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题编写谈创新精神的培养_直觉思维论文

从试题编写谈创新精神的培养_直觉思维论文

从试题编制谈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精神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依据教学的需要有不同性质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升学考试,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考试对学校教学都有导向功能。如试题以书本上的习题为主,教师就会引导学生背书,抠书本上的习题。若试题有开放性,较为灵活,教师就会注意启发和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故常有人说,升学考试对学校的平时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要想使中考导向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编制的试题就要充分体现这种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本文以1999年和2000年“辽宁省初中升学考试化学试题”为例谈谈试题的编制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编制灵活基础题,引导师生将知识教到位、学到位

知识是创新活动的产物,又是发展创造力的条件。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谈不到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无从谈创造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到手。中考试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基础题。所谓基础题就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这些试题多是大纲中“了解”或“理解”层次的内容,试题的程度为容易题。

基础题不是照搬教材上的习题,也不是死记硬背的题目。应是紧扣教材或依据教材的题型、难易程度编制试题。还要编制灵活性基础题,即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或考查学生会不会举一反三的试题。如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液态氧 (B)氧化铝

(C)氯酸钾 (D)食醋此项选项(D)因联系生活实际而提高了题目的灵活性。 有不少学生选错,其原因是一些学生把食醋认为是醋酸,故不知选择哪项而乱猜。大纲中规定醋酸是常识性介绍的内容。卷面说明,教师在介绍醋酸时,忽视了生活中常见的食醋与醋酸的区别。

又如,1,3-丁二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化学式是C[,4]H[,6],该有机化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是( )

(A)11% (B)14%

(C)86% (D)89%

有些考生见了这样的信息题,注意力全集中在1,3-丁二烯这一物质上,认为自己没学过。对后边有关这一物质的叙述全然不顾,而不知所措。本题就是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由于学生学得过死,不会举一反三,连最基本的化学计算都不会了。另外也说明教师没有教到位,只是教给学生计算书本上的有关化合物的组成,没有说明这一计算,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只要知道化学式,就可以用同样方法计算。又如,1999年的第17题,让学生填出向蒸馏水、稀硫酸、石灰水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后,呈现的颜色,写出三种液体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该题预计得分率为85%以上,属于容易题,但通过对沈阳市考生抽样分析,此题的得分率仅为74%。该题的错误主要是学生不知道向蒸馏水中滴加石蕊试液会呈现什么颜色。不少学生写无色,或写白色,于是将pH大小顺序写错。此题如果改为食盐水、稀硫酸、石灰水会使石蕊试液呈现什么颜色,考生的得分率有可能达到90%以上。若直接问蒸馏水是中性、酸性还是碱性,学生都能知道蒸馏水是中性溶液,而此题的编制,恰是二题的结合,增加了灵活性和难度。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总是将石蕊试液滴加到酸、碱、盐的溶液中,没有做过像此题这样的实验,因此学生答错,说明教师对该知识点没有教到位。从抽样分析看,对有意编制的灵活性基础题,学生回答得不理想。从卷面反映出这些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不会对比,不会联想,不会知识迁移,遇到灵活性基础题,他们便采取“照猫画虎”的办法回答问题。也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因此,平时教学一方面要将基础知识教到位、学到位,使知识完备化、条理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逐渐使学生有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编制信息题,引导师生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信息题就是题干中给出学生一些知识信息或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信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答案。信息题能提高试题的灵活性和区分度。

例如,2000年试题的第20题,“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氨气(NH[,3])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此题是让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写出未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只具有直线思维的学生,觉得题很难,认为没学过,没见过这样的反应,故写不出答案。实际此题已把未学物质的化学式给出,并指出了反应条件,只不过是运用已学过的方法,按步写出化学方程式罢了。但抽样说明有不少学生未注明反应条件,有的学生不知道400℃左右是应该写“加热”还是写“高温”。这更说明学生只停留在直线思维层次上,他们就不敢把“400℃左右”写在方程式的等号上。 这些学生对新信息刺激反应迟钝,势必就对信息题瞎蒙、乱猜。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直观感受的思维过程,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有了直觉思维,才会接受新鲜信息,才会提出问题,才有可能广泛地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思维培养的一般规律是以新鲜的信息、科学的方法有序地给大脑以刺激而产生的。化学实验就是很好的信息刺激,观察化学实验,是诱发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或启发学生动手小制作、小发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编制开放性试题,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开放性试题”这一概念要比“信息题”内涵广得多。信息题可为“开放性试题”中的一种,即条件开放的题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今提出编制开放性试题。开放性就是让学生以平时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基本能力,从多种途径来解决实际问题。编制的试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使学生有展示潜能的空间。这类题目可分为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等不同形式。

例如,2000年试题的第25题,题中说明固体煤中含有硫,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 然后提出“东北某城市冬季取暖约15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吨,该城市取暖期大气排放________吨二氧化硫气体,从保护环境考虑,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这是一道结果开放的试题。学生从对煤的处理,从燃烧后吸收尾气,或改进取暖方式等方面来考虑,提出不同的建议。只要建议合理,有可能实施,具有科学性,都是正确的答案。

又如第27题,用列表的方式给出NH[,4]Cl、NaCl、KNO[,3]从0℃~80℃的各溶解度,然后提出4个小题。根据各小题的要求, 学生分析判断,再从表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这是一道条件开放的试题,也属信息题,但这些信息不是回答问题所必需的。学生要判断选择有用的信息。这种条件开放的信息题比一般信息题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和难度。只具有直觉思维而没有发散思维的学生,很难正确地选出条件,做出正确答案。具有发散思维的学生,敢于大胆分析判断,果断地做出解答,也有些只具有直线思维的学生,遇到这样题目便无从下手。说明他们受定势思维的束缚,思维有障碍,顾此失彼,发散思维不顺畅。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活跃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平时教学,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有广泛的想象,给学生提供分析、判断、发表见解的机会。教会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有意选择和编制一些具有开放性试题,在一定直觉思维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改进实验题的编制,引导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去实验题的编制比较死,按照教材中的实验及实验基本操作,进行填空式解答。学生不做实验,背实验也能写出正确答案。近两年我们围绕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导致的错误结果,或由于某些原因出现的异常现象,编制一些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的实验题。如果学生不亲手做实验是不容易写出正确答案的。如问“用洗净的仪器进行过滤操作时,滤纸未破损,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尽管学生对过滤操作“两低、三靠”背得很熟,却没有实际操作,仍然答不到点子上。有的学生不会叙述,还按改错题回答。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是薄弱环节,学生实验停留在学生跟在教师后边亦步亦趋地做,做完了事。学生看不到各种情况,即使个别学生做错了,出现异常情况,也只是个别指导,没有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因此很多考生答不好这样的实验题。编制这样的试题,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做对比实验解决问题。我们在2000年试题中编制了开放性实验题,如第39题。该题既是一道过程开放性的试题,还是一道开放性的信息题,属于综合实验题。考试后,师生一致反映此题型新颖。该题需要学生选用正确实验方法,解题时需要依据一些数据做分析,才能测定出有机物是由什么组成,才能做出正确答案。2000年的实验题改变了以往的习惯问法,让学生感到化学实验,不仅仅有验证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发现和应用价值。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类试题的编制,意在引导师生重视实验过程,不要背实验结果。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鲜活的信息刺激。做每一个实验,不仅使学生学到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好奇心,树立自信心,培养观察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当学生想“试试看”时,教师不能一概以“胡思乱想”“乱说乱动”抑制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长此下去就会扼杀学生潜在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应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如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课外做实验,帮助学生设计家庭小实验等,让他们“试试看”。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试题设计有梯度,引导教师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编制试题时,要注意难点不能集中在某一道或两道题中。难点要分布在各大题中。每道大题中的小题,基本是由易到难编排。试题的难度也不能一脚深、一脚浅,整套试题不是平铺,应有梯度。2000年的化学试题从整体看,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方面都有所提高,师生感到耳目一新。试题注重引导师生重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想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改变题型,提高试题的灵活性;2.加大综合力度,体现学科之间的渗透;3.适当加大信息量,编制信息题;4.编制分析、推断题,加强思维程序的设计,以便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5.编制恰当的开放性试题,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层次,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直觉思维层次上,应向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的高层次发展。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全面展开,中考改革势在必行,传统封闭式教学必将被冲破。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要在平时教学中充分体现,还要在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有所贯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是书呆子,而是适应21世纪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标签:;  ;  ;  ;  ;  

从试题编写谈创新精神的培养_直觉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