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长江战略支点的作用与作用_长江论文

论武汉长江战略支点的作用与作用_长江论文

试论武汉的长江战略大支点角色与功能作用发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武汉论文,支点论文,试论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在“95”计划的201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方针。武汉如何凭借自身优势,推动长江战略目标实现,显得十分重要。

一、武汉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地域优势与大支点角色

武汉是长江流域中的特大城市,其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与角色定位,既要放在全国经济未来发展大格局的长江战略整体中去考察,又要从长江战略性质特征规定性中把握。

从长江战略性质特征规定性说,武汉是长江战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性环节。长江战略作为全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主体,其显著特征就是兼顾沿海,重在沿江、生在内地。武汉地处全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部,又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中心,地缘经济和地理区位,同下游沿海地区直接相联。长江战略的这种兼容侧重性特征,使其在战略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要把注意力指向中游,指向武汉。武汉发展成为长江战略发展的关键性步骤。

从长江战略目标规定性看,长江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把长江流域区建成21世纪中国经济最大增长中心,来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整体的共同努力,又要有关键点的支持与突破,而武汉就是这种关键性大支点。因为,其一,武汉位置居中,得中独厚,为全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在我国战略发展格局中,无论采用T型战略,弓箭型战略,还是H型战略,武汉都将成为战略大支点,有着其他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其二,在长江战略扁担构图中,上海、重庆和武汉是长江流域区上中下游三区的三大极,是长江战略扁担的三个着力点。上海、重庆是长江战略扁担联结东西的着力点,而武汉位居长江中游,连结上下,是长江战略扁担的中间着力点。这便构成了武汉在长江战略发展的中心大支点地位。其三,武汉是各种经济力量的交汇点,磨合点。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已形成数股力量汇集武汉的态势,一是以港深穗为代表的北上经济力量,二是以上海浦东为主的长江三角洲沿江西进的经济力量,三是三峡建设形成的东需经济力量,四是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求发展的力量,这几股力量加上其他内外资力量,相互渗透,竞争吸引,磨合集聚,交汇武汉,将大大增大武汉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关键性和大支点地位。

从全国和流域全局中把握武汉的战略角色定位,还在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方兴未艾,在亚太地区,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到亚欧合作,从东盟集团到东亚经济圈等等,以及国内的华南经济圈、环勃海经济圈和6大经济区构想,武汉在走向世界参与国内分工竞争中,面临的对手将不再是一地一市一省,也不只是一国或一个地区,而是数地多国组成的集团和联盟,武汉在未来发展中无疑将受到严峻挑战。因此,离开流域整体,离开全国大局而奢谈武汉优势地位,是不现实的。二是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大中城市的崛起,尤其是沪宁渝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客观上要求武汉在发展中必须考虑各市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武汉的战略地位,既要置身于长江战略特征规定性中去认识,又必须置身于全国和流域分工合作及整体发展中去把握。

基于以上认识,在空间上,我们提出长江经济发展的四个圈层构想,在这一构想中,确定武汉的战略角色定位。

第一圈层为大地带辐射圈,即以东中西部大地带为范围,以三大地带经济中心均座落于长江中下游为依托,根据世界区域经济整合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形成大地带松散联动协作圈。武汉以其位居中原,维系四方,积极推动这个经济圈层的形成,首先是加强经济联系,吸引内外资金在本区内集聚和东西自由流动,尤其是通过沪宁汉渝四市的集聚效应,促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东西联动,以要素流动推动武汉经济发展。这一圈层将构成长江经济区经济集聚的重点区和走向世界的跨区性大型经济集团。

第二圈层为大区合作圈,包括华东、中南、西南三大经济区在内的整个南中国。这个圈层,是长江经济北进南拓,内联外挤,壮大自身的基础,也是武汉东进南出,走向世界,吸纳外资进行产业升级传递,实行国际化经营的依托重点。

第三圈层为沿江增长轴心区,以沪汉渝为三级,以沪宁双渝为核心、沿江城市为主体,以沿江地区为范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沿江地区都市带城市体系,使之发展为长江流域区工业化、现代化核心区和商贸走廊区。

第四圈层为核心层,以上海第一、武汉第二为目标,形成两大经济核心都市区,作为中国沿海和内陆对外开放的最大口岸和国际化都市,融入国际市场,发挥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枢纽作用。

以上四个圈层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分工格局的经济有机体。这样,把武汉定位于长江战略发展的三极四强和两大国际化都市群之一,从而发挥其战略大支点地位作用。

武汉战略角色为何如此定位:

首先,从武汉与长江关系看,长江的战略谋划规定了武汉发展方向。长江流域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最大增长区,其目标是建成综合产业密集带和国际性商贸走廊区,这一战略方向,不仅意味着长江战略发展的国际性,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武汉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尤其是当前长江战略从三峡浦东上下两头的启动,不仅为武汉发展消除了洪患,创造了环境,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对武汉发展提出了要求,如果武汉不加快发展进程,就会造成长江战略中阻,既影响三峡浦东优势发挥,也使长江战略失色。

其次,从自身特点看,武汉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已具有跨区域综合性经济特征,随着长江战略实施,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区的崛起,武汉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影响、辐射力所及范围,举足全国,影响国外。同时,武汉曾是国际性城市,具备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有利条件。且武汉内交江汉两水,外接洞鄱两湖,为大陆通洋起始区和大洋通陆的顶水点,具有天然的人口国际化、生产生活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内外交融汇合的优势,尤其在改革开放,沪港经济西进北上竞争态势下,武汉作为东南两大经济中心竞相争夺的腹地交着点,更加强了外引热度和内联力度,这些,无疑会加强武汉产业综合化、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和地位。

再次,从与长江城市比较看,武汉的发展既不同于上下游的宁渝两大市,又不同于同居中游的宣九两市。由于宁渝两大市的地域特征和经济水平差异,使宁与沪靠近,渝与汉接近,在武汉与上海以互补分流、水平分工为主要形式的东西分工大格局下,宁沪将以水平垂直交着分工方式,形成外向发展经济体系,渝汉将以垂直水平交着分工方式,形成内外向发展经济体系,并随着长江经济增长区发展,在这两大体系之中,形成众星拱月的城市带群,从而在整体上构成沪宁汉渝为中心的四区协调互动的长江经济发展格局。另外,随着三峡建成,宜昌将成为水电工业基地和重型经济中心,九江随着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和沿线经济带形成,昌九工业走廊建成,其地位作用将大大加强,但因京九一线为经济谷地,九江的发展,只能是开发型经济,处填补性地位,对武汉只起烘托补充性作用。总之宜九两市其发展只会对武汉造成水涨船高的经济态势,从而增强武汉实力基础,不可能弱化或替代武汉。至于上海第一、武汉第二的格局是否成立,我们认为武汉处长江中游东部,大陆腹地中心,客观上起着承启上下,中介东西,交融南北的作用。

二、武汉发挥长江战略大支点作用的条件与功能

武汉在长江经济发展中扮演战略大支点角色,不仅在于其所具有地缘经济优势,而且在于其具有现实的经济发展条件。

其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2年,在全国城市经济实力50强中排名位居第六,为内陆18省区城市之首。最近,有关部门对长江流域六省十一市的综合实力、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等进行系统评估,武汉位居前列。

其二,支柱产业开始形成。近年来,武汉加快了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的产业结构调整。钢铁工业已完成双700万吨改造,正在向双1000万吨目标迈进;汽车工业,不久,全市将可形成50万辆轿车、轻型车的生产规模;机电工业抓住三峡工程机遇,发展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制冷设备和机床工具,且已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以光通讯产业为主力,以生物、激光、新材料和新型能源为辅翼,初步形成快速发展格局。

其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武汉机场建成通航,武(昌)—黄(石)、汉(阳)—宜(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青山外贸码头建成启用,长江二桥和内环线贯通,阳逻电厂一期60万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电话装机容量已过100万门,其他一批项目正按计划进行。

其四,对外开放迅速扩大。武汉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利用外贸连年上台阶。到1995年底,共引进外资项目3587项,累积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其中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为1990年的14.4倍,年均增长70.4%,居内地城市之首;占西部的20%以上。境外大公司、大财团也纷纷抢滩武汉。

其五,科技优势不断发挥。目前,武汉地区有高等院校42所,科研机构461所,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全年年均通过省部级鉴定的科技成果300余项,应用率达60%以上,1995年东湖开发区高科技企业已发展到900家,科工贸收入40多亿元,光纤通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技术等产业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其六,横向经济联合日益加强。初步形成了包括华中4省25地市在内的武汉经济协作区、长江沿岸26城市市长联席会和中南经济协作区等网络,区域协作不断深化。

但从现在看,武汉与其作为战略大支点要求相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完善交通枢纽、商品集散、产业牵引、技术扩散、资金融通、信息传递、人才交流、管理中心等功能,强化自身优势。

三、发挥武汉长江战略大支点作用的对策与途径

武汉要发挥长江经济发展的战略大支点作用,从总体上说,加快改革,实现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是根本对策,依托长江,加快发展是基本途径。具体讲,对策措施是:

1,明确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战略大支点观。关键是要树立共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极化与扩散的关系,武汉客观上是一种多元经济结构,既有较低层次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较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具备了在极化过程的同时,进行扩散的现实可能性。因此,武汉的发展,既要极化又要扩散,要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片面化,尽量使极化与扩散交替进行,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不断交替作用下增强辐射力。只有妥善处理极化与扩散关系,克服单一极化思想,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误导造成对增长极的模糊认识,才能正确把握武汉发展,发挥其战略大支点作用。从另一角度讲,极化与扩散关系也是转移与承接间的关系,武汉作为长江战略大支点,一方面要承接上海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与扩散,另一方面又要向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武汉的极化发展,不只是为了自已,而是为整个长江和广大中西部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和条件,意味着武汉与长江、武汉与内陆腹地的关系不仅仅是聚集吸纳关系,还是分工合作、互补推动关系,这就要求武汉发展,必须实行极化与扩散的有机结合。二是极化扩散与创新的关系,必须在极化、扩散过程中,把技术创新放到特别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武汉接受转移的层次,率先发展导向性产业并形成新的产业支柱,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地发挥其战略支点作用。

2,积极呼应上海产业转移,培育武汉战略支点内聚力。最近,为更好发挥长江龙头作用、上海将采取“五同时”重大战略措施,即商品流通将由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商贸的共同发展;工业产业结构将在注意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推进长江沿岸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将在注重城市内部建设改造的同时,加强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融通将在注重吸纳的同时,增强向长江流域及全国各地的辐射;企业管理将在注重商品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更多地从事跨地资产经营管理。上海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发展,龙头实力大大增强,向长江和内地的辐射作用大大提高,对武汉发挥长江战略大支点作用,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与示范。因此,武汉要积极支持,主动承接。一是在金融方面,支持和促进浦东发展银行在武汉等区域中心设立分行,提高武汉的融资能力。二是在工业方面采取鼓励措施,促进上海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进行跨地区投资,同武汉联手开发建设工业加工区或技术开发区。同时,根据上海产业调整和武汉实际,欢迎上海将一部分有市场潜力、有发展前途、有经济效益,并适合武汉地区发展的产业向武汉转移,实现优势共享,利益均沾,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并以此带动上海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转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沪汉双方经济结构调整,联手西进。三是在商贸方面,支持上海选择武汉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采取合营、合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建设一批体现上海水平的配货中心、商贸中心,共同参加长江商贸走廊建设,尽快形成流域商品大流通网络骨架和市场体系。四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欢迎和支持上海企业到武汉地区开展跨地区的资产经营活动,争取上海计划组建的50个跨地区集团在汉都有分支机构,武汉都能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以沪为核心的国家级工商贸集团,以长江流域整体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积极参与长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共同发展环境。一是三峡工程。武汉是距三峡工程最近的特大中心城市,具资源等服务保障优势,应成为三峡工程的后方大基地。二是长江交通运输网络和邮电通讯网络。国家已把建设长江经济走廊交通、通讯网络作为“95”计划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满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武汉是这两大网络的必经线路区和中间枢纽点,既有优势,又有责任,应积极参与。

4,以金融、商贸、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高度化为目标,培育武汉服务长江中上游、对接国际的辐射力。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商业银行改造步伐,促使现有专业银行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并在整体素质上尽快达到能与国际银行平等竞争的水平,以此推动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努力争取兴办外资和中外合资保险机构,加快培育和发展保险业市场,探索建立黄金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增强金融市场的辐射功能,更好地为长江中上游经济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货币市场,开发货币互换、按揭贷款、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渠道,争取更多的国外金融机构来汉设立机构;争取设立农村合作银行、民生银行分行、长江开发银行以及证券交易所、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交易所,形成流域和全国性辐射中心功能。二是以阳逻开发区为重点,发挥武汉在长江中上游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贸易配置中心作用。加快阳逻开发区开发建设步伐,尽早形成转口贸易为主体,同时配备出口加工、物资集散、保税储运、商品展示和贸易服务功能的综合性贸易区,大力发展外贸型三资企业,开设一批中外合资或外资贸易公司,从事国际业务,吸引长江内地及中西部各地企业来汉设立外贸、工贸、科贸、商贸公司,建立一批对外经济合作公司和对外服务公司,通过嫁接、联营、合作、代理等形式,培育一批新的进口企业。三是以培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动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武汉要联合这些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打破市域、地域界线,借鉴上海经验,以产业高度化为目标,实现产业转移,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鄂州、宜昌、襄樊、荆沙、十堰、岳阳、九江等为骨干的长江中游梯式产业结构。

5,深化开放布局,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武汉增长力。鉴于长江中上游及中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整体上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武汉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国家应在以下政策上加大对武汉战略大支点的支持力度。一是提高区内开放度,实行区域联合对外政策。在“两通开”的基础上,对内最大限度实行门户开放、市场准入政策,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性障碍和地区壁垒、部门封锁,首先要与岳阳、黄石、宜昌、九江及其他一些沿江城市加强联合,形成整体优势能量;其次是适当扩大武汉行政区划范围,更好发挥武汉与湖北省联合带动功能;最后,对流域一省—市—个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加强联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动长江一体化进程,并在联合基础上走向世界,提高内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水平。二是把浦东的开发开放政策延伸到武汉,以缩小浦东与武汉、中西部与沿海、下游与中上游之间的开放差度,尽快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开放开发大联动新格局。三是支持武汉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在武汉设立区域性分行,支持拟建的华中发展银行和长江开发银行总部设在武汉,要坚定不移和适时设立武汉证券交易所,并允许武汉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一步,扩大武汉在债券、股票发行等方面的审批权。四是支持武汉加快老工业企业改造步伐,增加中央财政对武汉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发行专项补贴,多渠道增加武汉老工业基地改造投入。对武汉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纳入国家计划的技术改造项目,应继续给予照顾和优惠。五是支持武汉强化商贸中心功能,引导国家有关部门在汉投资建设全国性的区域性大市场,鼓励在武汉设立全国性商业连锁店总部,批准设立武汉商品期货交易所及武汉商品交易会。六是支持武汉及周围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武汉农业装备制造、农业技术开发和农产品加工集散功能,把武汉建成中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产品销售、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资料供应中心。七是扩大武汉经济管理权限,继续赋予并认真落实武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以更好地发挥武汉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并为超前探索新体制创造条件。八是成立统筹协调机构,抓紧抓好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尽快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武汉等特大中心城市为支点的长江开放开发整体格局。国家应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长江开发管理机构,总部设在武汉,以便上下协调,更好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流域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  ;  ;  ;  ;  

论武汉长江战略支点的作用与作用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