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银行业:风雨中接受考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银行业论文,风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以来,俄罗斯金融界危机四伏。7月上旬,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恐慌在一时间逼近银行与中小储户,以至许多专家惊呼:1998年金融危机即将在俄罗斯重演!
都是整顿惹的祸?
今年5月13日,由于俄罗斯央行吊销了涉嫌洗钱的一家中型银行——索德商业银行的营业执照,这家银行随后发生储户挤兑;5月28日,俄央行再次以同样的理由宣布,自29日起吊销一家地方银行——诺沃契尔卡斯克城市银行的营业许可证:6月,俄罗斯政府又取消了两家小银行的营业资格。恐慌从银行自身泛滥起来。
由于银行界早有传言,政府手中有一份即将整顿的银行的“黑名单”,俄罗斯的1300多家私有银行顿时人人自危。一些银行开始炮制自己的“黑名单”,停止向嫌疑较大的业务伙伴拆借。此后,陆续有多家小规模的私人银行关门大吉或无法支付到期存款。提取存款的人群开始在银行前排起长队。对于广大小储户来说,这种场景自然引起了关于1998年金融危机的痛苦回忆。当时俄政府由于无法支付1000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宣布卢布大幅度贬值,数以万计的低收入者,包括以微薄的养老金为惟一收入的退休者,失去了他们的毕生积蓄。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担心更多银行关闭会引发银行间贷款冻结,从而导致流动资金紧缺,而普通储户的疯狂提款则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由此带来的疯狂挤兑人流涌向俄罗斯两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总资产在俄罗斯全部商业银行中排名第四的阿尔法银行和排名第二十二的古塔银行。古塔银行有40万个人储户,固定资产达12亿美元,是俄国私有银行中信誉最好的银行之一。它的公司客户更包括俄罗斯航空公司和移动通信服务商MTS等行业巨头。尽管如此,这家银行在6月份的提款额却超过100亿卢布,相当于3.45亿美元。此前,它曾经向国有的俄罗斯外贸银行请求借款4亿美元而遭拒绝,古塔银行由此不得不宣布关闭。挤兑的人流同样涌向了俄罗斯第一大私有银行#阿尔法银行。自7月6日开始,在短短3天时间里,储户从阿尔法银行提取了多达两亿美元的存款,占该行全部存款的14%。为遏制挤兑狂潮,银行不得不开始征收10%的提款费。
危机中的危机
俄罗斯银行业主要是由四大部分银行组成:其一,是国有银行,譬如,俄罗斯储蓄银行和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它们是由俄罗斯中央银行直接参股的两家大型国有银行;其二,是寡头控制的私人银行,这部分银行实力也相对较强;其三,是外资银行和外资参股的银行;其四,是一些中小型的、相对杂乱的银行。俄罗斯目前除了几家大型银行以外,还有1300多家小型银行。本次挤兑危机的发生从深层次来说和中小银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
首先,俄罗斯小银行数量偏多而规模又太小,很多银行的资本全都严重不足。国际清算银行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比例监管制度,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具体规定,但俄罗斯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总额还不及西方国家一家大银行的资本金多,俄全国银行资本仅相当子国内生产总值的42.1%,而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80%;并且,在俄罗斯的私有银行中,有高达1/3的银行的资本金低于相当于120万美元的法定下限。不仅如此,由于俄罗斯经济形势长期动荡不定,大批企业亏损、破产,因此俄罗斯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活动集中在投机交易、债券和房地产投资等方面而不愿意进行产业投资。这实际上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资金不足,正常经营得不到恢复。
其次,俄罗斯银行的准入门槛很低,有很多人往往是为了洗钱而临时注册银行,这样的银行被称为“一日银行”。
第三,俄罗斯银行到现在为止都不能有效承担向外贷款并获得盈利的职责。其原因是,在银行资金来源当中,居民储蓄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而且它的长期存款的比重也非常低。
第四,俄罗斯银行犯罪活动非常猖獗,经常有银行直接参与洗钱。在2000年6月国际反洗钱组织曾经第二次把俄罗斯列入洗钱犯罪活动严重国家的黑名单之中;直到现在,俄罗斯还有很多以洗钱为重要职责的寡头银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信息披露不透明,公众对银行普遍缺乏信心,任何微不足道的谣言都可能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因此,许多专家指出,本次挤兑风波与其说是一场金融危机,倒不如说是一场信任危机。
谁在抛救命稻草?
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是对企业和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考验。挤兑风潮刮起的第三天,阿尔法银行宣布它的股东们为帮助银行渡过难关而向它再注资8亿美元。阿尔法银行的控股股东是俄罗斯第六大富豪、39岁的米哈伊尔·弗里德曼,其所拥有的个人资产被估计为40亿美元。弗里德曼曾经向媒体透露,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将动用个人资产来挽救银行。尽管银行没有公开这8亿救命钱的来源,但外界普遍估计这笔资金多半来自弗里德曼的保险柜。另外,弗里德曼控股的阿尔法集团去年刚刚与英国石油公司建立合资的TNK-BP石油公司,获利60-70亿美元。同时,阿尔法银行高层官员还多次向媒体表示,他们每天都在与政府和央行官员会面商讨对策,克里姆林宫和俄罗斯央行都给银行以坚定的支持。对于已经关闭的古塔银行,国有的俄罗斯外贸银行抛出了“救生圈”。该银行日前宣布,它已经收购古塔银行86%的股份。此举将拯救古塔银行的数十万储户,因为收购后双方都很快宣布,古塔银行将尽快恢复全部业务。俄罗斯央行为促成这次收购向外贸银行提供了为期一年的7亿美元贷款,以保证后者资金足以支付储户的存款。除此之外,央行还把规定的卢布存款准备金比率由7%降至3.5%,这相当于为全部商业银行注入45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从而有助于帮助其他面临提款压力的银行渡过难关。不仅如此,俄罗斯政府的举措也使得这场危机有可能快速遁形。俄罗斯议会下院国家杜马在挤兑事件发生后以惊人的效率通过了建立类似储蓄保险制度的紧急立法,规定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储户将获得不超过10万卢布(合3350美元)的全额存款,超过部分由破产银行管理人依法清偿。尽管此法案到8月中旬才正式生效,但对广大小储户的抚慰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项立法的追溯力直达2003年12月,因此它在生效后还将保护5月被央行关闭的索德商业银行储户,保证他们能够至少取回部分存款。据此,多数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士也认为,虽然此次挤兑来势汹汹,但并不足以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汇率震荡。
一个硬币的两面
为时两个多月的俄罗斯金融风波似乎已经告一段落,最令人担心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似乎已经化解于无形。但是,挤兑风潮造成的损失一时还难以估计。在过去的几周内,许多中小银行为保证清偿能力不得不大量出售资产。例如,俄罗斯第四大私有银行——MDM银行称,它自5月以来出售了价值两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以保证支付储户的存款。尽管提款的人流已经逐渐减少,仍有不少金融机构预计,将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小银行成为储户信心崩溃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尽管这场风波没有对海外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对俄罗斯其他资产构成不小的压力,卢布兑美元汇率在7月份的第二个周末跌至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部分原因便在于一些储户要求以美元支付在银行的存款。不仅如此,对于目前形势比较好的俄罗斯宏观经济来说,本次挤兑危机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俄罗斯建筑业正在蓬勃发展,俄罗斯建筑业80%是靠贷款支持的,而银行在严格控制贷款之后,建筑业将遭受严重打击。另外,国家降低了银行准备金率,进行放款,而这样也会使卢布的通货膨胀率有所提高,而政府当初预期的今年的通货膨胀率维持在10%的这个目标有可能实现不了。
痛并快乐着
俄罗斯国有银行在这次挤兑风潮中算是坐收渔利。俄罗斯外贸银行宣布收购古塔银行的股份之后,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发给客户的一份通报中说:“在此次危机中受益最大的是俄罗斯两家最大的国有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主要原因是中小储户纷纷关闭在私有银行中的账户,转而存入比较可靠的国有大银行。”总部在莫斯科的安顿投资银行持同样观点。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在7月的第一个星期,俄罗斯外贸银行的储蓄额增长4.3个百分点,达386亿卢布(约合13亿美元)。而在收购古塔之后,外贸银行除了坐收古塔的全部客户资源以外,更得到了几乎相当于一年期无息贷款的7亿美元注资。相对于它早些时候拒绝向古塔银行提供的4亿美元贷款。这种情况对于目前试图强化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普京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此外,俄部分银行家认为,近期的混乱对俄银行业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因为。据此他们可以通过优胜劣汰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银行体系。
警醒中国银行业
从改革路径上看,当前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任务与俄罗斯有些不同,中国现在要做的是产权改革,减少政府对银行的指令和干预;俄罗斯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加强政府对银行的监管和支持,使银行走集中化和大规模的战略。乍一看来,中俄两国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任务,但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既政府的干预程度问题。中俄两国只不过是在这一问题上处在了截然相反的两端,中国政府是管得太多,俄罗斯政府则是太放任,而实践证明,两条道路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从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中,我们要注意国有资本从银行业的退出不能实施“休克疗法”,一瞬间消失,从而使得大量小而全的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却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风暴面前不堪一击,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一言以蔽之,银行业的改革既不能维持原来老的运作模式,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金融航空母舰一下子分裂成数以千计的“小舢板”。要在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的同时,注意适当支持银行资本的集中化。
另外,中国须关注“外资”对银行业的渗透问题。资金不足可以引进外资。但怎样才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保全本国的银行体系,使国家不会陷入对外资的完全依赖当中,是一个颇伤脑筋的问题。一位俄罗斯银行前任官员曾说过这样的话:“俄罗斯在容许外资银行进入时所冒的最大风险是俄罗斯自有银行体系的消逝”,而且在整个国际金融的前沿动态中(联合、并购、全球化),俄罗斯就像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要想使俄罗斯的银行体系能够尽快融入国际金融的大潮流,就得增强它的实力,使银行体系自身具备经济效率,使它的传统业务能够盈利,能够为自己的股东和储户提供利益。为此,要彻底改变20世纪90年代期间银行被俄罗斯大型企业财团作为出纳机构的局面。
俄罗斯的这些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WTO时代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有限的几年保护期内,如何增强实力,改善局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