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设&音乐民族志的调查与分析_武当山论文

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种音乐民族志的考察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歌论文,地域论文,民族论文,文化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吕家河村人文地理特征与口传文本

(一)吕家河村概述

吕家河村原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自1999年被六里坪文化站文化干部李征康发 现并带领记者采访,经媒体宣传后,逐步为外界所知晓。当时公布的材料中说,该村74 9人中,会唱两小时以上的民歌手有85人,其中4人能唱千首以上。从下至4岁的小孩上 到80多岁的老人都能唱民歌(注:资料源自官山镇政府为笔者提供的“武当山九道河风 景区旅游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外界对吕家河民歌村的报道,2001年5月本 人曾在官山镇政府的大厅内看到一块宣传牌上面贴满了报纸对吕家河民歌村的报道。主 要有:1999.8.19《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8.10香港《大公报》、1999.12.31《中 国旅游报》、1999.6.19《农民日报》、1999.8.9《深圳商报》、1999.8.30《华侨报》 、2000.2.15《中国教育报》、1999.5.31《湖北日报》等其他地方报纸。)。后来民俗 专家组来考察后,村里供销社的房顶上竖起了一排大红字“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 家河”。从那时起,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在内的媒体都 多次对该村的情况进行过报道,或制成电视专题片等进行宣传,才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 注意,遂将该村定为旅游景点,开始不断吸引着游客、参观者、采访者、研究者前来吕 家河村。该村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汉水中游,武当山南麓,行政辖属湖北省丹江口 市官山镇吕家河管理区。2003年农村基层机构精简,管理区撤销。这里就是一个村落了 。

吕家河村地处山区,位于大巴山东部武当山南麓,南洋盆地边缘。海拔约200米左右。 离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主峰金顶约20公里,天晴站在村后韭菜垭的山坡上可以看到金殿 的建筑。村子座落在武当山南神道上,从南面到武当山朝拜的信众都要取道吕家河。吕 家河村因为九道河和西河在村东头汇合形成吕家河并从村中流过而得名。在村里还有龙 王沟和唐沟流入吕家河。除了较远处的武当山,吕家河村的山并不高。该村面积约18平 方公里,分布着错落有致的大小山岭,地名有鹅毛岭、鳖盖山、大尖、烟灯梁子、韭菜 垭、邓家沟梁子、大云龙、沙州、青尖寨、老虎窝、鳖改山儿、胡家包等。河床平地有 老君庙、大河坪、河西弯儿、在吕家河两岸有三个住户比较集中的自然村落:老君庙( 三组)、河西湾儿(四组)、茅坪(五组),全村有五个村组,另外两个村组的村民都散居 在山坡上或其它的河边地带,见吕家河地形示意图(臧艺兵绘制)略。

该地域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16摄氏度。主要农作物是稻谷、麦子、玉米(当地称苞谷 )粟米为主。稻田大多是河滩地围堤改造的,其余是山坡地。土地并不肥沃。村里人说 ,过去这里的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上世纪,50年代大办钢铁,及前些年砍树卖钱种 木耳等,树木逐渐被砍伐光了。近几年开始封山育林,山上的灌木林也开始覆盖山头, 目前已基本看不见荒山。近年发展经济作物,农民除了种植自家吃的粮食之外,各家都 种植大量的黄姜——一种可以从中提炼药物原料的植物,政府定购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

全村182户五个村民小组的749人中,有姓氏35种:丁、张、袁、蒲、罗、陈、刘、吴 、何、唐、王、李、徐、姚、郭、余、贾、洪、周、汪、易、赵、范、项、聂、彭、江 、胡、代、高、林、程、朱、冯、孙等其中姚姓是村里的人数相对较多姓。全村都是汉 族。该村村名虽叫吕家河村,但村中目前没有一家姓吕,据村民姚启华讲在姚家搬到吕 家河之前吕家人已全部搬走了(原图略)。

在清代撰修的《均州志》[1]中的“均州舆图”中,吕家河村标记为“吕家河塘”。据 村里的老人何方英讲:“村子原是处在房县香客到武当山朝拜的一条大路上,山上香火 旺盛的时候,过路的人多,村子热闹。最早有两座庙宇,一座是在两河口处的老君庙,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毁坏了。庙里的石头菩萨都砌在河堤里面了。一座是现在的泰山庙, 泰山庙原来是座社庙,有七八间大房子,供的菩萨也多,现在是管理区办公的地方。”

笔者实地观察,现在泰山庙的大门左右各镶一块大石牌,上面铭记了吕家河擂鼓台乡 民集资修建社庙的经过及捐款人的姓名和款额。时间为大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门 两边有一副用黑色墨水写成的对联,浅雕在石头门框上,上写“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 苏维埃政权”。据村干部介绍说:1931年贺龙创立鄂西北根据地时,这里曾做过某军司 令部,对联是当时的政治部主任柳直荀亲笔书写。而这副对联的横披则是毛泽东字体的 “人民公社好”。现残存一个大门面三大间房子,在正面的墙壁上左面写着“统一认识 强化措施形成”右面是“大兴一村一品的合力”(注: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有一种 经济作物品种。)。在紧挨旁边的信用社的房子墙角下写着“生活要小康,人口要下降 ”。走进泰山庙的里面是一个残损的小院子,右侧是村里的计划生育活动室。历史的记 忆痕迹浓缩这幢经年的破庙之中。

关于吕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地理情况,《丹江口市志》[2]地图上的标记,是以吕家河管 理区的名义标在地图上的,不是指吕家河村,吕家河管理区政府就设在吕家河村。一个 管理区要管辖几个村。一般官修的地方志很难具体到一个村的地理情况,关于本村的地 理人文情况2001年11月村民歌手姚启华告诉笔者说:“你要说吕家河的地名,莫说外人 ,就是本村的年青人好多也不知道。”

吕家河村的中心的河谷地带,有一道不大的山梁叫大龙运,微弯延伸出去,拦腰把吕 家河挡住,看上去真就像一条龙伏在河中一样,以前河水就是绕着这个“龙身”流过去 。在这道山梁的前端,有一个小山包,很像龙头。龙颈部有一道一米宽的大裂缝,将山 体一断为二,这条并非天然而是明显人工开凿的裂缝是如何形成的呢?姚启华说,当年 明太祖朱元彰称帝后,(公元1368年)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结果发现全国有九处宝地可能 出天子,并将会危及他的龙位,于是他派人斩断了这九处的“龙脉”,其中吕家河就是 一处,也就是现在的“龙断崖”。那段被斩落的龙头处有一个大水潭环绕称为“大龙潭 ”。1954年政府为了将河道改造成水田,将弯曲的河道取直,干脆将龙身也挖断,这样 这条“卧龙”就被斩成了三截。至于说此处的风水真是那么好,以致引起帝王的妒嫉, 便不得而知。不过村里人说,自那以后村里真的连一个秀才也没有出现过,但之前出现 过没有呢,也不得而知。不过村里的人很爱说起这个话题,而且常常也说,龙断崖的那 个裂缝原来很宽,这些年越来越近,言下之意,本村的运气,也随之要好转了。

(二)地方性人文地理的口传文本

文化细节往往体现出文化最真切最传神的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生活的吕家河人 ,不仅能记住本乡本土的一山一水以及关于山水的故事,而且他们还能将发生在生活环 境中的事情同本土地名融和在一起编成民歌传唱,保留了独特的民间生活史资料,成为 独具价值的口头地方志。在吕家河一带流传着一首叫《十八扯》的民歌,这首口头传承 的民歌,不仅唱出本地人对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空间概念,甚至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一般,用民歌勾勒出了一幅丰富的社会历史风俗的画面,构成地理、历史、风俗、音 乐等综合的地方文化口传文本。

(说明:这首民歌的曲谱部分和第一段歌词是2002年11月姚启华在他家“堂屋”里所唱 ,其余歌词由姚启华堂弟姚启明的手抄本提供)

《十八扯》

沙湖沔阳出大脚,

十泊沙阳景致多,

只有牛头对马面,

十样景对住十梭落,

十梭落对住汾水河,

汾水河对住老河口,

老河口尽数出好酒,

青蓝白布满街有。

老河口上水船来到均州,

均州本是一个好均州,

奎星楼盖在城里头。

龙山嘴来,浪沙州。

均州城,出南门,

较场口来到七里坪,

九里岗子无水干坏人。

八里川跑的脚片疼。

八大尺河红庙岭,

红庙岭的香油出了名。

狮子沟,碾子坪,

二龙戏珠没长成。

孙家湾好行船,

白果树长在街中间。

孙家湾,六里坪,

吴富俊算得一个体面人。

花栎树生得楞头青,

挖锄把料理了几十根,

外朝山过了一个岭,

吴王正卖饭坑坏人。

官山河桥不稳,

挑挑担担走不成。

三里碥路难走,

八亩地长了一些板毛蔸。

民国二年交三年,

周兴老爷领兵起团练,

黄土坡老将黄朝贵。

唐老官,闻画匠,

仙人峰出了个好婆娘。

过风垭,没人烟,

饮马池有水在河边。

分道观,是好观,

拐弯住了一个陈寿山,

陈寿山他是好寿山,

他的朋友有几千。

孤山有个龙潭街,

中间住了一个周保财,

他的田地没买来。

官亭住了一个周家旭,

周老倌他本是一个干缠皮。

松树沟住了一个江正德,

他的碟大碗小谁不晓得。

水星庙垭交大坪,

史大仙来陈安仁。

吕家河,有药店,

茅坪河,好水田,

多亏西河一道堰。

桐树垭,月儿弯,

擂鼓台的大路通房县。

通上四川峨嵋山,

三星六转到河南。

拐一个弯听新言,

五龙庄子有一口好水井,

丁老倌祈雨丢过人。

袁家河两头长,

中间住了一个李三王。

跑信的张染匠。

行人动马刘成祥。

龟坪河,店子河,

刘宝倌他本是一个好说作,

马蹄山好大坡,

翻梁就是刘家河。

刘家河,葛坪河,

龙葛二坪好家多。

好家子嗨是那个?

好家子还是那个王少甫,

王少甫的银钱多,

王少甫的银钱累成山,

胜过当年的孙万山。

光绪八年交九年,

连着二年遭水淹,

彭太爷搬官坐房县,

他与粮食定价钱。

白米定上五百四,

苞谷又定四百三,

好家子一听他不服卖,

他叫家人去喊怨,

好家子一听心害怕,

他把粮食往外掀,

穷人想买没得钱,

他与大家捐上钱。

大家上上一百多,

小家又上七十三。

猪肠洞,上水船,

骡子驮来担子担,

城皇庙里把粮散,

黎民百姓多喜欢,

彭太爷算得一个清正官。

这首民歌中包含五十个地名:歌中的沙湖、沔阳、沙阳是湖北省的地名,但是在长江 边,离吕家河较远,但接着的老河口就是紧挨着丹江口的地方了。十样景、十梭落、汾 水河、老河口、均州、龙山嘴、浪沙州、校场口、奎星楼、七里坪、九里岗子、八里地 、七里坪、红庙岭、狮子沟、碾子坪、孙家湾、官山河、吕家河、黄土坡、仙人峰、过 风垭、饮马池、峨嵋山、河南、分道观、孤山、龙台街、官亭、松树沟、火星庙、大坪 、茅坪、西河、桐树垭、界牌垭、房县、五龙庄子、袁家河、龟坪河、店子河、马坪山 、马蹄山、刘家河、葛坪河、城隍庙、猪肠洞至于后面的龙山嘴、浪沙州、七里坪、九 里岗、八里地、红庙岭、狮子沟、孙家湾、官亭、官山等都是吕家河周围的地名。提到 吕家河的是,吕家河当时的药店比较出名。而官山正是该地目前政府的所在地,离吕家 河十五里。我们看见这首民歌把本地区的地理、人文、历史、甚至对社会生活的评价都 “扯”进去,唱了出来。在这一首民歌中出现本地的历史人名二十四个:吴富俊、穆玉 珍、朱兴老爷、陈安山、黄朝贵、唐老官、闻画匠、好婆娘、周保财、周家旭,史大秃 、陈守人、周老倌、江正德,石大仙、丁老倌、李三王、张染匠。刘成祥。刘老倌、王 少甫,孙万山、彭太爷。这些综合的地方性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口头地方地理人文志。 有些地名在《均州舆图》可以看到。马林诺斯基说:“文化是指传统的器物、货品、技 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些概念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3]”从以上的 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一首民歌不仅可以包容和记忆马氏所提及的文化内容,民歌的音乐曲 调还能够传达人的情绪情感记忆。

再看下面这首吕家河民歌,歌中只是限于以“阳”为末字的地名。

《姐儿家住在湖广》

姐儿家住在湖广,

嫖了个情郎在汉阳,

风大浪大难过江,

扒到江沿上哭一场,

大郎居住在汉阳,

二郎居住在沔阳,

三郎居住在沙阳,

四郎居住在枣阳,

五郎居住在郧阳,

六郎居住在襄阳,

七郎居住在随阳,

八郎居住在洛阳,

九郎居住在沈阳,

十郎居住在紫阳,

大郎汉阳做知府,

二郎在沔阳开信坊,

三郎在沙阳开钱店,

四郎在枣阳开山货行,

五郎在郧阳打烧饼,

六郎在襄阳卖的糊辣汤,

七郎在随阳开药店,

八郎他在洛阳学银匠,

九郎在沈阳当光棍,

十郎在紫阳开的米粮行,

想打官司有知府,

想写状子邮四方,

没得钱用有钱庄,

山货行里出烧饼,

娃子哭了有烧饼哄,

清早起来一碗糊辣汤,

伤风咳嗽有药店,

想戴戒指有银匠,

想贪玩耍有光棍,

没得吃的有米粮行,

众人相中我十个郎,

我不枉在世上当场婆娘。

这一首吕家河民歌中反映出了当地人所知道的更广一些的人文地域概念。最远知道的 是沈阳和洛阳,其余是湖北汉水流域的地名。而且都涉及到商业活动中的行当,因为无 法知道这首民歌所产生的确切年代,所以,也无法证明这些城市当年是否上述的某些行 业是否相对最为发达。不过我们却能够看到,民歌歌者在自己所知道的地理空间中建构 和表达着自己的生活愿望。

下面是吕家河民歌中关于武当山地理风俗的民歌,它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某些特征。

遇真官是明朝建,

洪武来在武当山,

正宫娘娘转回还,

路与洪武在此间,

后来又盖正宫殿。

草家店,有根源,

路过多少英雄汉,

洪武上街去买饭,

店主没有要饭钱,

起名就叫草家店。

老营有个翠花街,

十家就有九家歪,

只有一家到还好,

床下拉出道士来。

南岩景致紫百沙,

到了老宫不想家,

一街两行卖杂货,

你想要啥就有啥。

分道观,有根源,

武当山的粮草归它管,

武当道士分一半,

分在此地把粮管。

分道观,孤山梁,

一路树木都栽上,

一路景致看不完,

来到武当山顶上。

以上包含着武当山地名的民歌,现在成为当地人介绍武当山文化历史的重要材料。因 为短短几句民歌却记录了,武当山建庙(之一);帝王传说(之二);民间风俗(之三);经 济发展(之四);行政区划(之五);自然景色(之六)等各方面细节性的内容。

二、吕家河村地域文化之历史渊源

从上述的民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过去吕家河村不是一个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村寨,而 且曾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的地方,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要理解这个村 庄,理解这里生活的人和发生的事情,就需要把村子放到它所处的区域文化和历史中去 考察。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资料,笔者认为:吕家河民歌文化与人文 地理条件的关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相关分析:1、汉水流域;2、荆楚腹地;3、道教 圣地武当山。

(一)汉水流域

吕家河村所处丹江口市,古地名为均州,在汉水流域中游。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 最大的支流,全长1558公里,流域面积17.5万平方公里。汉水发源于我国南北方亚热带 分界线的秦巴山西端,陕西省宁强县烈金坝乡江源村山番冢山上的一个石洞里。洞沿口 有钟乳石,状如卧牛,水自石牛腹下流出。洞外有丹桂一株巨株奇出,华盖如伞。相传 为大禹治水时亲手所植。山番冢山俗称汉王山,汉水因此而得名。汉水的上游一直从大 巴山和秦岭之间流过,是两座山脉之间形成的河流。而大巴山南麓是长江,秦岭北部有 渭河和黄河,汉水的流向基本与黄河长江一样自系向东。在汉水的中游伏牛山与武当山 隔江遥遥相对,汉水流过南阳盆地及江汉平原在武汉与长江汇合。汉口也是因汉水之人 口而得名。汉水上游邻近嘉陵江和渭河源头,衔接了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地,汉水在均 州的一个最大支流是丹江,丹江发源于陕西临潼地区衔接了古城西安与中原。

汉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为汉水之故,才有依其命名的汉中、汉口 。汉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了汉中的基业,才有了以“汉”为王的“汉王”和以汉 为国号的汉朝。在中国历史上,以‘汉’为国号的朝代先后有刘邦建立的西汉(公元前2 06年-公元25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刘备建立的蜀汉(公元221年-263 年)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公元947-950)等。特别是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削弱了诸侯的权 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并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统思想,使得当时 的汉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据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国人才有 以‘汉’为本,以‘汉’为宗的意识。‘汉民族’这个名称是因为有了汉朝才得以定型 使用。中原汉朝的人遂被称为“汉人”。汉人的语言被称为汉语,汉人的文字被称为汉 字。从汉王山、汉水、汉中、汉王、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字等一系列词语中, 我们不难看出,汉水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4]

从地理位置看,汉水流域处在中国之最中,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通衢。尤其是在古 代水路交通发挥主要作用的时代,它是连接西部地区与华中乃至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 其文化和军事的意义历代都十分重要,也自然成为文化传播的社会枢纽。

汉水流域自古都有歌谣流传。《诗经·周南》的《汉广》就是一首描写在汉江上诗人 追求汉水游女,终于失望的恋歌。诗中以茫茫汉水作譬喻,形容男子追求高贵的“汉江 游女”之艰难。诗的每一段有“复沓”按现代的概念是“附歌”,极好说明这首诗原来 是一首歌的歌词。[5]

而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诗经》中的有些诗歌本来就是来自南阳盆地这一区域。 《房县志》载:“尹吉甫,房陵人,宣王食采于房,诗人为之赋,六月卒,葬房之青峰 山。”而房县同均州是紧邻的地区,处于武当山的南麓。据《诗经中的民俗资料》记载 :尹吉甫采集《诗经》就是这一带,我们知道,尹吉甫不仅是诗经的采集者,而且《诗 经》本身的内容中也多处涉及到尹吉甫。[6]

采集《诗经》的春秋时期距离现在有两千多年,现在要找出同诗经有渊源关系的民歌 是很困难的,也很难得被证实。但是具有《诗经》遗风的谣谚并非完全听不倒:这个吕 家河村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春丙阳阳,无水下秧;

夏丙阳阳,干破池塘;

秋丙阳阳,干谷上仓;

冬丙阳阳,无雪无霜。

我们来看《诗经·豳风》,其中“七月”一首中就有“春日迟迟,采蘩祈祈”的句子 。在《诗经·小雅》“四月”中,也有“秋日凄凄”,“冬日烈烈”的句子,这些句子 都是使用叠字对季节的形容,特别是“春日迟迟”、“冬日烈烈”同“冬丙阳阳”的含 义几乎完全一样,都是指晴日甚多的意思。而且,我们知道《诗经·豳风》的“七月” ,也是一首描述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事劳动的诗歌。而现在的这首 吕家河地区的农谚歌谣则也是讲四季与农事关系。虽然繁简有所差异,但文言表述却同 出一辙。[7]如上所举一例只是《诗经》遗风最为直接的有客观相同词义的关联,事实 上,如果将《诗经》同吕家河某些民歌的内容风格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民间“ 诗性”绵延与艮古。

此外《孟子·离娄》(卷七下章句上)所提到汉水流域:“有孺子歌曰:苍浪之水清兮 ,可以涤我樱,苍浪之水浊兮,可以涤我足。”苍浪之水,现在就在均州境内的汉江边 上,还有“孺子歌处”的纪念亭。现在的人们只是记住了苍浪之水是一处名胜,但是他 的文化意义多被忽略了,这两句童谣的流传,是因为《孟子》中记录了孔子对这两句童 谣的阐释,这是儒家微言大义中关于修身的经典名句,孟子在以上句子后面接着说“孔 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涤缨,浊斯涤足矣,自取也。夫人必自辱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大甲曰,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畏也。”[8]孔子从童谣中引申的思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道德价 值尺度了,可以认为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重要观念源泉。地方志只把这些地名都记录下 来,地名所隐含的文化精神,自然没法详细阐释。

(二)荆楚腹地

吕家河村地理位置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处在荆楚腹地的楚文化中心地带。商周时期对 长江中游民族总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楚文化是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发现的东周时期 长江、汉水、淮水之间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楚人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 遗存。[9]80年来,大量楚文化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楚国八百年所产生的楚文化对中 华民族整体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至今还能够在相当大范围内,特别是昔日 楚国文化区域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它的余绪。

汉水中下游的江汉地区,是楚人最早立国的地方,《诗经·商颂·殷武》:“达彼殷 武,奋伐荆楚。[10]”可见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后来周成王封荆楚,一支首领 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是西周王朝一个等级甚低的诸侯国。[11]早在远古时代,就 有原始居民生活在这里。1975年,在郧县东北部梅铺镇杜家沟村东侧龙骨洞,发现了4 颗猿人左侧牙齿化石,还发现一件人工打迹清楚的石核及20多种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均 出土于中更新时期早期地层。邻近均州的郧县猿人早于北京猿人,距今约七八十万年左 右,是江汉地区最早发现的化石猿人。[12]

均州、晰川、南阳盆地一带极有可能是楚人故都丹阳郢都所在,但学术界多有争论, 但目前所谓“淅川说”的证据较多[13]。有学者认为均州就是楚国的旧都。学者罗运环 在《楚国八百年》中引证说:“《世本·居》云:鬻熊楚居丹阳,武王徙郢。《史记· 楚世家》记载(熊绎)居丹阳。鬻熊和熊绎皆‘居丹阳’。显然丹阳是楚早期乃至整个西 周时代的都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时右尹子革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 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丹淅说’认为楚丹阳在今丹江 与淅水合流地带。此最早见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其云:‘楚故都,今在均州。’ 又云:丹阳‘在丹水之北,淅水之南。’司马氏的说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清 代宋翔凤作《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详加考辨力倡此说,才开始受到重视。[14] ”

楚文化对吕家河民歌及歌师生活的影响是全面的,从文化互动的观点看,可以认为二 者是相互作用的。楚人尚巫好祠的传统还在延续,音乐和仪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这些 歌师在延续。这些文化特征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师的日常生活,仪式活动和 民歌内容逐渐呈现。

其实均州无论是否楚国都城,都不影响它作为楚国腹地的地位。荆楚文化的历史遗迹 、社会风俗、在这些地方都还十分浓郁的存在于乡村诸野的礼俗之中。

现今的丹江口市,民国以前一致称为均州。均州的前身是武当城,而汉代的武当城又 叫延岑城。1911年改州为县,为均县。1983年撤均县设立丹江口市。丹江口市地处汉江 中游,东临襄樊市,西临十堰市,南接房县和神农架原始林区北交河南省南阳市。汉江 和丹江在境内汇合,汉江从境内贯穿百余公里。人口有50万分布在3121平方公里,城区 面积为22平方公里,辖十七个乡镇。地形主要为山地及少数丘陵地带。从古至今被称为 “连接三阳”(襄阳、南阳、郧阳)的要塞。其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均州在过去历史上成 为东西南北文化商贸沟通的一个十字要道,历史上的均州古城在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库 时,全部淹没在库水之中了。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人工湖,下面至今静躺着一个古老的 城池。目前中国最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实施,政府打算将水质极为优良的库水,引到 数千公里以外水源奇缺的北京。

(三)道教圣地武当山

吕家河村区域文化历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武当山的道教文化对该地区深厚影响。 关于武当山的历史,据《武当山志》记载:战国时,楚国在武当山北筑寨防秦,后称古 寨。秦汉时在北麓建武当县城。汉末王莽支庶王康、王常、王风在山北麓各建一城,名 王三城。晋代隆安年间(公元397-401年)建石鼓庵。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建五龙 祠。昭宗干唐三年(公元896年)建神威武公新庙。宣和年间(公元1119-1152年)创建紫霄 宫。北宋的诸建筑毁于“靖康之祸”。南宋绍兴十一年修复五龙诸庙,又废于金兵之灾 。元代道士和皇家工建有九宫八观70多处,这些宫观庙宇,基本上是按照《真武经》中 的真武修真神话故事而设计布局的,到元末又毁于兵祸。明代帝王把武当山道场当成皇 室的家庙,大兴土木,营造宫观,使武当山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整个工程,从勘测到 全面施工,从调兵遣将到物资供应都由皇帝通过一道道圣旨进行安排。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七月十一日有一道黄榜中这样写道:

特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把总提调,管工官员人等,务在抚恤军民夫匠,用工 之时要爱护他的气力,体念他的勤劳。关与粮食,休着他受饥寒。有病着官医,用心调 治。都不许生事扰害,违了的,都拿将来,重罪不饶。军民夫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 许奸懒。若是肯齐心出力呵,神明也保佑,工程也易得完成。这件事,不是因人说了才 兴工,也不是因人说了才住了工,若自己从来无诚心呵,虽有人劝,着片瓦功夫也不去 做,若从来有诚心要做呵,一年竖一根栋、起一条梁,逐些儿积累,也务要做了。恁管 军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故谕。 永乐十年七月十一日[15]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修庙之事,今天看来只是一件建筑工程而已,但是,从当时的 皇帝诏书反映出的,“抚恤军民夫匠”“有诚心”,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起抓的情形。既要建筑有形的物质寺庙,同时也要建筑人的精神世界。

到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公元1424)工程完工,皇帝的诏书是这样写到:

湖广布政司右参议诸葛平:朕创建大岳太和山宫观,上资荐扬皇考。皇妣二圣在天之 灵下为四海苍生祈迓福祉用期绵远,以敷利则无穷。然工作浩繁,实皆天下居民之力辛 勤劳苦,涉历寒暑久而后成。凡所费钱粮,难以计数。今工已告完成,待用而,常川用 心巡视,遇宫观有渗漏透湿之处,随即修理;沟渠道路有淤塞不通之处即便整治。合用 人工就于均州千户所官军内拨用。务使宫观常年完美沟渠道路永远通利。庶不费工前, 以处祀事于悠久。如此则神明诏鉴,必使尔等享有无穷之福。尔若玩法偷安,不行用心 巡视,以致宫观损湿,沟渠道路淤塞不通者则罚及尔身,将不可悔。故。用乐二十二年 二月十九日。[16]

村里人说,吕家河等地是当年修筑武当山的后勤基地,是为民工官兵提供粮草休闲以 及随行家属居住的地方。从吕家河所处的南神道和武当山后山的地理位置分析,此说可 信。吕家河村居民的姓氏多样化,也或许可以多少反映出当年武当山修筑过程中,来自 四面八方的人在此聚集的遗迹。吕家河村的先辈究竟有多少是外省来的居民,已经难以 详考。为此,我问过当地的村民,他们多数的回答是“祖上是从陕西大槐树来的。”这 种回答是许多南方移民惯常的回答。但是武当山的修建,以及长期以来武当山作为道教 名地,吕家河作为南神道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香客也是本土文化形成的重要相关条 件。这也是吕家河民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地理人文因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后面 的相关章节中将会进一步涉及。

此外,吕家河村所在的官山镇,在笔者将叙述的事件和人物生活中处于一个独特的位 置,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当地先后推出了“五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 村”等引起外界广泛关注的中国传统口传文化特色村庄,对本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 护和宣传都是在官山镇政府的主导下开展起来,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有特色的 本土文化带动旅游业,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不是单纯的文化行为。但是官方 的政治、经济、文化意志如何作用于基层的农村,也主要是通过这个地方政府的各种行 为体现出来。政府的文化立场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播等方面都产生着相当大 的影响,特别是镇政府还在吕家河村成立了“民歌公司”,将民歌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 办。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它充分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在场。

现官山镇政府设在武当庄房,五龙庄。全镇的辖区位于丹江口市的西南部,东与武当 山连接,西与十堰市隔山相望约50公里,南与古城房县共依一水,距中国中部的最大原 始森林区神龙架140公里。平均海拔844米。全镇有24个村,总人口14000人。面积301, 6平方公里。“官山”之得名,是因为武当山道教而得名,据《武当志》记载,武当兴 盛时方圆800里粮草不进京,不课税,直接为武当山所用,属于皇家之山,故名官山。[ 17]在官山镇所辖的范围内,根据长期在此从事民间文化的干部李征康介绍,吕家河的 民歌实际是该地区的一个代表,其它村庄唱民歌的风俗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官山镇政府 是希望以吕家河为龙头,带动整个镇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镇政府某些决 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地方文化发展的走向。

三、小结

吕家河村所具有的独特人文地理背景,如同一个纵横交错的文化之网:武当山道教文 化传播;军队工匠的迁徙文化;《诗经》采集地的远古遗风;汉江流域文化;楚文化的 中腹之地;这些因素构成了该地区宽广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有以往丰富的考古材料和 文献记载,更有当今仍然流传在该地区的口头文化——吕家河民歌以及演唱民歌的风俗 予以左证。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传统文化可能时隐时现,但是,当我们身临其中,仍 能够感受到那一方民众仍然生活在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氛中,尽管这种文化氛围正在像晨 雾一样慢慢消散。

人地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文化的互为建构关系。关于人与文化背景的互为关联性 ,格尔兹(Geertz)曾说:“同马克思·韦伯(Max Weber)一样,我认为人类就是悬挂在 自己所编制的一种富有意味的网上的动物。我所指的文化就是这种富有意味的网。文化 研究并不是寻求其规律的实验性学科,而是寻求其底蕴的阐释之学。[18]”“一种民族 的文化就是多种文本的综合体,而这些文本自身又是另外一些文本的综合,人类学家则 需倾全力去确切地解读文本的本质。[19]”

作者注:本文是作者博士论文《武当山民间歌师研究——民间歌者与社会、历史的互 动关系》其中的一章,此处发表略有改动。

标签:;  ;  ;  

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设&音乐民族志的调查与分析_武当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