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每户一部电话--采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前邮电部副部长朱峰_电信论文

2000年,每户一部电话--采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前邮电部副部长朱峰_电信论文

2000年,每户一部电话——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邮电部论文,中国工程院论文,副部长论文,副院长论文,电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市内电话以年平均18.5%的速度增长;程控交换机从无到有,传输数字化比率明显提高;国际通信迅猛发展;各种电信新业务层出不穷,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可视电话、公用分组数据通信、会议电视、电子信箱、用户传真、VSAT通信业务等均发展相当快。我国电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以及国际同行的赞扬和好评。为了深入了解和宣传电信业发展成就和管理经验,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邮电部主管电信工作的副部长朱高峰(朱高峰同志1994年底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记者:朱高峰同志,您在1994年第四届国际通信技术会议上向海内外朋友介绍中国电信发展情况时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电信网原有的基础十分薄弱。近十几年来我们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有利于电信发展的政策,紧紧跟踪世界电信新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网的规模迅速扩大,装备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个以光缆为主体的数字化干线传输网和以程控占绝对优势的自动交换网已基本形成。”请您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朱高峰:好的。我先介绍一下典型国家电线网路的演变与发展。综观典型国家电信网的演变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电话的普及阶段,人工接续向自动接续的转变阶段,模拟交换、传输向数字交换、传输的过渡阶段。

50年代初,美国首创长途自动交换,随后在其它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开始建设长途自动网时,其电话普及率多在10部/百人以上。到70年代末,这些国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途自动电话网的演变。这期间,网路的主要传输手段是同轴电缆载波和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交换设备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纵横制交换机,70年代是模拟程控交换机。70年代后期,开始网路装备的数字化进程,首先是交换设备的数字化,数字程控交换机先在长途交换中应用,然后推向市话交换;大容量的光纤和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则在80年代得到广泛地应用。

我国电信网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同于国外电信网发展的道路。当发达国家的电信网在70年代末已基本建成自动网时我国的电信网还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况。1978年全国的话机普及率仅为0.38部/百人,到1985年普及率也只有0.6部/百人,全国的长途自动交换机还不到一万两千路端。在这样低普及率的情况下,邮电部仍决定大力发展网路自动化,所采取的主要步骤是:用5~1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全国长途自动网;从“六五”后期开始大规模引进数字程控交换设备,从“七五”开始建设长途光缆和数字微波干线,到“八五”期间规模越来越大,迅速提高了网路自动化水平;与此同时抓紧电话的普及提高。

记者:您1982年以前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载波系统总体设计,主持研制成功了对称电缆60路载波系统,打破了国际上通信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1982年开始,您担任邮电部主管通信工作的副部长,10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中您感觉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事?

朱高峰: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件事:

一是电话自动交换网的建设。为加快网路自动化进程,“六五”后期至“七五”期间,根据我国自己研制的机电制长途自动交换机不过关的情况,我们利用国外贷款,在全国一批主要省会城市引进四万路端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这是我国长途自动网建设的开始。此后,又引进第二批六万路端长途程控交换机,这些交换机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本地电话网技术改造及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使全网的长途自动化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根据通信需求旺盛的情况,我与部里电信总局及相关部门一起修订了“八五”计划,重点抓了省会城市长途程控交换机增容34万、54万、60万路端等重大建设工程,到1993年,我国长途自动交换机已达106万路端,长途交换自动化比例已达到99.6%,全国长途业务中有93.1%的呼叫是由自动网完成的。可见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长途交换自动化。

在抓紧长途网自动化的建设过程中,电信网的基础——本地网也得到同步发展。到1993年,全网的话机数达到2612.9万门,是1978年的6.44倍,全国话机普及率为2.2部/百人,其中城市的普及率达9.0部/百人。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电话普及率的提高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二是电信传输骨干网的建设。在长途传输干线的建设方面,由于“七五”期间资金较少,长途干线只建了一条光缆和一条数字微波,出现了干线能力滞后的被动局面。“八五”一开始邮电部就决定加快干线建设,我和其他部领导一起对每一条光缆线路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最后决定,在“八五”期间建成22条光缆干线,通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会,同时还计划建设20条微波干线和19座大容量的卫星地球站。到1993年末,已有10条干线光缆建成投产,1994年底22条光缆中绝大部分将建成,一个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手段构成的立体化、多功能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沟通国内外的电信传输骨干网已基本建成。

三是电信支撑网的建设。为保证大规模电信网的正常、可靠、高效地运转,除建立传递信息的主体网以外,我们提出了电信支撑网建设的课题,这就是全国网管系统、数字同步网、传输监控网和共路信令网。

目前这些网的建设任务均已确定,技术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电信总局正在加快实施进度。

四是信息通信网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邮电行业作为信息化的基础产业部门,根据当时的电信网路条件,克服了来自西方国家的技术限制,经过努力在1989年11月建成了标志我国数据通信起步的、覆盖全国省会城市具有976个端口的SESA试验网。而后根据社会的需求,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加速建设中国公用分组交换骨干网,经过两年的时间于1993年7月完成了骨干网的建设任务。该网具有32个节点机5800个端口,覆盖30个省会城市和重庆市,并能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分组网直联。省内的分组网建设也全面铺开,预计到94年底全国公用分组交换网可以覆盖约500个城市。

五是网路运行维护体制的改革。电信网的运行效能除了依赖于组成电信网的装备外,还取决于操作电信网的人员素质和电信网的维护运行管理。为了适应网路采用多层次技术装备的运行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从80年代后期起提出了要进行维护体制改革,并在整个电信系统中大力推行。改革总的方向和目标是:从现在分散的看管式的维护,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对系统的集中自动监控和集中维护管理,少人或无人值守;建立一系列通信技术维护支撑中心,进一步健全网管功能和发挥网管作用,使电信网实现安全可靠、高效运转。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局在本地网中实施改革,取得了减人、省地、省房、提高效率和质量的良好效果。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前景。

朱高峰: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邮电部研究并提出了邮电发展目标,到2000年前后,大中城市电话基本上要普及,也就是说,住宅电话普及率以户为单位要达到平均每户一部。同时其它各种业务,如数据传输业务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业务、图象业务、智能业务,还有一些综合业务,都相应有较大的发展。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建成一个规模容量居世界前列,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安全可靠,质量优良,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化通信网。

记者: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

标签:;  ;  ;  ;  

2000年,每户一部电话--采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前邮电部副部长朱峰_电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