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表现探讨论文_于洋张倩(通讯作者)

于洋张倩(通讯作者)

(唐山市第三医院影像科河北唐山063100)

作者简介:于洋(197711-),男,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职务及职称:主治医师,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

通讯作者:张倩(197710-),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职务及职称:主治医师,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MM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临床证实的29例MM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29例MM中,X线平片阴性4例,CT阴性2例,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结论:MM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临床、影像、实验室与病理相结合可显著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X线平片;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11-0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多处骨骼,每处骨骼又可发生多处病灶,故常称为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2:1,大多患者年龄>40岁[1]。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性,误诊率很高。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MM的检出率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诊断医师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率,现将本院近年来经骨髓穿刺、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10年经骨髓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MM患者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9~78岁。临床表现:骨痛20例,贫血13例,发热16例,病理性骨折8例。29例拍头颅、胸部、脊柱及骨盆X线平片,20例经头颅、脊柱、胸部及骨盆CT扫描,15例经脊柱MRI扫描。

2结果

21X线表现:29例进行了X线检查,颅骨15例、胸片19例、脊柱18例(图1)、骨盆7例为溶骨性破坏;脊柱8例、骨盆5例为骨质疏松;4例胸片未见异常。

22CT表现:20例进行了CT检查,15例脊椎表现为骨质破坏(图3),其中8例伴压缩性骨折;16例肋骨(图2)、3例颅骨表现为骨质破坏。5例骨盆表现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物。5例脊柱、3例骨盆表现为骨质疏松。CT对于病变检出率以及对周围组织侵犯程度均优于X线片。

23MRI表现:15例进行了MRI检查,10例明显异常信号改变,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图4),伴压缩骨折5例,侵犯附件4例(图5)。

图14为同一患者:①胸椎X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不规则小透亮区。②、③CT片显示骨质多发破坏。④MRI片显示腰骶椎多个椎体及附件异常信号影。⑥病理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图5MRI片显示病变累及椎弓根。

3讨论

31MM的发病与病理: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骨髓瘤、浆细胞骨髓瘤或Kahler病。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恶性浆细胞无节制地增生、广泛浸润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出现及沉积,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并导致不良后果。多发性骨髓瘤病变表现为多发性,病变范围可以累及骨骼系统的任意部位,致多处骨质破坏,以颅骨、脊柱、肋骨最常见,其次为骨盆、股骨、锁骨和肩胛骨[2]。肿瘤组织在骨髓腔内形成灰红色结节。肿瘤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吸收。病变早期侵蚀骨松质,逐渐破坏骨皮质。X线平片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受累的骨组织可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椎体压缩骨折。肿瘤组织广泛增生时可导致骨质疏松。晚期,病变侵及软组织及脾、肝、肾、肺和淋巴结等器官。

32影像学表现:①好发部位:MM易发生在颅骨、脊柱、肋骨、骨盆等部位[3];②X线表现:多发骨髓瘤主要表现为溶骨型破坏,颅骨呈“穿凿样”破坏,为其典型表现,边界清晰、锐利,根据颅骨的特征性改变,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诊断[4];MM骨破坏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大小相近;当下颌骨出现骨质破坏时,应首先考虑MM;当脊柱出现病变时,较易累及椎弓,病变不能越过椎间盘侵及邻近部位,与之相邻椎间隙无变化;MM穿破骨质向骨外浸润时,常伴有软组织肿块。③CT表现:CT能更早显示骨质细微破坏、骨质疏松、病变范围及骨外侵犯程度[5]。MM表现为骨质膨胀性破坏,病变部位可见软组织影,骨小梁消失,相邻软组织呈受压推移改变。MM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破坏,边缘清楚锐利,即“穿凿样”骨破坏,病变约05~15cm大小,其病变特点主要与MM灶性或弥漫性为主的生长方式有关。当脊柱发生病变时,椎体骨松质多发斑片状溶骨性破坏为其特征,可呈跳跃状分布,伴有压缩骨折、附件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部分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内对硬膜囊产生压迫[6]。骨折多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发生,常发生于肋骨、脊柱,但也有部分病例骨质疏松不明显。[7](4)MRI表现:MRI不仅能显示骨髓的正常生理变化,还能较早发现骨髓的病理变化,是目前惟一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骨髓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Stabler等[8]通过细胞学对照将MM的MRI表现分为正常型、弥漫型、局灶型、混合型、“盐和胡椒”型共5种:

①正常型:椎体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②弥漫型:椎体T1WI表现为弥漫性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③局灶型:T1WI呈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④混合型:椎体T1WI呈弥漫性低信号背景下可见灶状更低信号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⑤“盐和胡椒”型:椎体T1WI呈弥漫性斑点状高或低的混合信号,T2WI呈弥漫性斑点状低或等的混合信号。

4鉴别诊断

41骨质疏松:老年人多见,表现为骨皮质无异常改变,骨小梁稀疏,骨质密度减低,无骨质破坏。

42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本病多发在青少年,表现为全身性骨质疏松,牙槽骨及指骨骨膜下骨质吸收,可见小囊状低密度透亮区。双肾可见钙化、结石,或肾实质弥漫性钙化。

43骨转移瘤:表现为骨质溶骨性破坏,一般无骨质疏松背景。转移瘤侵及椎体时,可见“跳跃征”,不累及椎间盘,且有原发病史。

44骨结核:骨质呈溶骨性破坏,周围软组织内可见钙化灶及冷脓肿形成,结核侵犯椎体时累及椎间盘,椎间隙变窄。

总之,要加强诊断医师对多发性骨髓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当怀疑本病时,应及时进行多部位的影像学检查,临床、影像、实验室与病理资料相结合做出正确诊断,以提高本病的检出率,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杨美田,孙长青.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参考要点与鉴别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3):730731.

[2]田宗武,谢爱民.多发骨髓瘤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1):3941.

[3]武忠弼.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55356.

论文作者:于洋张倩(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  ;  ;  ;  ;  ;  ;  ;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表现探讨论文_于洋张倩(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