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理论:相对价格还是相对份额_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分配理论:相对价格还是相对份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份额论文,分配论文,理论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李嘉图(Ricardo)把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转向收入分配以来,分配理论便成为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和众多思想派别争论的焦点。在古典经济学中,分配理论是研究国民产品在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分配比例,所使用的是剩余的分析方法。1870年前后,“边际革命”爆发,经济学的研究由强调剩余产品的产生和分配的古典经济学转向了侧重市场分配既定资源的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便成为资源配置的定价理论。1936年,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由此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开启了宏观经济学的时代,收入分配理论也向宏观层面演化,形成了与有效需求和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后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20世纪60年代,斯拉法(Sraffa)复归古典传统,分配理论被理解为运用剩余方法分解总量的理论体系。“剑桥资本争论”后,大规模的理论争论结束,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依然被视为主流的分配理论。纵观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按照研究范式的差异,各种不同的分配理论大体沿着两种路径演进:相对价格和相对份额。

一、理论实质:相对价格与相对份额

相对价格与相对份额是按照生产要素分配总量的两种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分析的结果。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由供求力量所决定的一组均衡价格。在“边际革命”后所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分配理论首先是要素的相对价格理论。生产要素的相对份额则是指不同生产要素的报酬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关系。这种讨论总量划分的比例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古典经济学及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

(一)相对价格理论

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不仅将新的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学,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经济学的方向。经济学的研究由以总量表示的增长、分配和积累转向以相对价格表示的资源配置。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分配理论的代表。边际生产力理论把李嘉图用于分析土地报酬(地租)的边际原理推广到所有生产要素。不同生产要素根据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得报酬,而报酬率则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变动,即该要素的边际产品。

以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为例。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根据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与所耗费的成本相等的原则决定要素的使用量。在给定技术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增加一单位劳动的成本是劳动的报酬即工资率,而增加一单位劳动的收益是劳动的边际产品。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成为劳动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同理可以推广到资本要素市场,即资本的报酬(利息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用公式通常表示为:w=MP[,L];r=MP[,K]。要素市场上实现这一均衡条件的过程也是要素价格形成的过程,由此,边际产品成为生产要素索取其报酬的一种依据,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种分配理论。

19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出版了《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创立了一般均衡体系。一般均衡体系表明,市场经济运行是完美的,经济体系总会自动达到或趋于一种稳定的均衡状态,即所有的市场同时出清,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而这一过程是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1]一般均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价格确定理论,根据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反映物品的稀缺性。其中,生产性服务的均衡价格是生产要素最大化的报酬,体现了一般均衡体系的分配性能。按照生产性服务的均衡价格支付其报酬,一方面可以实现供求均衡,另一方面使得“产品的售价相等于制造这类产品时所使用的服务的成本”。[1]这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新古典的分配理论是微观的分配理论,无论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是一般均衡体系,分配关系都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当然,这种微观的分配理论后来借助于总量生产函数被扩展到宏观,即用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与其均衡数量的乘积所得出的生产要素的份额来表示总产品的分配,但这根本上依然是要素价格理论的延伸,与古典剩余分析方法所确立的要素份额理论完全不同。

(二)相对份额理论

在由李嘉图、马克思和斯拉法所发展的古典经济学中,分配指社会各阶级的收入份额。

在谷物模型中(如图1所示),社会产品在扣除地租后需要在工资和利润之间进行分配,根据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理论,李嘉图引入生存工资的概念,外生给定工资水平。在劳动的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的假设前提下,依据投入的数量可以确定工资的份额。那么,社会总产品(扣除地租后)与工资总量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的量。工资和利润之间的相对份额随着资本的积累会发生变动:工资的相对份额上升,利润的相对份额下降,而且利润的份额最终会被工资份额的上升所侵蚀。[2]当然,这只是单一产品模型中得出的结论。在更接近现实的异质品模型中,李嘉图的分配理论遇到了异质品加总的困难,这致使李嘉图终生寻找“不变的价值标准”。这一难题后来在斯拉法所建立的标准体系中得到了解决。[1]

图1 李嘉图谷物模型

资料来源:Nicholas Kaldor.Essays on Value and Distribution[M].2nd ed.New York:Holmes & Meier Publishers,1981。

马克思在继承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继续沿用剩余的分析方法发展分配理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表现为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以利润和地租的形式存在。工资水平由“产业后备军”来确定和调节,工资成为外生决定的量,那么,利润和地租等收入形式则成为总产出与工资之间剩余的量。[3]马克思的分配理论通过外生给定工资,用剩余的方法确定利润份额,并预言利润率会随着资本积累呈下降趋势,这与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具有同工异曲的效果。

1960年,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彻底否定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并力图复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与李嘉图和马克思一样,斯拉法的分配理论也是用剩余的方法讨论总产出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的相对份额及其变动情况。所不同的是,李嘉图和马克思都是外生给定工资率,把利润作为剩余的量,而斯拉法认为,利润率“可以从生产体系以外决定,特别是可以为货币利息率水平所决定”。[1]在外生给定利润率的情况下,工资成为剩余的量。此外,斯拉法设计了一种混合商品,并由此建立标准体系,这使得异质品的加总成为可能,分配理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量理论。[1]

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公式表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越低,投资比率越高,利润在总产出中的份额就越大。资本家的钱无论是用于投资还是用于消费,都会提高利润的份额,亦即卡莱茨基(Kalecki)所说的“工人花费他们所得到的,资本家得到他们所花费的”。[5]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在先行确定利润的份额之后,工资在总产出中的份额就成为剩余的量。总产出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份额随着资本积累发生变动,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

(三)相对价格与相对份额的关系

伴随着分配理论的发展,相对价格和相对份额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分配理论借助于总量生产函数将要素的相对价格向要素的相对份额扩展。由边际生产力所确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与要素使用量的乘积构成要素的报酬总额,它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即要素的相对份额。因而,相对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要素在总产出中的相对份额。

在古典经济学及后凯恩斯经济学中,相对价格与相对份额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同,当外生确定的工资率或利息率发生变动时,不同部门生产成本的变化不同,导致不同部门间产品的相对价格会随之变动,而这会影响到以相对价格计量的总产出的变动。不同的相对价格对应于不同的总产出,这种由于计量标准的改变所引起的被分配总量的改变最终会传导到要素分配的相对份额上。这就是说,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影响总量的方式间接影响着要素的相对份额。

二、理论功能:资源配置与资本积累

分配理论之所以分化出相对价格和相对份额两种截然不同的演进路径,这与不同时期分配理论的功能直接相关。新古典的分配理论,即要素的相对价格理论,是一种短期理论,它研究在固定技术条件下既定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与新古典分配理论不同,古典经济学和后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是一种长期理论,它更多地与资本积累以及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

(一)资源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作为分析的起点,在最大化行为的假设前提下讨论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微观视角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通过供求关系将不同种用途的资源实行最有效率的配置,而这一过程是由价格机制来完成的。

生产要素和服务价格的确定是新古典分配理论的核心。无论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是一般均衡体系的分配理论,都是要素价格理论。生产要素或服务的价格,确切地说是相对价格,是表示资源稀缺性的指数。资源稀缺程度不同会反映到相对价格上,拥有不同资源的所有者按照相对价格索取报酬,资源会被配置到合理的用途中。资源配置,这是新古典分配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功能。对比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所得的剩余源于特权、所有制和剥削。新古典经济学家则将注意力从分配份额转向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以及投入报酬与生产贡献间的联系。”

就资源配置而言,只需要新古典分配理论的相对价格。要素的相对价格,按照稀缺程度给不同的资源贴上“标签”,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一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古典经济学中的总量概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用相对价格加总的总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它会随着计量标准的改变而改变。

(二)资本积累

相对于既定资源的配置而言,资本积累更为长期和宏观,表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古典经济学和后凯恩斯经济学中研究要素相对份额的分配理论是宏观的总量理论,往往与资本积累相联系,说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表明,在长期中,受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总产出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工资的份额随着劳动力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利润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过程会在利润率下降为零的时刻停止,达到经济的稳定状态。鉴于收入分配与资本积累之间的这种联系,为了推迟稳定状态的到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再分配的措施尽量阻止利润率的降低。[2]

与李嘉图相似,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有着悲观的预期。不同的是,马克思关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推断并不依赖于土地的技术性能,而是归因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下降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而资本积累又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降低利润率,这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局限。[3]

除了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与资本积累相关联以外,后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卡尔多所建立的模型中,“寡妇的坛子”效应表明,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利润的相对份额会上升,而工资的相对份额则会下降。反过来,收入分配状况的这种变化必然影响资本积累的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增长路径。[4]

三、理论基础:技术关系与社会关系

经济学家考斯塔(Costa)曾经这样评价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在新古典理论中,分配是产出定价向投入定价的延伸。这表明,新古典(边际主义)试图根据生产要素的报酬定义工资率和利润率,它掩盖了这个事实,即分配变量与商品价格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分配变量的决定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即两大阶级——工资收入者和资本家——的利益对立。古典经济学家在分配问题上所感兴趣的就是社会阶级在经济中的作用。”[7]显然,重心为要素价格的新古典分配理论与侧重要素份额的古典及后凯恩斯的分配理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的分配理论依赖于生产的技术关系。在不同要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生产过程中,各要素根据其“贡献”的大小获得自身的报酬。要素的“边际产品”是衡量其“贡献”大小的指标,即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假定前提下,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该要素的使用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由要素“边际产品”确定要素报酬的分配理论仅仅涉及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生产力,完全抽象掉它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的、制度的、历史的因素在新古典分配理论中被完全排除。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阿西马科普洛斯(Asimakopulos)所言,“19世纪末,新古典思想已明显偏离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份额,而转向根据它们在边际产量上对产量的边际贡献来解释对某一特定种类(在同一种类中是同质的)生产要素的支付报酬。对新古典的分析来说,阶级和所有权都不是必不可少的。”[6]

相比较而言,古典经济学从更为宏观和更为长期的角度考察了收入的分配,其理论更加注重社会关系。李嘉图的“生存工资”假说源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把工资水平的确定归因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节。马克思的“最低工资”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解释工资水平。在斯拉法的体系中,利息率外生决定于货币金融体系。不难发现,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往往超越生产过程本身,用社会的、制度的、人口的等生产体系之外的因素解释收入的分配。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它们看来,新古典分配理论“那种试图独立于社会制度和利益冲突之外来谈论收入分配问题的做法显然是有害的……除了以一种技术上的游戏满足一些天真的良好愿望以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8]后凯恩斯学派把凯恩斯理论中所缺乏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因素引入分配理论,认为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社会关系。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独立于生产上的技术关系,受历史、制度、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它规定着分配的方式和规则。

四、结论

分配理论,究竟是相对价格还是相对份额,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以相对价格为核心的分配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决定于生产中的技术关系;而以相对份额为核心的分配理论被古典和后凯恩斯经济学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它反映生产体系之外的社会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关注分配理论的发展,并试图建立微观与宏观相统一的分配理论。一系列的逻辑悖论表明,把新古典的相对价格理论作为古典和后凯恩斯相对份额理论的微观基础显然不行,研究范式的差异使两者无法融合。于是,在同一范式中寻求分配理论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成为可能的出路。

新古典理论通过引入总量生产函数把相对价格理论向宏观扩展,构建其分配理论的宏观框架。然而,异质品的“加总难题”使总量生产函数变得“臭名昭著”,新古典范式分配理论中连接微观与宏观的纽带成为虚拟。

沿着古典和后凯恩斯的研究范式,基于经济运行的现实,引入货币因素,用货币利息率(统一的利息率)实现加总,可以摆脱以相对价格为权数加总异质品的困境。将新古典生产函数改造为包含货币利息率的货币量值的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的要素相对价格亦含有货币利息率。这样,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份额都统一于货币量或价值量,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不会再受到异质性的困扰。在货币利息率(统一利息率)的基础上建立起微观与宏观领域沟通的桥梁,可以实现分配理论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收稿日期]2009—07—25

标签:;  ;  ;  ;  ;  ;  ;  ;  ;  

分配理论:相对价格还是相对份额_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