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需要改变_学习理论论文

教学模式需要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时代对教学提出变革要求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开始被人类所认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把人类社会引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如同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一样。如何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即“信息技术”),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飞跃密切相关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之所以对我们有极不平常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将要面临又一次巨大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在迄今为止200 多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一万多年前跃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发生在18世纪跃入工业社会),现在将面临的是第三次跃入信息社会。历史上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教学的变革。当人类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社会,人类的教学活动也相应的由原始个别教学进入有组织的个别教学(学校的出现)。当人类由农业社会跃进到工业社会,人类的教学活动也由有组织的个别教学进入有组织的规模化的标准化的集体教学(班组授课制的出现)。现在人类正由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如何变革现在还不明显。虽然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每一次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却反映着教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反映不同时代对教学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在农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的积累,工业时代是要求人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时代则是要求人才具有创造能力。教学必须与时代一同进步,信息时代对教学提出变革的要求。

信息虽然早已存在,但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会如此强烈地冲击人类社会的进程。信息技术(即如何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的技术)由于能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智能工具、计算机)的诞生,使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新飞跃。可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是人类社会跃进的杠杆,是推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革命因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然,这决不能仅仅看作是一般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既然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导致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对整个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将促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诞生。任何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都是极端肤浅的、近视的。传统教育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也无助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甚至有更糟糕的情况出现,即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加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显然,信息时代需要新的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信息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仍无法在教学领域大面积推广的原因。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方面,而应从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开始。

二、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教学模式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见图一)

图一

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模式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工作做了很多,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编了很多新的教材,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各个学校增添了很多设备,象语言实验室、闭路电视系统还有其它的教学设施,这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方法的改革就更多了,改革开放20年来就提出了上千种,其中有的还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象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这些改革对推动整个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这类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以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例,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管是文科、理科,是数理化还是语文、历史、地理,只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就必定具有这种稳定的结构形式。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解放初期从苏联传来的。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材,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病。但是多年来这种模式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我们强调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不要其他方面的改革,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也很需要,但如果模式不改变,就等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即使内容、手段、方法改得再先进,仍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所以不会有突破。这个问题多年来没有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近两年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变,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零星的、小范围的。

三、认知科学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母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大约每3年翻一番。可见,信息和知识就象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同样在有关教学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学说、新理论、新成果。这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思维科学的成就

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初期倡导而建立起来的新学科。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科学的思维。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之前,我们认识到的青少年思维发展规律是青少年思维发展过渡论,即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许多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提出要尽快完成过渡。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对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其实新的思维科学对人类的思维规律有了新的成果。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发展过程。

形象思维发展过程是:│感觉→知觉→表象→│意象→联想→想象│

抽象思维发展过程是:│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 感性认识阶段 │ 理性认识阶段 │

(2)人类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活动,从幼儿、 青少年到老年都同时存在和发展,并相互支持,不可分割。

新观点与传统观点的根本不同在于:(见图二)

图二

过渡论不能正确地反映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发展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应同时培养三种思维能力。近年来有关脑科学的研究正蓬勃发展,最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如忧虑,在人的大脑某一特定部位有反应。但实际的思维过程是各种思维交叉一起,相互并存,相互促进。这可以从下面3个例子来说明:

①从裂脑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当因病或损伤某一半脑时,另一半脑会起全脑的作用,不会因两个半脑的分工不同而割裂。大脑的生理特征表明人类思维是同时活动的。

②加拿大心理学家佩斯奥于1969年在肯定意象和概念两种基本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记忆的双重代码的理论,说明意象和概念是相互激活和相互作用的。

③笛卡尔连接法是指用意象的几何图形来说明抽象的概念代数方程,如看到方程:(见图三)

图三

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椭圆形,当a=b时,就成了一个圆形,这说明意象与概念是交叉的。

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对于解开人类大脑运作规律提供了可能,对人类认知规律有了许多新发现,这是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这些有关科学的研究基础上。

2、学习理论的进步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内容和理论体系近30年来发展相对稳定,唯有学习理论,由于50年代以来,历经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对教学模式理论发展的影响特别显著。

经验主义,体现在自洛克(1693)以来的整个漫长的传统教育中。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广为流传且由来已久,它建立在知识的正面传播上。在这一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要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目标讲授专门的课程内容,此教学大纲全面汇集了有待学习的全部知识。在这类教学或传授中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把一大堆预先确定的知识一下子灌输给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这种知识传授形式通过相应的死记硬背而得到强化。

行为主义是以美国斯金纳(1968)为代表。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形成发展于50年代,早期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主要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它所选择的是“刺激——反应”心理学理论,深信“条件反射”和“强化”思想的作用。教师通常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赞成或不赞成的强化性刺激。这种学习理论采用的是通过操练进行教学的形式。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性训练或作业操练中刺激——强化又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因而50——70年代这种学习理论曾风行一时,对早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影响。应该注意的是,计算机的发展给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注重人们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内部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模式。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与行为主义相反,认为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代表性的观点和学说有苛勒(1917)的顿悟说、皮亚杰的图式理论、维果斯基的内化论(30 年代)和加涅(1974)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有几种变体,有强调“联想”的布鲁纳(1966),有强调“认知桥梁”的奥苏贝尔(1968),有强调“同化与适应”的皮亚杰(197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现在的有关研究更趋多样化。建构主义不再认为,学习过程就像光对摄影胶片产生的影响那样,是通过教学的感官刺激而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的结果。建构主义者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许多优秀教学方法多与建构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学模式而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使新的教学模式更贴近人类的学习过程,提高了人类的学习效率,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为信息时代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条件

人类的科学技术在近50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巨大进步,人类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是计算机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全球网络的构成,卫星通讯技术的拓展等。信息技术有着许多方式创造新的教育情境的潜力。这种潜力已经开始在有限的范围内被人们所认识。

计算机技术与十年前相比有了许多的不同。尤其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以它非线性存储信息的能力,超文本结构和超密度介质的出现,声音、活动视频的方式更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相类似。正如人的长期记忆中包含着复杂联接的环节一样,超密度的介质,最新的压缩技术可以方便的以非线性方式存取文本、图片、影像和声音。正象人类记忆的回想过程那样自然而贴切。一些多媒体支持技术的突破,如虚拟现实技术,更高速网络技术,人性化交互式操作技术等。人类生活将与信息技术发生密切的联系。

现代计算机软件提供的网络交互式作用给了计算机一种推动力,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为教育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资源,多媒体的出现对它崭新的教育价值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通过交互式操作所取得的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也许用常规的成绩考核方法难以衡量,而且还发现这种技术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技能,象探索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享学习和角色扮演。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已进入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即现代教育技术)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部的新任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上述竞争态势对教育的严重挑战,并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陈至立部长在为《中国教育报》5月18 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吕福源副部长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五、当前教学变革的主要目标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决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就象目前国外有些极端的建构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这种片面性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当避免。与此同时,考虑到几十年来毕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已成为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因此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提出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来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也是完全必要的,这对于冲击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性(只看到教学过程这一矛盾中教师的“教”这一侧面,而忽视学生的“学”这另一个侧面),和批判机械的“外因论”(只重视教师提供的外部刺激,而忽视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大有好处的。换句话说,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教学的发展必将与时代一同进步,并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对人类社会的要求作出反应。那些观念陈旧、技术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将被时代抛弃,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新的、更适合人类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也将不断推陈出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并且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那些影响教学系统的因素还将发生变化。对于教学的进步而言是没有终点的,教学的现代化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学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对于教学的变革来说,不能只从整个系统中的单个因素来考虑改革,而应该用系统论的思想对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的改革,要在研究教育方面多些系统论的思想。

标签:;  ;  ;  ;  ;  ;  ;  

教学模式需要改变_学习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