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正式制度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正式制度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浅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相适应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非正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罗伯特·赛登在解释非正式制度的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时,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结论:“这些规则尽管从来没有被设计过,但保留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试想,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中如果没有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世代沿袭下来的非正式制度,人类社会能靠什么规则来普遍操作和谋求持续发展呢?在现实生活中,仅有正式制度安排是不够的,人类有意识创立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即正式制度,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难以适应人类社会的多变性,无法完全容纳人类社会利益要求的多样性和利益结果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仅靠正式制度安排还难以形成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力和凝集力。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安排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非正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可以从其所具有的功能,即凝集功能、规范功能、评价功能上加以分析。(1)凝集功能。 由于某一特定社会的非正式制度出于同一源头,因而使生活在这一传统下的社会成员,形成了从种族学意义上讲是共同的或相似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了世代相传的亲缘意识,从而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起到了凝集社会力量的作用。(2)规范功能。 社会调整机制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非正式制度往往表现为世代相传的习俗与行为习惯,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起到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尽管非正式制度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由于在非正式制度中,凝结着社会成员对往昔现象、经验或祖先的某种程度的崇敬,所以人们往往会以传统作为参照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常常以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3)评价功能。 关于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社会的评价尺度是多样化的。由于非正式制度是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因而它的评价功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这种评价带有道德经验的色彩。也就是说,作为评价尺度的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和交往惯例的结合体,它借助于某些流传下来的共同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合理性进行道德判断,所以,它往往与其他评价尺度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市场制度尚不健全,人的理性有限的情况下,再精细的法律规章也不可能对正在进行的市场化进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所有交易或交换活动,给予完全的规定。在广阔的社会结构里,大量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弥补了正式制度供给的不足,弥补了现有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不足。换句话说,非正式制度在众多方面各种层次上补充、修正和增强了正式制度。而且许多正式制度,本身就是根据习惯、风俗传统等制定或创立的;或者说,在特定的风俗习惯、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条件下,非正式制度被人们所采纳,并使之合法化和正规化,转变成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可以说,非正式制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除了非正式制度的发展本身就包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并构成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外,还体现在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纵观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都是同非正式制度的发展、活跃与繁荣分不开的,社会的变迁往往伴随非正式制度的变革,主要表现在:(1 )任何个人的行动均是在自己思想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强烈的动机产生强烈的行动,微弱的动机产生微弱的行动,没有某方面的动机就不会产生某方面的行动。然而,个人的思想动机无非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写照或表现,是非正式制度的一种影响结果。(2 )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目的,目的具体化构成了人的行为的直接动机。人的思想动机框定了人的行为方式,由此在观念上构造并通过行为转化为现实的世界、现实的社会面貌。从“精神变物资”的意义上说,人的思想动机是以观念为原型来构造他将要组成的那部分现实社会,无数个这种思想观念就辩证地合成并外化为整个现实社会。(3)社会的加速发展,来源于每个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行动,来源于蕴藏在他们内部的热情和积极性,即强烈地投身社会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这样的思想动机,社会的发展就得不到长久的维持。

二、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秩序建立的影响

正式制度安排的确立无疑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必然选择和前提条件。但是正如诺斯指出的:“即便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日常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时,无论是在家庭、在外部社会关系中,还是在商业活动中,控制结构差不多主要是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习俗来确定的。”作为社会游戏规则的非正式制度,与人的行为、动机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一定的社会内,起着规范、修正人们行为的作用。换言之,构成市场秩序的非正式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因此,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秩序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非正式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的维护成本。非正式制度是一套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规则,如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行规礼仪等,这些民间的、有时是口头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解决市场中不同交易的摩擦、矛盾和冲突。因为它是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少世代以来人们为之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可以说,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它是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因此,诺斯说:“过去解决交换问题的非正规方式又带到了现在,使这些非正式约束成为社会长期连续变迁的重要源泉。”不仅如此,非正式制度之所以能够持续下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自觉遵守规范,对极少数不愿遵守的人,社会也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他们进行强制,当有人出现违规行为时,会受到他人或社会有形或无形的谴责和处罚。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自动的调节机制,不需要或者只需要较少的制度维护成本。

其次,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在国家和政府控制不到的领域,在市场调节不到的地方,非正式制度对各种资源起到了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因为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冲动驱使下,人们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提自己的目的去从事各种经济和社会交换,于是,在合理和合法之间打“擦边球”就会成为经常性的行为。经过无数次的努力,自然会形成一些习惯性的、非正式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避免了经济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根本性冲突。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分析市场经济中的交换行为时指出,一个社会共同分享的价值观促进了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换,而且,共同分享的价值观的内涵不可能完全通过明确的正式制度安排形式表达出来,总有一部分基本价值观或理想未能实现,这些一直没有实现的价值观或理想正是社会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最终根源。

再次,非正式制度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型中,人们或者不考虑不确定性问题,或者虽然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但是只能用概率方法使之理性化。但是,长期的、不断重复的交易也存在着风险问题,这些交易能否成功,取决于交易各方能否建立一套降低风险的机制。正式制度安排无疑是降低交易风险最重要的机制。但是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还给交易者提供了一套可以降低风险的第二机制。它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相互认同的规则下,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在对市场秩序建立的影响上,与正式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非正式制度不仅提供交易的安全保障,而且还提供其他个人享用品,如温暖的人情、相互信任等。一旦正式制度如法律取代了非正式制度,这种富有人情味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复存在了。

最后,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非正式制度不仅是以往市场行为或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行为的保留和持续,是当下行为的条件,也是将来行为的规范性先例和规定。从本质上说,人们对非正式制度的偏好,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的交换,同时也包含着文化关系的交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群体文化构造出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和市场主体的文化心理模式。因此,虽然市场经济的秩序从表面看是建立在一系列刚性的法律(正式制度)之上的,但是人们并不是通过对各种法律条文细节的熟悉,而是通过对法规操作的观察体会,来判断契约的有效性以及大量行为可能的法律后果。因此,市场经济是受市场主体所认同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法规)的双重约束的,符合惯例或法规的行为,通常被当作信用的标志,或者被视为进入某种经济领域的资格。正是依靠着共同遵守的市场法律(正式制度)和市场惯例(非正式制度),市场交换的不断绵延和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

最近十多年来,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非正式制度的构建工作,强调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经济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信用丧失等导致的经济秩序混乱的现状表明,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非正式制度至今仍不完善,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非正式制度。由于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可以隐含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构成各种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因此,确立与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非正式制度,其核心是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心的一个主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作了科学的分析,并揭示了它的一般社会根源。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方式的不同论述中,又可以把意识形态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治法律思想和经济思想,它们与经济基础的运行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第二个层次是社会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它们虽不直接与经济运行发生联系,但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尤其是伦理道德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巨大作用。这些同时也规范着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的行为并导致相应的经济结果;第三个层次是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它们看似远离经济基础,其实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信仰、观念和其他意识形式并对特定社会中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支配的经济活动方式有深刻的影响。这三个层次的意识形态实质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意识形态体系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注意到意识形态和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也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但却没有一个阐明关于这种关系(作用)是通过什么机制由意识形态传导到经济基础的,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怎样发生以及经济基础如何生产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理论。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从分析意识形态的起源着手,详细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制度性功能,成功的意识形态的特征,以及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缺憾,因此,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意识形态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组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的合理性。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的专门化。人群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割使人们的经验各异,这种各异的经验逐渐结合成语言、习惯、禁忌、神话和宗教,最终形成与其他人群相异的意识形态。职业的专门化也导致了对于现实的相异的经验和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观点(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起源不同,但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具有以下三点共同的制度性功能:(1)它是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换言之,“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2)它所内在的与公平、公正相关的道德和伦理评价标准,明显地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中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3)当人们的经验与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便试图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合理解释,即新的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费用。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是因为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较大的意识形态拥有量能减少消费虔诚的影子价格,因此个人无偿地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所谓“搭便车”或违反规则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对周围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结构是合乎道德的意识形态信念较强。与此同时,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合乎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任何国家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

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当人们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无法迅速准确和有效率地做出理性判断,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超出理性边界时,他们便会借助于价值观念、理论规范、道德规则、风俗习惯等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新制度经济学指出,不管是证明现存产权结构的合理、公正,或者是抨击现存制度不公正,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才是成功的:(1)它必须解释现成的产权结构和交易条件是如何成为更大体制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它必须能够解释历史,并对现行的产权结构和交易条件有所说明。(2)它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3)最为关键的是, 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的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照有关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乐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中心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而且深入研究了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诺斯明确指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1)意识形态可以简化决策过程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随着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和交易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组织,都必须通过一套规则约束交易行为,并使交易各方遵守这些规则。因此,需要一种价值体系,用于说明现行制度的正义性和合法性,从而使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可替代。它是一种节约时间和精力的工具,有助于实现交易双方决策过程简化,并促进社会共同稳定发展,使经济组织富有粘合力。(2)意识形态有利于克服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的现象越普遍, 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就越低。虽然从界定产权、减少外部性、加强对公共物品的管理等方面入手有利于克服搭便车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克服搭便车现象。而意识形态按照诺斯的说法,作为人们解释周围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信念(即模型和理论),无论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次上还是在有组织的宏观层次上,它都提供了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因此意识形态能够修正个人行为,减少或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倾向。(3)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诺斯指出, 如果现实中正式制度安排的变革是为了获得潜在利益,那么就可以认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变革如果与现实中的经济变革相一致,它就会促进经济发展。这种促进作用表现为:一是能有效地发现或识别潜在利润,二是迅速达成制度变革的一致同意,减少谈判费用,三是迅速产生集体行动,降低组织费用。相反,若意识形态与现实经济变革不相容,则会阻碍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维持现有秩序的稳定性需要意识形态,而且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也必须构造与之相一致的意识形态体系。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指导思想的规范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才能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有必要首先对构建目标和战略导向进行分析。确立非正式制度构建的目标是制定其战略导向的前提,我们知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层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发挥作用和有效运行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正式制度又为非正式制度发挥影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外部保障。因此,我们可以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局限于是正式制度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这既是我国非正式制度的构建目标,也是今后促进其发展的战略导向。这一定位可以说是大大提高了非正式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就可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措施,大力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现阶段的需要和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至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2)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 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意识形态变革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4)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5 )要借鉴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6)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可以预期的是,通过筛选、整合和创新,一旦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将不仅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使社会成员表现出对政治生活的信任感、对集体的忠诚、对社会制度安排的认同,从而减少经济交易中的摩擦,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人们对诚实、信赖、忠诚、良心等的效用评价,最终减少市场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意识形态,可以与正式制度密切配合,有效地克服经济领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寻租活动、搭便车行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等,从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改善经济活动的环境,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标签:;  ;  ;  ;  ;  ;  ;  ;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正式制度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