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李培聪

(浙江理工大学 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随着建设新工科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各高校不断进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借鉴国内外高等学校的优秀改革经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能为国家和社会做重要贡献的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更多的高素质教师参与到本科生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少高校都推出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学生指明前进道路和前进方向,促使学生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发展成为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栋梁之才。

既叫观音阁,当然就有观音菩萨的佛堂。佛堂在二楼,朝东一排跑马廊。日出时,第一缕光刚出山,就穿廊而入,如同一只金雀,收拢羽翼,落在佛堂的地面上。

一 我国高校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塑造与培养。我国高等院校的导师制是1938 年由浙江大学的校长提出的,是适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的新型教育制度。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引导学生快速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本科生导师能够指引学生实现由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过渡,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导师指引学生在大学时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快速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学会交往,学会独立生活[1]

(二)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便于导师更好地接触、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性格爱好、优点和不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使导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生,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国导师制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导师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三) 打下坚实基础,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网喷混凝土施工,主要包括对钢筋网片的加工以及喷射混凝土施工。进行钢筋网片加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进行初次喷射后,要铺设1层钢筋网,而后在第1层钢筋网上喷射1层混凝土,再搭设第2层钢筋网。在混凝土的喷射过程中,要分段分片逐步进行。

二 目前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对于生成网络G,原来是接收一个无意义的噪声z,输出一个图像G(x,z)。而对于图像翻译任务来说,G的输入显然应该是一张图像x,而这里不仅接收图像x,还接收文本描述特征φ(t),用这两部分共同生成一个图像 G(x,φ(t))。

(一) 导师制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模糊

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导师资源短缺,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导师缺乏,不能完全因材施教,致使导师制流于形式,未能收到理想的指导效果,违背了导师制的初衷。更有部分高校导师一学期只能与学生进行一两次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无法真正地了解学生,指导也就成了空谈,导师制也就成了一句口号、一种形式。

(二) 导师与学生比例失调

在我国,导师的定义仍不够明确,到底什么样的教师适合做本科生的导师,目前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在高校,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够清晰,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无暇分身,在指导学生时缺乏必要的责任心,指导过于随意,目的性不强,效果不理想[2]

(三) 缺乏监督和管理

优秀壮大的导师队伍是导师制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导师队伍,需要考虑专业技术知识、学历水平、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的能力等多方面条件。本科生导师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本科生的导师应该由优秀的专任教师担任,他们在专业指导、科研指导、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优势,满足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对导师不同层次的要求。科学定义本科生导师,也使导师的队伍更加规范壮大,有利于导师制的不断完善。

上述一系列问题证明,我国高校的导师制还不成熟,而且高校种类不同,需要各高校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有不同高校特色的发展道路,将导师制不断发展完善。

三 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一) 科学定义本科生导师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联系、指导学生,学生是否能主动、热情地寻求导师的帮助,都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各个高校只是在不断地“倡导建议”,导师的指导效果也只能从各式各样的“总结报告”中知悉,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导师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提高学生的行为实践能力。另外,导师为高年级学生在考研、就业和毕业设计及论文方向提供合理的指导性建议,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拓宽方向,使学生成为社会必需的有用之才。

(二) 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导师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建立一支高水平、知进取、重敬业、懂奉献的优秀导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是导师制发展成熟的必要条件,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应加大导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导师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并积极落实,提高导师的素质水平。如各高校可以进行集中培训,聘请资深导师介绍工作经验,为年轻的新导师指明工作方向,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导师之间也可互相学习,交流探讨,改革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彼此借鉴,取长补短[3]

(三) 制定导师培训计划并落实

高校应加强对导师工作的分工与管理,明确其工作内容与职责。首先要重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具体差异,对其进行关于选课、专业、职业和论文等不同方向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用专业的理论知识、优秀的教学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次是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与学生勤沟通,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科研计划,使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突出,促进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最后,导师可以指导高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职业规划,是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完成科研实践,引导学生更好地升学和就业,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四) 建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导师制的发展与导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导师制的发展完善。首先应把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基本依据,导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品质、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指导,将工作内容和指导成果做好详细的记录,作为评价奖励的依据。其次,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导师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根据相关内容找到导师们工作上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奖励和改善,促进导师自身的发展进步。最后,将导师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各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导师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导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导师制的改革和完善。

4.3.3 田间管理。①前期管理。栽苗后3d,查苗补苗;遇旱天,浇水促苗。封垄前锄地灭草。②中期管理。及时排涝防旱,拔除杂草,避免损伤茎叶。提秧控旺防止秧蔓垄底结地瓜。③后期管理。注意防旱排涝,保护茎叶。

(五) 增加师生的交流与面谈

针对导师科研任务繁重,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的现状,高校应完善导师与学生的约谈制度,制定约谈时间表,将每一位导师的工作时间详细记录并公开,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哪位导师在哪个时间段能进行约谈和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导师面对面地谈论和交流,采取约谈的方式,既能缓解学生与导师见面时的紧张与压力,又能充分释放导师的空闲时间,增加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4]

(六) 壮大导师队伍,改善师生比例

高校导师严重不足是导师制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壮大导师队伍,聘任更多、更专业的本科生导师,改善严重失调的师生比例,扩大导师的数量以供学生选择,为培养和指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导师缺乏这一难题,高校可以采取导师责任细分制度,不同的领域由不同的导师负责。如可以让高校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知识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竞赛和论文科研方向的指导工作;职业生涯导师由学工部的导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导师由校外实习负责人担任,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等工作。如此分工明确,有利于学生自由地选择导师,也能缓解导师不足的难题,促进高校导师制更好地发展[5]

四 结语

导师制是我国高校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针对导师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方法策略,以促进高校导师制的发展完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制方案,解决导师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导师制的实施策略,便于导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高标准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利用Menu Script工具对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系统进行菜单界面设计,在stratup文件中创建caidanlan.men,结合施工升降机导轨架实例设计菜单脚本程序,得到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系统菜单界面如图3。

参考文献

[1] 徐明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热点与演进的图谱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S1):155-159.

[2]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09):11-13.

[3] 杨红官,晏敏,曾云.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99-101.

[4] 胡文斌.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34(06):259-262.

[5] 谭井华,刘亦武,丁茜.市场导向下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37):1-2.

本文引用格式: 李培聪.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8):1-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0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 浙江理工大学2018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b201810)

作者简介: 李培聪(1988-),男,汉族,山西临汾,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师实践性知识。

标签:;  ;  ;  ;  ;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