀是投资膨胀和收入膨胀的前提和条件,并且,货币膨胀的程度决定了投资和消费膨胀的程度。

(1)货币供给与收入膨胀

货币供给对收入影响,主要是通过银行工资性支出传导的,87年到93年,货币流通量平均增长25.81%,其中主要是银行工资及其他个人支出的增长(87-93年均增长20.56%)。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弹性系数来进行。

表4货币供给对收入增长、工业增长的影响(%)

年度GZZZ SR1R

M0R CA CB 003004

198716.017.27 19.381.080.89 0.91

0.87

1988

26.5025.49 46.770.960.54 0.44

0.59

1989

15.7013.55

9.840.861.38 0.87

0.84

1990

13.5111.22 12.800.830.88 0.61

0.19

1991

16.4013.35 20.160.810.66 0.73

0.68

1992

25.5020.44 36.480.800.56 0.75

0.49

1993

30.3029.73 35.260.980.84 0.96

0.74

注:gzzz——银行工资及其他自个人支出增长率

SR1R——居民收入增长率

CA——GZZZ对SR1R的弹性

CB——货币对居民收入的弹性

003——货币M0对工业增长的弹性

004——货币M0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弹性

上表计算结果表明,银行工资性支出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弹性比较稳定,87-93年的均值为0.9,即银行对工资及其他个人支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0.9个百分点。货币流通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就增加0.82个百分点。从上表可以看出,从87-92年,银行工资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弹性逐年下降,说明非银行的工资形成渠道在扩大。

M0对工业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也比较稳定,说明M0的增长与工业增长率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M0对工业增长的弹性系数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弹性系数的均值为0.75,说明M0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促进工业总产值增长0.75个百分点。(2)90-93年,弹性系数的值逐步上升说明,自89-90年的紧缩开始,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越来越严重,为了摆脱“三角债”的困绕,企业间的现金结算开始流行下来并且结算范围逐步扩大,使现金流通量对工业增长的影响系数越来越大。

(2)货币供给对投资增长的影响

从货币供给膨胀到需求膨胀需要信用膨胀作为传导途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信用膨胀直接导致投资膨胀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明显。国内贷款占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由87年的30%上升到93年的40%,表5计算了货币供给对投资的弹性系数

表5:贷币供给对投资增长的弹性

年度

CLDA

002

02 05

1987

0.31 0.78 1.06 1.270.84

1988

0.31 0.98 0.50 1.051.12

1989

0.38-0.60-0.81 -1.27

-0.44

1990

0.45 0.29 0.59 0.370.27

1991

0.47 0.79 1.52 1.321.15

1992

0.45 1.17 0.97 0.991.13

1993

0.40 1.58 1.43 2.342.11

注:CL——固定资产贷款占投资的比重

DA——固定资产贷款对投资的弹性系数

002——M0对投资的弹性系数

02——M1对投资的弹性系数

05——M2对投资的弹性系数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除89-90年经济调整时期以外,各层次货币M0、M1和M2对投资的弹性系数都比较稳定,而且系数越来越大,这说明:货币供给对投资的影响是稳定的,并且货币供给量对投资膨胀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大。从中位数来分析,固定资产贷款、M0、M1、M2对投资的弹性系数的均值(89.90年除外)分为1.06、1.09、1.39、1.27。这说明,固定资产贷款、M0、M1和M2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引导投资增长1.06、1.09、1.39、和1.27个百分点。

2、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

(1)M0的供给与通货膨胀

古典货币论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和商品的供给量,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涨的直接导因便是过多的货币M0追逐一定的商品,即流通中货币的超量增长必然导致通货膨胀。M0与物价指数的相关方程如下:

PP1=0.38·M0R(R=0.73)

PP2=0.51·M0R(R=0.60)

上述方程表明,M0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促进当期零售物价水平上升0.38个百分点,促进当期生产资料价格上升0.51个百分点,并且,M0与零售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大,说明M0的增长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比其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更直接。

(2)M1和M2对物价的影响

M2的主要构成部份是各项存款,M0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存款增加直接减少商品的即期需求压力,降低当期物价上涨率,因而M2对当期物价上涨的影响效应是负面的,下面是M2的增长率与物价指数的相关方程:

PP1=31.25-0.82·M2R(R=0.55)

PP4=42.22-1.08·M2R(R=0.62)

上述两个方程表明,M2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使当期消费品价格下降0.82个百分点,使当期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08个百分点,而且M2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大,说明M2的增长对平抑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作用更大。M1的构成部分是M0和活期存款,上述分析表明,M0与物价水平是同方向运动,存款与物价指数呈反向运动,从而导致M1的增长对当期物价指数的作用方向不明显。如前所述,M1和M2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对物价的拉动也是正向的。M1、M2对物价的正向作用必须传导到投资和消费形成有效需求,才能推动物价上涨,可见,从货币扩张到物价上涨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M1、M2与物价指数的相关方程如下:

PP1=-9.62+0.77·M2R(-12)(R=0.50)

PP4=-1.27+0.63·M2R(-12)(R=0.37)

PP1=2.24+0.58·M1R(-12)(R=0.61)

PP4=-0.65+0.49·M1R(-12)(R=0.50)

上述方程表明:M2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推动第二年的消费品价格上升0.77个百分点,推动次年的生产资料价格上升0.63个百分点,M1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推动次年的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0.58和0.49个百分点,从相关系数看,M1与次年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M1对次年物价的正向作用比M2更直接,这与M1的流动性大于M2是吻合的。

(3)超量货币与通货膨胀压力

我们把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及货币流通速度正常减慢的部分称为超量货币,超量货币是一个积累过程,它对次年的物价指数影响很大。经计算,我国各年度各层次超量货币如下:

表6:中国经济中的超量M0

年度

M0 M0R GNPSR

PP1

M0R1M0D M0DR

1987 145419.3710.90

7.30 -2.33

28.0 1.93

1988 213446.7711.30

18.5 13.4722310.45

1989 2344 9.84 4.40

17.8 -15.86

-115-4.90

1990 264412.80 4.10

2.10

3.10-43-1.62

1991 317720.16 8.19

2.90

5.56104 3.27

1992 433636.48 13.0

5.40 14.5856713.08

1993 586535.26 13.4

13.0

5.3679913.62

注:M0R1(M0中超经济增长部分)=M0R-GNPSR-PP1—正常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率(2.0%)—经济货币系数(1.5%)

M0D(累计超量货币)=M0R1·上年M0

M0DR—─累计超量货币占M0的比重从上表看,从87─93年,除89─90年银根强力紧缩以外,其他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量货币,利用超量货币占M0的比重与PP1进行回归分析得:

PP1=4.72+0.81·M0DR(-1)+12.22·DD88(R=0.94)

上述方程表明超量M0与次年的零售物价指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4),说明某年现金的超经济发行对次年的物价影响最直接。从这个观点出发,来看93年来我国的超量M0占M0的比重达13.6,达到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必然拉动94年物价持续的迅速上升,今年1─6月,我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9.68个百分点,也是自84年以来1─6月的最高增幅。

同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年度的超量M2

表7:中国经济中的超量M2

年度M2 M2R VR

HBHM2R1 M2D M2DR

1987

8349

24.28 2.0 1.52.58 708 8.48

1988 10099

20.96 2.0 1.5 -12.34 -250 -2.48

1989 11949

18.32 2.0 1.5

-7.39 -995 -8.33

1990 15293

27.99 2.0 1.5

19.28 1190 7.78

1991 19349

26.52 2.0 1.5

11.93 3014 15.58

1992 25402

31.28 2.0 1.59.38 4829 19.01

1993 31510

24.01 2.0 1.5

-5.89 3332 10.58

注:A.本表各变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与表6相同

B.计算结果表明,自87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超量M1不明显,故未列出

上表说明,除88-89年以来,其他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量M2,将超量M2占M2的比重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PP4=8.89+0.42·M2DR(-1)+15.96·DD89(R=0.64)

该方程表明,超量货币M2对次年的生产资料价格有较大影响(相关系数为0.64),但不象超量M0对次年零售指数的作用那么直接,那么有影响力,这与M2的流动性小于M0的流动性的性质是吻合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自86年以来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波动规律。超量M2从90年开始回升,到92年高达19%,达86年以来的最高比重,致使93年我国PP4上升25.36个百分点,也是自86年以来PP4的最高值,到93年末,超量M2已经降至10.6%个百分点,这就必然拉动94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但上升幅度将大大低于93年,可见,某年度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高低与上年末超量M2的多少直接相关。

3、货币流通速度与居民心理预期对通胀的影响

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受人们对物价预期的直接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不少同志引用适应预期模型来预测我国通胀的预期值,我们的实证分析发现,适应性预期模型仅仅用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来推测当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方法太简单,而且适应系数取值的随意性太大,计算结果明显不能解释自87年以来我国的物价情况。

我们认为,预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进行测量。但我们可以借助于货币、物价、预期之间的关系,间接地测量预期的变动。事实上,预期对货币、物价之间的关系隐含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中。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当他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他们都会尽快抛出货币,抢购实物,以避免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这样必然加快货币流通的速度。可见、货币流通速度越快,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越高(表8)

表8: 居民心理预期波动对通胀的影响(%)

年度M2R VR PP1GNPSR(M2R-GNPSR)

198724.3-6.3 7.3 10.9 13.4

198821.0 3.218.5 11.3

9.7

198918.3-3.917.8 4.4 13.9

199028.0

-13.5 2.1 4.1 23.9

199126.5-9.6 2.9 8.2 18.3

199231.3-9.5 5.4 13.0 18.3

199324.0 5.313.0 13.4 10.6

注:VR——M2的流通速度变化率

GNPSR——GNP的实际增长率

从上表可以看到,88年VR的值由负变正,表明88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强化了货币供给增长率对物价冲击作用。与87年相比,88年的货币供应增长与GNP增长的差额(仅为9.7个百分点)最小,而导致的物价上升却最大,显然,这是88年通货膨胀预期大大增强的结果。到89年,虽然货币供给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有所不降,但由于经济增长下降的幅度太大,使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上升到13.9年百分点。加之,由于预期的粘性作用,89年的预期通胀率仍然粘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推动89年的物价水平迅速上涨,这里传统的货币和物价的关系遭到破坏,物价上涨快于货币增长,这是通货膨胀预期粘在较高水平的结果。到90年,虽然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高达23.9个百分点,创87年以来最高值,但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迅速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度下降(下降13.5%,也是自87年以来下降的最大幅度),使物价水平仅上升2.1%(自87年以来的最低物价上涨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2年,使90-92连续三年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快于物价上涨率,这是预期通胀粘在一个低水平上的结果。到93年,又形成了与88年相似的情况,即虽然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仅10.6个百分点,但由于预期通胀率大大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使物价上涨率大于货币供给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到94年,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粘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加上94年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进一步扩大,这样,94年的物价必然大幅度上升,这是预期通货膨胀具有粘性性质的结果。

预期通货膨胀的粘性说明,预期通货膨胀向实际通货膨胀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点可以从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方程得到证实:

LP0.06+1.04LPY(R=0.94)

LP=0.3+0.4LPY(-2)(R=0.99)

式中,LPY是根据适应性预期模型计算的预期零售物价上涨率。上述方程说明,本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推迟2个月的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最高,即从预期通货膨胀向真实通货膨胀调整需要2个月时间。

三、结论与对策

前面的实证分析可知,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要使通货膨胀率不超过10%,则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增长的数量界限如下:

投资增长率<25%经济增长率 <12%

工业增长率<17%劳动生产率提高率>9%

固定资产货款增长率<27%居民收入增长率 <20%

银行对个人现金支出<21%消费增长率 <17%

M0增长率 <25%M2增长率

<26%

如上所述,中国通货膨胀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结果,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直接原因,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又对投资、消费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的粘性,又会破坏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所以,要实现温和通货膨胀下经济高速增长的双重目标,就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上的基本平衡和结构上的基本协调。具体措施是:

1、控制总需求的过度增长

(1)改革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责任制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强化中央政府的投资调控力度,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低效、重复投资行为,提高社会资金的投资效益。

(2)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规模。近年来,银行固定资产贷款成为预算外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贷款的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必须守住固定资产贷款这个口子,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3)强化需求管理,建立企业稳定发展的制衡机制,改变企业分配严重向个人倾斜的局面,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减少消费膨胀对物价的推动作用。

(4)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引导经济运行逐渐步入“重量效益型”的增长格局,防止经济在低水平止大规模扩张带来的对生产资料的巨额需求,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防止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2、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宏观经济的供给结构,减少瓶颈制约。如上所述,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料工业的发展不足,是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并恶化的重要原因,国家必须加强对这些产业的投入比重,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才能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瓶颈制约和由此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3、中央银行必须坚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如上所述,货币供给膨胀对投资、消费膨胀的加速作用十分明显,货币超经济发行是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央银行必须坚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才能制止物价的暴涨和经济的大起大落。

4、政府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反暴利措施,对服务、流通等部门的暴利行为实行严厉惩治,维护正常的物价秩序。

5、适时,适度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人们对物价的心理预期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转化。

(本研究得到了人总行调统司张利群处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内蒙、山东、陕西、河南、青岛和潍坊等分行的同志对本文的初稿提出了宝贵而有益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向以上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实证研究_货币供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