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帝国战略”的由来及其特点_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美国“新帝国战略”的由来及其特点_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美国“新帝国战略”的由来及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帝国论文,美国论文,由来论文,特征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美国“一超”与“多强”(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并存的局面,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它的政策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政治的走向和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近年来,美国国内出现“新帝国主义”思潮,“新帝国论”正在影响和决定着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美国的“帝国化”走向将对国际秩序及人类的命运和未来产生深刻影响。

一、新保守派的崛起

小布什执政后,新保守派开始走红,现在,新保守派已成为一支占据美国社会主导地位的强势政治力量。他们鼓吹的“新帝国论”已成为主导美国政府和社会思想的理论。

1.新保守派进入布什政府决策核心

新保守派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一个极左派,50~60年代演变为民主党内反共产主义的自由主义派。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与民主党决裂,转入共和党保守派阵营,为表示与共和党老保守派有区别,自名为“新保守派”。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新保守派在道德、价值观、反苏反共政治理念上与里根不谋而合,受到里根赏识,其中一些成员进入里根政府担任了要职。老布什执政后,新保守派对其不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表示不满,认为老布什太温和、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新保守派强硬的政策主张与老布什温和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格格不入,因此不得志。到了民主党克林顿执政时期,克林顿政府强调多边主义和相互依存的外交政策,又与新保守派主张奉行强硬的、单边主义的、美国利益第一的外交政策相去甚远,新保守派因此而遭到克林顿政府的冷遇。

但新保守派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试图东山再起。共和党小布什执政后,一改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推行强硬外交。新保守派的政策理念与小布什一拍即合,受到青睐。新保守派的一些精英被小布什委以重任,成为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新保守派核心人物切尼担任副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决策班子的核心人物;赖斯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成为美国安全政策决策班子的主要人物之一;拉姆斯菲尔德担任国防部长,执掌军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新保守派领军人物沃尔福威茨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成为布什政府的首席战略师、安全防务政策的实际决策人;极端单边主义理论家约翰·博尔顿被任命为负责军备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对属于自由派的国务卿鲍威尔进行管制;沃尔福威茨的得意门生刘易斯·利比则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等等。新保守派已成为布什政策决策班子的主导力量。

2.充当智囊团,为布什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布什政府的外围有一个由新保守派精英组成的智囊群体,目前对布什政府决策影响较大的新保守派智囊团有:“美国新世纪计划”、“安全政策中心”、“美国企业研究所”、“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卡内基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布鲁金斯研究所”、“美国传统基金会”等。这些思想库、智囊团为布什政府推行“新帝国主义”政策出谋划策,推荐输送决策官员。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都来自“美国新世纪计划”组织,新任命的副国务卿博尔顿原是“美国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新世纪计划”的大部分主张已被布什政府采纳。“美国企业研究所”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和在中东问题上的几乎所有政策主张都被布什政 府所接受。

3.为布什政府的“帝国化”政策推波助澜

新保守派在思想理论界十分活跃,他们利用学术论坛和媒体鼓吹“新帝国论”,借以教化民众,并为布什政府的“帝国化”政策张目。新保守派控制的媒体有:共和党智囊、理论家威廉·克里斯托尔任主编的《旗帜周刊》,欧文·克里斯托尔任主编的《国家 利益》,法里德·扎卡利亚任主编《外交》双月刊,以及《新共和党》、《华尔街日报 》、福克斯电视台等。还有一批活跃在舆论界的新保守派人士,如:《华盛顿邮报》专 栏作家查尔斯·克劳塞默、新闻记者罗伯特·卡普兰、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人员 罗伯特·卡根、耶鲁大学教授唐纳德·卡根等。这些新保守派精英利用其掌握的媒体, 从两个方面影响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导向。二是教化 民众、引导舆论。如“9·11”事件之后,新保守派控制的媒体大力宣传美国的“爱国 主义”,在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赢得了民众对政府“新帝国主义”政策 的支持,而这种民族主义的“民意”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美国加速走向“帝国化”的力量 ,使美国在“帝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新帝国战略”的特征

新保守派鼓吹的“新帝国论”催生了布什主义,促使美国对外政策“帝国化”,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新帝国主义”色彩。

1.战略目标谋求“帝国霸权”

早在1992年,新保守派领军人物保罗·沃尔福威茨和刘易斯·利比就拟订了一项行动指南,即美国《防务政策指导》报告。该报告强调,苏联垮台后,美国应该确保没有任何新的超级大国能够向美国在全球的统治地位提出挑战。美国既是无人能敌的军事强国,又是无人敢与之竞争的建设力量,美国应该捍卫自己这一独一无二的地位。该报告要求美国抓住海湾战争结束后的“单极时刻”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确立美国的“绝对霸权地位”和“美国治下的和平”。2000年9月小布什竞选总统期间,新保守主义智囊机构“美国新世纪计划”和小布什竞选顾问班子拟订了一份名为《重建美国防务》的文件。该文件指出,美国必须“阻止发达工业国家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甚至不能让他们有 发挥更大的地区或全球作用的野心”。文件称,“美国的政治领袖地位应该高于联合国 ”,“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挑战就是要维护并加强美国强权之下的世界和平”。同年, 新保守派出版了名为《当前的危险:美国外交和防务政策中的危机与机遇》一书。该书 收录了沃尔福威茨和珀尔(国防部原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的文章。文章要求美国对伊拉 克、朝鲜、伊朗等采取“改变政权”的政策,并提出了保持“美国主宰地位”的具体建 议。新保守派炮制的上述报告和文件为布什政府拟定了一份主宰世界的蓝图,他们所提 出的政策建议几乎全部被布什政府变为具体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加以实施,对促使美国走 向“帝国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刺激和催化了美国谋求“帝国霸权”的欲望,促使其加快了实施“新帝国战略”的步伐。如果说苏联垮台为美国走向“帝国”提供了机遇,将美国这列“帝国列车”推上了轨道的话,那么“9·11”事件则是“帝国列车”的推进器和加速器,使“帝国列车”在“帝国化”的轨道上行驶得更快了。“9·11”事件之前,新保守派鼓吹的“新帝国论”在美国社会曾是一种非主流思想,仅局限在学术界和政界部分人士中,在民众中没有太大的号召力。“9·11”事件之后,美国社会民族主义膨胀,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和渴求安全的愿望与新保守派的“新帝国论”产生共鸣,“新帝国论”得以不胫而走。于是,曾被人们贬斥的“帝国主义”一词又在美国社会时兴起来,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话题,而建立一个主宰世界的“美利坚帝国”成为美国社会崇尚的理想和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新保守派直言不讳地宣称,“新的帝国时期已经到来,问题不是美国要不要寻求填补欧洲霸权衰落后留下的空间,而是美国是否承认或意识到它正在这样做”。“美国已成为自罗马帝国以来在文化、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新帝国’,尽管是极‘不情愿的帝国’”。(注:见美《 外交》双月刊2002年3~4月号)新保守派宣传家罗伯特·卡普兰将目前美国的地位比作 古罗马帝国,认为21世纪的美国既是共和国,也是帝国。主张用“未必民主”的方式在 世界其他地方播撒“民主”的种子。新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威廉·克里斯托尔称,“这个 世界没有选择,要么就是由我们来领导,要么就是一片混乱。并不是要在美国霸权和一 个美好的多边世界之间抉择,而是要在我们和一个十分危险的世界之间进行抉择”。( 注:樊尚·若韦尔《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法《新观察家》周刊2003年5月28日)

2.战略手段具有暴力性、进攻性、侵略性、扩张性

(1)极度崇尚武力,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新帝国论”者奉行实力政策,认为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是美国建立帝国霸权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主张以超强军事实力为后盾改造世界。新保守派的座右铭是:“以实力求和平”,试图借助强化美国的军事实力地位,在全球推进民主和自由,以实现永久化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新保守派认为,国际关系一直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丛林状态”,人类的道德良知和国际法则均无济于事,“弱肉强食”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因此强调在外交政策中要用“拳头说话”,而不是用“舌头说话”。

(2)实施进攻性的“先发制人”战略,对其认定的所谓“威胁”和“挑战”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对威胁的判断发生变化,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安全的威胁已不是来自大国的对抗,而是来自处于全球化边缘地带的“邪恶 轴心”国家、“无赖国家”、“失败国家”等。这些国家成为贩毒、走私、非法移民的 孳生地和恐怖分子、国际犯罪集团、其他极端分子的庇护所,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及美 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讲话时指出,将用“先发制人” 的军事战略取代过去的“遏制”战略。根据这一战略,美国将保持超强的军事优势,以 阻止任何敌人对美国的挑战,并在“恐怖分子构成的威胁尚未变成行动之前”便对之实 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防患于未然。2002年9月,布什政府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 略报告》称,“如果需要,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独自采取行动,以行使我们自我防御的 权力,并对恐怖主义实施‘预防性打击’,不让恐怖主义威胁到我们的人民和国家”。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其“先发制人”战略的首次尝试。“先发制人”战略具有明 显的帝国主义色彩:其一,它强调主动出击,以进攻求防御,具有明显的进攻性。这意 味着,在国家关系中使用武力的门槛降低了,因而世界和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其二,它对“威胁”的判断以自身绝对安全和利益 为标准,带有明显的主观武断性。这就给某些国家开启了危险的先例,他们也可以以“ 威胁”为借口,对其他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如果这样,势必天下大乱,国际 秩序荡然无存,世界将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3)肆意践踏国际法,侵犯别国主权,甚至改变他国政权。“新帝国论”者主张利用美国当前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优势,用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建立一种由美国统治的、推行美式民主自由的世界新秩序。为达此目的,美国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区别对待。第一类是传统盟国,如欧洲盟国,对之采取分而治之的战略。当前美国拉拢英国和“新欧洲”(原东欧国家),防止法国和德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第二类,是昔日对手,而如今正在崛起或转轨中的大国如中国、俄罗斯等。对这类国家采取“遏制”、“阻吓”战略,防止它们向美国在全球的统治地位提出挑战。第三类,是 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无赖国家”、“失败国家”。美国对它们采取“先发制人 ”和“更迭政权”的战略,以从根本上消除对美国安全的“威胁”。“新帝国论”者认 为,第三类国家或实行专制统治,或局势失控,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是恐怖主义的 策源地和庇护所,因此它们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威胁,也是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副 总统切尼称,这类国家至少有60个。“新帝国论”者认为,这样的国家不配享有主权, 外部世界可以超越“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干涉其内政,或支持该国反对派推翻本国政权 ,或通过武力打击改变其政权。“新帝国论”者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珀尔等多 次力谏总统对伊拉克、朝鲜、伊朗采取“改变政权”的政策,并提出了“重塑中东版图 ”的计划,该计划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推翻伊拉克政权。(注:法《费加罗杂志》周刊200 3年21期)在“新帝国论”者的鼓动下,美国发动了武力推翻伊拉克政权的战争。此次伊 拉克战争与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其他几次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相比 ,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性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有联合国授权,在道义和法理上得 到国际社会认同;科索沃战争虽然对南联盟实施了武力打击,但未对南联盟的政权实行 更迭,最终并未跨越武力推翻他国政权的“红线”。而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国未经联合国 授权,违背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悍然用武力推翻了伊拉克政权,对伊拉克实行军事 占领,并对总统萨达姆家族及其统治集团斩尽杀绝,其手段和行为具有明显的侵略性、 扩张性、野蛮性,既有老帝国主义的影响,又有“新帝国主义”的特征。

3.战略行为表现为极端的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美国新保守派的又一杰作。小布什执政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单边主义色彩日益浓厚。单边主义已不仅仅是一种政策主张,而正在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与克林顿政府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保守派的鹰派人士退出了有关全球化问题的公开辩论,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捍卫美国国家利益上,以确保美国的帝国霸权。他们批评克林顿政府强调多边主义和相互依存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甚至糟糕”,是“绥靖政策”。因此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做了大幅调整,其动作之一就是抛弃多边主义和相互依存理论,推行极端单边主义政策。美国自视实力超强,我行我素,拒绝与国际社会合作,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处理国际事务。如: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先后退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单方面终止与俄罗斯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反对建立国际刑事法庭等。而2003年3月美国无视国际 社会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则将单边主义政策推向极致。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是其“新帝国战略”的四大支柱(单极帝国霸权、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改变政权)之一。其产生并成为政策的原因如下:

(1)缘于“新帝国论”者的单极霸权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单边主义与单极霸权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边主义行为总是同追求单极霸权目标相伴而行。“新帝国论”者追求不受任何约束和制约的绝对权力和绝对行动自由,同时更加强调美国利益绝对至上。新保守派精英、《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塞默称,单边主义是与冷战后单极霸权的国际格局相协调的。“单边主义的实质就是,我们不允许其他国家阻止我们追求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基本利益”。克劳塞默等人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是唯一具有管理世界能力的领导力量,因此美国的行为不应受任何国际规则的约束。所有国际条约、国际机制都是实现美国利益的工具。如果它们不能服务于这个目的,那么美国将毫不犹豫的废弃这些条约,退出这些机制。他们对美国霸权和国家利益的顶礼膜拜使他们成为现有国际规则和世界最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挑战者。他们认为,在当今形 势下,联合国已经过时。新保守派精英劳伦斯·卡普兰则称,“联合国是一个从精神上完全垮了的机构”,因此应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机构取而代之。(注:樊尚· 若韦尔《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法《新观察家》周刊2003年5月28日)

(2)源于“新帝国论”者对美国实力的过高估计。他们认为,凭借当今美国无与伦比的超强实力,美国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他们在国际事务中拒绝与国际社会合作,甚至拒绝与传统盟国合作。沃尔福威茨说:“我们应该参加一些联盟,但是这些联盟应该是专为某事而成立的联盟,当集体行动无法实施的时候,美国应该能够独立行动。”克劳塞默主张,在寻求盟友的支持时,美国必须显示出单干的决心和意志,在不作出妥协的情况下,使盟友跟随自己走。新保守派的观点很明确,多边主义受束缚、效率低,只有单边 主义才能使美国有效地实施“新帝国战略”。因而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仰仗超强的力 量优势而不顾及国际社会的反对,单方面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然而在伊拉克重建问 题上,美国所遇到极大的麻烦,迫使美国回过头来求助联合国,并乞求其他国家提供兵 员和财力支持。这一举动使单边主义者面子扫地,“美国可以包打天下”的神话也随之 破灭。

(3)源于新保守主义者的“强者哲学”和“美国优越论”的特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200多年来的扩张史和美国文化传统中过度强调占有、支配和自我张扬精神使新保守主义派的思想理论具有进攻性、占有性和支配性,在对外政策上表现为强烈的霸权欲望和单边主义行为。二是鉴于当今美国的超强地位,美国民族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自认为美国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高人一等,美国具有天赋特权,因此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惟我独尊、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则愎自用的行为和 心态。新保守主义者更是摆出一副“统治天下者,舍我其谁”的架势。新保守主义核心 人物威廉·克里斯托尔就口出狂言说:“这个世界没有选择,要么就是由我们来领导, 要么就是一片混乱。”有鉴于此,傲慢自负的美国决策者不可能谦虚听取国际社会的声 音,也不可能与他们认定的“劣等民族”合作。单边主义是他们行为的必然逻辑。

4.战略思维绝对化

新保守主义者从极端利己主义立场出发,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待世界,因而在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上出现绝对化的偏差。

一是美国权力绝对化。新保守派主义者追求绝对霸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沃尔福威茨在一份名为《防御计划指南》的秘密报告中向总统进言:“苏联垮台后,美国应该确保没有任何新的超级大国能够向美国在全球的统治地位提出挑战。”这种权力绝对化的追求显然与国际社会大家庭权力共享、义务同担,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要求不符,与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二是美国利益绝对化,在政治上则集中表现为美国主权和安全的绝对化。新保守主义者认为,在新的安全形势下,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需要加以限制和修改:只有那些负责任的国家才配享有主权;而那些在国内镇压人民、在国际上行事不负责任的“无赖国家”则不配享有主权,外部世界可以干涉其内政,支持该国的反对派推翻本国独裁政权,甚至动用武力来“改变政权”。至于美国的主权,那是绝对不容侵犯的,也不容许对它进行丝毫的限制。(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3月25日3版《新保守派与布什的外交防务政策》)新保守主义者强调,国际条约、国际机制都是实现美国利益的工具,如果它们不能为美国利益服务,就应该废弃。

三是美国价值绝对化。“新帝国论”者认为,美国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美国民主自由价值观是一种典范,在世界具有普适性。布什在西点军校讲话中称,美国是“ 人类进步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典范”。这种民族优越感和价值优越感使新保守主义者认为 美国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模式。因此他们主张,美国应以无与伦比的实力作后盾, 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在世界建立一种全新的、美国统治下的、有利于自由和平 的世界秩序,使21世纪成为又一个“美国世纪”。(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 3年3月25日3版《新保守派与布什的外交防务政策》)这里,新保守主义者把美国价值观 看作人类价值的唯一典范而神圣化、绝对化,并力图强加于世界各国。这显然与世界文 化、价值多样性的现实不符,而且不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必然遭到世界各国人民 和民族的抵制与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试图以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改造伊拉克和 中东地区的计划遭到伊拉克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伊战后伊拉克人民不但没有 享受到民主自由,其国家反而陷入动荡和混乱,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就是例证。

四是美国实力绝对化。新保守派是实力崇拜者,信奉实力政策,相信实力万能,认为美国完全可以凭借其超强实力让世界所有国家屈服,从而实现其帝国霸权梦想。然而,美国当前在伊拉克重建中碰得头破血流、焦头烂额的现实表明,美国的实力并非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它能打垮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但对付不了怀有民族仇恨的反抗者神出鬼没的袭击。而且,实力也并非是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万能药方。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对美国的实力地位做了较符合实际的分析。他认为,国际政治就像一盘三维的国际象棋:这盘棋的最上层是传统的军事问题,在这一层,美国将长期保持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盘棋的中间一层是经济问题,在这一层,力量的分配已变成多极化,如果不与欧盟、日本及其他国家合作,美国就不能在贸易、反垄断等方面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盘棋的下层是跨国问题,如国际金融稳定、贩毒、走私、疾病传播、恐怖主义活动等,在这一层,力量高度分散化,如果不与国际社会合作,美国将在这些问题面前无能为力。(注:美《外交》双月刊2003年7~8月号,《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霸权与战略》)

标签:;  ;  ;  ;  ;  

美国“新帝国战略”的由来及其特点_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