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_研究性学习论文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7)12-0009-04

学习是一个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课题,每个时代不仅有颇具特色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会改进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就是一个显例。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全面推行所激起的冲击波,不仅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激发了人们对学习的理性反思,并将会引起学习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文化的演进。

一、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确立

学习者在自己学习生涯中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学习,也是研究,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探索式学习自古有之,是学者们的自发行为,浑然于接受学习之中,没有作为独立的形态分化出来,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前人的知识;作为区别于传统学习的独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国虽然肇始于20世纪末,但是发展迅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研究性学习不仅以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方式而存在,而且业已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且受到政府倡导和制度的保障,这是前所未有的。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由自发行为到自觉行为,由个人行为到政府支持的行为并非一蹴而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理论界开始批评以接受知识为主,以高考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开始抨击高分低能现象,提倡教育要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继而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发现学习受到关注。此后,研究性学习渐渐崭露头角。1997年《外国中小学教育》上刊发的《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课程的设置》一文,介绍美国长岛的劳伦斯中学(Lawrence Middle School)为七年级的学生开设“自主课程”(Self-Regulated Curriculum);[1]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两大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10月下旬,教育部在无锡举办了“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2],在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至此“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走进了全国的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地位被正式确立。对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和研究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程比较的结果,每一特点都突出地展现出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开放性是相对学科课程完整、封闭性而言的,研究性学习既跨越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了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综合性是相对分科性而言的,是指研究性学习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的知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并非各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实践性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是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生成性是相对于确定性而言的,表明研究性学习不以获得知识技能为目标,而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经验为旨归,学习的结果各具特色,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中的体验也是一种结果。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传统的课程目标也迥然不同,具体表现为:(1)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合作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5)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格地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可以适用于各门课程学习之中,无需专门设置课程。但是,由于现阶段在我国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即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取成果,而是使学生养成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确切地说,就是为了以课程的方式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作为方式的渗透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之所以突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废除接受性学习,而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居于中心位置,而发现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边缘化,甚至导致一种错误的定式——学习就是接受。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是想找回它在课程中应有的地位,在学习中的应有之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也应该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不仅增添了新的任务,而且必须改造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将逻辑起点从学科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必须积极进行启发式、问题式教学,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必须实施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不过于关注学习结果。

虽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对教师是一种考验,但对学生发展而言则意义重大。

第一,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开放性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要求,可以让学习保持独立的探究兴趣。

第二,研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第三,研究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共享学习经验的个性品质。

第四,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查,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第五,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分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六,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和探究问题的品质。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并不在于追求创新成果,而在于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注重问题的意识和研究习惯。

总之,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品质。

三、研究性学习:作为文化的浸润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对所有内容的学习。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确立和推行,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已经获得了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文化,它将改变学习者固有的学习观,促进人们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

作为观念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它改变了人们对学习的传统认识。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研究性学习”秉承的是整体主义(相对于二元的价值观)的价值观,知识被看做是个体创造的关于世界的意义,学习者被看做是实践性的自由的存在。学习者内在于知识的生成,与知识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学习因而是学习者与世界际遇时意义自由展现的历程。[4]

在传统的学习观念的观照下,教师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学习者则追求获得更多的知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建构”是在主动的问题解决中完成的。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程序和背景资料对信息世界进行解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式地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还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5]

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新的学习理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打破了“读书等于学习”、“学习等于接受(继承)”这样一些传统的认知模式,改变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而且正渐渐建构起新的学习概念。研究性学习作为文化观念一旦融入了主流文化的机体之中,它对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精神的物化和物化的精神的文化,在文化意识和文化存在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地吐故纳新,交替前进。一方面当一种行为方式获得了文化的认同,它将很快传播开来,上升为一种理念;另一方面当一种观念融入了主流文化,它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流行起来。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一个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是一切精神文明(甚至一切物质文明)生产的基础,它必然表现在各个方面。”[6]

收稿日期:2007-03-05

标签:;  ;  

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