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评价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_边际收益论文

环境资源评价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_边际收益论文

环境资源计价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煤炭工业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树立环境资源观和确定环境资源的价值是环境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基础。而对环境与资源价值的认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煤炭工业属于资源、环境问题较多的行业之一。作为一项重要的调控措施,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价值,进行环境资源核算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对保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以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资源的价值特点

最初提出环境资源价值概念是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Weisbrod,B.A.和Klutilla,J.V.,他们认为,环境资源具有价值。环境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它提供人类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土地、水、森林、矿藏等都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它提供人类及其它生命体的生存场所,即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第三,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第四,它提供景观服务。奇异的山峰、清澈的流水,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大自然是旅游的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物质资源。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确立,对进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无偿赐给人类的财富。也有人认为,环境中的一部分要素有价,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煤资源等等,而像大气、环境容量及景观则无价。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像矿产、煤、水等环境要素可作为生产资料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它们是有价资源。而大气、环境容量等环境要素不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它们不是有价资源。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以环境容量而言,它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废弃物,它可以看成是原有生产工艺的延长,因而也是有价资源。上述新的环境资源观,扩大了有价资源的范围,把所有的环境要素都纳入有价资源的范畴,是符合实际的。它揭示了环境保护就是保护环境资源这一真理,为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物品的价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波动所决定的,效用和稀缺性是物品价值形成的必要充分条件。但传统经济学通常把环境与资源视为公共物品——自然界无限与无偿的馈赠,对环境资源的有用性考虑不足,忽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对它们的价值计量与其它人工产品一样,完全由市场决定,因而导致“成品高价,半成品低价,环境资源无价”的定价制度。结果造成资源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所有这些充分揭示了传统经济学未能认识环境资源价值在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意义:

(1)环境资源价值除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值外, 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对这种“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的忽视是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的重要原因。

(2)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既包括当代不同区域的人, 又包括未来的人类。因此,环境资源的价值应建立在一个空间(即地域)公平性和时间(即代际)公平性的基础上。

环境资源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和非经济功能。正是环境资源的多功能性产生了它的多价值性,这与传统的价值论中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以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1], 因此它们的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自然界无时不在产生着事物,必定存在在先,存在本身及其创造者是第一位的。每一事物都有价值”[2]。 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等[3,4]。这些价值之中有的是不依赖人类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环境资源的价值是多维的,然而对其价值的认识却因时、因地而不同。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面对环境资源,迫切需要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对名山大川的清新空气和秀丽景色可以毫不在意。但在一个发达富足的国家,人们则会看重优美的生态环境。

二、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

既然环境资源具有一系列价值,而现实中又忽视了其中的许多价值,为了对当今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和决策,那么问题便归结到如何计量各种价值的大小。对环境资源进行经济计量在当代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关于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目前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根据现代环境资源经济学的观点,环境资源的价值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现实使用价值(V[,UE])。 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V[,DU])指环境资源可直接用以生产过程和消费的经济价值。其中有的容易在市场上直接测量,如矿产、木材的市场价格;而有的却难以测量,如药用植物,其市场收购价格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值,但实际使用价值可能超出市场收购价。一般说来,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估计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V[,IU])指环境资源并非直接用以生产过程和消费的经济价值,它们不直接在市场上交换,其价值只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保护麻雀等鸟类,可以减少植物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些功能对人类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却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因而其测量比直接使用价值要难。一般可通过“有无法”来间接测量,即设想如果没有这类环境资源,那么用其它方法达到同样功效所需要的投入的估计值。

(2)选择价值(V[,OP])。 该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存或保护某一自然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作出的预先支付。因此严格讲,选择价值仍应属于使用价值的范畴,但它所衡量的是“未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例如某一矿产,一旦开发利用殆尽,那么它将来就不可能有其它用途的选择了,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未来有什么用途。从这一意义上说,它类似于保险溢价,确保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一环境资源的供给。

(3)存在价值(V[,EX])。 它与现在的使用和未来的选择使用无关,是人们对某一环境资源存在而愿意支付的数额,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态领域的价值。在生命支持能力的意义上,这种价值的受益者是地球的全部生物,而不只是人类。在环境资源持续能力的意义上,这种价值的受益者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整个人类,而不只是当代人类。存在价值可以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可通过问卷调查法,基于人们的显性偏好,获取人们支付意愿的定量数据。在国外已有这方面的实例研究,例如美国的自然景观区科罗拉多大峡谷,问卷调查的计算得出,保护这一景观的收益,按支付意愿额,全美国高达78亿美元。可见人们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存在价值的估计有多高。

因此环境资源的总价值(V[,TO])可以表达成

V[,TO]=V[,UE]+V[,OP]+V[,EX],(1)其中

V[,UE]=V[,DU]+V[,IU].

在实际评估中,环境资源的价值大小通常取决于它的稀缺程度和用户的偏好,而前者是更基本的。

对环境资源进行计价,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为环境资源的有偿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资源稀缺以及污染成本考虑不足,目前,在国际上形成了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修正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一个潮流。我国也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新体系的确立和实施对于发挥统计整体功能,实现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局限性,比如新体系关注的主要还是经济自身运行情况。虽然一些补充表的设置(如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自然资源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但仍采取了非货币化(实物)的处理方式,因而也难以真实反映我国环境资源的真实变化情况。因此要反映上述缺陷,必然是环境资源的计价问题。

三、环境资源的计价方法——以煤炭开采为例

目前,用于环境资源计价的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成本法、逆算法、影子价格法以及边际机会成本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方法是边际机会成本法。与其它方法所不同的是,边际机会成本法考虑了资源开采与使用的外部性。边际机会成本(C[,mo])由三部分所构成:边际生产成本(C[,mp])、边际使用(耗竭)成本(C[,mu])、边际外部/环境成本(C[,me]),即

C[,mo]=C[,mp]+C[,mu]+C[,me]. (2)

对煤炭资源而言,C[,mp]为煤炭生产企业应承担的生产总成本包括生产性投资以及日常运转费用,而非现行的企业财务成本,后者需要通过价格定价以及取消政府补贴进行调整。

C[,mu]为煤炭资源未来的价值,或者可以说,是指由于今天的使用致使后代无法使用而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可持续意义上的成本项目。然而正如前面所言,难以准确估计,它受到未来替代资源或技术状况的影响。如果“后障资源”的“后障成本”小于目前的煤炭成本, 则C[ ,mu]=0。根据Hotelling租金法则[5],在理想状况下, 煤炭资源的耗竭成本将以利率r随时间增加,即

C[t][,mu]=C[0][,mu](1+r)[t].

C[,me]是与外部性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指煤炭生产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燃煤引起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如果考虑这部分成本,我国煤炭使用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据外国学者的一项估计,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950亿美元, 约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6]。

在具体测算中,C[,me]可分为可内部化的C[1][,me], 及不可内部化的C[2][,me]。 前者是因煤炭的生产而必须支付的排污费或环境法规规定的成本,如排污费、地面塌陷费、赔偿费、造林费;后者则主要指不包括在市场交易中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损失,或叫做公共承担的生态损失。在现实中由于政府能通过征收污染税或制订相应的法规来弥补环境的损失,因此使用煤炭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一部分已被摊入使用者的生产成本。

由于煤炭赋存情况、煤炭品种、地理和运输条件以及矿井服务期的不同,不同矿井煤炭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出现明显的差异[7]。 由于稀缺性存在,使得劣等资源也可进入市场交易,市场价格取决于劣等资源边际机会成本。设市场价为P,劣等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水平为C[b][,mo],优等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水平为C[8][,mo],即

C[b][,mo]=C[b][,mp]+C[b][,mu]+C[b][,me]

C[g][,mo]=C[g][,mp]+C[g][,mu]+C[g][,me]级差收益

C[,d]=C[b][,mo]+C[g][,mo],显然C[,d]〉0,而P=C[b][,mo],所以

P=C[g][,mo]+C[,d]. (3)

即优等资源的价值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与级差收益之和。不失一般性,煤炭资源的价值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与级差收益之和。

上述价值可以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出让采矿所有权时进行资源定价的基础,并结合竞卖等方式让渡开采权,业主根据获利的可能性决定是否购买和开采,以及确定多高的资源回收率。业主购得的开采权列为企业固定性成本(fixed cost),并按当年实际耗用的资源量大小计提费用,摊入当期产品成本。

对资源与环境按边际机会成本计价,明确环境资源资产的产权,不仅有助于促使开采者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延缓煤炭资源的耗竭过程,促进洁净煤技术的运用,改善环境的质量,而且也体现了“公平性”原则,从而有利于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矿山生产成本之后,企业的成本构成可表达为

C=C[,1]+C[,m]+C[,er], (4)

式中,C为企业的总成本;C[,1]为劳动力成本;C[,m]为物料成本; C[,er]为环境资源成本,由固定成本(C[t][,er])和变动成本(C[v][,er])两部分构成

C[,er]=C[t][,er]+C[v][,er]

固定成本为业主购得的开采权的当期分摊额,而变动成本一般包括实际支付的环境税(如碳税)、环境损害费(如排污费)、环境恢复治理费(如生态环境补偿费)、煤环境管理及事业费(矿区环境监测、科研、资料、管理机构及人员等方面的耗费)。

标签:;  ;  ;  

环境资源评价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_边际收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