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方法在我国审计会计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来自73篇样本文章的文献分析_会计论文

调查研究法在我国审计和会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来自73篇样本文章的文献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样本论文,文献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是一种以问卷或结构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中收集有关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科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由于问卷、统计分析是调查研究方法本质的特征,因此人们也将调查研究称为“问卷调查”或“统计调查”。

调查研究法是我国会计、审计、财务(为论述的方便,以下简称“财会”)研究中最早使用的实证研究①(positive research)方法之一。1988年以前,我国财会研究基本上是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一统天下。1988年,裘宗舜、王平在《会计改革若干问题——一张有意义的社会问卷调查表》一文中率先使用调查研究法,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刘峰、雷科罗,1993;刘玉廷,2000)。其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兴起,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后来居上,蓬勃发展,占据了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绝对主流地位。与此同时,调查研究法却常受到不够严谨、科学和不具有公信力之类的抨击(徐政旦等,2002)。批评的焦点集中在数据获取的可信度(reliability)方面(杨雄胜,1997)。早期有关调查研究法在会计和审计研究中的运用亦发现调查研究法的核心缺陷是,许多研究中都未能遵循调查设计和问卷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Mangione,1995)。如果调查研究能够得到正确的设计和管理,那么它可以是一种大规模、高质量数据的来源(Dillman,2000;Diamond,2000;Panacek,2008)。因此有关调查法的关键问题主要在于如何运用方面,而不是研究方法本身。

但从1988年以来,我国尚未有对调查研究法应用现状进行系统回顾和深入剖析的文章,以致会计和审计学术界缺乏对调查研究法的运用现状全貌的了解,有可能阻碍调查研究法更深入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意在通过对1988年以来会计和审计研究中调查研究法的运用现状进行系统回顾和剖析,揭示我国的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与西方一流学术期刊发表的同类研究论文的差距,进而为提高我国会计调查研究法应用的质量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样本分布

出于权威性、专业性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考虑,本文以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研究》和中国审计学会主办《审计研究》两本专业、权威学术期刊为对象,从中选取1988~2007年近20年来采用调查研究法的所有学术论文为研究样本。经过统计,共得样本文献73篇,其中《会计研究》上发表56篇,《审计研究》上发表17篇。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为了便于比较和趋势分析,我们以1997年为界线②将这20年时间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88~1997十年,第二个时期为1998~2007年十年。考虑到最近10年的调查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加,我们进一步将最近10年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子期间(各5年),分别为1998~2002年和2003~2007年。

分析表1可知,我国运用调查研究法的文献主要发表于《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上(其中包括我国会计方面的第一篇实证研究文献)。近20年来,《会计研究》发表的调查研究类文献是《审计研究》发表的3.29倍。同时,右边第一大列的合计数字表明,1998~2002年五年中运用调查研究法的文献数量(19篇)是其前十年(1988~1997年)数量(9篇)的2.1倍;而近五年(2003~2007年)中运用调查研究法的文献数量(44篇)是其前五年(1998~2002年)数量(19篇)的2.3倍;近10年的总数量是其前10年的7.1倍,可见调查研究法在我国会计研究中的运用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在调查研究法成为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的同时,此方法的运用是否更加规范?在本文的以下内容,我们试图从研究领域、调查对象、研究深度、测量方法、抽样方式、资料收集方式、数据信度效度的检验、统计方法技术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三、样本评价和统计分析

(一)研究领域和调查对象

不同的研究领域往往会有不同的最佳研究方法,那么调查研究法主要运用在会计和审计研究中的哪些领域呢?表2提供了具体的分布情况。

由表2可知,调查研究法运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审计与CPA”,文献数量多达21篇(28.8%),这主要是由于《审计研究》上的17篇文献中有16篇属于这个领域,故而高居榜首。该领域的文献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审计实务及各界对某些审计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等;其次是“成本管理会计”,文献数量为16篇(21.9%),集中调查企业内部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具体运用情况;再次是“会计准则与信息披露(15.1%)”和“会计教育与改革(13.7%)”,前者侧重收集和分析利益相关者对准则制定及信息披露的观点和意见,后者意在发现会计教育中的问题与出路;相对而言“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则较少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二者总共只有6篇文献,占比仅8.2%,原因可能是这些领域的主要问题,比如资本结构、盈余管理等,通过获取大样本的财务数据进行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更有说服力,故而调查研究法的重要性自然下降。综上可见,即便在经验研究日益盛行的今天,调查研究法在某些领域中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调查研究必须在一定的调查对象中展开,而且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以研究领域和问题为依据,样本文献中研究领域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主要是中高层领导者,高达34次占比41.5%;其次是基层工作者,调查26次占比31.7%,由此可以看出,调查研究确实加深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度,使会计理论研究能够根植于实践,更好地反映实践和指导实践。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调查对象明确的52篇样本文献中调查对象选择比较合理(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尚有21篇(28.8%)文献没有明确报告调查对象)。首先,调查对象的选择结合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比如“会计教育”的现状调查主要选择学生或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但同时为了明确企业实务界对会计教育的期望,则同时选择财会部门中、高层领导和基层会计人员为调查对象。再比如对中、高层领导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会计”、“会计准则与信息披露”,很显然在前一领域中、高层领导者拥有决策权,而在后一领域中、高层管理者的利益直接受其影响。其次,在选择调查对象时,较好地考虑了调查对象的权力与能力问题。Tomaksovic-Devey et al.(1994)指出调查对象是否对某个问题作出回复除了回复意愿(motivation)之外,还取决于调查对象的权力和能力。权力与调查对象在组织中的地位有关,能力是指调查对象是否具备与所被调查问题有关的信息或知识。比如在成本管理会计实务方面,基层工作者有能力(丰富的知识)但却可能没有权力回答问卷,而公司经理有权力却可能没能力准确地回答问卷。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都较好地考虑了这个问题,比如在“成本管理会计”、“审计与CPA”和“会计准则与信息披露”等调查研究法运用的主要领域中,调查对象基本都同时包括了基层工作者和中、高层领导。而且还有部分研究分不同调查对象量身定做了不同的调查问卷,以便更为准确地获取不同调查对象所能提供的特有信息。

(二)调查研究的深度

从研究的深度来说,调查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是出发点,它着重揭示表面现象,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2)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是走向深度的研究以实现最终目的,它是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说为主线,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主要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如验证理论甚至创立新理论。所以解释性研究是调查研究不可缺少的,最值得倡导的深度研究。

我们分析了73篇样本文章,将文章分为解释性和描述性两大类,再将解释性按其研究深度不同为三小类:第一小类型是明确而完整的理论验证,其研究在选题、提出假说、概念化、操作化和结果评析等方面系统地贯穿假说及其理论基础,突出阐明验证了某种理论。第二小类型的文章只有简单理论验证,但没明确将理论和假说作为调查研究各方面的主线。第三小类是隐含理论验证,指虽没明确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但从调查报告内容和行文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某种理论原则和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利用调查数据在验证某理论。第二类是纯描述性研究,即整篇文章没有验证某种理论也看不出任何隐含理论验证。上述的分类统计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最初十年中的9篇文献中8篇属于纯描述性研究,虽然近十年有所改观,但73篇样本文献中具有明确而完整理论验证的解释性研究也仅有2篇(2.7%),加上简单理论验证和隐含理论验证的总共也只有15篇(20.5%),而没有理论验证的纯描述性研究文章却多达58篇,占比达79.5%。这种巨大的反差充分揭示了我国会计调查研究对解释性研究的开展还有待于特别加强。而且从样本文章来看,有的纯描述性研究水平还停留在描述问题表面现象层次,属于浅度的调查研究。具有明确而完整理论验证的调查研究,不仅主题鲜明、假说明确、指标具体、讨论逻辑清晰,而且研究结论来自对假说的验证,并能达到较高的理论概括程度。这类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研究风格应该值得倡导。相反,那些没有理论验证的描述性调查研究,大多仅仅是对现象直观、简单的描述,更多意义上只是对会计现象和会计问题的初步探索。因而欲使我国的会计调查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层次地研究会计现象和问题的根源和后果是提升研究质量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总体来看描述性研究在我国会计调查研究中占绝对优势,73篇样本文献中有58篇(79.5%)为描述性研究,而解释性和接近解释性的仅15篇(20.5%)。这个比例与Stede等(2007)对8种刊物⑤上1982~2001年20年间使用调查研究法的130篇管理会计文献的统计相去甚远。据他们统计,理论检验(解释性研究)占绝对优势,130篇样本文献中占116篇(89.2%),描述性研究仅为14篇(10.8%)。虽然他们所统计文献的研究领域与我们有所差异,但亦可从某种程度上看出,相对西方已有的研究而言,调查研究法在我国会计研究中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对会计现象或会计问题的简单描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没能主动探究和回答这些状况为什么会存在,没能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没能回答各种“为什么”的问题,这正是已有研究的一大缺陷⑥。会计调查研究这种重描述、浅分析的现状显然与学术界对调查研究的深层次的研究模式了解不够深入有关。

(三)测量方法与信度效度

测量方法就是指概念的具体化与变量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将研究的假说或问题归结成几个模块(要素),可称为要素变量;而每个要素都有一定数量的明细问题或小问题来支持或表示。为了分析明细问题的表现效果,可依据调查问卷的明细问项的量值(李克5分制或7分制量值),通过统计学方法,将明细问题归纳形成一个统计要素变量的测量。在解释性研究中要明确指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如果有的话)各是什么,以及提出这些变量、特别是控制变量的理由或根据。也就是既要给出各个变量的操作定义,同时还要给出所确定的测量指标、取值及其理由。对于那些试图测量态度、意愿等主观变量的调查研究来说,还应该有对其变量操作化的具体说明。样本文章的测量方法的表现如表5。

73篇样本文献对变量测量方法的报告情况如表5所示。由上表可见,最早的十年中没有一篇文献对变量的测量方法和变量作出说明,近十年情况稍微有些好转,在后五年的45篇文献中,有说明的文章比例占到了15.6%,而中间的五年只有10.5%,相比之下又提高了5.1%。不过同时需要指出,在我们的统计中“有说明”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指代,不是单指完全方式的说明,还包括不完全方式的说明。在有说明的9篇文献中,大多数采用的是不完全方式进行说明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仅说明概念的定义;二是仅对问卷设计的几个基本方面加以说明;三是除了解释概念、说明问卷设计的基本方面外,还给出了基本变量的样本分布状况。但均缺乏对变量是如何操作化的介绍,而这恰恰是测量方法最需要介绍的部分。由此可见会计调查研究中对测量方法介绍的不足以及这方面规范意识的薄弱。

另一方面,解释性调查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是要对所确定的变量测量或操作化处理方法进行评估,确定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在检验这些调查数据是否可信,是否有效地测量各项变量(如达到鉴别、评价、预测的目的)的过程中,从变量测量的角度来看,效度反映调查者的意图(通过将意图用具体问题表述,并且把相关问题组成模块的形式表述)能否让被调查者理解,即量表能否有效地测量各项变量(如达到鉴别、评价、预测的目的),各问题与实际要研究的问题中的概念相符合的程度,即正确性程度。信度则反映被调查者填写量表的可信程度,也反映在量表的变异是非随机的还是随机的(傅元略、屈耀辉,2009)。如果调查研究缺乏对信度和效度的评估,则读者无法判断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程度,从而无法对其文章的科学性作出判别。然而在我国的会计调查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不注意问卷设计的效度和问卷测量信度的评估,没有在论文中反映出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关于这方面73篇样本文章,仅有5篇有信度检验占6.8%,而有效度测试的只有3篇占4.1%。缺少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高达93%。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同类的论文,必须要有信度和效度检验。可见,我国的会计调查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从而这类文章的研究结论难免会受到一定的质疑。

(四)抽样方式

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使用调查研究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有从总体的代表性子集收集数据的能力。样本的抽取方式有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两大类。但Diamond(2000)和Assael(1982)均强调非概率抽样得出的定量推论只能是一种探索性的而不能视为解释性的。

由表6可见,在我国会计和审计调查研究中,采取的抽样方式非常模糊。在近20年所有的调查研究中,明确指出采用概率抽样方法的文献仅为6篇⑦(8.7%),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的比例为30.5%,主要包括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和判断抽样(judgement sampling)两种,且绝大多数文章均未报告抽样方法,需从其方法介绍中推测得来。大部分的方便样本是培训班学员、学校学生或证券交易场所的偶遇投资者。判断抽样则在选样时会尽量抽选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以使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否为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分类指定抽样数量)则由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无法准确区分。且更有甚者,同期对抽样方式未予说明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样本文献总数的56.5%,信息缺失很大,使我们无法进一步判定这56.5%的调查研究究竟采用了哪种抽样方法。缺乏明确的抽样程序说明使得很难对研究者所关注的目标总体得出有效的统计推断。

从理论角度而言,采用概率抽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非概率抽样所导致的系统误差,而且可以对抽样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获取高质量的调研数据。但进一步分析表6的统计可发现,在近20年中,概率抽样方法的运用比例逐期递减,其比例从1988~1997年期间的22.2%下降到1998~2002年期间的15.9%,再到最近五年的2.4%。与此同时,抽样方法不详的文献比例仍高达63.5%,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在调查实践中,抽样方式的选择问题仍未得到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

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十年中有4.3%的研究开始尝试使用概率与非概率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尽管随机抽样较好地排除了调查者的主观影响,但在实际调查研究时,研究者常常很难有幸获得一份调查所需的抽样框(sampling frame)据以制定概率抽样计划,因而并不可能做到严格的抽样调查或只能做到部分的随机抽样,因此这种似乎是“折中”的抽样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五)资料的收集方式

虽然问卷法是现代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但在具体的调查研究中有时会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并有助于克服单一方法或技术的局限性。其中同问卷法结合使用最普遍的是实地访谈法,这一点从我们的统计分析中可见一斑,分期统计结果见表7。

表7最后一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在73篇样本文献中,单纯采用问卷法的占绝对优势,占全部论文总数的80.8%。前15年的研究基本都是问卷法一统天下。直到近五年,融合不同资料收集方法的研究才逐渐增加,结合采用的特点也日益凸现出来,其比例合计达到13.7%左右。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五年以来,运用以问卷为主结合实地访谈的调查研究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由其前五年的5.3%提高至11.0%),而单纯采用问卷法的比例在下降,可见后期以来无结构式访问法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无结构式访问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便于访问者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了解,而问卷法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不可能做到这点,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也许就是访问法在问卷调查中日益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吧。

即使是单纯采用问卷法,在调查实施过程中,依据填答或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问卷和访问问卷。自填问卷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访问问卷则由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故而访问问卷虽然比自填问卷的方法相比更为费时、费力、费钱,但同时其问卷的回收率更高,收集的资料质量更好。

(六)统计方法技术

统计分析是调查研究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审核、整理后,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调查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得出调查结论。而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技术。

表8的统计数据表明,会计调查研究在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上明显呈现出两个稳定和一个趋势。两个稳定是,百分比的使用比例始终最高,位列榜首;频数的使用稳居第二(其实后两期中平均数的使用也保持在第三位)。显然这是由于百分比、频数(以及平均数)这些统计技术十分简便易行,因而为研究者所广泛运用,特别是早十年的研究基本是这三种统计技术一统江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分析技术上的简单化使统计分析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难以深入揭示所研究的主题。这也是绝大多数文章只能局限于粗浅的数据罗列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的研究中单/双变量统计检验/相关测量、多变量高级分析等中、高级统计分析技术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这就是我们在表8中所看到的一个趋势。当然这也是与近期调查研究逐渐由描述性向解释性转变相一致的,也是调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就我国1988年以来近20年中调查研究方法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剖析,从我们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在研究领域上,调查研究法主要适用于“审计与CPA”、“管理会计”、“会计准则与信息披露”和“会计教育与改革”等领域,以弥补资本市场数据库无法提供的有关社会公众或组织管理者的观点和态度、组织内部会计决策和运行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彰显了调查研究法在这些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2)在调查对象上,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不仅较好地考虑了调查对象与研究问题(领域)之间的匹配性,而且较好地权衡了调查对象的行为和态度。(3)在研究的深浅度上,浅度的描述性研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解释性的深度研究还十分缺乏。多数研究常常满足于对会计现象或审计问题的简单描述,研究的深度不够,与理论的结合不紧密。(4)在测量方法上,对测量方法有说明的文献比例非常低,而且即便有说明的文献也多数是仅对概念说明,缺乏对变量操作化的具体介绍。(5)在信度和效度测试方面,绝大多数研究缺乏对信度和效度应有的重视,使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大打折扣。(6)在抽样方式上,抽样方式不详的文献占多数,明确说明采用概率抽样的文献少之又少,采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则主要包括方便抽样和判断抽样两种。(7)在资料收集方法上,问卷法占绝对优势,但最近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的文献数量呈递增趋势。(8)在统计方法技术上,使用较多的是百分比、频数、平均值等简便易懂的统计技术,缺乏对中、高级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

综上可知,调查研究法在我国会计和审计研究中的运用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后期在研究目的、抽样方式、资料收集方法、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调查研究的解释性研究的深度、测量方法、信度效度和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根据我们的研究经验和参照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的调查研究论文的标准,我们建议在应用调查研究方法做会计研究时应遵循如下的要求:(1)根据会计和审计研究的特点选择一个会计和审计界感兴趣的问题;(2)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和理论,针对所选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说;(3)根据假说设计问卷、问项测量和构建统计模型;(4)适当选择调查问卷的对象、回收数据;(5)正确地进行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以便增强假说的可重复验证性,即所有结果不会因采集数据的不同或虚拟变量的选择不同而发生重大改变;(6)对检验的结论进行必要的讨论和直观的解释;(7)对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进行确切的评价。

注释:

①实证研究数据收集的方法有五个(刘玉廷,2000):即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s)、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s)、实地研究或个案研究(Field Studies or Case Studies)、问卷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和档案式研究(Archival Research)。档案式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档案资料,如股票价格和会计数据。因而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是属于档案研究的一种。

②之所以选择1997年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1997年以前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1997年《会计研究》上就刊载了七篇探讨和推介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为会计界展开实证研究进行了思想革命和方向指引。所以我们选择了1997年作为分界点,预期1997年以后的调查(实证)研究文章数量和质量都将有明显的提高。

③其中“会计在工业企业管理决策与控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调查”一文分为两部分连载于《会计研究》1997年第11和12期,因考虑到其实为一篇文章,故在数量统计时只计算了一篇。

④在总共73篇样本文献中,调查对象明确的只有52篇(71.2%),由于有些研究会同时调查几类对象,比如同时调查基层工作者和中高层领导等,故而所涉及的调查对象数合计大于52。

⑤这8种刊物是: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AOS);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BRIA);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CAR);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A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AR);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MAR);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MAR);The Accounting Review(TAR).

⑥虽然有些早期研究也曾发现过某些变量之间的某些关系,并力图进行解释,但都没有相应的理论预期(理论命题)为指导,只是一种初步探索,因而难以称其为解释性研究。

⑦具体报告了概率抽样方法的文章仅1篇:曲晓辉、陈建煌(1998),该文采用了系统抽样(system sampling)的方法。其他5篇文章都只是提到了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并无具体说明。

⑧由于有两篇文章(周勤业、卢宗辉、金瑛,2003;宋夏云,2007)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还有两篇(杨志国、常志安,2004;陆正飞、高强,2003)采用了全样本,故采用抽样调查的文章数比同期文章总数减少4篇。

⑨在各种多变量高级分析方法中,logistic回归被使用过3次,多元回归2次,因子分析2次,层次分析2次,SEM模型1次,模糊分析1次,路径分析1次。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调查研究方法在我国审计会计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来自73篇样本文章的文献分析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