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建设的结构_科学论文

论科学建设的结构_科学论文

略论科学确立的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出发,论证科学确立是经验论证、逻辑论证、价值评价三者的统一,指出经验论证是基本步骤和决定环节,同时,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均非仅仅是科学确立的手段,而且将论证和评价的结果融化在理论内涵之中。本文不仅阐释了科学确立的静态结构,也阐发了科学确立三要素在科学理论确立过程中动态运行的一般特征。

关键词 科学确立 结构 经验论证 逻辑论证 价值评价

一、科学确立的目标决定科学确立的结构

以获取真理为科学确立的目标,这是科学哲学家所普遍承认的。本文不讨论少数科学哲学家对这一点的否定见解,径以此为证自明的前提。

一般认为,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实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真理是一种认识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正确性或真实性, 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进一步,问:这种正确认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纯粹客观的还是含有主观性的?对此就不可简单作答,不然分歧接踵而至。例如认为“真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内容中具有的不依赖于主体,没有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性内容。”〔2〕这一见解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一、真理是否与具体的思想形式相分离?换句话说,能否说某个命题或命题系统可称真理?二、真理的内容是否纯客观的?

在笔者看来,真理的具体性不仅体现为它所描述的对象的客观具体性,而且体现为它的表述形式的具体性,因而正确的命题可称真理,经过科学确立的理论亦可称真理〔3〕。同时, 真理的内容并非纯客观的,真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的表述形式的主观性,而且表现为它的内容的主观性。真理内容的纯客观论至少面临两个难题:一、如何解释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包含、渗透和转化的现象?真理同谬误都不是纯之又纯的,在科学认识中,我们既找不到纯粹虚假而无任何合理性和真实性成分的谬误,也找不到纯粹真实而无任何主观性和虚假性成分的真理。二、纯客观的真理如何才能把握?既然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那么它必定会采取全称陈述的表达形式,而全称陈述却不可能为经验事实所证明。它被确信为真,必然依靠信念支持,于是真理便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此其一。其二,辩护论的整体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确立的对象不能离开背景知识,不能离开它所从属的理论而孤零零地面对实验检验〔4〕。科学确立所必须依赖的这些因素包括形而上学的背景信念, 逻辑—数学的规律、原则、定理,包括确立对象(这里指理论中的定律)所由推导出来的理论基本原理、辅助假设,包括实验检验必然涉及的边界条件和先行条件。这些因素往往带有不确定性,近似正确性和非经验性等主观因素,科学确立一旦引以为据,则经过确立的对象便往往含有主观的因素。

真理的主观性来自真理的“此岸性”。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由“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此岸性”可推知真理亦具有“此岸性”的特征。真理的此岸性意味着真理是居于“此岸”的人所把握的,它带有此岸的人所具有的特性。

真理的主观性为当代主观真理论所深刻揭示。例如,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离不开人的存在——“此在”,真理是此在中的真理。“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开的。”〔6〕这就是说, 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的展开即是历史的进步,因此人类生存的真理性就在人类自身的历史进步之中,这既强调了真理与人的主观境况和特性不可分离,又取消了终极真理的合法地位:真理永在可能性之中,“此在”必须永不停息地追求它的真,它若固止于某处,便立刻丧失了自身的真理性。海德格尔着力阐述了真理的主观性,但他又强调将真理同“主观任意性”区分开来,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现实的真理不可能将含有主观因素的内容排除干净,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便应当是现实的,为人们所实实在在地把握的真理,因而应当将理想中的真理同具体真理区分开来。理想中的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人类认识的理想目标,承认理想真理有助于驳倒不可知论,有利于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而且对人类认识具有指导意义。但有的哲学家将真理仅仅理解为这种理想的、纯客观的真理,因此他们鉴于这样的真理永远不可能达到而否定客观真理。还有的哲学家则从维护客观真理出发,否认真理的主观性,实际上使真理成了不可望不可及的对象,他们同样将真理归结为理想的对象,否定了具体真理的存在。

具体真理是具体的人们所实际把握的,它与人所处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境况相适应,与认识主体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相适应。真理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某种客观的抽象物,而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所确认的一种认识形式,因此具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因素对真理的确立提供着信念支持,因而被确认为真理的认识必定会渗入这些主观因素。因此,真理不是仅仅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对象,它还具有主观性,具有近似正确和可能包含谬误等特征。

真理的主观性突出表现为真理的价值性,因为主观性与价值性都是同主体的特征相关并由主体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真理作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实质上体现为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实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它体现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但真理决不仅仅具有真实性特征,而表现为纯粹的、赤裸裸的真。真理还具有善的功能,即具有应用价值,包括真理用之于认识领域所表现出来的认识价值和用之于实践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实用价值。真理亦具有美的属性,包括真理的表达形式所具有的逻辑—数学的形式美和真理所揭示的对象的规律性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美。一切可称之为真理的人类知识都具有真的本质和美的属性,同时具有善的功能。人类追求真理,决不仅仅在于追求它的纯洁无瑕的真,而且在于追求它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善,在于追求它能满足人类精神愉悦的美。确认真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就使得真理成了活生生的、为人们所实际把握的具体对象,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物。这就有助于人们对真理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在真理问题上的诸多分歧,有助于克服纯客观真理论的僵化立场和吸取主观真理论的有价值成分。

既然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那末要确认具有真理性的认识,要有效地进行科学确立工作,就必须对确立对象的真、善、美诸方面进行考察,换言之,科学确立活动便分别包含着对确立对象的真、善、美进行考察的环节。

考察确立对象的真,这主要是经验论证的任务,但逻辑论证起着重要辅助作用,价值评价亦提供信念支持;考察确立对象的善,这主要是由价值评价——实用价值评价和认识价值评价——来完成的;考察确立对象的美,这是由价值评价(审美价值评价)和逻辑论证所共同承担的,后者对于考察对象在逻辑上的形式美起着基本的作用。

二、科学确立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下面我们分别对经验论证、逻辑论证、价值评价在科学确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

先看逻辑论证。逻辑论证包括内部一致性的论证和外部相容性的论证两个方面。对于一个命题来说,不存在内容一致性的论证,但必须进行外部相容性的论证;对于一个命题系统(通常指理论),则须进行这两个方面的论证,而科学确立问题一般是以后者为讨论对象的。

内部一致性的逻辑论证,其关键在于找出理论的逻辑前提。前苏联学者A.A.别琴金指出:论证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查明理论的初始原理”〔7〕。把握理论的逻辑前提或初始原理并没有可供操作的程序, 它主要依靠高度抽象的理性直觉,从而显示出不确定性。特别是公理化理论,其演绎前提是公理,公理只须满足自明性、直观性、独立性、普遍性的要求,而不一定是理论的基本原理。公理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和人为性,这说明逻辑论证中亦渗入了价值评价的不确定因素。当我们说理论演绎前提的把握是逻辑论证的关键时,意在指出此后由演绎前提出发所作的推理只是一种技术性细节〔8〕。 以演绎推理的梳子“梳理”被证理论,其目的在于发现某些逻辑的不严密性:逻辑矛盾、证明步骤的遗漏、循环定义等等。对于可能出现的逻辑矛盾,研究者总是力图在保留理论逻辑前提的条件下,通过局部调整而化解,不到万不得已,研究者不愿作那种否定理论初始前提的“另起炉灶”之事。而要做到逻辑上没有矛盾,这总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单从逻辑上进行调整,手段没有限制,包括引人特设假设。

内部一致性的论证的完成,意味着理论演绎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可与经验事实对照的命题的导出,这就是说,逻辑论证是经验论证的前提,它为从下而上地向理论注入经验内容提供了通道。

外部相容性的论证旨在解决对象同现有理论原理之间的逻辑一致性问题。现有理论原理系指与被证理论相关的、经过科学确立的原理,这里特别是那些具有最大普遍适用性的自然界的伟大定律,诸如质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力学相对性原理等等。被证理论不与之发生矛盾,这是外部相容性最基本的要求。不满足这一要求,其他的论证工作便都是无效的。

外部相容性的论证,一方面能够将现有理论原理所蕴含的经验内容纳入被证理论之中,使之建立在极为广泛深厚的经验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通过与高层理论原理实现逻辑的一致性,从后者取得信念支持。可见,外部相容性的论证乃是理论巨大韧性的重要根源。

逻辑论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最重要的确立程序。在数学理论确立中,逻辑论证无疑起着基本的作用。在数学化经验科学理论的确立中,逻辑论证的作用日益突出,研究者将大部分精力投入这一工作,而实验检验只是在最后起了水到渠成的决定作用。理论家常常将实验检验交给实验家去作,而自己则早已坚信自己的理论为真,只是静待实验佳音。

这里需强调的是,逻辑论证不仅意在强化理论的确定性,而且染指理论的不确定性因素。

再看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包括审美价值评价、应用价值评价、信念价值评价、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评价等等。

理论的美学属性体现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理论的形式美指的是理论在逻辑—数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简单、对称、奇异、深刻、统一、和谐等等形式美,这种种形式美与逻辑密切相关,是理论的逻辑的元素和结构所具有的属性。理论的内容美系指理论通过逻辑—数学形式所揭示出来的研究对象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美。如太阳中心说,哥白尼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这对于太阳可谓适得其所,它使宇宙充满着和谐、对称、统一。审美意识是哥白尼创立宇宙体系的动因,也是为新宇宙体系辩护的理由之一。审美意识作为理论的辩护理由,这里所体现的乃是由美判真的合理性。

理论的应用价值属性在科学确立中起着由善判真的重要作用,理论的应用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认识价值是理论用于科学认识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实用价值则是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认识价值可分为理论认识价值和经验认识价值。所谓经验认识价值是指理论解决经验问题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理论解决经验问题即是理论对经验事实提供解释的能力。这里体现了价值评价与经验论证的交叉,因为理论对经验事实提供合理的解释,经验事实反过来便对理论提供经验事实的证据。所谓理论认识价值是指科学理论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科学理论的概念、原理、模型、方法用于低层次的或同一层次的理论领域,能够解决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从而显示出该理论的认识价值,并从而增强理论的确信度。科学确立中,当经验论证暂时无法进行,而科学理论的理论价值评价先行进行时,这种评价对科学确立所起的作用便尤为显著。非欧几何建立起来之后,长期得不到经验论证。后来被应用于广义相对论,显示出强有力的理论认识价值,并最终取得其经验事实证据。

理论用之于实践而体现出实用价值,这里“实践”特指生产实践。理论用之于生产实践,这是通过技术的中介而实现的,而对技术的价值评价集中体现在产品的经济效益上。但影响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技术因素外,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这就造成了理论实用价值评价的不确定性,并因而常常为人们所忽略。但实用价值评价又常常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通过经验论证和逻辑论证的环节之后,只能说在原则上被确证了;理论的逻辑连贯性和真实性是可能建立在虚假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如地心说便是如此。理论要保障其核心内容真实无误,必须置于极广泛的经验基础之上,即应用到极广泛的实践领域中才能最终实现,牛顿力学便是范例。正如前苏联学者柯普宁所说:“……广义的实践,不仅是证明创造出的观念的理想客体的真实性,而且把它转化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客观实在。其实只有在这个时候,知识的客观真理性,才最终得到证明。”〔9〕理论信念评价是从高层理论信念出发,对低层理论的合理性所进行的评价活动。L ·劳丹的“科学研究传统”中所包含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便是理论信念评价因素。此外,科学中最基本的原理、定律、概念等等亦在其列。理论信念是科学思想中最稳固的成分,因此,在评价参照系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科学家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肯定什么和不肯定什么。法国工程师卡诺建立和维护的热机理论,其出发点和依据是关于热质的信念,据此易于确信卡诺定理;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来自于这样的信念:大宇宙中天体的循环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在小宇宙即人体中亦可能存在。而笛卡儿,伽桑狄等支持哈维理论,也在于他们实现了由盖仑到哈维的信念转换;爱因斯坦始终不承认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其原因则在于他坚持经典统计决定论立场,未能实现由经典决定论到或然决定论的信念转换。

社会文化传统意识评价同上述个人意识价值评价不同,它指的是从社会(包括科学共同体),从文化圈这样广泛的范围内来考察科学理论的评价活动。作为社会文化传统意识而存在的价值因素是科学评价中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其地位和作用相当稳固的评价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权威意识、科学传统意识、宗教伦理意识、民族心理、政治因素等等。

最后考察经验论证。理论的经验论证包括如下程序:一、从理论中推导出可与经验事实对照的命题;二、对导出的事实命题进行验证;三、对验证结果进行论证。一般的方法论著作只列举了前两步,这是由于对经验论证的不确定性缺乏认识所致。对理论进行经验考察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决不仅仅限于将事实命题同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便即完事。大量的工作乃在于第三步,笔者取“论证”一词,而不取“验证”、“确证”等词,意在显示出这一环节的不确定性。这里“论证”一词采用日常语言用法,即在“证明”一词上添加“论辩”、“评论”等语意,从而蕴含着如下意思:经验论证中亦包含了价值评价的内容。

经验论证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表现在:一、经验论证标准的复杂性。一个理论如何才算通过了经验考察这一关?其标准何在?不同的学派对此说法不一。传统的朴素符合论、逻辑经验主义的概率论、证伪主义的逼真论,还有逼律论、实用论……西方科学哲学至今未能取得一致见解。我们的辩证符合论要将它阐释清楚,也得作出极大努力,其中包括吸取西方科学哲学家的研究成果。二、真接验证的复杂性。有些科学发现是可以直接诉诸观察活动而加以验证的,但观察活动,不论是间接观察,还是直接观察,其本身并不是纯粹经验的活动。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使得观察结果不是纯客观的事实,而是渗入了现有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因素的事实即带有主观性的事实。三、经验论证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表现在待证理论结构中存在各种辅助假设,这些辅助假设能够保护理论内核不受证伪,却造成了经验论证结果的复杂性。四、经验证据支持的复杂性。由于经验证据对理论的支持具有不同的强度,因此我们不能单纯追求证据的数量,而主要地应当追求证据的质量,即应当追求不同类型的证据,追求精确度高的证据,追求提供解释新颖性和预测新颖性的证据,追求与假说核心原理具有强的相关性的证据。五、经验论证结果的复杂性。理论经受经验论证的考验,其结果并不能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不但一次证实和证伪不可能,而且最终证实和证伪也不可能,经验论证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

在讨论经验论证时,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确定性,可靠性。经验论证的确定性在于经验事实的可靠性。西方科学哲学家,特别是历史学派着力阐发了“事实的相对性”命题,但这一命题不可绝对化,经验事实亦有其绝对性的一面,它对理论提供证据支持具有可靠性。经验证据虽然不能绝对确定无移地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但却可以相对确定地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当一个假说的经验证据在数量上已经足够多,当各种类型的证据已经具备,当具有很强的解释和预测新颖性的证据已经取得,当证据的精确性及其与假说的相关性程度极高,当具备这些条件时,经验证据的可靠性和假说的真理性便达到了不受怀疑的程度。如果这时我们还要因为已确立的理论应当承认自己并非绝对真实无误而否定经验事实证据的可靠性,那么我们对经验事实求全责备的理由便不能成立了。

三、论证与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确立结构

以上分别考察了逻辑论证、价值评价和经验论证在科学确立中的作用,说明它们都是科学确立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三者结合,构成了论证与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确立结构。

逻辑论证是理论演绎系统化、精密化的保障,是经验论证的前提,它为理论提供间接的经验支持,在特定条件下,逻辑论证尚能起到科学确立基本的作用。但在经验科学的理论确立中,逻辑论证有着明显的局限:它只能确证理论的逻辑的真,而不能确证其事实的真。然而,逻辑连贯论者却试图将科学确立归结为对理论逻辑连贯性的证明,这种唯逻辑论的科学确立观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它未能说明经验在辩护中的作用,无法阐释经验的真。因此,罗素指出:连贯论无法把一个真理与一个相容的童话区别开来。同时,由于连贯论的证明依赖于将对象置于更大的连贯性模式之中,势必导致无穷扩展,从而陷于困境。这说明,“连贯性”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含糊的,仅仅用它来表达真理是很不恰当的。

价值评价通过考察理论的、美学的、应用的、信念的、社会文化的价值属性,为理论提供各种信念支持,并增强理论的经验的真的程度,特别是当经验论证迟迟不能实施时,价值评价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起到科学确立的主要作用。价值评价的缺陷在于它不能对理论的真实性提供确定的评判,因此,不管价值评价内容如何丰富和重要,也不能取代经验论证而成为决定理论命运的环节。科学历史学派将科学确立归结为价值评价,将经验证据对理论的支持理解为理论解决经验问题的能力,从而贬抑了经验论证的确定性。在科学确立问题上,历史学派由于否认客观真理,他们所考察的实际上不是认识的真理性,他们大体上以社会学考察代替了认识论研究。但价值评价若与真理无关,这一环节的工作便是在认识上无意义的。在历史学派看来,科学确立应以科学共同体的认同为根据,而科学共同体在评价一个理论时,最终总是将有效性放在首位。这就预设了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因为有效性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而易生歧义的概念,除了解释和预测经验事实的有效性之外,还有一些认识以外的因素,如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它们都可能成为考察理论有效性的因素。

经验论证无疑是科学确立的基本步骤和决定环节,因为经验论证的目标在于追求理论的真实性,同时,理论确立的标志是达至真理性认识,而真实性正好是真理的根本属性。这样一来,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在科学确立中便一般地只能起着非基本的即辅助的作用,它们为理论的真理性所提供的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间接的支持。当然,经验论证亦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但这种不确定性比起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来,是性质不同的。如前所述,经验论证随着数量特别是质量的增长,它会将科学理论的确立最终置于一种无可怀疑的境地,而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如果离开了经验论证,那么它们无论如何强化也不能最终宣告理论的确立,它们始终要等待经验论证的判决。非欧几何便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过分夸大经验论证的作用也是会误入歧途的,这里表现出一种“唯检验论”的立场。逻辑经验主义者遵循经验证实原则,认为理论的确立唯一依赖于理论的经验事实命题在实验观察中得到检验,因此他们既排斥价值评价,又不理会逻辑论证。逻辑经验主义者奉行唯检验论的科学确立观,其根源在于:一、过分相信观察证据的确定性、可靠性、无误性;二、信奉还原主义意义论:非观察陈述由若干观察陈述构成,只要观察陈述得到精确规定和最终证实,它们所构成的非观察陈述便有了确定的意义。这是将非观察陈述的证实建立在观察陈述的基础上,现在观察陈述作为基本信念是无误的,因而非观察陈述的证实便也是无误的。但以上两点都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如前所述,观察证据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其次,构成非观察陈述的观察陈述无限多,从而使得还原不可能实现。

从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失误,我们看到了经验论证的局限:经验论证必须求助于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的辅助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一、经验证据对全称陈述的归纳支持是或然的,研究者对它置信,依赖了信念支持,即引入了价值评价因素。二、经验论证对理论的确立不能提供绝对确定无误的判决,这是造成科学确立过程无止境的根本原因。但科学确立实际上总有一个相对的终点,而宣告理论的最终确立,研究者必然要依赖价值评价的综合判定作用。三、在理论确立中,经验论证须以逻辑论证为前提,对于缺乏演绎系统化的理论,经验证据的论证作用是无力的,甚至是无效的。四、在经验论证暂时无法实施的情况下,逻辑论证或价值评价总是充当科学确立的主角,它们保留和维护着待确立理论,在信念上给予它合理的地位。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均起着强化理论的真实性的作用。

经验论证、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在科学确立中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均有其缺陷。这就决定了三者必须有机结合,构成论证与评价相统一的科学确立结构。在这一结构系统中,不论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角度考察,均表现出系统复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有序性。

从静态结构来看,科学确立结构三要素均对确立对象的真理性提供支持。科学确立的目标是达到真理的认识,而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科学确立不仅在于求真,而且在于求善、求美。科学确立的求真,这主要是经验论证的任务,但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亦起着间接的论证和信念的支持作用;科学确立的求善,这原则上是价值评价的任务,但亦与经验论证和逻辑论证密切相关,因为理论在获得经验证据的同时便显示出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同时,在理论应用的展开中,逻辑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特别是在理论应用于认识活动时,理论的内部一致性乃是前提条件;科学确立的求美,这既是价值评价的任务,也与逻辑论证密切相关,同时,经验论证亦能强化理论的内在美。

由此可见,科学确立结构三要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补充、渗透和转化,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首先,逻辑论证与价值评价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逻辑含有价值的因素,逻辑论证亦提供价值的支持。其次,经验论证与逻辑论证是统一的,这表现在逻辑论证为经验论证提供前提条件和扩大待确立理论的经验基础。逻辑论证和经验论证在理论正确反映客观实在上关联和统一起来了;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必然导致经验论证通不过,而经验事实的矛盾则迟早会暴露出理论逻辑前提的不真实可靠。其三,经验论证和价值评价是统一的,这表现在,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确立的辅助手段,其重要任务就是对理论的经验的真进行评判,而经验论证的局限亦必然导致求助于价值评价的先导、强化和终结的作用。

从动态结构来看,科学确立三要素之间的有序性也显得颇为复杂,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容易认为价值评价在先,逻辑论证随后,经验论证作为决定环节在最后出场。但这是一种极为粗略的描述,它与科学研究的实际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并不吻合。

一个假说刚建立时,它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这时由于缺乏内部一致和外部证实的条件,研究者推进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动力常常来自于价值评价。但研究者将一个科学猜测看作一个有希望的研究对象,他所看中的,首先是事实证据,如果具备事实证据的话。大陆漂移说便是经验论证在先的例证。一般来说,只是在缺乏事实证据的情况下,研究者才将目光集中投向价值的因素。特别是应用价值评价一般发生于假说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它的作用表现为增强理论真实性程度,牛顿力学的应用便是例证。

逻辑论证也不一定是在价值评价之后、经验论证之前进行。在科学确立的初始阶段,外部相容性的论证可能作为科学确立的第一步而进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内部一致性的论证也可能成为科学确立的第一步,非欧几何便是其例。但应肯定的是,严格的决定性的经验论证则是以逻辑论证为前提的,这可算是科学确立的一条原则。

说经验论证总是作为压轴戏在最后登场,这当然也是太绝对的。如上所说,经验证据常常是研究者对一个猜测置信的主要理由,经验论证的工作在科学确立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不过,说经验论证是科学确立的最后决定环节,这大体上是正确的,亦可作为科学确立的一般性原则,但亦不可绝对化。某些理论,例如导致观念变革的理论,必须经过科学家集团高层次观念的转变,甚至是社会的、民族的传统意识的变革方能最后确立,而这里的确立方式却是价值评价。

总之,科学确立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程序,不存在规范性模式,但也不是完全无规律可循,不是完全无序。“价值评价——逻辑论证——经验论证”,这用来描述科学确立最一般的程序,体现了科学确立从不确定到确定的程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不可绝对化,而应允许例外。

科学确立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程序,这显示出科学认识的极大自由度,如同科学认识或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多模式的〔10〕,科学发现突破是多模式的〔11〕一样,科学确立亦不存在不变的模式,而采取程式多样,灵活可变的方式,只是在多样性中体现出某些一般性原则。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55页。

〔2〕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2页。

〔3〕关于“经过科学确立的理论可称真理”的论题, 笔者已另著文研究。

〔4〕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第4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页。

〔6〕[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1981年版,第272页。

〔7〕[前苏联]A.A.别琴金:《作为科学研究程序的论证》, 《哲学问题》,1984年,俄文版,第1期。

〔8〕《逻辑论证还有一种专门的分法——还原论方法》, 请参见拙著《科学发现论》“确立论”部分“逻辑论证”章节,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9〕[前苏联]巴·瓦·科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 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61页。

〔10〕参见拙文《科学认识的逻辑起点》,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年,第1期。

〔11〕参见拙著《科学发现论》“突破论”部分。

标签:;  ;  ;  ;  ;  ;  

论科学建设的结构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