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发行教育的现状与趋势_纽约大学论文

出版发行教育的现状与趋势_纽约大学论文

出版发行学教育的现状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发行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一向不被重视的出版发行学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由在职培训转向正规教育;由中等教育转向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创办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越来越明确,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出版发行学教育走向国际化。出版发行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直接原因是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国家的重视和出版发行企业的支持。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的信息化,使出版发行业迅速发展为一个重要行业,不仅需要更多的人才充实出版发行队伍,而且对各类出版发行人员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是出版发行人才市场的迫切需要,使一向不被重视的出版发行学教育,在8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俏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考察和分析国外出版发行学教育的现状和迅速发展的原因,对改进和发展我国出版发行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0年代是世界出版发行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标志着出版发行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表现是:由在职培训转向正规教育;由中等教育转向高等教育;创办出版发行的学校越来越多,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设立出版发行学专业;出版发行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明确,课程结构体系越来越完善;出版发行学教育出现国际化。

继中国在7世纪发明雕板印刷术之后,又过了6个多世纪,德国美茵兹城的金匠谷滕堡在中国印刷术的启迪下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约1440-1450年)。与中国不同,西方印刷术从诞生和应用之初就带有明显的商业性,在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推动之下,施特劳斯、科隆、巴塞尔、纽伦堡、奥格斯堡、莱比锡、法兰克福等相继出现了印刷厂和很有作为的出版商、书商,从而使德国长期处于欧洲书业中心的地位。

书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使他们迫切需要一批懂得出版业务、精于印刷技术、善于图书销售的专业人才。早在1833年,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克里斯托夫·佩泰就在《关于德国书商的职业与地位》一文中论述了对书商进行培训的问题。到1852年终于打破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莱比锡由书商协会创办了第一所职业培训学校——莱比锡图书发行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莱比锡归民主德国管辖,联邦德国书商协会又于1952年在科隆建立了一所书商学校。50年代德国书业迅速发展,科隆书商学校校舍紧张,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的需要,1962年德国书商协会又在世界书业中心城市法兰克福建立了德国书业专科学校。同时,在德国,由于越来越多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志愿选择出版发行行业,1988年慕尼黑大学语言文学系开设了图书学专修科,招收硕士、博士生,进修出版、发行、印刷方面的课程,培养高层次人才。

英国出版业虽然一度落后于欧洲大陆,但到18世纪,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版发行业逐步繁荣起来。由于英国出版商协会和书商协会对任职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查非常严格,英国书业界一直非常重视书业培训工作。特别在1962年12月英国劳动就业部颁发职业培训白皮书之后,英国书业协会及其地方分会均举办诸如全脱产、半脱产、函授、短训和在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班。1975年英国文化委员会还在伦敦创办了图书出版社培训中心,成为英国出版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英国以前有两所大学设有出版发行学专业,近10多年来已发展到8所,每年为出版发行界培养250余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国际著名学校——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牛津理工学院和牛津技术学院等。

在法国也有不少高等院校设立出版发行学专业,其中像波尔多第三大学和巴黎第十三大学都是著名大学。巴黎第十三大学的出版学专业还开设有一年制的高级出版专家研究证书班。法国还有专门的出版发行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学校、私立书店行业技术学校和职工业余培训学校,专门培训在职职工。而法国出版职业学校则是一所综合性、多层次的出版大学。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是出版大国之一,所以,出版发行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也受到重视。在美国,有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纽约大学、丹佛大学、佩斯大学等12所著名大学都设有出版发行学专业,还有6所大学设立出版发行培训班。纽约大学的加拉庭出版学院创立于1981年,主要为出版社培养编辑和推销员,来这里就学的人员很多,并且主要是出版社的在职人员。1985年在美国全国5000家商业杂志社的支持下,又设立了商业杂志出版专业,专门为商业杂志培训人才。纽约大学的出版专业学制3年,招收已获得其它学位的学生,分全日制和业余两部分。学生在完成一定的课程计划并提交研究论文后,可以申请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每年夏季还举办出版业务短训班,以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同时,在美国大学中的其它一些专业,如新闻学、文学、图书馆学专业中也开设出版发行学方面的课程,毕业后也可以到出版和发行企业工作。

日本是出版发行学专业发展较快的国家。虽然日本的大学很少设置出版专业,但如上智大学、关西大学、东海大学、筑波大学等的新闻部、文学部、图书情报部都开设有不少出版发行学课程。日本还在1964年建立了出版发行学校,招收已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学习。同时,日本书籍出版协会、日本出版劳动联合会、日本出版俱乐部、一些大型出版公司等大型出版团体,还经常举办短期培训班或研究班。

在韩国,出版发行学专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1989年由出版商协会建立了出版编辑学校,并在着手兴建的“韩国出版文化城”中设立出版研究生院和出版艺术大学。

其它一些国家,如前苏联、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南非等国也有不少大学开办出版发行学专业,并建立有出版发行专业学校。

80年代以来,由于出版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各国出版发行学教育机构的快速增长和交流的迫切需要,出版发行学教育的国际化也非常明显。其一是跨国招生和培训。英国图书出版社培训中心,就招收国外学员,并在南非、德国、荷兰、西班牙、中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开办了讲习班和培训班,并于1992年增设国际出版管理等几门课程。纽约大学的加拉庭出版学院也招收海外学生,有不少日本、匈牙利、苏格兰、法国、香港地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德国的书商学校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就读。据统计,到这里接受培训的欧共体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图书发行人员已有数百名。其二是出版教育国际组织的建立。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出版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商于1989年4月在加拿大召开了首届国际出版教育大学,会议一致同意筹备成立国际出版教育协会,并于1991年正式宣布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和加强与出版教育有关的个人、学术机构和专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该协会于1991年5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会议,中心议题是“培养下一代出版商”;第三届会议则是1993年夏季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90年欧洲书商和出版商培训组织协会也宣告成立。其宗旨是协调国家培训组织之间的出版培训活动,加强合作,帮助尚未建立培训组织的国家,致力于欧洲国家出版发行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出版发行教育研究的信息交流,并于1992年建立了全欧出版职业学校,作为欧洲出版发行人员的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国际培训活动和人员交流,提高欧洲书业人员素质和促进出版发行业的发展。

出版发行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出版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据法国有关方面的广泛调查,80年代以来世界出版业的主要变化表现在:(1)出版活动领域迅速扩大;(2)出版业的地位不断提高;(3)出版业的商务活动日益复杂;(4)新技术在出版业中广泛应用;(5)出版业的国际化;(6)出版产品激烈竞争。

80年代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科学技术革命以一种神奇的力量把出版从一个不被产业界注意的小行业变成一个令人刮目相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出版发行业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使原来许多小小的出版公司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集团,新建的大大小小的出版社、书业公司、书店,林林总总,遍布世界各地。到80年代末,美国登记注册的出版社有9000多家,书店几十万家,从业人员60多万人,年销售额达500多亿美元。英国有出版社10500多家,书业人员48.7万人,总贸易额达19.3亿英镑,图书进出口额7.35亿英镑。原联邦德国有出版社4400多家,年出版图书6.5万种左右,销售总额达260多亿马克,进出口额26亿马克。法国有出版社5000多家,年出版图书3万余种,销售总额89亿多法郎,对外图书贸易额11亿法郎。日本有出版社4180多家,全国平均每4400人就有一家书店,年出版图书4万多种,营销总额达9260多亿日元。

其它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荷兰、韩国等出版社和书店数目也都不少,出书品种和营销额都非常可观。荷兰国家不大,1989年统计却拥有出版社559家,书店1300多家,从业人员14000多人,年出版图书15000多种,销售额达15.9亿多荷兰盾,图书进出口总额11亿多荷兰盾。韩国至1992年已有出版社7390家,年出版新书24780余种,发行图书2.4亿册左右。

由于出版社、报刊社和书刊发行机构急剧增长,编辑、出版、发行、印刷人员供不应求,不得不过快地补充人员以应急需。据悉,美国出版界工作人员的补充来自四个方面:(1)到各大学中招收应届毕业生;(2)通过广告或代理机构招聘;(3)通过熟人介绍到出版界工作;(4)录用出版发行学院校的毕业生。在美国,一些出版社因缺乏专职编辑人员,不得不把大部分书稿委托社外的“自由编辑”去审。但这类人员素质不高,不懂出版社的出版计划、编审条例,专业知识有限,更不了解市场情况,缺乏编辑意识,必然影响书刊质量,从而引起一些作者的不满。所以,发展出版发行学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特别是正规的高等教育受到各国的重视。

国外出版发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的重视和出版发行企业的支持。随着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和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培养下一代出版商、书商”成为各国出版发行界决策者的战略性目标。他们不但积极参与出版发行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而且常常解囊相助,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英国、德国的出版商、书商职业培训中心,都是企业自己筹建的,并亲自管理教学工作。许多国家的中等专科学校也都是出版商协会、书商协会集资创办并按计划给予经常的经费资助。德国的法兰克福书业专科学校,日本的编辑出版学校都由企业协会创办,除学生交纳的学费外,其它费用均由协会筹措。

美国纽约大学的加拉庭出版学院,就是商业出版协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产物,并且成立了商业出版顾问董事会,参与出版研究学院的管理和监督;还以美国商业出版商协会前主席威廉·K·比尔德的名义建立了奖学金。近年为了鼓励有才智的学生进出版专业学习,培养新一代出版家,各出版公司和专家们纷纷解囊,为学校集资200万美元建立奖学金,奖金最高额可达6000美元。这些重要举措保证了高质量的生源、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企业还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习、教材编写等方面给学校以大力支持。

我国出版发行学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同样在8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从中等专科学校和大学出版发行学系(科)的数量来看,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省市恢复和新建立的出版发行中专学校和职工学校就有19所,建立编辑、出版、发行专业的大学也有20多所。特别是武汉大学在全国新华书店支持下,1983年率先创办了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先后招收了本科生、专修科、函授和专业证书班、短训班学生,至1993年已培养各类毕业生3000多人,1993年被正式批准成立出版发行学系,1994年开始招收出版发行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但是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比较,我国出版发行学专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各省市的出版发行中等专科学校均隶属于省市新闻出版局,除个别学校外,生源、经费和教师队伍,甚至校舍都不稳定,大多数学校办办停停,有的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大学里的编辑、出版、发行学专业,除武汉大学的出版发行学专业作为一个系存在外,大部分都是寄身于其它学科下的一个教研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学设立独立的出版发行学院,加之经费拮据,招生分配出现的困难,80年代10多所正规大学创办的出版发行专业,已有多所停止招生,其它几所干部管理学院、职工大学的出版发行专业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一些大学里的出版发行学专业出现关闭或半关闭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经费紧张,难以为继。这些大学都是国立或省立大学,靠政府拨款的单一经费来源,不敷支出。有的学校虽然得到出版发行企业的资助,但也都是一次性的,因为企业本身经济状况不佳,给予连续性资助的可能性不大。

其二,招生分配困难。近几年的经济热,使那些成绩较好,对未来充满幻幻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难以对出版发行专业投以青睐。在职人员由于企业实行责任制或承包制,加上社长经理们对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很难脱离岗位参加培训,生源也略感不足。在学生毕业分配方面,全国重点学校(如武大出版发行学专业)当然不存在问题,但一些地方院校,因受分配体制的束缚,只能在省内消化,时间一长,省内消化必然遇到困难。

其三,师资队伍严重不足。除武汉大学、成都大学的情况稍好外,不少院校出版发行专业专职教师极少,不少课程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固然可以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实践证明在我国具体国情之下这是行不通的。一是企业都十分繁忙,校外专家不可能长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因而教学活动难以保证。二是经费短缺,无力长期支付酬金。

其四,课程设置不规范。由于经验不足,对出版发行学专业课程还缺乏深入研究,科学的学科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同时,由于教师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符合出版发行专业要求,该开设的课开不出,不该开的课却很多。教学效果差,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符合出版发行企业的需要,办学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有各种类型出版社530多家,年出书9万余种,居世界前列。国营发行企业有职工10万多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7%左右。而第二渠道的集体、个体书店的从业人员文化层次更低,所以我国出版发行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十分广阔,出版发行学教育发展潜力很大。

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办学基础和现有条件,在发展我国出版发行学教育方面应该采取校、企联合,保证重点,提高质量,逐步发展的策略。

国内外出版发行学教育的实践证明,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是一条正确的途径,既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办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解决经费和师资不足的问题。保证重点是提高教育水平,保证质量的前提。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抓住几所学校,努力办好,待条件成熟时,建立出版发行学系,甚至成立出版发行学院都是必要的。但吸取80年代初期及其它一些学科的教训,不要一哄而起,很快过剩;又是一哄而散,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质量是发展出版发行学教育的生命。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也就没有市场,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应有地位,只能是自取灭亡。所谓质量,就是培养合格人才,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树立威望。逐步发展是在办好重点院校出版发行学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市场的调节,在办学点、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规模等方面,应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有计划地发展我国出版发行学教育事业。

我们应该加强与国外出版发行学教育界的交流,参与出版发行教育的国际活动,吸收国外办学经验,扩大我国出版发行学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我们相信,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出版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后盾的中国出版发行学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将会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基本上能够赶上先进国家的水平,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地位。

标签:;  ;  ;  

出版发行教育的现状与趋势_纽约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