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教材下的群文阅读实践论文_纪毓雪

基于部编教材下的群文阅读实践论文_纪毓雪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 266000

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新编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倡议,并达到课标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部编教材中,课文总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在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努力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

部编教材中,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课外自读,强调整本书的阅读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基于部编新教材的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群文阅读尤为明显地显示了它在课堂和课外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阅读能力,养成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同时还起到涵养学生读书兴趣、扩大精神眼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群文阅读就是单位时间读相互关联的多个文本,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写作方法,通过在讨论中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群文阅读重视教材的整合和论题归类强化和拔高,在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给予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延伸。

群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对部编新教材的理念起到了推动作用。以部编七年级教材为例,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达到快速阅读的能力。七年级下册是精读、略读和浏览。在阅读策略上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一种文体。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不晓得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增加了一些份量,群文阅读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阅读量少的问题。

根据七年级上册的部编教材的要求,我们明确阅读目的,统观全册,认真集备,有计划有目的地做了大量的群文阅读实践:

一、教读课文要有单元意识,寻求相同群文阅读

如第一单元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在教读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我们上了以“写景散文”为专题的群文朗读课:朱自清的《绿》、老舍的《济南的秋天》、郑振铎的《石湖》,我们利用“赏析写景语言”为契机,让学生课堂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加以适当分析。取之于同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又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仅适合朗读,更是在拓展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加深了解作者的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语言和写作风格。这样不拘泥于每一个学生读懂为目的,学生从中可以摘抄优美语句,获得不同的启示。再如,《寓言四则》是《伊索寓言》中的作品,讲读完课文后,我们又选了十二则《伊索寓言》的动物故事,以“寓言专题”群文阅读,了解寓言故事,通过分析每一则寓言的寓意,也了解了寓言的文体特点。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自然就宽广起来。群文阅读的要求很广,相同的论题也很多,可以是同作者、同背景、同主题,也可以同内容、同形式……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读课文要有全局意识,整合教材群文阅读

如第一单元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第二单元散文诗两首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三篇文章,我们进行了组合,上了一节群文朗读课——现代诗朗诵。学生通过朗读,解决了课文批注中的问题。另外,针对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我们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呼唤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群文阅读中,相同题材设计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的提高。再如,第三单元自读课文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把这两篇整合在一起,加上了阎连科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一辆邮电蓝自行车》;进行了以“个人成长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这些文本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阅读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潜移默化的成长过程。又如,第五单元是以动物为题的散文,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对康德拉·劳伦斯的《动物笑谈》进行了以“动物专题”为内容的群文阅读,加上沈石溪的两篇文章《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来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这些文章学生感兴趣,学生默读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三、文后练习积累拓展针对性强,专家推荐群文阅读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推荐书目有:课文《散文诗两篇》后的《泰戈尔诗选》、《繁星》、《春水》,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后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动物笑谈》后的劳伦兹的《所罗门王的指环》;还有推荐的文章:课文《纪念白求恩同志》后的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课文《猫》后的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我们首先将这些书目的目录梗概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大概,推荐学生课后回家自读自感兴趣的内容。有些篇目课堂群文自读,如教读课文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我们忽略文体特点,不进行精讲,配上课后的推荐作品,我上了一节“多角度解读人物”的群文阅读课,从不同的人物对白求恩的评价中,学生通过默读,圈点勾画,了解了白求恩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他的人格魅力,同时学生对毛泽东、朱德、宋庆龄、聂荣臻又多了一份认识。阅读内容的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名著导读,必读与选读结合进行整本书的群文阅读

阅读名著不仅是应对考试、提升成绩的需要,也是涵养精神滋养灵魂的不二法门。初一学生,我们规定要求学生回家每天自读经典名著半小时。部编教材七年上册中,必读《朝花夕拾》、《西游记》;选读:《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和随文阅读篇目。我们在教读《秋天的怀念》后,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必读书目。这样,我们每月安排大课堂交流《朝花夕拾》等四本规定必读书目。另外,通过课前3分钟交流平时的阅读情况;利用每周二阅读课部分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阅读心得交流。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欣赏与理解的过程,整本书阅读,注重读写结合,可以从中获取写作技巧和心灵的滋养。

五、专题阅读训练和写作讲评课,累积起群文阅读

阅读训练时,课内得法,课外运用,多篇阅读训练,有形无形中也是群文阅读的一种形式。作文课上,教师所呈现的范文引领,学生的优秀作文展示,形成群文阅读不可或缺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进行着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在动机激发、信息筛选、德智启迪、审美教育、阅读积累、写作借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不仅可以大大拓展师生的阅读视野,还能提升思维品质、认知水平、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涵养,从而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因此,有效的群文阅读需要我们备课要功在课前,统观全局,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品质,达到部编教材“增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的目的。

论文作者:纪毓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  ;  ;  ;  ;  ;  ;  ;  

基于部编教材下的群文阅读实践论文_纪毓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